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的教育信條
一 什麼是教育
我相信──
所有的教育,都是透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這個過程基本是在出生的時候,就在無意識中開始了。它讓個人的能力得到不斷的發展,他的意識得到薰染,個人的習慣逐漸形成,思想也得到了鍛鍊,同時他的感情和情緒也被激發了出來。在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作用下,個人於是漸漸分享人類曾經累積下來的智慧和道德的財富,成為一個繼承了固有文化資本的人。世界上最具形式的、最專門的教育確實是無法離開這個普遍過程的。教育只能按照某種特定的方向,將這個過程組織或者區分出來。
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透過刺激兒童的能力而進行的,這種刺激是由兒童藉以發現自我的社會情境的需求所引起的。這些需求刺激他,讓他作為團體的一個成員去行動,讓他脫離自己原有的行動和感情的狹隘範圍;而且讓他基於自己所屬的團體利益來設想自己。透過別人對他自己的各種活動所作的反應,他就懂得了這些活動用社會語言來說擁有怎麼樣的意義。同時,這些活動所具有的價值又會反映到社會語言中去。比如兒童由於別人對他呀呀的聲音的反應,就一點點懂了那呀呀的聲音代表了什麼意思,這種呀呀的聲音又會漸漸變成音節清晰的語言,就這樣兒童就被引導到用語言總結起來的統一的、豐富的觀念和情緒裡來了。
這個教育過程同時包括心理學和社會學兩個方面。它們是平列並重的,任何一個都不能偏廢;否則,不良的後果將不可避免。在這兩者當中,心理學方面是基礎。兒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為所有的教育提供了素材,並指出了起點。除去那些教育者為了與兒童不依賴其就可自己主動進行的一些活動建立連繫所付出的努力之外,教育就變成外來的壓力。這樣的教育確實可以產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不過其實它還並不能被稱為教育。所以,如果沒有仔細地觀察個人的心理結構和活動,教育就會變成一個偶然性的、獨斷的過程。如果它碰巧能與兒童的活動相一致,就能夠發揮作用;如果不一致,那麼它將會遇到阻力,不協調,或者讓兒童的天性遭到了束縛。
我們必須具有關於社會狀況和文明現狀的知識,才能正確地說明兒童的能力。兒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傾向,在我們可以將這些本能和傾向轉化為他們在社會上與之相當的事物之前,我們對它們所指的是什麼並不清楚。我們必須能夠將這些本能和傾向帶回到過去的社會中去,並且把它們視為前代人類活動的遺傳;我們還必須能夠將它們投射到將來,好看一下它們的結果會是什麼。在前一個例子中,正是這樣能夠在兒童呀呀的聲音裡,看出他將來的社會互動和會話的希望和能力,讓人們可以正確地對待這種本能。
心理的和社會的兩個面向之間存在密切且自然的關聯,而且並不能將教育視為是二者之間的折中,也不能視為是其中之一凌駕於另一個之上而成的。一方面,有人認為心理學方面對教育下了一個空洞的、形式的定義──它只給我們一個發展所有心能的觀念,卻沒有給我們如何利用這些心能的觀念。另一方面,又有人堅定地認為,教育的社會方面的定義(也就是將教育理解為與文明發展相契合),會讓教育成為一個外在的、強迫的過程,結果讓個人的自由被隸屬於一個預定的社會和政治狀態。
一 什麼是教育
我相信──
所有的教育,都是透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這個過程基本是在出生的時候,就在無意識中開始了。它讓個人的能力得到不斷的發展,他的意識得到薰染,個人的習慣逐漸形成,思想也得到了鍛鍊,同時他的感情和情緒也被激發了出來。在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作用下,個人於是漸漸分享人類曾經累積下來的智慧和道德的財富,成為一個繼承了固有文化資本的人。世界上最具形式的、最專門的教育確實是無法離開這個普遍過程的。教育只能按照某種特定的方向,將這個過程組織或者區分出來。
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透過刺激兒童的能力而進行的,這種刺激是由兒童藉以發現自我的社會情境的需求所引起的。這些需求刺激他,讓他作為團體的一個成員去行動,讓他脫離自己原有的行動和感情的狹隘範圍;而且讓他基於自己所屬的團體利益來設想自己。透過別人對他自己的各種活動所作的反應,他就懂得了這些活動用社會語言來說擁有怎麼樣的意義。同時,這些活動所具有的價值又會反映到社會語言中去。比如兒童由於別人對他呀呀的聲音的反應,就一點點懂了那呀呀的聲音代表了什麼意思,這種呀呀的聲音又會漸漸變成音節清晰的語言,就這樣兒童就被引導到用語言總結起來的統一的、豐富的觀念和情緒裡來了。
這個教育過程同時包括心理學和社會學兩個方面。它們是平列並重的,任何一個都不能偏廢;否則,不良的後果將不可避免。在這兩者當中,心理學方面是基礎。兒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為所有的教育提供了素材,並指出了起點。除去那些教育者為了與兒童不依賴其就可自己主動進行的一些活動建立連繫所付出的努力之外,教育就變成外來的壓力。這樣的教育確實可以產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不過其實它還並不能被稱為教育。所以,如果沒有仔細地觀察個人的心理結構和活動,教育就會變成一個偶然性的、獨斷的過程。如果它碰巧能與兒童的活動相一致,就能夠發揮作用;如果不一致,那麼它將會遇到阻力,不協調,或者讓兒童的天性遭到了束縛。
我們必須具有關於社會狀況和文明現狀的知識,才能正確地說明兒童的能力。兒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傾向,在我們可以將這些本能和傾向轉化為他們在社會上與之相當的事物之前,我們對它們所指的是什麼並不清楚。我們必須能夠將這些本能和傾向帶回到過去的社會中去,並且把它們視為前代人類活動的遺傳;我們還必須能夠將它們投射到將來,好看一下它們的結果會是什麼。在前一個例子中,正是這樣能夠在兒童呀呀的聲音裡,看出他將來的社會互動和會話的希望和能力,讓人們可以正確地對待這種本能。
心理的和社會的兩個面向之間存在密切且自然的關聯,而且並不能將教育視為是二者之間的折中,也不能視為是其中之一凌駕於另一個之上而成的。一方面,有人認為心理學方面對教育下了一個空洞的、形式的定義──它只給我們一個發展所有心能的觀念,卻沒有給我們如何利用這些心能的觀念。另一方面,又有人堅定地認為,教育的社會方面的定義(也就是將教育理解為與文明發展相契合),會讓教育成為一個外在的、強迫的過程,結果讓個人的自由被隸屬於一個預定的社會和政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