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的人
覺得記住7成就好
對於忘記3成耿耿於懷
╳落榜的人
人的頭腦具備各種功能。「記住」經驗也是其中之一,不過有個功能同樣重要。
那就是「遺忘」。
假如我們的頭腦不具備「遺忘」的功能,你不覺得很糟糕嗎?
過去人生中每天吃過的飯,路上擦身而過的路人的長相,要是全部都記得,大腦的記憶容量轉眼之間就爆滿了。我們的大腦會輕易地遺忘可有可無的資訊,以確保全新的記憶容量。
此外,即便是重要的記憶,隨著時間經過也會逐漸淡忘。若非如此,曾經失敗的人就不會再度挑戰;和朋友吵架一輩子都無法和好;失戀的痛苦也不會療癒。
現在,各位面對著必須記住的知識山,或許會覺得大腦具備的「遺忘」功能非常可恨,可是不會遺忘的人生就只剩下絕望。
資訊的「記憶/遺忘」的分類作業,是由大腦自動進行。基本上攸關性命的重大資訊,若是衝擊性愈強烈的經驗,就會留下愈深刻的記憶。
假如有過踏入某個地方面對死亡危機的恐怖體驗,當時見到、聽到、身體感受到的一切,無論經過多少年,只要回想起來身體就會顫抖,記憶非常強烈深刻。
可是,教科書或筆記本上羅列出來的知識,並沒有那麼強烈的衝擊性。就算你對自己說:「如果沒有完全記住這些內容,考試就不會合格。要是下次沒有合格就沒命了!」大腦(你自己的腦)也會輕易地識破謊言。
│不要在意沒記住的「3成」
那該怎麼辦?只能不屈不撓地讓自己的大腦明白這是需要的知識。具體而言,就是不斷重複「忘了又記起來,忘了又記起來」。
剛進公司時,即使馬上記住直屬主管與座位旁邊的同事的名字,到了其他部門,還是有好幾個人的長相和名字湊不起來。可是,每天見面打招呼,或是和同事對話時好幾次提起這個話題,漸漸地就認得每個人了。「那個人是誰?對對,就是他!」重複幾次後,不用費力也可以突然想起長相和名字。
背書也一樣。文字與數字排成的內容枯燥無味,大腦一下子就忘了。努力背誦的隔天,還能記得7成就算是成果不錯(就算如此,就這樣放著也許到了後天便全忘光了)。剩下的3成加進清單隔天再看,或者把記不住的知識整理出幾天的分量再一起背。看過幾次後總有一天,就算不願意也會記住。但是,把準備考試看得很複雜的人,非常在意背不起來的那3成,而深感挫折:「我就是做不到」。明明只要再背一次就好,卻提不起幹勁。心裡先認定自己不擅長,就會連做得到的事也做不好。
○錄取的人
擁有成功經驗
沒有成功經驗
╳落榜的人
學習任何科目在幹勁十足時就能順利進行,不過問題在於幹勁低落時。
轉換心情等待幹勁恢復也是1個方法,不過考試日程無法變動。等待期間時間也會無情地過去,這會令人更焦急,把自己逼得更緊,因而陷入惡性循環。
其實,幹勁低落時也能夠學習。
那就是,背誦內容。
如果用大學入學考試來比喻,論文或數學的記述問題需要靈活的想法,所以在停滯不前時就不會順利。
然而,背誦內容的「記憶」(回想以前記憶的內容),這個作業在頭腦的用法算是單純。這只是背與不背的問題。
但是因為單純,所以背誦內容既費勁又使人睏倦。
若是實踐問題,雖然有「懂了!」、「解開了!」的喜悅和成就感,可是背誦內容卻沒有。
即使覺得「記住了!」幾天後也會輕易地忘記,或者很久以前記得,「咦?完全不記得了……」也是常有的事,總是疑神疑鬼地努力背誦。這正是背誦內容的宿命。
提不起幹勁時,過去的「成功經驗」能讓自己振作起來。
如果憑經驗知道徐緩向上延伸的費力山路,越過後前方就有美麗的風景,就會湧現前進的力量。
同樣地,在過去的考試中面對背誦的努力獲得高分或合格,擁有成功經驗的人在不起勁的時候,也會產生「來背點東西吧」的心情。
│「背誦」不會背叛你
升學型學校學生很會考試,並非因為原本就很聰明,而是因為成功經驗的累積。
他們在每次校內測驗或模擬考都會猜想:「這次測驗是第幾名?」他們正是置身於不得不意識到這點的環境中。某種程度出題範圍固定的考試,是否記住知識會決定7~8成成果,所以他們比一般學生經歷過許多「認真記住內容,排名就會提高」的體驗。
因此即使幹勁有些低落時,背誦內容是絕對不會漏掉的(有不少學生認為背誦內容「並非學習」)。
可是,過去沒有成功經驗的人,並不曉得努力背誦之後能得到什麼,所以心情憂鬱。沒有成功經驗的人,只能以別人為借鏡。自己挑戰某項考試時,可以去問合格者的經驗談。其中或許有用奇怪方法通過的人,不過多問幾個人,他們一定會告訴你「灌輸知識」的重要性。
或者有個方法是,自己設下障礙,累積「虛擬的成功經驗」。決定每月、每週、每天要記住的範圍,達成目標後就稱讚自己。可是把完全記住範圍當作課題會有反效果,所以記住7成的範圍便可算是「成功」。給自己一點小獎勵也是個方法。
費勁又使人睏倦的背誦內容,下各種工夫面對它,避免厭倦或沮喪吧!
覺得記住7成就好
對於忘記3成耿耿於懷
╳落榜的人
人的頭腦具備各種功能。「記住」經驗也是其中之一,不過有個功能同樣重要。
那就是「遺忘」。
假如我們的頭腦不具備「遺忘」的功能,你不覺得很糟糕嗎?
過去人生中每天吃過的飯,路上擦身而過的路人的長相,要是全部都記得,大腦的記憶容量轉眼之間就爆滿了。我們的大腦會輕易地遺忘可有可無的資訊,以確保全新的記憶容量。
此外,即便是重要的記憶,隨著時間經過也會逐漸淡忘。若非如此,曾經失敗的人就不會再度挑戰;和朋友吵架一輩子都無法和好;失戀的痛苦也不會療癒。
現在,各位面對著必須記住的知識山,或許會覺得大腦具備的「遺忘」功能非常可恨,可是不會遺忘的人生就只剩下絕望。
資訊的「記憶/遺忘」的分類作業,是由大腦自動進行。基本上攸關性命的重大資訊,若是衝擊性愈強烈的經驗,就會留下愈深刻的記憶。
假如有過踏入某個地方面對死亡危機的恐怖體驗,當時見到、聽到、身體感受到的一切,無論經過多少年,只要回想起來身體就會顫抖,記憶非常強烈深刻。
可是,教科書或筆記本上羅列出來的知識,並沒有那麼強烈的衝擊性。就算你對自己說:「如果沒有完全記住這些內容,考試就不會合格。要是下次沒有合格就沒命了!」大腦(你自己的腦)也會輕易地識破謊言。
│不要在意沒記住的「3成」
那該怎麼辦?只能不屈不撓地讓自己的大腦明白這是需要的知識。具體而言,就是不斷重複「忘了又記起來,忘了又記起來」。
剛進公司時,即使馬上記住直屬主管與座位旁邊的同事的名字,到了其他部門,還是有好幾個人的長相和名字湊不起來。可是,每天見面打招呼,或是和同事對話時好幾次提起這個話題,漸漸地就認得每個人了。「那個人是誰?對對,就是他!」重複幾次後,不用費力也可以突然想起長相和名字。
背書也一樣。文字與數字排成的內容枯燥無味,大腦一下子就忘了。努力背誦的隔天,還能記得7成就算是成果不錯(就算如此,就這樣放著也許到了後天便全忘光了)。剩下的3成加進清單隔天再看,或者把記不住的知識整理出幾天的分量再一起背。看過幾次後總有一天,就算不願意也會記住。但是,把準備考試看得很複雜的人,非常在意背不起來的那3成,而深感挫折:「我就是做不到」。明明只要再背一次就好,卻提不起幹勁。心裡先認定自己不擅長,就會連做得到的事也做不好。
○錄取的人
擁有成功經驗
沒有成功經驗
╳落榜的人
學習任何科目在幹勁十足時就能順利進行,不過問題在於幹勁低落時。
轉換心情等待幹勁恢復也是1個方法,不過考試日程無法變動。等待期間時間也會無情地過去,這會令人更焦急,把自己逼得更緊,因而陷入惡性循環。
其實,幹勁低落時也能夠學習。
那就是,背誦內容。
如果用大學入學考試來比喻,論文或數學的記述問題需要靈活的想法,所以在停滯不前時就不會順利。
然而,背誦內容的「記憶」(回想以前記憶的內容),這個作業在頭腦的用法算是單純。這只是背與不背的問題。
但是因為單純,所以背誦內容既費勁又使人睏倦。
若是實踐問題,雖然有「懂了!」、「解開了!」的喜悅和成就感,可是背誦內容卻沒有。
即使覺得「記住了!」幾天後也會輕易地忘記,或者很久以前記得,「咦?完全不記得了……」也是常有的事,總是疑神疑鬼地努力背誦。這正是背誦內容的宿命。
提不起幹勁時,過去的「成功經驗」能讓自己振作起來。
如果憑經驗知道徐緩向上延伸的費力山路,越過後前方就有美麗的風景,就會湧現前進的力量。
同樣地,在過去的考試中面對背誦的努力獲得高分或合格,擁有成功經驗的人在不起勁的時候,也會產生「來背點東西吧」的心情。
│「背誦」不會背叛你
升學型學校學生很會考試,並非因為原本就很聰明,而是因為成功經驗的累積。
他們在每次校內測驗或模擬考都會猜想:「這次測驗是第幾名?」他們正是置身於不得不意識到這點的環境中。某種程度出題範圍固定的考試,是否記住知識會決定7~8成成果,所以他們比一般學生經歷過許多「認真記住內容,排名就會提高」的體驗。
因此即使幹勁有些低落時,背誦內容是絕對不會漏掉的(有不少學生認為背誦內容「並非學習」)。
可是,過去沒有成功經驗的人,並不曉得努力背誦之後能得到什麼,所以心情憂鬱。沒有成功經驗的人,只能以別人為借鏡。自己挑戰某項考試時,可以去問合格者的經驗談。其中或許有用奇怪方法通過的人,不過多問幾個人,他們一定會告訴你「灌輸知識」的重要性。
或者有個方法是,自己設下障礙,累積「虛擬的成功經驗」。決定每月、每週、每天要記住的範圍,達成目標後就稱讚自己。可是把完全記住範圍當作課題會有反效果,所以記住7成的範圍便可算是「成功」。給自己一點小獎勵也是個方法。
費勁又使人睏倦的背誦內容,下各種工夫面對它,避免厭倦或沮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