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的「費曼學習法」
物理學家費曼的一生有著足以銘刻史冊的學術成就,他也因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廣為人知,深受推崇。在大學教授物理學時,他總是能夠深入淺出地將複雜的專業理論講得通俗易懂;無論多麼抽象、晦澀的概念,都能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表達出來,風趣幽默,一點也不枯燥。學生喜歡上他的課。後來,越來越多的人便採用他的這種方法學習,最終形成了人們眾所周知的「費曼學習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當你準備學習一門新知識時,必須站在傳授者的立場,假設自己要向別人講解這門知識;那麼你一定要用最簡潔、清晰和易於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才能讓非專業的人也能聽懂。費曼說:「最好是幾歲的小孩也能明白你在說什麼。」為此,他制定了一個簡單而容易達成的步驟:
第一:確立你要學習的目標
找到和列出自己想要瞭解的知識,可以是一本書、也可以是一門技術,甚至是你能想像到的任意領域和事物。
第二:理解你要學習的對象
針對這個目標,準備並擷取相關的資料,選擇可靠和多樣化的資訊來源,把這些內容系統化地歸納整理出來。
第三:以教代學,用傳授代替吸收
想像一個教學的場景,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些知識介紹給他人,用以檢查自己是否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
第四:進行回顧和反思
對其中遇到阻礙、模糊不清和有疑義的知識重新學習、回顧和反思;如有必要,可以重整旗鼓,再介紹一次學習目標。
第五:實現知識的簡化和吸收
最後,通過有目的的簡化和整合,實現這些知識的內化和有效的應用。
通過這五個步驟,我們很容易便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加強學習的效果,讓自己順利地達到學習和運用知識的目的。在本書中,我們圍繞費曼的學習思想和他的教學經驗,對這五個步驟的要點、原則和應用的場景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
我在書中強調的重點是,學習和應用是互為一體的,無法對外輸出的學習就不能稱為學習。這是我對自己的學生、讀者和年輕人的期許;閱讀本書,學習費曼的思路,是要讓我們擁出色的應用知識的能力,能夠運用知識,創造知識,並用知識改造世界。
學習的目的是應用
費曼學習法是對「學習本質」的回歸,也是對我們思維和分析方式的一次徹底改造。我們知道,人們大部分的學習都是為了理解新的事物,或者對新發明研究透徹。但新事物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建立在大量舊事物的基礎上。就像一則物理學原理:物質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知識也是如此。我們的大腦將舊的資訊或知識串聯、拼接起來,組成新的概念、理論和資訊,再傳遞到負責記憶和行動的部門,轉化為具體的成果或知識。
大腦這種富有聯想力的運轉方式塑造了兩種根深蒂固的學習模式:
第一,越熟悉的概念,大腦越喜歡。「相關性」是大腦學習和記憶的主要原則。就像餐桌會讓大腦想到吃飯和廚房,不會想到悠遊卡和伐木工廠;漂亮的裙子會讓大腦想到美女和愛情,不會想到紙箱和鑰匙一樣。大腦在最具相關性的物品間建立連線,產生一張由舊資訊組成的知識之網。
第二,在不同的概念之間強行建立聯繫,也是大腦的特長。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創造性的功能,大腦會為一切可以對比的事物建立連結,以便獲得一個合理的解釋。比如,看到餐桌,大腦可以想到美女,再想到一杯咖啡、一棟房子、一個家乃至幸福的一生。在不同的事物、概念和場景之間,大腦能創造性地建立聯繫,做出新的解釋;假使經過訓練和開發,便可為我們帶來新的知識,產生新的能力。這是我對本書的另一個期許。
當大腦長時間地習慣於淺層的學習模式時,對新知識的創造力就會受到抑制。我們總會刻意地尋找一些舊的解釋,迴避那些新奇但有效的觀點。越專業的學習越容易顯示出這種問題,大腦會沉迷於組裝、兜售舊概念的無聊遊戲之中。輸入的資訊越多,它所裝載的知識也越發得龐雜無效,學習便成了一無趣。
比如,當你學到一種新的寫作風格時,第一時間就會對比那些自己已經知道的作家;你從他們中間挑選出一個與自己最接近的風格,然後建立一種也許略為牽強的聯繫。你像他,於是學習他;如果探索的過程到此為止,你對自己的寫作風格便很難具有原創性、無法描述得更吸引人,你的創作會一直停留在模仿的階段。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學會運用,激勵我們的大腦更多地使用深層的學習模式。運用會把你的角色顛倒過來。在輸出知識的過程中,你可以站在另一個「自我」的角度審視這些內容。那個「自我」是知識的講解者,你由此獲得了一個檢驗自身學習成果的機會。你要把學到的東西有邏輯、有結構地傳達出來,看看它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傳播力。如果你自己和別人都沒有聽懂,也不覺得多麼有用,那它怎能稱得上是已經學到的知識呢?知識的運用越多,我們對於陌生事物的聯想就越豐富,學習的創新性就越強,最終成功地突破舊知識的框架,得出有價值的新知識。
如前所述,人類所有的新知識,其實都是由舊的知識構成和解釋的。我們獲取新知識的過程,本質上便是通過大腦的組織與聯結,將新的概念插入到舊的體系中,再在動態的學習中將之轉化成一個合乎邏輯、富有張力和強勁生命力的知識系統。這就是為什麼費曼主張用「以教代學」的知識輸出模式來進行學習的原因。
費曼認為,輸出不僅僅是學習的最佳方式,同時也是學習的終極目的──當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知識時,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去闡述它時,大腦就會從記憶庫中提取那些熟悉的資訊,在舊的知識和新的概念中產生強大的關聯,新的知識便容易得到大腦徹底的理解。最重要的一步是,你要反覆地進行這一過程,使大腦多進行創造性的聯想,我們對新知識的吸收和應用的能力才會變得更強。
物理學家費曼的一生有著足以銘刻史冊的學術成就,他也因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廣為人知,深受推崇。在大學教授物理學時,他總是能夠深入淺出地將複雜的專業理論講得通俗易懂;無論多麼抽象、晦澀的概念,都能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表達出來,風趣幽默,一點也不枯燥。學生喜歡上他的課。後來,越來越多的人便採用他的這種方法學習,最終形成了人們眾所周知的「費曼學習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當你準備學習一門新知識時,必須站在傳授者的立場,假設自己要向別人講解這門知識;那麼你一定要用最簡潔、清晰和易於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才能讓非專業的人也能聽懂。費曼說:「最好是幾歲的小孩也能明白你在說什麼。」為此,他制定了一個簡單而容易達成的步驟:
第一:確立你要學習的目標
找到和列出自己想要瞭解的知識,可以是一本書、也可以是一門技術,甚至是你能想像到的任意領域和事物。
第二:理解你要學習的對象
針對這個目標,準備並擷取相關的資料,選擇可靠和多樣化的資訊來源,把這些內容系統化地歸納整理出來。
第三:以教代學,用傳授代替吸收
想像一個教學的場景,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些知識介紹給他人,用以檢查自己是否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
第四:進行回顧和反思
對其中遇到阻礙、模糊不清和有疑義的知識重新學習、回顧和反思;如有必要,可以重整旗鼓,再介紹一次學習目標。
第五:實現知識的簡化和吸收
最後,通過有目的的簡化和整合,實現這些知識的內化和有效的應用。
通過這五個步驟,我們很容易便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加強學習的效果,讓自己順利地達到學習和運用知識的目的。在本書中,我們圍繞費曼的學習思想和他的教學經驗,對這五個步驟的要點、原則和應用的場景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
我在書中強調的重點是,學習和應用是互為一體的,無法對外輸出的學習就不能稱為學習。這是我對自己的學生、讀者和年輕人的期許;閱讀本書,學習費曼的思路,是要讓我們擁出色的應用知識的能力,能夠運用知識,創造知識,並用知識改造世界。
學習的目的是應用
費曼學習法是對「學習本質」的回歸,也是對我們思維和分析方式的一次徹底改造。我們知道,人們大部分的學習都是為了理解新的事物,或者對新發明研究透徹。但新事物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建立在大量舊事物的基礎上。就像一則物理學原理:物質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知識也是如此。我們的大腦將舊的資訊或知識串聯、拼接起來,組成新的概念、理論和資訊,再傳遞到負責記憶和行動的部門,轉化為具體的成果或知識。
大腦這種富有聯想力的運轉方式塑造了兩種根深蒂固的學習模式:
第一,越熟悉的概念,大腦越喜歡。「相關性」是大腦學習和記憶的主要原則。就像餐桌會讓大腦想到吃飯和廚房,不會想到悠遊卡和伐木工廠;漂亮的裙子會讓大腦想到美女和愛情,不會想到紙箱和鑰匙一樣。大腦在最具相關性的物品間建立連線,產生一張由舊資訊組成的知識之網。
第二,在不同的概念之間強行建立聯繫,也是大腦的特長。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創造性的功能,大腦會為一切可以對比的事物建立連結,以便獲得一個合理的解釋。比如,看到餐桌,大腦可以想到美女,再想到一杯咖啡、一棟房子、一個家乃至幸福的一生。在不同的事物、概念和場景之間,大腦能創造性地建立聯繫,做出新的解釋;假使經過訓練和開發,便可為我們帶來新的知識,產生新的能力。這是我對本書的另一個期許。
當大腦長時間地習慣於淺層的學習模式時,對新知識的創造力就會受到抑制。我們總會刻意地尋找一些舊的解釋,迴避那些新奇但有效的觀點。越專業的學習越容易顯示出這種問題,大腦會沉迷於組裝、兜售舊概念的無聊遊戲之中。輸入的資訊越多,它所裝載的知識也越發得龐雜無效,學習便成了一無趣。
比如,當你學到一種新的寫作風格時,第一時間就會對比那些自己已經知道的作家;你從他們中間挑選出一個與自己最接近的風格,然後建立一種也許略為牽強的聯繫。你像他,於是學習他;如果探索的過程到此為止,你對自己的寫作風格便很難具有原創性、無法描述得更吸引人,你的創作會一直停留在模仿的階段。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學會運用,激勵我們的大腦更多地使用深層的學習模式。運用會把你的角色顛倒過來。在輸出知識的過程中,你可以站在另一個「自我」的角度審視這些內容。那個「自我」是知識的講解者,你由此獲得了一個檢驗自身學習成果的機會。你要把學到的東西有邏輯、有結構地傳達出來,看看它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傳播力。如果你自己和別人都沒有聽懂,也不覺得多麼有用,那它怎能稱得上是已經學到的知識呢?知識的運用越多,我們對於陌生事物的聯想就越豐富,學習的創新性就越強,最終成功地突破舊知識的框架,得出有價值的新知識。
如前所述,人類所有的新知識,其實都是由舊的知識構成和解釋的。我們獲取新知識的過程,本質上便是通過大腦的組織與聯結,將新的概念插入到舊的體系中,再在動態的學習中將之轉化成一個合乎邏輯、富有張力和強勁生命力的知識系統。這就是為什麼費曼主張用「以教代學」的知識輸出模式來進行學習的原因。
費曼認為,輸出不僅僅是學習的最佳方式,同時也是學習的終極目的──當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知識時,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去闡述它時,大腦就會從記憶庫中提取那些熟悉的資訊,在舊的知識和新的概念中產生強大的關聯,新的知識便容易得到大腦徹底的理解。最重要的一步是,你要反覆地進行這一過程,使大腦多進行創造性的聯想,我們對新知識的吸收和應用的能力才會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