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菩提祖師與孫悟空〉

●從《西遊記》看教育的兩個面

明朝吳承恩的《西遊記》,在我看來,有許多片段,便是將教育哲學的各種各派各流的偏見,加以蒐羅整理,並賦予肉骨健全、形象活潑的具體典式。說他是教育哲學的奇葩,實在不算誇張。

《西遊記》厚厚一本,內容非常豐富,我現在只取其中第一回與第二回的某些部分。

從前,有一隻猴子,是隻石頭猴子。他後來當了猴王,住在一座花很多、果實也很多的山上,過著快快樂樂的生活。

有一天,他覺得生活雖然好,總是會老、會死掉,他不想死,也不想老,便想要學得長生不老的方法。

他想到了就立刻動身,爬過高山,飄過大海洋,找到了一個好老師。那老師是一個老老的老男人,他有多老呢?可以當任何人的祖父那麼老。

老老的老男人問他:「你姓什麼?」

小小的猴子王回答:「我沒性。人罵我,我不氣。人打我,我不怒。我還常常跟人家說對不起。我沒性。」

老男人:「我說的不是性格的性,我說的是你父母姓什麼的姓。」

小猴王:「我也沒有父母。」

老男人:「沒有父母!那你是樹上生的嗎?」

小猴王:「不是樹上生的。我是石頭裡長出來的。」

老男人:「石頭裡長的!太好了,天地間像石頭那麼好的東西很少呢。你那麼小,像是可以當我的小孫子,我給你姓孫好了。」

小猴王:「謝謝老師給我取了姓。有了姓,也該有名字,人家才好叫我,不是嗎?」

老男人:「是的,你就叫孫悟空好了。」

孫悟空得了姓名很高興,便留下來,和三十多個同學一起生活,掃地、挑水煮飯、採水果、洗衣服、看顧貓狗、聊天、招待客人、練習寫字、種花、除草,什麼都做。有玩的、有吃的,也都少不了他的份。

有一天,老師在上課,孫悟空在旁邊聽,歡喜得抓耳撓腮,眉花眼笑,跳起舞來了。

老師:「孫悟空,上課怎麼跳起舞來了?」

孫悟空:「老師,你講得太好聽,我太喜歡了,就忍不住揮手跳腳啦!」

老師:「你來這邊多久了?」

孫悟空:「我不知道,只記得我到後山去吃過七次桃子,每次都吃飽飽,好好吃!」

老師:「桃子每年生一次,那你就是來了七年。七年了,你在這裡學到了什麼?」

孫悟空:「你教的我都學,你教的不是叫做『道』嗎?」老師:「是『道』,沒錯。可是,『道』又有三百六十種旁門,每種旁門都可以有好的效果。你想要學哪一門?」

孫悟空:「老師你決定,我注意聽,跟著學就好了。」

老師:「我教你『術』這一門的道,怎麼樣?」

孫悟空:「術門的道是什麼意思?內容如何?」

老師:「術門學的是請仙扶鸞、門卜楪蓍。學會了就可以知道要怎麼樣掌握到有好處的機會,躲避災難與不利的道理。」

孫悟空:「學會了這個,能夠永遠活下去嗎?」

老師:「不能夠,不能夠。」

孫悟空:「那我不要學,我不要學。」

老師接著說:「那我教你『流』這一門的道,怎麼樣?」

孫悟空:「流門裡有什麼東西?」

老師:「流門裡有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書,或念佛,並努力追求真理、學做聖人等等。」

孫悟空:「學會了這些,能夠永遠活下去嗎?」

老師:「學會這些要想永遠活下去,像是『壁裡安柱』。」

孫悟空:「老師,我是個老實的猴子,要直直說,你用流行的俗話打比喻,我不懂。請你解釋,什麼意思?『壁裡安柱』是什麼意思?」

老師:「蓋房子,要求堅固,在牆壁中間,立一條大柱子。可是,久了,柱子會腐朽,大廈也要倒的,沒有用呢。」

孫悟空:「照你這麼說,學會這個也沒有用,不能永遠活下去,那我不要學,不要學。」

老師:「那我教你『靜』門的道,怎麼樣?」

孫悟空:「學會靜門的道,能夠有什麼好效果?」

老師:「學這個,要休糧守谷、清淨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並入定坐關等等。」

孫悟空:「學會了能夠永遠活下去嗎?」

老師:「學會這些要想活下去,比如『窯頭土坯』一般樣。」

孫悟空:「老師,您真是有些滴噠,我剛剛告訴你,我不會流行的俗話,不懂比方,請你解釋什麼叫做『窯頭土坯』?」

老師:「窯頭上造成磚瓦之坯,雖然成了形,沒有經水火的鍛鍊,一旦下起大雨來,就一定會爛掉!」

孫悟空:「這麼說來,學會了也不能永遠活下去,那我不要學,不要學。」

老師:「那我教你『動』門的道,怎麼樣?」

孫悟空:「動門道到底怎麼樣?請說明清楚一些。」

老師:「學這個要有為有作、採陰補陽、舉弓踏弩、磨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喝婦人乳等等。」

孫悟空:「學會這些,能夠永遠活下去嗎?」老師:「學會這些要想永遠活下去,也像是『水中撈月』。」

孫悟空:「老師你又來了,什麼是『水中撈月』?」

老師:「月在空中,水中有月影,我們看得見,只是如果下水去撈,便只會得到一個無。」

孫悟空:「那我也不要學,不要學。」

老師:「你這個猢猻,這也不要學,那也不要學,你到底怎麼一回事?」

老師說完,就離開教室,留下同學在那裡,有些人便罵孫悟空不應該頂撞老師。

可是,孫悟空知道老師不是生氣。後來,老師在私下教他許多東西,直到他後來離開老師回到花果山為止。

●掌握學習的主動性

從上述《西遊記》第二回,孫悟空與他的老師菩提祖師之間一段對話的重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孫悟空充分掌握了本身的學習--他清楚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並且以坦白直接的方式表達出來。他的求學是主動的,他知道要什麼、怎麼要、要多少、什麼時候要。他能夠對權威說:「不學!不學!」老師說的話他不明白的時候,立刻就要求解釋或說明。

我們說,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學習」,而學會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發問」。吳承恩在這裡賦予孫悟空主動學習、善於學習的特性。

而菩提祖師,雖然表面上仍然是傳統老師的形象本色,實際上,當孫悟空要求說明的時候,他一點架子也不擺,立刻予以充分的說明。當孫悟空表示他要的,與老師要教他的不相符、不要學的時候,他並沒有指責,而且立刻提供另外一個可能性,完全是站在協助的立場。菩提祖師對自己所要教的東西,都能做很公正的評論,知道那些與長生沒有助益,就毫無保留的說了出來。

在這段簡短的對話中,《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賦予孫悟空決定自己學與不學的自由,決定要學什麼的權力,並且讓孫悟空能將自己的意見跟觀念充分表達的自由。這在中國哲學之中,或整個中華文化之中是沒有見過的。他不但賦予孫悟空這些自由,也描繪出一個理想教師的音容舉止及誠實思考,展示出這個教師選擇保留想法及表達觀念的典示。

老師本來代表一種權威,他最應該避免的是濫用權威,而不是放棄權威。在吳承恩的筆下,菩提祖師的權威,建立在他的能力之上,這種權威是成全學習者開發自由的一種方便。孫悟空後來離開菩提祖師的時候,菩提祖師要求孫悟空不可以說是他的徒弟,而孫悟空也明白的表示,他會說這一切是自家會的。從這一點可以充分看出來,吳承恩的師生關係的理想境界,和中國傳統非常重視師道的信念很不同。他強調的是,「權威」做為一種方法與態度,應該是用來養成學習者自身的體悟,用來主動學習跟自由學習的一種方式。

吳承恩這種筆調,就兒童文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給他一個很特別的位子,對兒童來說,他展示的是對權威的反抗,而他反抗的目的是要獲得自由。就成人來看,他是給權威者一個同情幼弱、妥協後進的智慧榜樣。

●「入格」與「破格」

自古以來,給兒童看的書,除了一些知識技能的糧食之外,便是一些勵志的故事。可是,像《湯姆歷險記》、《小婦人》、《彼得潘》、《愛麗絲夢遊仙境》,所展示的就不只是這些了,它們都深受小孩的喜愛。

小孩喜愛它們,不是因為它們教人向上。它們使人解放,使人自由;它們傳播各種夢想及不服從、反抗、頂嘴的功夫;它們描述離家出走的方式,及離家出走所能帶來的美好;它們教人如何藏好說出來不被大人贊同的內心思想;它們諷刺學校、家庭,及各種社會學問的顢頇、愚蠢。

人之初,對人的社會是陌生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才一步一步的學會做人,做出和大家差不多的樣子,入了「格式」,這叫做「社會化」。

教育不只是要使人和別人差不多,也要做自己。自己不只是要能夠入「格式」,而且要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質。

「風格」是從格式中走出來的風度,是解放的歷程中累積出來的智慧總稱。

大人給小孩的教育,應該有兩個部分:一是讓小孩跟別人差不多;另一是做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前者是社會化,是「入格」的教育;後者是獨立反省思考的自由化、個體化,是「破格」的教育。

《西遊記》中教人破格的智慧,一直是受小孩子歡迎的,可是我們在教育哲學上面,卻從來沒有看到專家提到這一點。

寫到這裡,我把眼睛閉住,在冥冥之中,似乎看到了一個瘦瘦的小猴子,面對著人間智慧的偉大傳統,挑三揀四的不斷喊著:「不學!不學!」一派主人翁的態度,十分教我敬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