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傳統教育與進步教育
教育史就是一部由相反對的理論組合而成的歷史
人們喜歡以極端相反的方式來思考問題。他們慣常以非此即彼(Either-Ors)的想法形成其信念,因而不認為在二個極端之外還有其他可能。當人們受到形勢所迫,覺察到極端的想法無法付諸實行時,他們仍然會堅持地以為,該一極端的主張在理論上是對的,只是在付諸實行時,因為外在的形勢迫使我們不得不妥協。教育哲學也無例外。教育理論的歷史顯示了二種極端相反的主張,一種認為教育應該由內向外發展,另一種認為教育應該由外向內形塑;前者主張教育應該以自然天賦為基礎,後者主張教育是克服自然傾向的歷程,並且代之以由外在壓力而養成的習慣。
傳統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把過去的東西傳遞給新的一代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一旦談到學校的實務,像這樣極端相反的主張,就自然形成了傳統教育與進步教育的對比。就前者而言,若不字斟句酌、拘泥於文字,而以較廣義的方式來敘述,那麼,我們會發現其基本的主張有如下列:第一,教育的教材包括了那些已經在過去被證明有效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把這些知識和技能傳遞給新的一代。第二,在過去,各種完備的標準和行為規範也早已經建立;道德訓練旨在依從這些規範和標準形成習慣的行動。第三,學校組織的一般型態(我是指學生和學生的關係,以及學生和教師的關係),把學校變成了與其他社會機構畫清界線,而且大不相同的機構。各位讀者只要想像一般學校課室的樣子、其時間表的安排、分級編組的架構、考試與升級的辦法、有關秩序的規定等等,就會立刻明白我所說的 “組織的型態”(pattern of organization)何所指。然後,請你把這樣的景象,和家庭中的情況加以對照, 你就會理解「學校變成了與其他社會機構畫清界線,而且大不相同的機構」何所指。傳統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要為年輕人未來所負的責任作準備
方才我所提到的三個特徵,決定了教學與訓育的目標與方法。教學的主要目的或目標,就是要藉由教學材料的傳遞,讓年輕人獲致有組織有體系的知識,以及形式完整的技能,以便使年輕人能為其未來所須負擔的責任,以及成功的人生做好準備。因為教材和良好行為的標準,都是由過去傳遞下去,所以,整體而言,學生的態度總是溫馴的、被動的,以及服從的。書本,特別是教科書,乃是過去的知識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師則是學生與這些材料取得有效聯繫的主要機關。教師乃是代理人;透過教師,知識和技能乃得以傳達,而行為的規則乃得以執行。
進步教育興起於對傳統教育的批判
我為傳統教育做一精簡的摘要 ,並非為了要批判其基本的哲學。所謂新教育或是進步學校的興起,原本即是對於傳統教育的不滿;實際上它就是對於後者做了一番批判。若是把此一含蓄的批判說清楚,就多少有如下述:本質上,傳統的體制是由上由外而注入的。它把成人的標準、教材,以及方法等,強施於那些還只是緩慢生長,趨向成熟的人。其間的差距之大,使得那些必須學習的教材、學習的方法,以及行為的方式等,對於年輕人現有的能力而言,顯得完全不相干。它們遠遠超過了年輕學習者現有的經驗所及。結果,他們只好接受注入的方式;即便是良師,也不得不使用一些經過設計的技巧,把強施的手法稍加掩飾,以便讓那些做法的蠻橫形貌能略微緩解。傳統教育視兒童為被動的學習者
但是,在成熟的人或成年人製作的成品,與年輕人的經驗和能力,二者之間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以至於其所形成的困境妨礙了學童在教學過程當中的主動參與。學童們只能照著指令去做、去學習── 就像當年在土耳其衝鋒陷陣、卻遭俄國砲兵三面圍攻而死傷慘重的六百多名英國輕騎兵一樣,只能勇猛向前衝──照著指令去做、去戰死。此地,學習意指獲得已經融入書本及年長者頭腦中的東西。更有進者,所教的東西,在本質上,都被當作是靜止不動的。這些東西被當作是完工的產品教給學童,毫不考慮其原本是如何製造而成的,也不考慮未來會發生什麼改變。在很大的程度上,這些東西是一些認為未來跟過去十分相似的社會,所製造出來的文化產品;但是,人們卻在一個變遷才是規律而毫無例外的社會當中,把這些東西用來當作教育的糧食,這一點著實讓我們納悶。
進步教育比傳統教育重視個性原則
如果有人想要把新教育實際作法背後的教育哲學加以明確的陳述,我以為,我們可以從現有各式各樣的進步學校當中發現一些共同的原則。舊教育從上而下強迫注入,新教育注重個性的培養與表現;舊教育仰賴外在的紀律,新教育鼓勵自主的活動;舊教育從書本和教師學習,新教育從經驗學習;舊教育從反覆練習學得孤立的能力與專門技術,新教育把能力與專門技術的學習當作達成有直接而強勁吸引力的目標之手段 ;舊教育為遙遠的未來做準備,新教育則充分運用當前的生活機會;舊教育要求學習靜態的目標和材料,新教育力求認識變遷的世界。只為否定傳統教育而建立新教育是危險之舉
好了,所有原則的本身都是抽象的。只有應用在實際的措施上產生後果,這些原則才會變得具體。正因為上述這些原則都是如此的基本,而其影響又深遠,所以在學校和家庭之中付諸實施時,就看實施者如何詮釋它們了。也就是因為這一點,我之前所提及的非此即彼的哲學思考,就顯得特別中肯了。新教育的一般哲學可能是合理的,其所含蓋的抽象原則也有一番新的氣象,但是這並不能保證其所偏好的道德和理智的方法一定能付諸實行。新興的運動總是會有危險的,因為在摒棄其所欲替代的教育目標和方法的同時,也可能把原則發展成負面的樣態,而不一定都是積極而具有建設性的。結果, 新興的運動反而會重蹈其所摒棄的路線之覆轍,而偏離了原有建設性的發展方向。
進步教育把經驗和學習連接起來
我認為,較新的哲學講究統一調和,其基本理念是要在真實經驗和教育歷程之間,建立緊密且必要的關聯。如果確是如此,那麼,若要讓較新的哲學之基本理念,能夠有積極性與建設性的發展,就必須把這套哲學建立在正確的經驗概念之上。試舉有組織的教材這個問題為例──這個問題在本書後面還會有比較詳細的討論。進步教育的問題是:在經驗當中(within),教材所占的位置如何?其意義如何?又,組織所占的位置如何?其意義如何?教材應發揮什麼功能?經驗之中,有任何內蘊的東西,可以有助於其以漸進的方式組織內容嗎?若是經驗的材料無法以漸進的方式組織,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呢?一項哲學,若只是以反對起家,又總是走極端,那麼,這項哲學就會忽略上述的各個重要問題。這種哲學會認為:舊教育既然是建立在現有的組織之上,那麼,為了改善教育,只需把既有的組織全然(in toto)拋棄就可以了,而不必致力去發現組織的意義,至於究竟經驗是如何組織而成的,也根本不會去管了。我們若是就新舊教育之間的不同,逐一地加以探討,仍然會獲致相似的結論。當我們摒棄了外在的控制,問題就會變成:我們應該怎麼在經驗當中,找出內在控制的要素。當我們摒棄了外在的權威,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摒棄所有的權威,相對的,我們有必要去找尋權威的更有效的根源。雖然較舊的教育是把成人的知識、方法,以及行為規範強加於年輕人,除了持有極端非此即彼哲學的人之外,都不會認為成年人的知識和技能對於年輕人毫無指導的價值。相反地,以經驗為基礎的教育可能意指,在成年人和年輕人之間,比以前在傳統教育當中,有更多重的、更密切的接觸,因此,所獲致來自別人的指導,只有更多,而不會更少。那麼,我們的問題就變成了:應該如何建立 這些接觸,而不至於違反透過個人經驗來學習的原則。解答這個問題所需要的哲學,應該能周全地考慮到,社會因素在個人經驗形成過程中的運作情形。
新教育為課堂帶來必須解決的新問題
前述討論所要指出的是,這些新教育一般原則的本身,並不會解決進步學校實際的營運和管理的任何問題。相對地,這些原則反而因為基於新的經驗哲學,而形成了新的問題。如果認為只要摒棄舊教育的作法,然後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可以了,其結果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製造許多不見得察覺出來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我相信讀者們會理解我所說:許多較新的學校很少、甚至不讓學生學習有組織的教材;彷彿來自成人的、任何形式的指導與輔導,都侵犯了年輕人的個人自由,而且,彷彿在著眼於現在和未來的教育當中 ,「認識過去」扮演著微不足道的角色。雖然,這些較新的學校並不像我所說過的那麼離譜,但是,它們至少已經顯示一種只具負面意義的教育理論和實務,或者顯示了這類教育理論和實務只是為了反對時興的作法而另闢蹊徑,而不是以經驗理論及其教育的可能性為依據,採取積極且具建設性的方式,形成有關教育目的、方法和教材的理論和實務。新教育不能忽視其哲學可能引發的問題
當我們說,自稱是以自由的觀念為基礎的教育哲學,也可能變得跟它所反對的傳統教育一樣的獨斷,這樣的說法,並不為過。任何一項理論,或是一套實際的作法,若不以其自訂的基本原則進行批判式的檢視,則必將流於獨斷。且讓我們說,新教育強調學習者的自由。很好。但是,新的問題來了:自由是什麼意思呢?在什麼條件之下,自由得以實現呢?且讓我們說,在傳統學校十分常見的外來強求,不但不能提升、反而阻礙了年輕人的智慧和道德發展 。很好。不過,察覺了這項嚴重的缺陷,卻帶來了新的問題:就提升年輕人的教育發展而言,教師和書本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且讓我們確認,傳統教育所採用的學習材料,皆與過去有著緊密的關聯,因而無益於處理當前的和未來的問題。很好。不過,我們又有了新的問題:如何於真實存在的經驗當中,發現過去的成就和當前的問題之間有著關聯。我們還有這樣的問題:怎麼樣把對於過去的認識,轉譯成為可以有效處理未來問題的工具。或許,我們可以拒絕把過去的知識當作教育的唯一目的(the end),而只強調其作為一項手段(a means)的重要性。然而,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教育的故事之中,又增添一個新問題:年輕人應該如何變得熟識過去,同時,這樣的知識又怎麼樣才會變成為他們理解現在的有力動因?
教育史就是一部由相反對的理論組合而成的歷史
人們喜歡以極端相反的方式來思考問題。他們慣常以非此即彼(Either-Ors)的想法形成其信念,因而不認為在二個極端之外還有其他可能。當人們受到形勢所迫,覺察到極端的想法無法付諸實行時,他們仍然會堅持地以為,該一極端的主張在理論上是對的,只是在付諸實行時,因為外在的形勢迫使我們不得不妥協。教育哲學也無例外。教育理論的歷史顯示了二種極端相反的主張,一種認為教育應該由內向外發展,另一種認為教育應該由外向內形塑;前者主張教育應該以自然天賦為基礎,後者主張教育是克服自然傾向的歷程,並且代之以由外在壓力而養成的習慣。
傳統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把過去的東西傳遞給新的一代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一旦談到學校的實務,像這樣極端相反的主張,就自然形成了傳統教育與進步教育的對比。就前者而言,若不字斟句酌、拘泥於文字,而以較廣義的方式來敘述,那麼,我們會發現其基本的主張有如下列:第一,教育的教材包括了那些已經在過去被證明有效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把這些知識和技能傳遞給新的一代。第二,在過去,各種完備的標準和行為規範也早已經建立;道德訓練旨在依從這些規範和標準形成習慣的行動。第三,學校組織的一般型態(我是指學生和學生的關係,以及學生和教師的關係),把學校變成了與其他社會機構畫清界線,而且大不相同的機構。各位讀者只要想像一般學校課室的樣子、其時間表的安排、分級編組的架構、考試與升級的辦法、有關秩序的規定等等,就會立刻明白我所說的 “組織的型態”(pattern of organization)何所指。然後,請你把這樣的景象,和家庭中的情況加以對照, 你就會理解「學校變成了與其他社會機構畫清界線,而且大不相同的機構」何所指。傳統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要為年輕人未來所負的責任作準備
方才我所提到的三個特徵,決定了教學與訓育的目標與方法。教學的主要目的或目標,就是要藉由教學材料的傳遞,讓年輕人獲致有組織有體系的知識,以及形式完整的技能,以便使年輕人能為其未來所須負擔的責任,以及成功的人生做好準備。因為教材和良好行為的標準,都是由過去傳遞下去,所以,整體而言,學生的態度總是溫馴的、被動的,以及服從的。書本,特別是教科書,乃是過去的知識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師則是學生與這些材料取得有效聯繫的主要機關。教師乃是代理人;透過教師,知識和技能乃得以傳達,而行為的規則乃得以執行。
進步教育興起於對傳統教育的批判
我為傳統教育做一精簡的摘要 ,並非為了要批判其基本的哲學。所謂新教育或是進步學校的興起,原本即是對於傳統教育的不滿;實際上它就是對於後者做了一番批判。若是把此一含蓄的批判說清楚,就多少有如下述:本質上,傳統的體制是由上由外而注入的。它把成人的標準、教材,以及方法等,強施於那些還只是緩慢生長,趨向成熟的人。其間的差距之大,使得那些必須學習的教材、學習的方法,以及行為的方式等,對於年輕人現有的能力而言,顯得完全不相干。它們遠遠超過了年輕學習者現有的經驗所及。結果,他們只好接受注入的方式;即便是良師,也不得不使用一些經過設計的技巧,把強施的手法稍加掩飾,以便讓那些做法的蠻橫形貌能略微緩解。傳統教育視兒童為被動的學習者
但是,在成熟的人或成年人製作的成品,與年輕人的經驗和能力,二者之間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以至於其所形成的困境妨礙了學童在教學過程當中的主動參與。學童們只能照著指令去做、去學習── 就像當年在土耳其衝鋒陷陣、卻遭俄國砲兵三面圍攻而死傷慘重的六百多名英國輕騎兵一樣,只能勇猛向前衝──照著指令去做、去戰死。此地,學習意指獲得已經融入書本及年長者頭腦中的東西。更有進者,所教的東西,在本質上,都被當作是靜止不動的。這些東西被當作是完工的產品教給學童,毫不考慮其原本是如何製造而成的,也不考慮未來會發生什麼改變。在很大的程度上,這些東西是一些認為未來跟過去十分相似的社會,所製造出來的文化產品;但是,人們卻在一個變遷才是規律而毫無例外的社會當中,把這些東西用來當作教育的糧食,這一點著實讓我們納悶。
進步教育比傳統教育重視個性原則
如果有人想要把新教育實際作法背後的教育哲學加以明確的陳述,我以為,我們可以從現有各式各樣的進步學校當中發現一些共同的原則。舊教育從上而下強迫注入,新教育注重個性的培養與表現;舊教育仰賴外在的紀律,新教育鼓勵自主的活動;舊教育從書本和教師學習,新教育從經驗學習;舊教育從反覆練習學得孤立的能力與專門技術,新教育把能力與專門技術的學習當作達成有直接而強勁吸引力的目標之手段 ;舊教育為遙遠的未來做準備,新教育則充分運用當前的生活機會;舊教育要求學習靜態的目標和材料,新教育力求認識變遷的世界。只為否定傳統教育而建立新教育是危險之舉
好了,所有原則的本身都是抽象的。只有應用在實際的措施上產生後果,這些原則才會變得具體。正因為上述這些原則都是如此的基本,而其影響又深遠,所以在學校和家庭之中付諸實施時,就看實施者如何詮釋它們了。也就是因為這一點,我之前所提及的非此即彼的哲學思考,就顯得特別中肯了。新教育的一般哲學可能是合理的,其所含蓋的抽象原則也有一番新的氣象,但是這並不能保證其所偏好的道德和理智的方法一定能付諸實行。新興的運動總是會有危險的,因為在摒棄其所欲替代的教育目標和方法的同時,也可能把原則發展成負面的樣態,而不一定都是積極而具有建設性的。結果, 新興的運動反而會重蹈其所摒棄的路線之覆轍,而偏離了原有建設性的發展方向。
進步教育把經驗和學習連接起來
我認為,較新的哲學講究統一調和,其基本理念是要在真實經驗和教育歷程之間,建立緊密且必要的關聯。如果確是如此,那麼,若要讓較新的哲學之基本理念,能夠有積極性與建設性的發展,就必須把這套哲學建立在正確的經驗概念之上。試舉有組織的教材這個問題為例──這個問題在本書後面還會有比較詳細的討論。進步教育的問題是:在經驗當中(within),教材所占的位置如何?其意義如何?又,組織所占的位置如何?其意義如何?教材應發揮什麼功能?經驗之中,有任何內蘊的東西,可以有助於其以漸進的方式組織內容嗎?若是經驗的材料無法以漸進的方式組織,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呢?一項哲學,若只是以反對起家,又總是走極端,那麼,這項哲學就會忽略上述的各個重要問題。這種哲學會認為:舊教育既然是建立在現有的組織之上,那麼,為了改善教育,只需把既有的組織全然(in toto)拋棄就可以了,而不必致力去發現組織的意義,至於究竟經驗是如何組織而成的,也根本不會去管了。我們若是就新舊教育之間的不同,逐一地加以探討,仍然會獲致相似的結論。當我們摒棄了外在的控制,問題就會變成:我們應該怎麼在經驗當中,找出內在控制的要素。當我們摒棄了外在的權威,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摒棄所有的權威,相對的,我們有必要去找尋權威的更有效的根源。雖然較舊的教育是把成人的知識、方法,以及行為規範強加於年輕人,除了持有極端非此即彼哲學的人之外,都不會認為成年人的知識和技能對於年輕人毫無指導的價值。相反地,以經驗為基礎的教育可能意指,在成年人和年輕人之間,比以前在傳統教育當中,有更多重的、更密切的接觸,因此,所獲致來自別人的指導,只有更多,而不會更少。那麼,我們的問題就變成了:應該如何建立 這些接觸,而不至於違反透過個人經驗來學習的原則。解答這個問題所需要的哲學,應該能周全地考慮到,社會因素在個人經驗形成過程中的運作情形。
新教育為課堂帶來必須解決的新問題
前述討論所要指出的是,這些新教育一般原則的本身,並不會解決進步學校實際的營運和管理的任何問題。相對地,這些原則反而因為基於新的經驗哲學,而形成了新的問題。如果認為只要摒棄舊教育的作法,然後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可以了,其結果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製造許多不見得察覺出來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我相信讀者們會理解我所說:許多較新的學校很少、甚至不讓學生學習有組織的教材;彷彿來自成人的、任何形式的指導與輔導,都侵犯了年輕人的個人自由,而且,彷彿在著眼於現在和未來的教育當中 ,「認識過去」扮演著微不足道的角色。雖然,這些較新的學校並不像我所說過的那麼離譜,但是,它們至少已經顯示一種只具負面意義的教育理論和實務,或者顯示了這類教育理論和實務只是為了反對時興的作法而另闢蹊徑,而不是以經驗理論及其教育的可能性為依據,採取積極且具建設性的方式,形成有關教育目的、方法和教材的理論和實務。新教育不能忽視其哲學可能引發的問題
當我們說,自稱是以自由的觀念為基礎的教育哲學,也可能變得跟它所反對的傳統教育一樣的獨斷,這樣的說法,並不為過。任何一項理論,或是一套實際的作法,若不以其自訂的基本原則進行批判式的檢視,則必將流於獨斷。且讓我們說,新教育強調學習者的自由。很好。但是,新的問題來了:自由是什麼意思呢?在什麼條件之下,自由得以實現呢?且讓我們說,在傳統學校十分常見的外來強求,不但不能提升、反而阻礙了年輕人的智慧和道德發展 。很好。不過,察覺了這項嚴重的缺陷,卻帶來了新的問題:就提升年輕人的教育發展而言,教師和書本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且讓我們確認,傳統教育所採用的學習材料,皆與過去有著緊密的關聯,因而無益於處理當前的和未來的問題。很好。不過,我們又有了新的問題:如何於真實存在的經驗當中,發現過去的成就和當前的問題之間有著關聯。我們還有這樣的問題:怎麼樣把對於過去的認識,轉譯成為可以有效處理未來問題的工具。或許,我們可以拒絕把過去的知識當作教育的唯一目的(the end),而只強調其作為一項手段(a means)的重要性。然而,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教育的故事之中,又增添一個新問題:年輕人應該如何變得熟識過去,同時,這樣的知識又怎麼樣才會變成為他們理解現在的有力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