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某位冒險者的忠告

 

每個人從小到大應該不只一兩次覺得「啊……真不想上學啊……」吧,不想考試、對課程沒興趣、不想見到討厭的同學……理由千奇百怪,但是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不得不去做不喜歡的事、不想做的事」。

話雖如此,也不能因為不想去就不去,「若說自己不想上學,會不會害父母或朋友擔心,給他們添麻煩啊?」這樣的恐懼不容許自己再想下去。不僅如此,可能還有人會陷入罪惡感及自我厭惡的感覺,「只因為不開心就不去上學的話,自己是不是太任性了?」或「會不會只是在利用同情自己的人好意啊?」,進而責備自己。

「因為社會的規範下,只好去上學。不想去學校只是出於自己的孩子氣。」我們是不是這樣告訴自己,然後就放棄掙扎了?

真的只能勉強自己去上學嗎?

難道再苦也要撐下去嗎?

從小到大,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但遲遲找不到答案。直到某一天,我突然想通了。那就是試著從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從而產生「要是沒有規定,我理想的學習是什麼樣子?」的疑問,而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了然於心。

不要被一所學校綁住,去各式各樣的學校,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就行了。而且不要以學校為單位,如果能以切得更細的單位選擇某位老師的某堂課、某些內容不是很好嗎?說得更直接一點,在聚集了最多想學習的事物或人的第一線、聚集了最多研究者的「現場」學習,無疑是最理想的狀況。我是這麼想的。

如果想學習環境問題,最好去受汙染的地區或垃圾處理場;如果想學習農林水產或食品衛生,最好去田地或果園、山林或河流或海洋、港口、餐廳等場所;如果想學習科學或科技,最好去研究所或工廠;如果想學習藝術或工藝,最好去美術館或畫室、工坊等等──甚至連學習都不必拘泥於一種形式。

 

(作者的話)

不是只能向老師學習,向「精通者」學習也是個好方法。上課固然不錯,但是透過執行專案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為了學習而成立公司,或許能更認真地學到什麼。此外,要是小孩和大人能一起學習想學的事物,就更理想了。

 

怎麼想都是這種方式能學到更多東西,也比過去的學習方式開心。但我們的教育制度卻不允許這種「自助餐」的學習。明明大學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或研究,為什麼國小或國中不行?再說了,硬逼人們學習沒興趣、不喜歡的事物根本記不住,記不住就算了,甚至還會討厭那些事物,既然如此,為什麼非學習不可呢?我對這種「理所當然的教育制度」總是充滿疑問。

事實上,現行教育制度之所以不允許「自助餐」的理由顯而易見,因為對於提供教育的人來說,這樣很麻煩,經營學校的效率也不好。換句話說,辦不到只是因為「這樣很麻煩」,如此而已。

而且居然沒有人對這個狀況感到不滿,因為大家的思考都卡在「這就是所謂的教育或學習」。之所以覺得「麻煩」,是因為認為「以相同的方式提供所有人相同的教育,是最有效率也最容易的方法」,根本還沒做就覺得不可行。

我認為教育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變成了教育的「顧客」。幾乎所有的父母都陷入「要念哪所學校?」、「要讓孩子去哪家補習班?」或「請哪位家教來教?」的迷思,沒意識到還有除此之外的選擇。

我也是拜一位名叫會田大也的朋友所賜,才對這些問題產生興趣。他所從事的工作領域,是利用美術館打造自由學習環境的「博物館教育」。因為工作的關係,他對藝術及哲學都很有研究,經常介紹一些觀點犀利且獨特的優秀作品給我:「這本書很有趣喔。」對我而言是很寶貴的朋友。

有一天,我們久別重逢,我向他坦承我現在的疑問和從疑問中再產生的疑問:「不瞞你說,我現在正在探索這個問題……

「我打算探索到底,直到找出答案為止。可是,這是我第一次思考這種問題,完全不知該從何著手,你覺得我應該怎麼做才好?」

我有些激動地問他,原本一直安靜聽我訴說的他,對我投以柔和的眼神說:「這樣啊,泰藏終於也成為冒險者了。」

「冒險者」?……意料之外的名詞聽得我一頭霧水,他遞給我一本書。

「冒險者能聽見其他冒險者的聲音。唯有下定決心要展開冒險的人才能閱讀《冒險之書》。《冒險之書》散落在世界各地,看在不去冒險的人眼中,只是一本普通的書。但這本書一定能成為你重要的指引喔。」

他丟下這句話,也不管頂著滿頭問號的我就走了。

跟平常的大也不一樣。

不管怎樣,我回到家後,從包包裡拿出他給我的書,封面寫著《世界圖繪》(Orbis Sensualium Pictus,一六五八),作者是約翰.阿摩司.康米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他是距今約四百年前的波希米亞哲學家,被譽為「近代教育學之父」。

「這就是大也所說的《冒險之書》嗎?」

說時遲、那時快,白色的光芒開始緩緩地籠罩四周,我的意識逐漸渙散。黑色的人影與從未見過的風景劇烈交錯,眼前忽然閃過一道銳利的閃光,模糊了我的視線。

 

        ◆

 

回過神來,眼前是聳立著哥德式高塔的城堡。附近有很多人正鬧哄哄地吵成一團,有人大聲喊叫,指著城堡上方的窗戶。我順著他指的方向往上看,只見許多衣著體面的人正被一一丟出窗外。

「媽媽咪呀!這是在做什麼!」

我忍不住尖叫,嚇得只想拔腿就跑的下一瞬間,聽見背後傳來騷動的聲音。回頭看,有個一臉悲痛的老人站在那裡喟然長嘆。周圍很暗,再加上老人的眉頭深鎖,看不清楚他的表情,只能勉強辨認出老人留著長長的鬈髮和濃密的鬍鬚。

我茫然地凝視那個老人,視線對上後,老人有些驚訝地看著我,對我說:「你聽得見我的聲音啊?莫非你是新來的冒險者?」

我覺得口乾舌燥,但總算擠出聲音來說:「那個,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冒險者,我只是告訴朋友,說我準備開始探索,他就給了我這本書……」

我說到這裡,老人打斷我,自顧自地接著說:「從窗口被丟出來的人是那些服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天主教徒,至於將人拋出窗外的則是反抗暴政的新教徒們,史稱『布拉格拋窗事件』(Defenestrations of Prague),這也是引發血腥的『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的導火線。」

原來是這件事引發了那場最後也最大的宗教戰爭,同時也被稱為人類史上最悲慘戰爭之一的「三十年戰爭」啊……。

只見他瞪大了雙眼,注視眼前發生的事好半晌後,指著後面說:「你瞧。」

周圍開始像電影似地播放五花八門的畫面,不斷地出現出高舉各種旗幟的人自相殘殺、爭得頭破血流的場景。

「正如你所看到的,人類永遠都在競爭。有時候是因為信仰不同,有時候是因為膚色不同,有時候是因為語言不同。結果就是我所處的那個時代,變成一個紛爭不絕的混亂時代。」

他繼續以低沉的聲音喃喃自語:「人類一定要接受教育。」

我幾乎被眼前悲慘的光景擊潰。在如此混亂的情況下,他為何特別著重教育呢?

他直勾勾地盯著我看,稍微想了一下,表情平靜地娓娓道來。

「唯有能正確認識世界、正確描述並行動的人,才能為世界的亂象畫上休止符,成為新社會的創造者。為了消除世界上可悲的鬥爭,透過傳達世界本來的模樣,展現人類人性化的一面,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不是嗎?」

有道理,如果不了解世界的模樣就貿然行事,只會製造新的混亂也說不定。所以他才認為必須教導所有人類這個世界的一切、將人類培養成優秀的人類才行吧……。

他只是默不作聲地看著不斷變換的光景。我想舉雙手雙腳贊成他的意見,但有一個問題非問不可。那就是,「真的能教導所有人這個世界的一切、將人培養成優秀的人類嗎?」

盯著我看了半晌後,他仰望天空,有如向神獻上祈禱似地說:「一定可以。我相信……」從他嚴肅的表情中可以看到溫柔的眼神。

「因為人類本身就是『宏觀宇宙』(Macrocosmos)的『縮影』(Universali Epitome)。宇宙的一切其實都在人類心裡。所以我們必須知道那一切,也應該知道那一切。」他慢吞吞地接著說。

「因此我寫了這本書,用圖片將自然與文化描繪得淺顯易懂,好幫助孩子們認識這個世界。這本書將成為學習的契機,所以絕不能只列出資訊,更重要的是必須實用且愉快,亦即為我們的生涯響起愉悅的前奏。」

繪本與教科書的誕生原來是基於這麼深遠的立意啊……。康米紐斯老師是偉大的思想家,同時也是非常傑出的創造者耶……。問題是,康米紐斯老師是怎麼想到要這樣做呢?

「我以前是摩拉維亞弟兄會(Moravian Church)的領袖,帶領兄弟們反對國家強迫我們信奉天主教的暴行,因此爆發三十年戰爭時,我被逐出祖國,後來再也沒能重回故鄉。不僅如此,那場戰爭還讓我失去了老婆和兒子……」

我想安慰他,卻又不知該說什麼才好。

「我很絕望。在絕望的谷底想了又想,該怎麼為這個混亂又悲慘的時代畫上休止符。最後終於被我找到了──答案就是讓青少年接受正確的教育,這樣才能讓人類免於毀滅的命運。因此我將希望寄託在教育上。」

這樣啊……。據說三十年戰爭結束後,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的人口從三百萬驟減到九十萬,在那樣的亂世中,會這麼想也無可厚非。

「我做了該做的事。未來會變成怎樣我也不曉得,但我相信像你這種冒險者偶爾會來找我這件事本身,證明了未來正往好的方向發展。」

他說完這句話就消失了。

康米紐斯老師抱著必死的決心創作出《世界圖繪》,成為日後繪本及教科書、百科全書的源頭……。這項創舉影響後世相當深遠,但也因為他的想法太過強烈,反而導致後來的教育變得有些強制性也說不定。

意識到這一點,我的心情變得有些複雜。回過神來,我正坐在自己的書桌前。

 

        ◆

 

我明白康米紐斯老師的想法「想教育所有人這世界的一切事物」。但時代變了,社會的情況也跟當時大不相同,他的想法還適用於未來的時代嗎?

考慮到未來的教育時,我認為應該回溯到現行教育的源頭,也就是康米紐斯老師的思想。我們必須對「透過傳達世界本來的模樣,展現人類人性化的一面」的大前提抱著疑問,再思考「教育是什麼?」

 

 

「唯有改變教育,才能改變社會」

「教導所有人這世界的一切、培養出優秀的人」

康米紐斯老師的教誨是現代教育的源頭。

 

學校忠實地遵循他的教誨。

然而今時今日,學校也成了衍生各種問題的溫床。

學校可以繼續保持現狀嗎?還是應該改變呢?

 

話說回來,學校到底是什麼?

於是我決定從探索「學校是什麼」的問題出發,踏上旅途。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