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運用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來解決大小問題

大腦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考、學習模式。第一種模式叫做「專注模式」。專注模式是本書第一章的重點。顧名思義,專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時候,就處於專注模式。舉例來說,你可能專心在理解一道物理題的詳解,又或是努力想要熟記新詞彙。第二種模式叫做「發散模式」。發散模式對思考和學習也很重要。當你處在發散模式的時候,思緒仍在腦中運轉,只是你並沒有專注在某個特定想法上。舉例來說,淋浴時、搭公車時、散步時或快要睡著時,忽然出現某種想法,這時的你就處在發散模式。大腦處在發散模式的時候,可以連結不同的思緒和想法,這是專注模式所辦不到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常常在散步或是淋浴時出現新鮮有趣的點子。(後略)

如何進入發散模式

學習某個主題時,要進入發散模式,首先必須努力鑽研好一陣子,或鑽研到感覺卡關為止,這時就要停止專注。接著,為了要進入發散模式,最好做點比較無需用腦的活動,例如刷牙、洗碗、燙衣服、搭公車、淋浴,或是閉上雙眼躺著不動。這些活動會需要一點點專注力(畢竟走路還是不要撞到牆比較好),但不用太多。要讓大腦可以放飛自我。專注力用罄的時候,自然就會進入發散模式。至於要在發散模式停留多久,視情況而定。舉例來說,眨眼的時候你會短暫進入發散模式─但是不要太高興,眨眼時間太短,大腦還來不及處理訊息。幾分鐘的白日夢時間也會進入發散模式。你也可以在發散模式中散步好幾個小時。一天之中,你自然會在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間來回切換。(後略)學習新知或困難事物,就要在專注與發散模式間切換

如果你學的東西相對直觀,好比你已精通的領域中的相關知識,那麼你只需要用到專注模式。舉例來說,假設你在解 14+32 這類不太複雜的加法題,就會進入專注模式。但是如果想要學習新知或是困難事物時,該怎麼辦呢?好比你努力想要了解與心臟推動血液的複雜機制,或是數學中的導數概念,也可能是想要學會滑板翻板兩圈。這時你可能會聚精會神,專注再專注,卻還是學不得要領。妙的是,讓自己休息一下,幾個小時也好,睡一覺明天再說也好,常常就會有奇蹟發生。這個神奇的魔法就叫做發散模式。待你回頭再次專心處理待解問題時,你會忽然出現「啊!原來如此!」的感覺,讓你可以在掙扎好久的問題上有所突破。(後略)

學習時可以聽音樂或雙耳波差音樂(binaural beats)嗎?

對多數學生來說,音樂似乎會降低學習效率,尤其是學數學的時候。邊聽音樂邊讀書可能會使你心情愉快,因而感覺可以讀得更持久。但這是因為你在聽音樂的時候,部分的專注力會被歌曲牽著走,於是無法全心投入、認真學習。邊聽音樂邊學習也可能演變成多工,因為你會在工作與調整播放清單間切換注意力。如果你在目前學習的科目上可以拿到好成績、評量也很優異,那麼邊聽音樂邊讀書應該沒問題。但是如果你的評量不如預期,或是感覺很難駕馭學習材料,建議不要聽音樂。(後略)

冥想與瑜伽

冥想一向被視為幫助專注的方法。冥想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專注冥想」,如曼陀語音冥想(mantra meditation),以及「覺察冥想」,如正念冥想。曼陀語音這類的冥想法是比較直接的專注力練習,雖然效果通常要在好幾週或好幾個月之後才比較明顯。覺察冥想或許可以藉著改善心情,間接提升認知能力。然而過往在冥想上的研究很少依據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所以目前還需要更多的相關研究,是為一大挑戰。有些初步指標顯示瑜珈對認知能力可能有正面影響,也或許可以提升發散模式建立神經元連結的能力。但是瑜珈領域的相關研究又比冥想更不完備,難有確切結論。我們在這一章中談到了如何專心學習,但有時光靠專心還不夠。遇到瓶頸的時候該怎麼辦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