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兩分鐘法則

定目標不難,但是持續執行計畫達到目標很難!很多目標非常龐大,很多人都希望能夠有非常妥善的計畫之後再開始,這樣固然可以做很詳細的規劃,但某程度也錯失了契機,讓我們遲遲無法開始進行,等到其他人做出來之後,才發現我們根本都還沒出發,但是卻覺得這個點子是我們想出來的,怎麼其他人剽竊我們的主意而憤恨不平,某程度我們也因為而錯失良機!是他人害我們錯失良機的嗎?不是,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拖延的毛病讓我們錯失良機,我後來學習到的一件事情,那就是「追求完美,也是一種拖延症!」。

兩分鐘法則現在大家相對耳熟能詳都歸功於一本著作,那就是<<原子習慣>>。行為改變學專家James Clear開始利用一個方法協助自己來對抗拖延症,那就是「2分鐘法則」,我們往往會想太多而沒有開始,像是我女兒曾經很想要某個牌子的鉛筆盒,但因為售價比較高,所以我們鼓勵她透過每天做家事來換取點數,當累積到八十點之後就可以購買!女兒知道有這個目標,但要讓孩子每天都確實執行真的不容易,有時候就是會拖延,雖然做起來不難,但就發現孩子開始找很多理由不想開始做。這樣的情況你是否也似曾相似呢?

但最早的時候我聽到的是在一本書<<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裡面也提到要把事情變少的一個方式就是把待辦清單變成行動清單,如果兩分鐘之內可以馬上搞定的事情,就馬上開始處理,因為某程度也是幫助自己行動暖機,而且處理完之後,也可以順利完成一件事,而且是在非常迅速簡短的時間中,在待辦清單當中馬上就可以把一件事情給消除掉,心裡面也會覺得比較輕鬆一點。例如:轉寄一封Email給客戶、寄信、領包裹、洗衣服、洗碗等等,這種事情都可以馬上完成的話,請務必馬上行動。讓心態上時時保持輕鬆且在完成行動清單的節奏感上,我覺得是非常高效能的作法!

孩子在學習慢慢開始要做很多件事情,畢竟這是成長的代價,現在孩子的角色比較單一。當孩子未來成長變成父母的時候,可能需要同時兼顧子女、父母、主管、部屬、客戶等多重角色的轉換,所以如何有效把事情推動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你覺得每天都要運動容易嗎?聽起來好像不難,但要持之以恆運動是不容易的!我就請教我的Mentor Annie姊,她每天都一定要跑五公里,不論刮風下雨或是豔陽高照,就是都會完成這五公里。我有一次就很好奇地請教她:「Annie姊,您是怎麼做到的?」

Annie姊只是笑笑地說:「我每天上午起床習慣有一個儀式,那就是換運動服!這個有做到就可以了!」

我還是一臉疑惑地問:「這麼神奇?可以請您多說一點嗎?」

Annie姊看我滿臉疑惑笑道:「這也不是多麽困難的事,因為習慣。我已經習慣多年一早起來換運動服了,不論天氣如何,先換好衣服再說!當衣服都換好之後,好像沒有動一動就覺得不對勁,開始動就會發現很快就順利完成了,其實也沒有這麼困難。」

我後來仔細研究<<原子習慣>>,發現習慣是可以拆解的,一個習慣可能會有幾個步驟,像是出門跑步為例,我可以簡單拆解如下:

起床盥洗
換運動服
拉筋伸展
出門跑步
回家盥洗

所以只要能夠確保自己每一步都順利完成,累積起來就是完成一件事情。同樣的,這對孩子也是一樣!習慣養成這件事不分成人或小孩!因為孩子很常拖拖拉拉寫作業,可能明明一個小時就可以順利完成的作業可以拖到兩天還沒寫完,然後我看到不少家長就會很生氣,覺得這孩子這麼拖拉,以後長大該怎麼辦?我並不會因為孩子作業寫的如何而開罵,但我在意的是如何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才是關鍵。只要養成好習慣,功課不會差到哪裡去。

那要怎麼改變呢?

我覺得這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從壞習慣著手改變
首先要先定義什麼是壞習慣!我自己覺得壞習慣就是會造成自己貨他人困擾的習慣。譬如說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其實孩子也知道自己沒有做好,有時候作業寫不完但是又要睡覺不然明天爬不起來,就可能出現焦慮跟憤怒,他知道自己沒有控制好時間寫作業,但是他並不知道如何改進。這時候就非常仰賴家長的引導了。起碼要讓孩子知道這是不好的習慣,然後跟孩子確認是否想一起改變,鼓勵孩子只要有一個開始,就有機會可以打敗壞習慣。

之後可以跟孩子討論要改變到什麼程度,對於這件事彼此有所認知很重要!向孩子可能吃飯不專心,一頓晚餐可以吃成正式法餐的時間長度,身為爸媽也醉了。所以為了養成孩子在餐桌上好好吃飯的習慣,就跟他們討論我們要在半小時之內完成,如果可以好好在餐桌上吃完飯,之後就會有多一點時間可以看Youtube Kids的卡通。

剛開始孩子還是會抗拒,其實一開始就先抱持「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不要給自己與孩子太多的壓力牆破一定要做到,就像蓋高樓大廈一樣都要打好基礎,我們也都知道沒有紮實的根基很難蓋很高。願意開始做都是很棒的起頭,重點是情況有逐漸好轉,明明孩子在學校都可以順利完成,在家卻不行,那表示這只是孩子想不想的議題。有些孩子喜歡人家餵食他,享受被愛的感受。可以把這樣被愛感受轉換到一起看影片,抱著孩子一起欣賞影片也是很棒的交流。

我們可以看見孩子的行為改變,並給予具體改變行為鼓勵,讓孩子可以累積成就感與肯定,之後孩子也比較願意持續操作,當孩子出現好的行為時,我們就給予肯定,逐步形成正向循環,之後讓孩子逐步累積小成功,一段時間之後帶領孩子回顧自己的改變,也在給予孩子肯定與支持,孩子也會比較願意認同這樣的改變進展。
將好習慣強化鞏固

要讓好習慣持續進行,可以參考<<原子習慣>>當中的行為改變四法則:
1. 提示:讓提示顯而易見。
2. 渴望:讓習慣有吸引力。
3. 回應:讓行動輕而易舉。
4. 獎賞:讓獎賞令人滿足。

在我看來,這四個法則除了幫助父母自己培養習慣,也可以陪伴孩子養成好習慣。就我個人的教學經驗來看,孩子們的天資差距不大,但是讀書習慣好壞差距很大,所以我倡導的是「學習=策略+技術」,而不是一種天賦而已。我們將一一來針對這四個法則說明:

1. 提示:讓提示顯而易見。

簡單來說,家長要塑造一個好的環境。像剛剛舉例孩子吃飯不專心,可能是因為電視正在播放卡通、還有玩具還沒玩完想要玩之類的,我發現其實我們大人可能也不自覺在用3C產品,我後來意識到這件事,盡可能在吃飯時間不要使用手機,避免孩子有樣學樣。一次專心做好一件事情,好好吃飯,好好讀書,好好運動,好好看電視,好好放鬆,好好睡覺。

就像我們都很希望孩子多閱讀,只是如果家長自己沒有閱讀的習慣,又怎麼能夠要求孩子們閱讀呢?所以就從我們家長自身做起吧!當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改變,也會開始知道自己是有改變的可能性!孩子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也是他們的模仿對象,請各位家長務必要謹言慎行,因為孩子都在旁邊看著呢!

2. 渴望:讓習慣有吸引力。

之前帶小孩去英法旅遊的時候,那時女兒吃東西正處於愛吃不吃的階段,吃正餐時間往往(等待補充)

3. 回應:讓行動輕而易舉。

為了讓孩子在餐桌上好好吃飯,

4. 獎賞:讓獎賞令人滿足。

讓孩子吃飯時間縮短,他就會發現其實好處多多,還可以看Disney+的動畫,如果孩子可以在半小時內吃完飯,就可以欣賞半小時的動畫。如果超過半小時的話,就沒有半小時動畫可以看。孩子自己會去權衡,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想像達到時的美好畫面。通常孩子會比較心甘情願去做。

像是要固定孩子的讀書時間跟作息時間,也是身為小學家長很重要的課題!就我自己鑽研與教授時間管理課程,發現「穩定且持續產出是高效能的展現」。所以如果能夠養成孩子固定讀書與作息時間,這樣孩子生活也會比較規律,也相對能夠自己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任務。

我就會用一張紙把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務都寫下來,之後貼在顯而易見的地方,通常也會請孩子自己標示所需時間,也會知道自己有哪些事情要處理。像現在睡前都會跟孩子一起讀繪本講故事,但這件事情有前提,那就是要九點睡覺,如果太晚就寢孩子隔天都睡眠不足,其實反而不妥,所以我們都會提醒小孩哪些事情是晚上要進行的代辦事項,然後跟孩子一起規劃時間,希望孩子都能跟上進度就好。如果有時候處在即將就要九點的尷尬時間,我就會採取兩分鐘法則簡單說故事一段落,讓進度有所推進,孩子們通常也會發出哀怨的聲音,我就會引導他們我知道故事很短聽不過癮,不過也是因為太晚,如果你想多聽一點的話,明天就要早一點做好事情就寢,我們就有多一點的時間可以講故事歐。視覺化要做的事情可以讓孩子比較不會無理取鬧!

目標就是讓你能更快開始做你該做的事。新年新希望,就從兩分鐘法則開始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