我國教育上的重大缺點:教育差距甚大,呈M型發展的趨勢
學生教育程度的差距太大呈兩極化的發展是我國教育的重大缺點。以最近的基本學力測驗結果來看,所謂的明星高中的最低錄取分數,與後段的高中職最低分相差非常大。如建中要287分、一女中286分、 師大附中284分、 台中一中279分、 台南一中273分、高雄中學279分。
至於後段的高中職分數只要20到30分,這不是一科的分數,而是基測5科加上作文的成績。以民國96年的高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共有31萬餘人應考,結果PR( 百分等級)達九十九的人,有3355人,但PR在10以下的有3萬1千多人,他們的分數大多數就是在20到30分之間。
一般人以為公立學校學生程度應不差,但現在有些只要30多分的基測成績就可以進入在屏東、台東、花蓮等偏遠地區的公立高職。這種分數幾乎可以說全是用猜的,與零分沒有太大差別。所以有些學校來者不拒,零分也照樣錄取,今天甚至北市也出現了這種情形。
依據教育部的統計民國95年的國中基測英語成績,也發現了雙峰現象與城鄉差距的問題。該年英語科全國平均成績為29點94分,比這個分數高的縣市只有「北一區」、「台南區」與「高雄區」等三區,分別為36點07分、30點34分、30點3分;成績最低的縣市則為台東縣22點74分、花蓮縣24點51分及澎湖縣25點3分。
全國只有台北市是高分群人數多於低分群人數,其餘縣市都是低分群人數多於高分群人數。低分群學生的成績多集中在15分左右。
至於作為大學入學依據的學科能力的測驗,總級分為75,學生表現的差距也非常大。接近零級的學生與滿級分或的都大有人在。接近滿級分的學生都可以進入他心目中理想的大學,但由於大學招生名額太多,大批弱勢學生重演國中升高中職的戲碼,能以極低的分數進入大學念書。
此外,令人擔心的是,城鄉的差距又加大了學生程度上的M型發展。以台大為例,其新生近8成集中在台北、台中、高雄、台南等都會區的明星高中,而台北市高中生最愛讀台大,占總數53%。以學校來看,高度集中在明星高中,建中、北一女、附中等前10名學校就占了62%。偏遠、離島的社區高中生,只占了一兩個名額。
再以國中的基本學力測驗來看,也發現學生程度在地域上的差距越來越明顯,例如新竹縣尖石鄉的尖石國中與五峰鄉的五峰國中民國97年基測的平均分數分別只有74.5分與65分。其他地方如台東、花蓮、南投等許多偏遠地區與海邊國中一樣,平均100分都不到,許多只有20多分。因此在台東的若干公立高中基測只要100多一點的分數即可入學。
反觀台北市國中每班能考上前三志願的學生高達6、7人的比比皆是,某私立國中經常一班就有接近10名考上第一志願,號稱全國第一。兩年前的基測在升學競爭上並不是很有名的市立南門國中,在400多名畢業生中就有20多名的PR值達99,其他所謂明星級公立國中的成績,更不是偏遠地區的學生可以比的。
基測包括作文滿分12分,六科總分為312分,以建中常須290分來看,等於只能扣22分,若要考上,大概各科最多只能錯個5到6題。北市學生基測考到200以下就算是不太好的了,要上公立高中分數要220以上,PR值要近80,以偏遠地區的學生來說,要達到這種分數實在不易。
學生教育程度的差距太大呈兩極化的發展是我國教育的重大缺點。以最近的基本學力測驗結果來看,所謂的明星高中的最低錄取分數,與後段的高中職最低分相差非常大。如建中要287分、一女中286分、 師大附中284分、 台中一中279分、 台南一中273分、高雄中學279分。
至於後段的高中職分數只要20到30分,這不是一科的分數,而是基測5科加上作文的成績。以民國96年的高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共有31萬餘人應考,結果PR( 百分等級)達九十九的人,有3355人,但PR在10以下的有3萬1千多人,他們的分數大多數就是在20到30分之間。
一般人以為公立學校學生程度應不差,但現在有些只要30多分的基測成績就可以進入在屏東、台東、花蓮等偏遠地區的公立高職。這種分數幾乎可以說全是用猜的,與零分沒有太大差別。所以有些學校來者不拒,零分也照樣錄取,今天甚至北市也出現了這種情形。
依據教育部的統計民國95年的國中基測英語成績,也發現了雙峰現象與城鄉差距的問題。該年英語科全國平均成績為29點94分,比這個分數高的縣市只有「北一區」、「台南區」與「高雄區」等三區,分別為36點07分、30點34分、30點3分;成績最低的縣市則為台東縣22點74分、花蓮縣24點51分及澎湖縣25點3分。
全國只有台北市是高分群人數多於低分群人數,其餘縣市都是低分群人數多於高分群人數。低分群學生的成績多集中在15分左右。
至於作為大學入學依據的學科能力的測驗,總級分為75,學生表現的差距也非常大。接近零級的學生與滿級分或的都大有人在。接近滿級分的學生都可以進入他心目中理想的大學,但由於大學招生名額太多,大批弱勢學生重演國中升高中職的戲碼,能以極低的分數進入大學念書。
此外,令人擔心的是,城鄉的差距又加大了學生程度上的M型發展。以台大為例,其新生近8成集中在台北、台中、高雄、台南等都會區的明星高中,而台北市高中生最愛讀台大,占總數53%。以學校來看,高度集中在明星高中,建中、北一女、附中等前10名學校就占了62%。偏遠、離島的社區高中生,只占了一兩個名額。
再以國中的基本學力測驗來看,也發現學生程度在地域上的差距越來越明顯,例如新竹縣尖石鄉的尖石國中與五峰鄉的五峰國中民國97年基測的平均分數分別只有74.5分與65分。其他地方如台東、花蓮、南投等許多偏遠地區與海邊國中一樣,平均100分都不到,許多只有20多分。因此在台東的若干公立高中基測只要100多一點的分數即可入學。
反觀台北市國中每班能考上前三志願的學生高達6、7人的比比皆是,某私立國中經常一班就有接近10名考上第一志願,號稱全國第一。兩年前的基測在升學競爭上並不是很有名的市立南門國中,在400多名畢業生中就有20多名的PR值達99,其他所謂明星級公立國中的成績,更不是偏遠地區的學生可以比的。
基測包括作文滿分12分,六科總分為312分,以建中常須290分來看,等於只能扣22分,若要考上,大概各科最多只能錯個5到6題。北市學生基測考到200以下就算是不太好的了,要上公立高中分數要220以上,PR值要近80,以偏遠地區的學生來說,要達到這種分數實在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