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幼兒園傳染病危機預防與管理

9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 幼兒園中的傳染病

對於幼兒園或是一般學校單位來說,沒有一個單位能夠小覷任何傳染病,因為沒有人可以評估或是真正知道他最後產生甚麼樣的影響。這些影響最差的往往導致幼兒園的生存危機或是造成嚴重的形象損壞,甚至必須承擔未能保障兒童生命安全的行政偏失及防疫不彰的形象。

幼兒園中兒童上課,遊戲、睡覺、休息、吃飯等皆為團體行動,在這些活動中,接觸的機率相當高。來自不同家庭的幼兒,從不同的環境帶來各種感染源,因此在這個高感染的機會群體生活中,幼兒被感染的機率比單純接受居家照顧的幼兒還高(Debby& Thelma, 2000/2004;Bale, Blackman, Anderson, &Murph, 1994; Dawn & Australian Early Childhood Association〔AECA〕, 1993 )。

任何的傳染病,在托育機構裡,都讓機構內所有人戰戰兢兢。嬰幼兒被視為是尚未發展成熟,需要受到保護的弱勢團體,尤其是三歲以下幼兒在幼兒園裡面,面對了特別的疾病風險(Kendall, 1989) 。每年腸病毒大流行的時候,總可以聽到許多在職學生、實習生、經營者對於疫情的恐慌,相信許多大專院校老師在訪視學生實習時,必定有過如此之經驗,幼兒園門口貼著告示海報,不允許相關人士入內參觀。

在兒童常見疾病中,傳染病指以傳播而使人受感染的疾病,此類疾病是由於病原體侵入人體或產生毒素所致,並對正常細胞其及功能造成破壞,嚴重時甚至引至死亡(香港衛生防護中心,2011)。兒童時期由於疫苗接種系統尚未建置完成,因此感染疾病及傳播疾病的速度非常之快(Thomson &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NHMRC〕, 1994)。

除此之外,幼兒的傳染鏈也有可能從學校延伸至家庭,呂宏志等人(1998)的研究指出在幼兒在幼兒園感染猩紅熱,在回家後,傳染給家中其他兒童,因此也造成某國小班級群聚感染,研究顯示傳染病爆發流行與學校班級或托兒所人口聚集及親密接觸有關。

傳染鏈是疾病傳染模式的一個循環過程,當病原經由傳染窩或宿主的出口離開,經由某些傳染的途徑,或適當的入口進入易感宿主,這個過程稱為傳染鏈(陳國東,2003)。

在傳染病發生或是高峰期時,托育機構內的傳染鏈,如有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失,處理不當便容易形成群聚感染現象,因此托育機構的防疫工作以及面對傳染病發生時的種種處理機制,十分重要。

二、 幼兒園傳染病管控之重要性

許多國家在幼兒園的人員培訓以及相關法令或是作業細則上,對於校園內傳染病管理作為均有詳細之規定。
例如:美國各州政府陸續在保育人員培訓的課程中加入幼兒園傳染病防治的訓練,相關的手冊羅列了詳細的幼兒園處置計畫及行政措施(Arizona State School Readiness Board 〔ASSRB〕, Governor’s Office of Children〔GOC〕,&Youth and Families〔YF〕, 2006;Tetlow, 1990; Zamani, Calder, & Cohen, 2001)。

加州的幼兒園健康方案中,關於教保人員傳染病的防治訓練內容涵蓋了:傳染疾病的相關知識、健康預防實務,健康預防政策,各式表格及行政措施。
澳洲政府則編撰了幼兒園疾病傳染預防的相關工作手冊(Firth, Kambouris, & Grady, 2003; Thomson & NHMRC, 1994),以供相關機構依循,其內容包括:幼兒園疾病傳染的途徑以及相關知識,並且鉅細靡遺將幼兒園有關之傳染病預防實務工作分門別類,提供正確以及符合規定之作法,包含幼兒園玩具的清洗、沙坑、戲水池等空間的清潔,以及兒童替換尿布,嘔吐物等的清潔,並一一介紹常見的幼兒傳染病,提供幼兒園處理原則。

日本在2005年時正式將危機管理概念與傳染病防治結合,並據此發展管理手冊,至2009年與2010年時分別由厚生??省出版了以幼兒園為主體的傳染病對策及工作指引,內容從預防、管理、事後復原等均有所論述。

香港特別行政區在2011年也出版幼兒園預防傳染病指引,內容以傳染鏈阻斷為主要防治概念,對於幼兒園傳染病疫情發生的前中後期,提供有效作法的建議。

校園內的傳染病被視為是校園危機之一(教育部,2003;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OE〕, 2008a), Philpott 與 Seriuco (2010)在其編著適用於全美公立學校的危機處理守則中即指出,美國學校處理危機的道義來自於給予學生、老師、相關成員、訪客以及任何與之相關牽涉之人安全及福利的承諾,並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以及高品質的教育。

檢視我國幼兒園疫病預防的相關措施,目前台灣傳染病的防治以傳染病防治法為依歸,主要的幼兒園管理法源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已然揭示幼兒園應建立幼兒健康管理制度,並設置保健設施,作為健康管理、緊急傷病處理、衛生保健、營養諮詢及協助健康教學之資源。

另外在幼稚園教育部幼兒園的評鑑上也列出不同面向的傳染病防治相關作法。例如:幼兒園中環境與教職員的衛生管理、健康管理、食品衛生管理等,與地方政府的政策配合包括了衛生教育、衛生宣導。

在法令上的義務則為幼兒園亦必須負起主動通報責任,並且配合衛生單位消毒清潔工作以及流行病學調查,部分傳染病防治的工作細節,則有各縣市的作業細則供參照。

謝琇英(2007)指出,目前國小附設幼稚園對幼兒傳染病防治工作,以教育部與行政院衛生署(2006)提供之健康促進學校工作指引內容參閱遵行,但是一般幼兒園則未有完整的傳染病工作指引參考。

反觀美國疾管局,其針對相關傳染疾病發佈針對幼兒園的工作手冊(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DHH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 2009) 內容提供了兒童傳染病相關知識的釐清、幼兒園處置的方式以及國家法律的相關規定,並且也仔細的將幼兒園面對家長的種種應對考慮進去且提供了作法。

目前行政院衛生署病管制局【疾管局】雖備有傳染病防治工作手冊,但以幼兒園為主體的則僅托兒所、幼稚園及小學教(托)育人員腸病毒防治手冊。
林宜蓁(2006)的研究結果顯示:教保人員對處理幼兒疾病與事故的「知識」欠佳,其中最缺乏的知識為「幼兒事故傷害之原因與類型」以及「幼兒常見疾病症狀與種類」,教保人員對處理幼兒疾病與傷害的技能中,最缺乏的為「處理幼兒常見疾病之方式與步驟」及「心肺復甦術」。

國內幼兒園在傳染疾病相關因應措施及行政作業等的行政資源,除國內相關主管機構的政令宣導、作業方式,以及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中的規定之外,有關幼兒園傳染病防治工作計劃與執行指引尚未見到較為完整的論述。對於幼兒園經營管理衝擊等的輔導與具體建議,除停課法令之行政處理措施之外,尚缺乏完整的策略。

在資訊尚未整合完成,相關規定及作業細則也仍然模糊的情況下,幼兒園在處理傳染病危機時,仍然處於被動且不知所措的窘境。

林國甯(2009)的研究即指出:部分托兒所及幼稚園對於執行腸病毒通報存有疑慮,幼兒園將腸病毒防治中的資訊傳達視為行政負擔,並且對於目前腸病毒的通報流程不甚清楚,腸病毒防治教育訓練亦不足。

因此藉由其他國家的作法,檢視我國目前幼兒園傳染病管理的現況,並且結合傳染病知識,對幼兒園傳染病行政資源及傳染病防治的流程與處理作一探究了解,以使教保人員在處理幼兒傳染病時有所依循,實為當務之急,更是本書所欲呈現的。

三、 傳染病與危機管理策略之結合

他國幼兒園傳染病管理之工作中,結合危機管理理論與傳染病防治的作法已實施許久。

Philpott 與 Seriuco (2010)認為明確定義出學校可能面臨的危機事件並將之列入管理是相當重要的。

透過危機管理模式的運作,可以將複雜的危機管理化簡成一定模式,學校亦可透過危機管理模式進行處理及學習(陳慶安,2007)。

危機管理的階段論是目前討論並引用最為完整的主要論述,依據危機發生的時機而探討不同的應對策略。

其最主要的理論架構以危機發生的前中後期為階段,而發展出危機預防、危機處理、危機復原、危機學習等對應策略。

日本在2005年時,便將危機管理的階段概念與傳染病疫情爆發之前中後概念作結合,以使傳染病危機管理可以更為有效率(熊本??健康危機管理課, 2005)。

若能結合傳染病情防治概念以及危機管理階段,幼兒園可以透過系統性的思維,將園內傳染病疫情中所處的種種景況,透過理論的結合,提供具體可行的標的作為,而幼兒園將可透過擬好之階段策略對於幼兒園傳染病防治工作進行檢視,補現場之疏漏與缺失,俾使兒童在幼兒園內的安全與健康獲得一定之保障。

目前我國對幼兒園傳染病危機管理的相關論述並未完全,且工作指引或是方針也無詳細之引導的狀態下,危機管理在傳染病上的運用將可提供相關教育行政機關在評鑑及檢核幼兒園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參考,彌補現階段幼兒教育在健康安全議題上的漏洞,使幼兒園不成為疫情防治上的缺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