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1《什麼是教育》:關於教育本質的哲思

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培

  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西元1883~1969年),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與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比肩,被譽為「20世紀兩大重要思想家」。雅斯培的《什麼是教育》(Was ist Erziehung?)是教育學的經典著作,也是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本書出版於1977年,並於1991年引進出版中譯版本。其與雅斯培另一重要著作《大學的觀念》(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1946年出版)共同闡釋了存在主義教育思想,對當今教育的觀念有著深遠影響。尤其是《什麼是教育》一書,至今仍然不斷被人們研討,每個有志從事教育事業之人或身負家庭教育重任的為人父母者都可以從中汲取智慧養分。

一、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雅斯培最初以精神病理學家的身分開始其學術生涯,受聘於德國海德堡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1922年轉入哲學領域並以此為終生志業。1937年,由於德國納粹的反猶政策,因雅斯培的妻子是猶太人,他被迫離校,且嚴禁出版著述;1945年雅斯培夫婦差點被關進集中營。雅斯培身體與精神遭受納粹分子雙重折磨的同時,目睹人們在這場慘無人道的迫害中遭受苦難,這迫使他思考:為何經過理性主義啟蒙後的西方社會仍會陷入反覆的戰爭危機?理性和科學似乎並未改善人類的生存狀態,反而為人類社會製造了更深的苦難。可以說,二戰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皆開始對西方現代社會危機根源進行思考,並提出各種理論。

  雅斯培認為,西方社會的進步取決於三種因素:一是「現代人」,來自希臘哲學智慧的啟蒙和猶太先知教義的洗禮;二是科學的理性主義;三是進步的意識,即認為社會是不斷進步和完善的。在三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西方社會在近代崛起並獲成功。其中,建立在科學理性主義基礎上的技術進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人們過著食衣無憂的生活,人口數量大增。醫療技術的進步又征服了能夠導致人類滅絕的諸多疾病,延長著人類壽命。置身現代社會的人們逐步進入安逸的階段,於是開始迷信「技術能夠克服一切困難」,並馬不停蹄地發展科技。同時,資訊傳播技術(報紙、廣播、電報等)又方便了人們之間的超時空交流,人們越來越依賴廣告和新聞媒體獲得對世界的認知。於是在政治上,人們迷信「民主則是透過大多數的統治而走向所有人的自由的正確道路」。然而,先後兩次世界大戰如同兩記重拳,打破了人們建構的美麗童話,導致人類自身千瘡百孔,一時難以自癒,這不得不說是莫大的悲劇。雅斯培認為,西方現代社會的危機就隱藏在這兩大「迷信」之中。具體來說,人們運用現代科學思維製造各種模式化的社會規範制度,人在遵從這些制度的同時淪為工具。舉例來說,人類開創生產線型工廠和管理規範,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但同時,工人成了生產線上的「螺絲釘」,日復一日地重複著擰螺絲這一單調工作。人不再是人,只是生產線上的工具,這就是「人的異化」。而同時,看起來民主的大眾文化又製造了「技術性的群眾秩序」。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盲目遵從大眾傳媒的高聲吶喊,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精神,淪為容易被洗腦的「庸眾」,助紂為虐而不自知。

  最突出的表現是,現代社會的教育通常被科學主義影響,指向知識傳遞,僅將教育視為知識傳遞的方法,以培養「科學技術接班人」為宗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再追問「人是什麼」、「人該如何完美地生活」等有關生命價值的問題。教育的目標變成培養「人力資源」,而不再關心人的靈魂。學校越來越多,學生越來越多,整個社會的教育似乎是越來越卓越。但雅斯培指出,這種卓越,只是「失去靈魂的卓越」。這樣的結果必然是人們精神日漸迷茫,人生價值日漸虛無,直至喪失愛與創造的能力。想想二戰期間,多少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菁英卻淪為納粹的幫凶。這些掌握人類頂尖科技,本該造福人類的菁英,竟會認可納粹的種族思想,在屠殺人類的殘酷戰爭中喪失人性、助紂為虐。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教育理念也「迷失」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