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我們在德國IB學校學會的事

9特價34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13 追求專業,絕不只是快樂學習

許多亞洲父母對於西方教育的迷思之一,就是歐美孩子成長過程只有「玩樂中學習」,以為在快樂的環境中,孩子肯定就能樂於學習,我也曾經這麼認為。


然而這些年,親身在德國陪伴學齡前的小兒子成長,也觀察了青春期女兒與她的同學們,我發現無論在哪種教育系統中,當學習到達一定的階段,絕對不會只有「快樂學習」,都會變得辛苦。如果孩子或家長抱著「只要開心就好」的心態,反而很容易放棄。

我們在亞洲的很多親友都以為,我家女兒不需要準備每天三五科的考試,課後不用補習,上學時間比亞洲短得多,每天一定是開開心心哼著歌去上學吧。事實上,她與大部分的中學生一樣,有討厭的學科和老師,不喜歡準備考試,老師功課出得多了也會鬼叫,但是,「吃苦」是學習必然的過程,要從「不會」到「會」肯定要跨越辛苦與障礙,只是那個引領我們甘願走過的「動機」,是出自孩子心裡,還是恐懼考壞時受罰,或是為了父母期望等外在推力呢?

女兒初到新學校時,一切都很新奇,當時她只是六年級生,沒有什麼課業上的壓力,只需要好好聽講、參與討論,該做的作業都有完成,新學校幾乎沒有考試,感覺比在台灣時輕鬆很多!就連最讓我們擔心的語言問題,女兒也在打球和交朋友的歡樂氣氛下,很快就沒有隔閡。這段蜜月期長達兩年多,我們得以好好享受家庭時光,她也有餘裕發展興趣,我們都以為會這樣一直快樂下去。

然而一進到九年級,許多重點學科突然加深了難度,特別是數學與科學,更是進到抽象思考演算的階段,回家必須自己思考與練習,課堂上也開始有考試了。我看著這些燒腦的內容,也掉入自己中學時代重複演算與考試的惡夢裡,開始為女兒擔心。我內心明白,女兒未來絕對不會選擇這幾個讓她頭疼的學科繼續鑽研,不必她問「為什麼要學這些」,連我都忍不住懷疑:「這麼辛苦值得嗎?」

在女兒的期中報告裡頭,有一個「Effort 」(付出)的給分項目。老師們會針對學生是否發揮了自己所有的潛能、在上課前充分準備去學習,以及在課堂中熱烈參與、完成任務,主動為自己的學業努力等四個表現來評分,在報告中老師會具體描述他們的觀察,並給學生實際的行動建議。若「付出」得分太低,老師也會主動約學生與家長來談話,看可以怎麼改進。因為學期還有一半,所以學生可以透過這份報告調整學習方式。
對於學生與家長來說,這份文字敘述的報告其實比期末分數還要豐富且有意義。每回拿到這個報告,我們總會一起好好閱讀,針對內容來做更多討論。西方老師一直給人「只講好話」的印象,事實上女兒的老師們卻是一年比一年誠實。

與自己的競賽

例如:「在這個專題上我想看到妳更具批判性的思考,而不只是重複文本的內容」、「妳下一次考試必須表現更好,否則會影響期末成績」、「這學期妳似乎有些失焦,沒有過去的高水準表現」,這些直接的評語,讓我這個從小到大都是好學生的媽看得心驚膽跳,為女兒捏一把冷汗,但她已經在這樣的直言文化中生活了三、四年,反而覺得這種反饋,比那些摸不著頭緒的分數來得更實際。當然,女兒做得好的部分,老師們也不會吝嗇給予鼓勵,但只告訴孩子「你真棒!」「你做得真好!」無法讓孩子真正有所成長。

像上面那些真實評語,並不代表學生表現「不佳」,而是老師視學生個別的狀況,給他們的建議,這也落實了「真正的競爭不是與他人比較,而是是否成為更好的自己」的精神。這種動力絕對比恐懼考差與受罰來得更強大。例如女兒是運動員,這個學期老師首度寫下希望她更專注的評語,雖然她的體育成績還是不錯,但這就代表她的學習態度需要調整。與成績無關,而是要對自己的態度與行為負責。

女兒有時也會對老師所寫的評語有意見,我會鼓勵她先主動與老師溝通,並且擬出改進方案。這絕對不是要去爭辯或得到更好的成績,而是孩子檢視自己的學習認知是否正確的機會,好讓接下來的努力方向更加明確,這也是一種「自我校準」的學習。與其永遠是師長告訴孩子「你該這樣做」、「你該那樣做」,不如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的方案。

18 IB系統怎麼訓練分析表達力

經過了幾週的假期與開學收心操,終於迎來了九年級的實習報告。同學們從不同的體驗中回到校園,有些如同我家女兒一樣充飽了電,熱情滿滿,也有些人體會到預期的職場與實際上有不少差別,而陷入思考。無論如何,對這年紀的孩子來說,只要有用心、用腦去體驗,都是很有價值的經歷。隨口問起女兒準備的進度,她老神在在的回答:「我實習時就想好大概要呈現的內容,所以照片和資料也早就逐步準備好了,剩最後完稿囉!」這與她剛進入IB學校的模樣,真是大相逕庭。

若問女兒這些年最大的成長,她肯定會將「口語表達」列入其中。她一直是個很活潑的孩子,但「外向」並不等於「懂得表達」。剛到這間學校時,她完全被口頭報告的數量給驚嚇到!過去或許一個學期會偶有幾次,但在新學校,一門學科在一個學期之內就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報告,一開始她實在吃不消!時常得花上好幾天、甚至好幾週的時間,才有辦法寫出一份研究大綱,如果三四個科目同時都要做報告,準備起來真的是不比每天考試輕鬆啊!

就我從旁觀察,若沒經歷三五年以上的潛移默化,分析表達的能力很難培養出來。要孩子依樣畫葫蘆做出一份有結構的報告不難,但要每種科目、每個主題,都能用同樣的邏輯架構做出完整的報告,就沒這麼簡單了!因為,從思考整個報告的邏輯架構,就需要對主題有足夠且深入的了解(資料分析),以及個人基本觀點(消化整理)。接著,還要用聆聽者能理解、也感興趣的方式,來規劃報告的起承轉合。最終,在台上的肢體與口語表達、台風、時間掌控等,也都會影響整體呈現。這所有的細節,需要有足夠次量且持續不斷的練習。當然,這也就需要整個教師團隊,很有意識且長時間的培訓學生。
循序漸進的訓練

女兒在六年級進入IB系統的MYProgram 。約莫六七年級的階段,老師會使用心智圖來逐步引導孩子們思考每一個題目。課堂上這樣練習、作業也這樣規劃,就是要孩子們純熟掌握「整理架構」的步驟。在這個階段,老師會提供比較多的資源資訊,學生們只要練習抓住大方向和列出重點即可。例如,英文課用心智圖來拆解討論一本書或一段故事、歷史課用心智圖來畫出歷史事件的相關因素、科學課用心智圖來分析實驗變項與設計實驗等等。

女兒一開始很需要我們的提點幫忙,在一兩年的每日訓練過後,真的是給她任何議題都能「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自己很有邏輯的分析題目。過去她寫文章總是提起筆就開始寫,現在則是習慣先用心智圖來抓出文章的結構,再進行論述。老師們並不要求學生背誦佳句或華麗文藻,而是期待同學至少能清楚順暢的表達自己對主題的想法,再來要求文筆的細部呈現。因此,沒有學生會浪費時間寫歌功頌德卻內容空洞的「交差文」,這樣一點分數也沒有。他們應用這個方式在所有的學科上,連辦派對活動、整理行囊之類的生活事項,也能條理分明、快速地列出重點。

八年級就開始得自己找資料,以支持自己的論點。我時常看見她在寫歷史課的報告,有天好奇看了看內容,天啊!很多我根本連聽都沒聽過。而這些可不是從課本上就查到的資訊,他們的歷史課本只有圖文並茂的三十多頁!針對一個大時代所發生的事,老師僅提供最基本的「何時、何地、何人」等資訊,其他最重要的「牛肉」都得學生自己去搜尋,並重整呈現。雖然在網路上可以查詢許多資料,但老師對於學生報告中的參考文獻(References)非常要求,例如,維基百科就不被接受,也得要有足夠數量、不同出處的參考資料才會過關。在中學階段,研究法廣泛的被應用在他們的每個科目上,而老師的標準,幾乎和我就讀研究所時一樣的嚴謹呢!

到了九年級,學生的報告就進入了「解答問題」與「提出觀點」的階段。通常他們需要在一個專案開始時,選擇主題、草擬研究問題、搜尋資料,到最後提出問題的可能解答。例如,嘗試回答「在今日世界,奴隸制度是否仍舊存在?為什麼?」「共產黨為何在某個時期,能席捲全世界?最重要的三個原因是什麼?」「動物農莊的作者用了許多的隱喻,你認為他們是代表當時的什麼事件?而你認為現代是否仍舊存在?」他們不只要了解資訊,更要練習表達「自己」怎麼想,並提出堅實的論點。這真的不是很容易,我時常看到她寫了又刪除,或告訴我她糾結著是否在報告中提到某個因素。這每一個「判斷」都是一次的練習,讓他們的思維鍛鍊得更精準,而且更有邏輯。
老師也會在課堂上不斷地「挑戰」他們,也鼓勵彼此的意見衝突。例如:「你支持的論點,是源自於過去的教育、社會、文化,還是真正經過思考後的結論?」或者「你個人的經驗是否影響了這次的判斷?」例如政治議題,他們雖然不會用整堂課來討論,但老師也會提起最近的時事,例如在斯里蘭卡所發生的多起自殺炸彈恐怖攻擊,先讓大家自由發表意見之後,老師再點出同學們尚未提出的角度,讓他們自己思考。

IB學程的十二年級結業學生,得要有拿到一個議題,就能隨手用實際資料闡述觀點的能力,而且必須在學程的兩年時間內,選擇一個「研究專題Extended Essay」 來進行深入探索並展現成果。每年在畢業之前,學校都會安排兩週時間,讓十二年級同學用自己選擇的方式對全校師生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些學生選擇科學實驗或社會研究,有些則是文學寫作、藝術創作或戲劇,甚至推出一項可銷售的產品或社會運動。五花八門,十分精采!他們所選擇的報告主題,多半與自己未來想要深造的內容高度相關。也因此百花齊放,學生的個別性在這其中展露無遺。

日積月累,刻意練習

很多傳統教育系統出身的人會認為,如果讓學生們擁有太多選擇與表達的自由,他們就會喪失磨練基本功的機會,這絕對是錯誤的。要能夠將一份口頭報告做得既精采又有品質,絕對不是靠「口條」或「演技」就能呼嚨聽眾,而是得要收集或閱讀多過於報告內容十倍的資訊,才有辦法從中擷取出有價值的內容;也得從所知的資訊中旁徵博引,才能產生自己獨特的觀點,並清楚表達。

他們沒有舉辦演講比賽,來選出全校最會演說的人,而是在日常積累自由發表的能力,讓每個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下,踴躍說出觀點,也時刻關注有興趣的議題內容。加上老師們的「刻意引導」,讓孩子們將一個議題翻來覆去檢視討論,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分析表達素養。在這過程中,老師需要下的功夫,絕對不比單向的教授知識來得輕鬆!女兒時常跟我分享,課堂上那種台下一片寂然的狀況,鮮少發生。一個教育工作者營造課堂熱絡氣氛與刺激學生動腦的功力,還真是不簡單。這也是為什麼IB學校往往只聘用IB體系培養出來的教師,很多老師在IB學校一待就是十年、二十年,學校還捨不得他們退休呢!因為要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沒有幾把刷子可是辦不到的。

我很明顯的看到女兒在這四年的成長改變。從一個孩子,成為一個Young Adult,正是腦中擁有許多天馬行空想法的階段,需要的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需要不斷向內探索:「我怎麼想?我認為呢?有什麼資訊支持我的論點,又有哪些是反對的?」這些從旁引導十分重要,能幫助學生們不只「懂知識」,還能「明世事」,從更寬廣的角度來檢視自己的觀點,並且結合眾多意見,研擬出最合適每種族群的解決方案。這也是未來世代所最需要的領導力!

樂見未來有更多懂得引導學生分析思考與表達的老師,創造出更多熱鬧有趣的課堂,和有獨特見解的下一代地球公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