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IB到底夯什麼?詳解世界的教育趨勢

為何IB被譽為名校試金石?一窺課程的組成與架構
IB是近年教育界的熱搜關鍵詞。有人說它是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教育模式、有人說它是訓練二十一世紀學習者的最佳利器、也有人稱它為名校直通車。
IB全名為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意即國際文憑課程,是國際文憑組織(IBO)自一九六八年起提供給全球學生的學程。起初,IB的學習系統是為了外交官子女,以及必須時常換教育環境的孩子量身打造。但是,IB的學術強度及訓練出的能力和素養,幾年後漸漸讓許多家長爭相將孩子送到IB學校。
進入二十一世紀,IB儼然成為首屈一指的教育學程,不僅比一般預科課程更容易錄取名校,在數據和學生表現上也證明其優秀的國際競爭力。舉例來說,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二○一四年的平均錄取率為七%,但IB學生的錄取率為十五%,高出八個百分點。二○一四年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的非IB學生錄取率為二六%、IB學生錄取率為五八%,也高出三二%。

‧IB的四個項目
IB一共設立四個項目,提供三到十九歲兒童與青少年有系統且有邏輯的學習進程。這四個項目分別是:
1. PYP(Primary Year Programme — 小學項目)
以「建構全人」為目標,希望培養出能積極參與世界、關心周遭人事物,且願意終身學習的學習者。
2. MYP(Middle Year Programme — 中學項目)
是概括性極強的學術課程,引導學生連結所學與真實世界,也強化學生能在學術表現的過程中,塑造二十一世紀公民之形。
3. DP(Diploma Programme — 大學預科項目)
目標是建構學生既深且廣的知識,並強化學生的多元智慧,強調學科能力的專業,也訓練做學問必備的學術素養。
4. CP(Career Programme — 職教證書項目)
課程近似DP,特色為提供學生實習機會與就業輔導。目前僅有極少的學校實施。

IB的四個項目皆由不同的學科與核心組成。從PYP起,學生就會以探究式與概念性的學習方法,修習跨越語言、人文、科學、數學、藝術等領域的課程,並完成各課程的核心項目。其中,提供十六到十九歲學生修習的兩年DP課程最廣為人知。以下統整出五個DP課程「火紅」的原因:
1. 培養學生在高等教育中必備的能力。例如:研究、論文寫作等。
2. 訓練學生熟悉「知識、技能、創造、反饋」這四者的互動及關聯。
3. 讓學生掌握各種表達的能力。例如:寫作、口說、展演等。
4. 養成學生良好的時間管理和生活習慣。
5. 讓學生的升學更好進(錄取),也更好出(畢業)。

‧IB的選課疑慮
從MYP四年級和五年級起(相當於臺灣的國三到高一),學生就能部分選課,例如:在設計、藝術及體育間選擇。DP的課程則是全面選課,給予學生適性選課的彈性空間。然而,選課確實也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和疑慮。
許多學生總愛問我:「有沒有簡單、保證拿高分的選課組合?」也有不少家長會問:「如果選的課本身較難,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點?」其實,在IB的選課制度及課程設計下,學生不容易偷懶。因為這套系統中沒有極難或極易的科目,且學生在選課時本該評估自己的強項。
不過,在IB圈子中還是流傳容易拿高分且較好讀的組合,例如:語言選1A1B、科學選環境科學、視覺藝術SL等。然而,在國外大學系統熟稔IB選課的情況下,多數主考官都能一眼看出選課組合背後的含義。
因此,我建議學生把分數放在第二位,把興趣、強項與未來想修習的主修放首位。另外,課程的深度及IB的核心精神,都鼓勵學生應該更開闊地認識科目,用分數以外的視角評估自己可開展的學習範圍。



第3章 DP大學預科項目,我與學術的近距離接觸

選一張夢想的藍圖,踏進愛上學習的DP旅程
「你確定嗎?」這是 MYP 接近尾聲時,我天天被問的問題。MYP五年級的第二學期是IB學生非常焦慮的時刻,所有確定繼續讀DP的學生,都要在這個時候交出選課單。
我曾將一場以DP選課為主題的演講,命名為「『選』一張夢想的藍圖」。雖然聽起來有點像廣告標語,但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選課選得好確實能為自己提振士氣。然而,如何定義「選課選得好」呢?我認為是能平衡強項、興趣及未來主修。
在領好選課表的夏日午後,我迅速填上推敲超過一個月的六科組合(中文語言與文學A HL、英文語言與文學A HL、歷史SL、化學SL、數學SL、視覺藝術HL),並馬上呈交。(詳細的選課規則可參見第一章)在交出後,共有三種「內行人」齊聲問我:「你確定嗎?」
懂DP課程難度的朋友問我:「你確定嗎?兩個語言都當母語學就算了,你確定還要兩個都上 HL 嗎?」
懂我畫畫天份的朋友問我:「你確定嗎?你連火柴人都畫不好,你確定要選視覺藝術還上 HL 嗎?」
懂「我」的媽媽問:「你確定嗎?這樣壓力會不會太大?」
面對這麼多個「你確定嗎」,說我從未動搖是絕對不可能。但基於對課程的研究以及對自己的認識,我仍然做出這個選擇。這裡並不是要談怎麼選課,而是想聊聊我如何在這六個科目組合裡,度過精彩且極其享受學習的兩年時光。
  對我而言,學習DP的過程從來就不是為了追求分數,這麼說可能八成的人都不相信。但是,我記得在遞出選課單前曾對自己說:「這個決定是為了讓我能開心學兩年,並在學習過程中更認識且充實自己。」

歷史課:上課前帶著辯論的心情裝備自己
在DP歷史的第一堂課中,老師拋出一個大問題:「誰該為二次大戰負責?」很顯然地,老師這個問題絕不是要我們給出「正確答案」。因為這個問題廣義來說可能並沒有正解。
課堂中我們各有所見,有人點名某個國家,也有人指出某個主義才是罪魁禍首。在一陣相互爭論後,老師告訴我們,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要我們明白何謂史觀。DP歷史其實就是呼籲我們抱持公平心態,去檢驗和統整歷史事件。
有了這個觀念,我們在爾後的課堂中多了「準備辯論」的心態。從原先一無所知的古巴政權,到國中就學過的國共關係;從富有神秘色彩的史達林,到個個權謀算計的冷戰領袖。兩年的課程讓我理解到:歷史的趣味即是觀點的激盪。
歷史科的考試則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把觀點置於評量的核心。舉例來說,外部評量的試卷二中(外部評量的詳細規則可見第四章),有一道題目是「比較非美俄兩國的任兩位政治領袖,對冷戰帶來的影響」。在應答這道論題時,學生必須充分理解年代背景及事件內容,且要能提出「他人的觀點」並進行適切討論。除了能透過閱讀課本初步認識歷史知識,老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集結史觀和交叉比較,也會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相關知識。
這個評量的難度在於,有些學生會誤以為自己的想法就是批判性思考,但實則不然。評量不鼓勵學生談及「我覺得」,而是希望能集結各學派史學家的觀點,突顯史觀產生的過程,並考驗學生的統整與總結能力。因此,理解這個評量的運作方式後,學生會明白知識的重要性,也能看出知識如何形成,進而找到另一個認識歷史知識的方法。

‧處處皆素材、時時皆學問的歷史課
概括來說,歷史課就是學習「過去發生的事」,但我認識許多歷史老師卻喜愛在課堂上大談時事,他們認為熟稔過去更能預知未來,鑑古知今的道理在往後的大學歷史課也得到驗證。
DP歷史難度很高,每年拿七分的學生在二%以下,因為學生必須具備大量的知識,以及閱讀與寫作能力才能掌握。我的DP歷史老師除了有淵博的歷史知識,也是一位時事狂,喜歡講述歷史事件並與時事連結。課堂的運作幾乎都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再經由我們每週閱讀的相關資料,讓課堂討論更有深度。
我最喜愛的單元是「冷戰」,在這個單元中,我們跳脫只認識單一歷史人物的學習模式,開始比較不同國家、不同制度及不同領導人間的異同。
舉美國總統為例,我們從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一路談到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討論戰時策略也思考冷戰對現代民主制度帶來的影響。此時,如果我們對目前的政治局勢無所了解,便很難參透冷戰帶來的長期改變。
坦白說,DP歷史並沒有要求學生一定要徹底理解時事,但當我查詢冷戰資訊時,以如今美俄的「新冷戰」作為材料,能得到更多可供參考的資料,進而開發自己的論點。
另外,在接近美選時,老師談到法西斯主義、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希特勒(Adolf Hitler)等概念與人物時,都會連結現今的新聞畫面,搶當鑑古知今的預言家。因此,在兩年的DP歷史課中,我始終保持對時事的熱衷,因為在觀察社會現況時思考過往史實,能帶給我新觀點及方向。
在成為倫敦這座大都市的學子之後,我深深感受到,過往遙遠的國際新聞如今變成每天必知的重要信息。同樣的道理,在進入職場後,貿易戰、虛擬貨幣甚至外交戰略,可能不再只是茶餘飯後的話題,而將成為影響工作、策略甚至整個產業的關鍵。
無論是整趟IB旅程或兩年的DP都只是成長過程的一瞬,我認為如何積累能帶著走的技能,比怎麼拿高分更具意義。在DP歷史課有深度的訓練下,不僅能培養批判性思考力,也充分明白評價一件事或一個人需要做多少準備。至於DP歷史的考試有多麽「不客氣」,我將於下一章節詳細介紹。

數學課:從生日到民調都是計算的材料!
談過文科後,接下來談數學。前文中,我提過不該用傳統或非傳統來定位IB,這個說法能在DP數學科目裡得到充分驗證。DP最終還是一個「考試導向」的系統(除了某些藝術科目,所有科目都有外部評量),數學科甚至有高達八○%的評量是外部評量。
不過,高達八成的考試比重,並沒有改變我「學己所愛」的想法。在學習「機率與統計」單元時,老師如常地先用課堂的前三十分鐘教授基本概念。不同於過去在國中的數學課經驗,老師從來不以公式開場,而是從概念切入。舉例來說,教授微積分時從速率概念複習起,再循序漸進地引導出公式,讓學生能看見公式背後的全貌。
如果從考試的角度來看,觀全貌或許沒有必要,畢竟考試不太要求學生證明公式如何產生,但若在每個觀念的學習中,都能做到全盤理解,便會發現學習的速度漸漸增快。
舉例來說,我在學習基礎函數時,會調出相關考古題,觀察考題設計的脈絡。在此過程中,發現他人口中難度很高的微積分,原來只是函數的延伸,而且DP數學在函數單元中,也有教授學習微分和積分前必須習得的先備知識。
找到兩個單元之間的連接性,再加上老師從根基一層層建構的教學方法,我在DP數學開始兩個月左右,就能掌握學習的節奏。
另外,我還想談幾個比較有趣的例子,證明DP數學採用前文提到的學習循環模式。每次學完和練習完基本概念後,老師會帶領學生討論與相關概念有關的議題。舉例來說,二〇一六年適逢美國大選,民調的研究和背後的運作方式,便成為課堂討論的主題。甚至連大家的出生年月日,也能從中找到與機率有關的研究。

‧活用數學課的統計到美國總統大選
很多人以為數學因為有固定的內容和答案,所以無法「愛你所學,學你所愛」,但事實並非如此。雖然數學最後仍有八○%的比例是考試,不像文科有那麼多的彈性發揮空間,但如同前文中不斷強調,在學習過程裡「自娛」,能夠高度提升學習的速度和品質。
我在學習「統計」單元時,適逢川普(Donald John Trump)和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競逐美國總統。雖然課程內容與這場選舉毫無關係,老師也沒在課中做出任何比較,但當老師說:「民調和統計相關」,便激起我繼續研究的興趣。
於是,我花一個週末的時間研究如何做民調,也找出過去一些選舉的民調數據比較選舉結果。與此同時,分析在美國幅員廣闊且採選舉人團制度的情況下,如何在紅州(傾向共和黨)、藍州(傾向民主黨)、紫州(搖擺州)之間計算和加權。
做完這一系列的研究後,十足證明「數學其實滿有用的」,因為很多在社會中實用的理論或模式,都是建立在數學的基礎概念上。
所以,我常建議討厭數學的學生先跳脫考試,看看單元是否能與有趣或實用的事物連結。舉例來說,喜歡建築的學生若從設計的角度認識三角函數,或許就不會學得那麼生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