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取代的甜蜜感情
這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孩子可以在週末選一部電影來看,而星期一到五,我們的電視從來沒打開過。前一陣子,朋友送了《小英的故事》整套二十幾小時的卡通片,我跟弟弟說:「每天六點之前寫完功課的話,可以看三十分鐘。」其實是媽媽自己想重溫童年時光,卻把它拿來當成鼓勵孩子的禮物。可是,不愛寫功課,是孩子的天性,剛開始激勵還有效,「小英怎麼還沒找到爺爺啊?」,漸漸地孩子也意興闌珊了,忘了可以看卡通這件事。可見,當孩子身邊有了更有趣的事可以做時,電視的吸引力,就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了。
今天放學後,弟弟又開始東摸西摸,通常我不會催孩子去寫功課,即使我口頭發出催促的聲音,可是我心裡想的卻是:「要不要寫是你家的事,會不會被老師責罵也是你家的事。」我只是盡媽媽的義務,隨便加減喊喊而已。
過了一會兒,我不知道弟弟功課寫完了沒,他趁我蹲下拿印表機列印時,突如其來地趴上了我的背,然後一邊指著櫃子下的樂高生化戰士錄影帶,一邊說:「媽媽,我可不可以看十分鐘,最後的結尾就好?」
今天不知道媽媽發了什麼慈悲,竟然說好。然後我又繼續回到自己的工作上,我的工作桌就在電視機旁邊。
天上免費掉下來的東西,都特別珍貴,弟弟看得津津有味。「媽媽!」他突然喊我。什麼事?我回頭看他。
他的眼光並沒有離開電視,說:「如果你不行,就跟我說『你在忙,現在不可以。』」什麼事?我又問了一次。
「你要不要來跟我一起看,看這一段就好,不到五分鐘。」弟弟說。
為什麼孩子說話這麼有禮貌?唉,因為媽媽常常一工作就失了耐心,對孩子的要求,總是回絕得不留情面。每個孩子,都很不喜歡大人用這樣的語氣跟自己說話。弟弟聰明的「禮貌詢問法」,這次果然奏效。
我一口答應說好,一邊起身走到沙發,說,「媽媽抱著你看好不好,天氣好冷啊。」
「你為什麼要媽媽跟你一起看呢?」我問。
你可能有所不知,姊姊弟弟有機會看電影的時候,都好喜歡父母跟他們一起看。剛開始我很納悶:好看自己看就好,為什麼要拉著媽媽呢?後來我暗自猜想:我大概是他們除了學校朋友外,最好的朋友──除了媽媽管孩子的義務外,我還很喜歡跟他們說話、聽他們說話,所以有些時候,他們可能把我當成了可以傾吐分享事情的朋友吧。
「我就是喜歡你跟我一起看。你不要講話,你猜,等下毒蠍子會不會打中生化戰士?」螢幕上就是兩個東西在打架,它當然引不起媽媽的興趣,可是我完全配合孩子的演出:「我猜不會打中。」
「你看看,神龍戰士來了,好多隻……可是我只有一隻……進攻,哈哈,被打中了。結果他們只好分成兩隻,媽媽,這隻紅色的我有……」姊姊突然從房間走出來叫我,我回頭才回應了一聲,弟弟馬上說:「媽媽,你現在不要說話。你不是說要陪我看完嗎?」
我將眼光拉回,緊緊抱著他暖呼呼的身體,並將心思只給他一人,他要的不過是五分鐘而已。而且我還知道,這樣的甜蜜時光,馬上就要從我的人生中永遠消失了。即使甜蜜永遠不會消失,也絕對跟今天的這個不一樣。我要好好把握它。
我的天真小女孩,不見了
我沒有說她不再天真了,而是,那個以媽媽為天為地的小女孩,不見了。孩子一旦跨過了那條老天爺賦予人類的成長分界線,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上了國中的孩子,說變就變。昨天好像才膩在媽媽懷裡撒嬌不肯走呢,今天卻站起來就往外跑,一副再也不想回來的樣子。看著姊姊這麼明顯的變化,我沒有沮喪,也沒有擔心。我既然愛她,我就愛她的全部。不論她要如何變化,我的心都平靜得很。
事情的開端,都是有跡可尋的。臨上校車的小女孩,會跟媽媽親親抱抱說再見。突然有一天,她說,不可以親我;再來是,不可以抱我。為了想繼續表示媽媽的關愛,我改採捏捏她脖子的動作,但後來我收到的「指令」變得非常清楚明白易辨認:「媽媽,不要碰到我。」
「從後面摸一下腰,也不行?」媽媽還在作最後的掙扎。
「不行,校車上還有別人,會看到。」
我明白了,孩子開始「在意」同儕的眼光。換句話說,同儕對自己的評價,開始比父母的重要了。
於是,在孩子上校車前,我確實遵守不碰他們一根汗毛。不過,在校車還沒來的時候,或周遭等校車的同學還沒來的時候,「媽媽的愛」,孩子還是不反對的。可見,孩子對你的愛並沒減少,但是父母要識相地知道:在不同的場合要「知所進退」。
媽媽的心裡呢,除了笑,還是笑。小孩遲早都要長大;她喜歡事先宣告自己長大了,我樂觀其成。
對不起,我沒辦法幫你
「媽媽,我忘了今天是羽球隊的選拔考試,我忘了帶球拍。」你話說得有些戰戰兢兢,因為換作別的父母,可能已經開始罵人了。
我三秒鐘沒說話(我在憋氣),然後開始幫自己找機會開脫:
「你的好朋友不是也要考嗎?你跟她借,可不可以?」學校和家裡來回有兩小時地鐵車程。
「不行哪,這樣教練看到我沒帶球拍,他會怎麼想?」
哈哈,你只管教練怎麼想?不用管媽媽怎麼想?這是我沒說出口的話。但是說出口的,也好聽不到哪裡去:
「我不想幫你送。」我說話的語氣很平和。但這樣的句子,不管用多平和的語氣——當場,我也可以感受到它的無情。
「哦——好。」雙方都掛上了電話。
我拒絕你的理由,很簡單:如果之前,我有看到你因這場選拔而付出了時間練習,甚至不必讓我看到「苦練」,至少讓我知道你有把它當回事就好。甚至你昨天晚上想起來,「苦練」一個晚上也好,今天我都可能會在這通電話上跟你說「好」。如果你只是抱著「玩玩」的心態,父母是不用陪著你打轉的。
還記得那年你才小三,也是從學校打電話回家,要我幫你送個東西,我聽得出來你的聲音裡有抱歉,還說如果我不想送也沒關係。我二話不說將東西送到教室門口,你出來拿時,我還摸摸你的頭說「你真是個好孩子,媽媽好愛你」。孩子忘了東西,我為什麼不說道理,還淨說好聽的話呢?因為你請我幫忙的態度是對的,忘記東西只是小事,所以你還是值得稱讚的。
但是——「當你自己對事情的態度都不認真時,我就沒辦法幫你了。」今天你十三歲,當你三十歲的時候,這句話還適用。
父母永遠都想幫忙孩子,但是你得先自己幫忙自己才行。不然,別人花了力氣,也只會在做白工而已。
當媽媽我很堅強
當一個媽媽,我覺得我沒有弱點。換句話說,只有我整治孩子的份,因為沒有弱點,孩子拿我也沒辦法。
這樣的優勢,我過了十年,有一天,十二歲的姊姊跟我說:
「媽媽,你有一個弱點,每次我拿來用,都可以成功。」
「什麼弱點?」我問。
「我才不告訴你呢。而且三年前我就發現了,但是,那時候的弱點,跟現在的不一樣,前面那個失效了,我才又發現了這個。至於這個呢,大概還可以再用兩年。」
什麼?對付媽媽的戰術,原來也要與時俱進啊,而且也是會過期的。
「姊姊,你可不可以跟我說?」弟弟馬上跑來要求分享「好處」。你就會看兩個小人嘰嘰喳喳背著我說話,然後雙雙露出得意的笑容。
過了兩週,弟弟突然跟媽媽告白:「媽媽,你要不要我告訴你你的弱點。」
「好啊。」
「可是你要幫我買一個玩具。」弟弟說。
「不要。」我是沒有弱點的,威脅利誘對我統統無效。我是個堅強的媽媽。
「而且,那是姊姊的秘密,你也不能說。」我說。
「其實,我也有一個我自己的,你要不要知道?」弟弟說。
我到底有什麼弱點握在孩子手裡呢?我實在想不到。威脅利誘對我統統無效,耍無賴裝可憐也統統起不了作用,到底是什麼呢?……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有趣的是,姊姊三不五時會來炫耀她握有我的弱點,嘿嘿嘿的模樣,吊媽媽的胃口,好得意哦。
他們不知道,我根本不想知道。我寧願他們永遠保有這個秘密,然後隨時可以拿出來整治媽媽。
為什麼?
因為他們一直都是好乖、好受教的孩子。有時候,我都會覺得,他們能握有媽媽的弱點,然後隨時拿出來使用,讓他們透透氣,或是出出氣,多好啊!
人與人的相處,總要保持某種程度的「平衡」。不能一面倒的都是媽媽贏,偶爾讓孩子佔佔上風,也是應該的。
撫平不舒服的良藥
家裡明明有兩間浴室,姊姊卻偏偏喜歡用主臥室的這個。無關痛癢的事,我當然隨孩子高興。媽媽開始刷牙,姊姊很高興,她喜歡洗澡時有人陪她聊天。
但是我們今天八字不合,正確地說,我們近來的八字都不太合。快要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各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好還是不好,我不想用父母的觀念下評論。可是,孩子的要求愈來愈多,如果你不能都順著她的意,可想而知,親子間的衝突也會愈來愈多。早在半年前就開始了,還好,到目前為止,都還不構成媽媽的困擾。
今天我們會一言不合的導火線,是姊姊提出了週末要出去玩,或是放學留在學校一會兒再回家的要求,於是,媽媽想起了她這週的廣東話還沒練習,老師又要來了……
於是,我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愈來愈大聲,雖然沒有真正吵架,但也瀕臨吵架的邊緣不遠了。最後,當我刷好牙準備要洗臉時,姊姊從浴簾後面探出頭來,說:
「你出去。」為什麼?
「我要出來了。」我又不會看。
「我不喜歡。」
她擺明了是在找理由替自己出氣。當下,我的火氣也上升了,因為我雖然說話大聲了點,但還是好好地跟她說道理,並沒有罵她。不過,我還是忍著氣走出去了,因為孩子有自己的隱私權,我無權剝奪。我也知道,父母在這個節骨眼上,趁著怒氣破口大罵,孩子不也是得照單全收。
千萬不要做一個「罵孩子來出氣」的媽媽,這是我給自己的修練功課之一。但是我還是氣,於是丟下一句「平常我都可以,你是故意的」,就硬生生地開門出去了。
一出去,馬上瞧見祖父母就在隔壁的房間說話,我知道我們的大呼小叫,他們全聽到了。然後,我就在浴室門外悶悶地踱步,等姊姊出來,好進去再把臉洗完。
媽媽心裡不舒服,但也不能做什麼。我洗好了臉,就坐在床上發呆,準備要關燈睡覺。前後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媽媽的情緒還沒完全平復呢,姊姊進來了,她直接在我前面坐下,面帶一點點的笑容,說:
「對不起,爺爺剛剛跟我說,我不應該跟媽媽說話這麼兇,對不起。」
你以為她是聽爺爺話的孩子嗎?不,她如果不表認同的事,誰說也沒用。(請千萬別將這種孩子定義為固執,我稱它為據理力爭)。爺爺整天跟在她後面說「裙子不要穿這麼短、放學最好直接回家、一個人出門很危險……上大學才交男朋友……」我知道,她都是以沉默表示不同意。為什麼今天爺爺一說,她就馬上悔悟了呢?如果不是因為她心裡早知道自己不對,她是不會來道歉的。
我摸摸她的小臉蛋,說:「媽媽也不對,媽媽說話太大聲了。」
從頭到尾,不會只有媽媽不舒服,孩子心裡也是不舒服的。
我是大人,她是孩子,但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主動說對不起」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突然發現——「說對不起」也是撫平自己心裡不舒服的良藥,不然,姊姊帶著怒氣去睡覺,怎麼舒服得起來呢。
這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孩子可以在週末選一部電影來看,而星期一到五,我們的電視從來沒打開過。前一陣子,朋友送了《小英的故事》整套二十幾小時的卡通片,我跟弟弟說:「每天六點之前寫完功課的話,可以看三十分鐘。」其實是媽媽自己想重溫童年時光,卻把它拿來當成鼓勵孩子的禮物。可是,不愛寫功課,是孩子的天性,剛開始激勵還有效,「小英怎麼還沒找到爺爺啊?」,漸漸地孩子也意興闌珊了,忘了可以看卡通這件事。可見,當孩子身邊有了更有趣的事可以做時,電視的吸引力,就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了。
今天放學後,弟弟又開始東摸西摸,通常我不會催孩子去寫功課,即使我口頭發出催促的聲音,可是我心裡想的卻是:「要不要寫是你家的事,會不會被老師責罵也是你家的事。」我只是盡媽媽的義務,隨便加減喊喊而已。
過了一會兒,我不知道弟弟功課寫完了沒,他趁我蹲下拿印表機列印時,突如其來地趴上了我的背,然後一邊指著櫃子下的樂高生化戰士錄影帶,一邊說:「媽媽,我可不可以看十分鐘,最後的結尾就好?」
今天不知道媽媽發了什麼慈悲,竟然說好。然後我又繼續回到自己的工作上,我的工作桌就在電視機旁邊。
天上免費掉下來的東西,都特別珍貴,弟弟看得津津有味。「媽媽!」他突然喊我。什麼事?我回頭看他。
他的眼光並沒有離開電視,說:「如果你不行,就跟我說『你在忙,現在不可以。』」什麼事?我又問了一次。
「你要不要來跟我一起看,看這一段就好,不到五分鐘。」弟弟說。
為什麼孩子說話這麼有禮貌?唉,因為媽媽常常一工作就失了耐心,對孩子的要求,總是回絕得不留情面。每個孩子,都很不喜歡大人用這樣的語氣跟自己說話。弟弟聰明的「禮貌詢問法」,這次果然奏效。
我一口答應說好,一邊起身走到沙發,說,「媽媽抱著你看好不好,天氣好冷啊。」
「你為什麼要媽媽跟你一起看呢?」我問。
你可能有所不知,姊姊弟弟有機會看電影的時候,都好喜歡父母跟他們一起看。剛開始我很納悶:好看自己看就好,為什麼要拉著媽媽呢?後來我暗自猜想:我大概是他們除了學校朋友外,最好的朋友──除了媽媽管孩子的義務外,我還很喜歡跟他們說話、聽他們說話,所以有些時候,他們可能把我當成了可以傾吐分享事情的朋友吧。
「我就是喜歡你跟我一起看。你不要講話,你猜,等下毒蠍子會不會打中生化戰士?」螢幕上就是兩個東西在打架,它當然引不起媽媽的興趣,可是我完全配合孩子的演出:「我猜不會打中。」
「你看看,神龍戰士來了,好多隻……可是我只有一隻……進攻,哈哈,被打中了。結果他們只好分成兩隻,媽媽,這隻紅色的我有……」姊姊突然從房間走出來叫我,我回頭才回應了一聲,弟弟馬上說:「媽媽,你現在不要說話。你不是說要陪我看完嗎?」
我將眼光拉回,緊緊抱著他暖呼呼的身體,並將心思只給他一人,他要的不過是五分鐘而已。而且我還知道,這樣的甜蜜時光,馬上就要從我的人生中永遠消失了。即使甜蜜永遠不會消失,也絕對跟今天的這個不一樣。我要好好把握它。
我的天真小女孩,不見了
我沒有說她不再天真了,而是,那個以媽媽為天為地的小女孩,不見了。孩子一旦跨過了那條老天爺賦予人類的成長分界線,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上了國中的孩子,說變就變。昨天好像才膩在媽媽懷裡撒嬌不肯走呢,今天卻站起來就往外跑,一副再也不想回來的樣子。看著姊姊這麼明顯的變化,我沒有沮喪,也沒有擔心。我既然愛她,我就愛她的全部。不論她要如何變化,我的心都平靜得很。
事情的開端,都是有跡可尋的。臨上校車的小女孩,會跟媽媽親親抱抱說再見。突然有一天,她說,不可以親我;再來是,不可以抱我。為了想繼續表示媽媽的關愛,我改採捏捏她脖子的動作,但後來我收到的「指令」變得非常清楚明白易辨認:「媽媽,不要碰到我。」
「從後面摸一下腰,也不行?」媽媽還在作最後的掙扎。
「不行,校車上還有別人,會看到。」
我明白了,孩子開始「在意」同儕的眼光。換句話說,同儕對自己的評價,開始比父母的重要了。
於是,在孩子上校車前,我確實遵守不碰他們一根汗毛。不過,在校車還沒來的時候,或周遭等校車的同學還沒來的時候,「媽媽的愛」,孩子還是不反對的。可見,孩子對你的愛並沒減少,但是父母要識相地知道:在不同的場合要「知所進退」。
媽媽的心裡呢,除了笑,還是笑。小孩遲早都要長大;她喜歡事先宣告自己長大了,我樂觀其成。
對不起,我沒辦法幫你
「媽媽,我忘了今天是羽球隊的選拔考試,我忘了帶球拍。」你話說得有些戰戰兢兢,因為換作別的父母,可能已經開始罵人了。
我三秒鐘沒說話(我在憋氣),然後開始幫自己找機會開脫:
「你的好朋友不是也要考嗎?你跟她借,可不可以?」學校和家裡來回有兩小時地鐵車程。
「不行哪,這樣教練看到我沒帶球拍,他會怎麼想?」
哈哈,你只管教練怎麼想?不用管媽媽怎麼想?這是我沒說出口的話。但是說出口的,也好聽不到哪裡去:
「我不想幫你送。」我說話的語氣很平和。但這樣的句子,不管用多平和的語氣——當場,我也可以感受到它的無情。
「哦——好。」雙方都掛上了電話。
我拒絕你的理由,很簡單:如果之前,我有看到你因這場選拔而付出了時間練習,甚至不必讓我看到「苦練」,至少讓我知道你有把它當回事就好。甚至你昨天晚上想起來,「苦練」一個晚上也好,今天我都可能會在這通電話上跟你說「好」。如果你只是抱著「玩玩」的心態,父母是不用陪著你打轉的。
還記得那年你才小三,也是從學校打電話回家,要我幫你送個東西,我聽得出來你的聲音裡有抱歉,還說如果我不想送也沒關係。我二話不說將東西送到教室門口,你出來拿時,我還摸摸你的頭說「你真是個好孩子,媽媽好愛你」。孩子忘了東西,我為什麼不說道理,還淨說好聽的話呢?因為你請我幫忙的態度是對的,忘記東西只是小事,所以你還是值得稱讚的。
但是——「當你自己對事情的態度都不認真時,我就沒辦法幫你了。」今天你十三歲,當你三十歲的時候,這句話還適用。
父母永遠都想幫忙孩子,但是你得先自己幫忙自己才行。不然,別人花了力氣,也只會在做白工而已。
當媽媽我很堅強
當一個媽媽,我覺得我沒有弱點。換句話說,只有我整治孩子的份,因為沒有弱點,孩子拿我也沒辦法。
這樣的優勢,我過了十年,有一天,十二歲的姊姊跟我說:
「媽媽,你有一個弱點,每次我拿來用,都可以成功。」
「什麼弱點?」我問。
「我才不告訴你呢。而且三年前我就發現了,但是,那時候的弱點,跟現在的不一樣,前面那個失效了,我才又發現了這個。至於這個呢,大概還可以再用兩年。」
什麼?對付媽媽的戰術,原來也要與時俱進啊,而且也是會過期的。
「姊姊,你可不可以跟我說?」弟弟馬上跑來要求分享「好處」。你就會看兩個小人嘰嘰喳喳背著我說話,然後雙雙露出得意的笑容。
過了兩週,弟弟突然跟媽媽告白:「媽媽,你要不要我告訴你你的弱點。」
「好啊。」
「可是你要幫我買一個玩具。」弟弟說。
「不要。」我是沒有弱點的,威脅利誘對我統統無效。我是個堅強的媽媽。
「而且,那是姊姊的秘密,你也不能說。」我說。
「其實,我也有一個我自己的,你要不要知道?」弟弟說。
我到底有什麼弱點握在孩子手裡呢?我實在想不到。威脅利誘對我統統無效,耍無賴裝可憐也統統起不了作用,到底是什麼呢?……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有趣的是,姊姊三不五時會來炫耀她握有我的弱點,嘿嘿嘿的模樣,吊媽媽的胃口,好得意哦。
他們不知道,我根本不想知道。我寧願他們永遠保有這個秘密,然後隨時可以拿出來整治媽媽。
為什麼?
因為他們一直都是好乖、好受教的孩子。有時候,我都會覺得,他們能握有媽媽的弱點,然後隨時拿出來使用,讓他們透透氣,或是出出氣,多好啊!
人與人的相處,總要保持某種程度的「平衡」。不能一面倒的都是媽媽贏,偶爾讓孩子佔佔上風,也是應該的。
撫平不舒服的良藥
家裡明明有兩間浴室,姊姊卻偏偏喜歡用主臥室的這個。無關痛癢的事,我當然隨孩子高興。媽媽開始刷牙,姊姊很高興,她喜歡洗澡時有人陪她聊天。
但是我們今天八字不合,正確地說,我們近來的八字都不太合。快要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各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好還是不好,我不想用父母的觀念下評論。可是,孩子的要求愈來愈多,如果你不能都順著她的意,可想而知,親子間的衝突也會愈來愈多。早在半年前就開始了,還好,到目前為止,都還不構成媽媽的困擾。
今天我們會一言不合的導火線,是姊姊提出了週末要出去玩,或是放學留在學校一會兒再回家的要求,於是,媽媽想起了她這週的廣東話還沒練習,老師又要來了……
於是,我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愈來愈大聲,雖然沒有真正吵架,但也瀕臨吵架的邊緣不遠了。最後,當我刷好牙準備要洗臉時,姊姊從浴簾後面探出頭來,說:
「你出去。」為什麼?
「我要出來了。」我又不會看。
「我不喜歡。」
她擺明了是在找理由替自己出氣。當下,我的火氣也上升了,因為我雖然說話大聲了點,但還是好好地跟她說道理,並沒有罵她。不過,我還是忍著氣走出去了,因為孩子有自己的隱私權,我無權剝奪。我也知道,父母在這個節骨眼上,趁著怒氣破口大罵,孩子不也是得照單全收。
千萬不要做一個「罵孩子來出氣」的媽媽,這是我給自己的修練功課之一。但是我還是氣,於是丟下一句「平常我都可以,你是故意的」,就硬生生地開門出去了。
一出去,馬上瞧見祖父母就在隔壁的房間說話,我知道我們的大呼小叫,他們全聽到了。然後,我就在浴室門外悶悶地踱步,等姊姊出來,好進去再把臉洗完。
媽媽心裡不舒服,但也不能做什麼。我洗好了臉,就坐在床上發呆,準備要關燈睡覺。前後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媽媽的情緒還沒完全平復呢,姊姊進來了,她直接在我前面坐下,面帶一點點的笑容,說:
「對不起,爺爺剛剛跟我說,我不應該跟媽媽說話這麼兇,對不起。」
你以為她是聽爺爺話的孩子嗎?不,她如果不表認同的事,誰說也沒用。(請千萬別將這種孩子定義為固執,我稱它為據理力爭)。爺爺整天跟在她後面說「裙子不要穿這麼短、放學最好直接回家、一個人出門很危險……上大學才交男朋友……」我知道,她都是以沉默表示不同意。為什麼今天爺爺一說,她就馬上悔悟了呢?如果不是因為她心裡早知道自己不對,她是不會來道歉的。
我摸摸她的小臉蛋,說:「媽媽也不對,媽媽說話太大聲了。」
從頭到尾,不會只有媽媽不舒服,孩子心裡也是不舒服的。
我是大人,她是孩子,但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主動說對不起」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突然發現——「說對不起」也是撫平自己心裡不舒服的良藥,不然,姊姊帶著怒氣去睡覺,怎麼舒服得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