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頁數 1/4

第1章 獲得很不錯的記憶力

如果學習之後記不住,那學來幹嘛?

如果學到的記不住,那麼就等於沒學過。

這個事實讓人們對學習產生了一種焦慮,由於深怕在學習過程中無法記住知識,所以學習者通常會把時間過度花費在記住知識而非理解知識上。你會在書上劃重點,反覆閱讀資料,並期望知識可以牢固、長久地記在腦袋裡。

如果學到的記不住,那麼就等於沒學過,這個簡單合理的事實雖然是事實,卻讓許多人產生了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誤觀念:學習是為了記住知識,學習主要是為了記住知識。

之所以說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是因為單純地記住知識,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種搬運,是把知識從外面搬運到腦袋裡而已。這一項任務是沒多大意義的,甚至無須人腦來做,交給電腦做就可以了。

但或許有人會認為,專注在記憶其實並沒什麼問題,因為如果你擁有超強的記憶力,能夠把自己訓練得像電視節目裡的記憶大師那樣過目不忘,可以把所有的知識都記在腦海裡的話,那麼你和一個出色的專家也沒什麼不同,一樣可以從記憶中調用知識來解決任何遇到的問題。

但這種推論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所有能透過記憶來獲取的知識,都只能解決舊有的問題。所有寫在書上的、透過老師或任何媒介傳播的知識,解決的都是舊有的問題。而生活總是會遇到新問題或另類的問題,這些新問題和舊問題間會有一點或許多的差異,而面對這些問題你是無法透過回憶課本裡的知識來找到答案的。

舉個例子:青黴素(亦即抗生素的主要成分)可以用來殺死人體內的細菌,這一個知識點無需任何思考就能應用。但有些細菌會演化出抵抗青黴素的抗體,這時青黴素就無法殺死所有的細菌了,亦即「青黴素可以用來殺死人體內的所有細菌」這個知識點失效了,它無法用來解決新問題。

但幸好,科學家並不滿足於單純地知道「青黴素可以用來殺死人體內的細菌」。他們刨根究底,搞清楚了青黴素之所以能夠殺死細菌的原因——因為青黴素裡面有一種特殊物質,亦即青黴烷,其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所以才有殺菌作用。接著,科學家還研究了青黴烷的分子結構,並以此改進發明了頭孢菌素,頭孢菌素能對付一些初代青黴素無法對付的細菌,解決了新問題。當然,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新問題出現,而如果人類只記住知識而不對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就不可能解決新問題。

同理,一個學習者如果只記住知識而不進行思考,那麼他就總會被新的問題難倒,哪怕他有超強的、過目不忘的記憶力。追求超強的記憶力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當然,一定程度地記住知識還是必須的,完全沒有記憶就等於無法學習,而生活中又有許多無可奈何之事。例如,許多考試其實考的是你的記憶力,而不是思考能力,而通過考試對許多人來說又是必須的。就算不用考試,一般人依然必須在日常隨時調用知識,老是忘記事情、知識,不見得是值得開心的事情。

記憶力依然是有必要加強的。事實上,「記」作為第一個學習層次,也扮演著「基層」的角色;一個人若無法記憶,就不可能進行之後的深度學習。

總之,我們不應該只看重記憶力、過分追求「超強的記憶力」,但希望自己有「很不錯的記憶力」則是合理的,並不過分。

但問題是,「很不錯的記憶力」對許多人來說也很難做到,多數人對自己的記憶力並不滿意。這裡的「很不錯的記憶力」的標準,是至少能讓學生順利通過考試,甚至考得好成績;是能讓大人游刃有餘地調用學過的知識來應付工作,而不是看過不久就忘記。

要做到這點其實並不容易。

記憶的條件

你的記性是否很好呢?

其實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是「記性不好」和「記性好」的混合體。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不只會遺忘東西,而且遺忘的速度之快,可以讓前五分鐘想到的東西,在後五分鐘就全忘了,這是我們記性不好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具備回憶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發生過的事情的能力,我們能記住某張臉孔或名字一直到老死。這是我們記性好的一面。

而這兩者同時存在意味著,我們的記性可以很好,也可以很不好,我們是記性好壞的混合體。
心理學家把記憶分成「短期記憶」(short term memory)和「長期記憶」(long term memory)兩種。簡短來說,短期記憶是讓你暫時「hold 住」的記憶,當你嘗試記憶某人的電話號碼時,這號碼會進入你的短期記憶。但我們都清楚知道:電話號碼進入我們的短期記憶,並不代表我們能在一個星期後依然記得它;事實上,短期記憶只能「hold 住」十五到三十秒。這是因為短期記憶沒能成功把電話號碼固化成長期記憶的結果。

而我們所謂的「記性不好的一面」,其實就是短期記憶還未被固化成長期記憶就被遺忘的結果;我們「記性好的一面」,其實就是短期記憶成功固化成長期記憶的結果。

但長期記憶到底有多長期呢?

無論你是記得幾個小時、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那都算是長期記憶。這意味著,長期記憶的固化是有強弱之分的,固化程度不夠強,長期記憶就會很快被遺忘;反之,固化程度足夠強,長期記憶才能持久(當然,這是簡略方便、通俗的說法。)

那怎樣才能加強長期記憶的牢固程度呢?

答案是:如果你滿足了某些「記憶條件」,你就能記得很久;否則,你就很容易忘掉。

記憶條件分成很多很多種,以記憶幾行句子為例,如果你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例如,有人拿著刀架在你的脖子讓你記住這些句子的話,這些句子就會能帶給你強烈的情緒,你會記得很久。如果這些句子帶有故事情節,讀起來有押韻、配圖,而且正在描述與你自身相關的事情,那麼這幾行句子就可以被記得更久。

反之,如果你只是在地鐵的廣告板看到幾行句子,它讀起來索然無味,講述著枯燥無聊的廢話,你就不大可能記得這幾行句子,因為這幾行字並沒有滿足記憶條件。

雖然讓人拿刀架著你可以讓你在恐慌中大大提升記憶力,但這並不實際且可行性低。在學習之旅中,你也不太可能要求每個描述知識點的句子都帶有押韻、配圖,並且描述著和你息息相關的事情。

幸好,除了上面這些記憶條件之外,認知科學家還找到了另一些在課堂中、學習之旅中方便使用的記憶條件,只不過這些記憶條件與我們的常識、直覺相悖。重讀與提取練習

首先,多數人都錯誤地認為,如果要記得一些資料,那只要重複閱讀這些資料,直到自己對這些資料的記憶深深烙印在腦海中,就能夠記得很久。如果你要記住資料,你可能會花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的時間重讀同一份資料。

但實驗顯示,重讀並不會加深記憶:

華盛頓大學進行的一項實驗,召集了來自兩所不同的大學,一共一百四十八名大學生,並要求他們閱讀摘選自教材和《科學人》雜誌的五個不同段落。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只讀了一遍,另一組學生則在讀過第一遍之後,又立刻重讀了幾遍。

過了幾天後,實驗人員讓學生完成測試題來驗證他們的學習效果。最終實驗結果表明,無論只是閱讀了一遍還是密集地重讀了幾遍,學生的成績幾乎一樣。

重讀對長期記憶沒有多大用處,但還是有許多人透過重讀來學習,有一項調查顯示,重讀是最多人使用的學習方式,佔據了接受調查的84%

但既然重讀無法讓人們記憶得更久,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嘗試透過重複閱讀來加深記憶呢?

這是因為主觀感受帶來了錯覺。簡單來說,當你重複閱讀資料時,你會在當下強烈感覺到資料被「記住」了,如果這時立刻讓你進行考試,那麼你的成績的確會比較好。但事實上,資料並未在大腦完成長期記憶的轉換,因此這一效果並不持久,過了幾天之後你依然會忘掉。

我們其實都有過這一類經驗,這就好像你嘗試記住某人的電話號碼。一開始你透過不斷複述號碼來「hold 住」記憶,直到你覺得已經記住為止,但無論當時你多麼努力,時隔幾天後,你還是忘記了那電話號碼。

那麼,怎樣才能加強長期記憶的固化程度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