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答案一鍵生成,我們為何而教?
文|吳和懋
「如果 AI 什麼都知道,我為什麼還要上學?」身為一名媒體工作者,我以為自己對當代教育的焦慮再熟悉不過。直到幾個月前,我拜訪校園,一位四年級的孩子問我。
這個問題,像一顆震撼彈,擊中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它不僅是一個孩子天真的疑問,更是全台灣無數家長與老師心中共同的叩問。我們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一邊是 AI 技術以驚人速度奔馳,另一邊,孩子面對的學業壓力並沒有消失,剝奪了他們上學的樂趣。
當「尋找標準答案」的傳統教育價值,被 AI 輕易瓦解,而孩子的幸福感也亮起紅燈時,我們不禁要問: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本專刊,就是為了回應這個時代最深沉、也最急迫的提問而生。
為了尋找方向,我們展開了《親子天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調查,深入探訪全台 1.3 萬名中小學生的心聲。我們遠赴美國 MIT,請教全球 AI 素養的權威;我們也連線了芬蘭、日本的教育先驅。我們發現,當全世界都在問「孩子該學什麼才能不被 AI 取代?」時,一個更清晰的答案已然浮現:教育的重心,必須從追求「知識」,轉向點燃「人性」。
因此,在這本專刊中,我們將焦點從冰冷的程式碼,轉向溫暖的內在能力。我們探討「社會情緒學習」(SEL),因為當孩子懂得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共處,才能長出面對未來的韌性。我們重新發現「玩耍」的力量,因為日本專家告訴我們,瘋玩裡藏著應對複雜世界的大學問。我們倡導「深度閱讀」,因為腦科學家證明,這是對抗數位成癮、培養思辨力的最佳解方。
我們更相信故事的力量。你會讀到林書豪的母親,如何在他最艱困時,拿出退休金支持兒子的籃球夢,因為她看見了熱情比安穩更重要;你也會看到企業教練王永福,如何坦然與孩子分享自己挑戰三鐵失敗的經驗,教會他們「可以失敗,但不能不努力」的真諦。這些無法被演算法編碼的生命故事,正是「非認知能力」最動人的體現。
這本專刊不想再加深任何人的焦慮。相反地,它想提供一個更篤定、更充滿希望的視野。當 AI 能生成所有答案時,教育的真正起點,是從好奇、同理、批判
與韌性開始。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一群不會犯錯的「類 AI 人類」,而是養育出一個個更懂得感受、更勇於探索、更具備人性溫度的孩子。
這趟探索之旅,我們邀請您一同加入。讓我們一起重新定義成功,陪伴孩子找到那份 AI 永遠學不來、專屬於他們自己的生命價值。
文|吳和懋
「如果 AI 什麼都知道,我為什麼還要上學?」身為一名媒體工作者,我以為自己對當代教育的焦慮再熟悉不過。直到幾個月前,我拜訪校園,一位四年級的孩子問我。
這個問題,像一顆震撼彈,擊中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它不僅是一個孩子天真的疑問,更是全台灣無數家長與老師心中共同的叩問。我們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一邊是 AI 技術以驚人速度奔馳,另一邊,孩子面對的學業壓力並沒有消失,剝奪了他們上學的樂趣。
當「尋找標準答案」的傳統教育價值,被 AI 輕易瓦解,而孩子的幸福感也亮起紅燈時,我們不禁要問: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本專刊,就是為了回應這個時代最深沉、也最急迫的提問而生。
為了尋找方向,我們展開了《親子天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調查,深入探訪全台 1.3 萬名中小學生的心聲。我們遠赴美國 MIT,請教全球 AI 素養的權威;我們也連線了芬蘭、日本的教育先驅。我們發現,當全世界都在問「孩子該學什麼才能不被 AI 取代?」時,一個更清晰的答案已然浮現:教育的重心,必須從追求「知識」,轉向點燃「人性」。
因此,在這本專刊中,我們將焦點從冰冷的程式碼,轉向溫暖的內在能力。我們探討「社會情緒學習」(SEL),因為當孩子懂得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共處,才能長出面對未來的韌性。我們重新發現「玩耍」的力量,因為日本專家告訴我們,瘋玩裡藏著應對複雜世界的大學問。我們倡導「深度閱讀」,因為腦科學家證明,這是對抗數位成癮、培養思辨力的最佳解方。
我們更相信故事的力量。你會讀到林書豪的母親,如何在他最艱困時,拿出退休金支持兒子的籃球夢,因為她看見了熱情比安穩更重要;你也會看到企業教練王永福,如何坦然與孩子分享自己挑戰三鐵失敗的經驗,教會他們「可以失敗,但不能不努力」的真諦。這些無法被演算法編碼的生命故事,正是「非認知能力」最動人的體現。
這本專刊不想再加深任何人的焦慮。相反地,它想提供一個更篤定、更充滿希望的視野。當 AI 能生成所有答案時,教育的真正起點,是從好奇、同理、批判
與韌性開始。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一群不會犯錯的「類 AI 人類」,而是養育出一個個更懂得感受、更勇於探索、更具備人性溫度的孩子。
這趟探索之旅,我們邀請您一同加入。讓我們一起重新定義成功,陪伴孩子找到那份 AI 永遠學不來、專屬於他們自己的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