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最短時間,最高效率!50個超學習法

79特價30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前言

學會本書介紹的五十個「超學習法」,從今以後,不管你在任何領域,都能以最短、最快的速度驗收成果。

我先舉個例子。我們都在學校的義務教育期間,學過好幾年的英語對吧?
然而放眼望去,我們身邊又有幾個人真的靠著學校的義務教育,就能開口說英語呢?
我還觀察到一個現象,許多人汲汲營營地搶讀商業書和自我啟發書,到頭來卻只能說是「讀心安」。還有人四處報名課程講座,想學得一技之長,最後仍無法學以致用。
也就是說,世界上有太多砸下時間重本學習進修,實際上卻什麼也沒得到的例子。
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不是出在你「沒有才華」。
也不是因為你「學歷不高」。
更不是因為你「基因不好」。
而是「學習方法」出了問題。

人類的學習行為,最初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小嬰兒不用人教就會自動學走路,伸手抓取想要的物品,自行模仿父母說話,自然而然地長大成人。
可是,隨著年齡增長,人開始被迫「學習」。
學校老師負責教小朋友讀書寫字、背誦九九乘法表;才藝班負責教小朋友游泳、彈鋼琴;出了社會以後,則由公司的前輩和主管教導我們如何工作。
人生中有太多事情需要學習。
可是,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怎麼去學」。
結果,被動學習就變成常態了。

▲怎麼學都學不好?你用錯了「學習方法」

聽說訪問日本的學童:「人為什麼要讀書呢?」有高達八、九成的孩童會回答:「為了考試考高分。」、「為了考進好學校,以後才有好出路。」
也就是說,孩子讀書,不是為了實際在社會運用所學,而是為了在考場拿下好成績。這完全是本末倒置。
習慣了填鴨式教育的孩子不會主動學習,也難怪有些東西學了好幾年還學不會,始終不了解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

不是只有小孩會卡關。
許多人出了社會以後,積極報名參加學習講座和線上課程,不惜砸下時間和大把大把的鈔票,只想求得一技之長,到頭來卻陷入「學了不會用」、「怎麼學都學不好」的惡性循環,這不正是從小到大習慣了「被動學習」所造成的結果嗎?
因此,無論你有什麼學習目標,都要先釐清:什麼是「正確的學習方法」。
一旦通曉了學習方法,就能幫助你在任何領域,用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學習達標。

▲「學習方法」也需要學習

我在過去也有很長一段時間用敷衍的方法念書。
我讀的學校是縣內一流的升學名校,身邊每一位同學都很聰明。待在競爭激烈的環境底下,不管我再怎麼用功讀書,排名都落在中後段。知道自己怎樣都考不贏別人之後,我曾一度喪失了信心。
於是,我產生了這些想法:

「我再怎麼拚也拚不過別人……一樣的考試,我就是考得比別人差。即使如此,我還是希望能在其他方面有突出的表現。」

我絞盡腦汁思考對策,最後決定從本來就喜歡的英文科目著手。
十八歲的我,想法很單純:「只要說得一口酷英語,就能把別人比下去。」
緊接著,我在二十歲時下定決心:「一年半後,我要去美國留學!」
直到那一刻,我才首度認真思考:

「只剩下一年半了,我該如何在剩下的時間內,有效率地學習英語呢?」

我開始斤斤計較一天必須讀多少進度,化身為極度在意「生產效率」的魔鬼。

「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模式,每天呆呆坐在書桌前背單字、照本宣科地死記文法,我的英語永遠學不好。我想要真的學會英語,但是到底該怎麼做呢?」

當時,我醒著睡著都在思索這件事,一邊與英語奮戰。
回想起來,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認真探索「如何學習」。「超學習法」的基礎,就是由此誕生的。

在美國留學期間,我試了各式各樣在日本讀書時沒用過的學習法,其中當然也有碰壁的時候。但是,當我反覆嘗試錯誤之後,發現了一件事:

「真正的學習不是枯坐在書桌前。除了動腦,還要運用身體及五感,有目標的主動學習,這樣才會提升學習效率。」

我自己的感覺是,學校現階段普遍使用、被認為最好的學習方式,說穿了都只是靠大腦死記默背,為了考試而讀。
請想想看,假設你今天想學騎腳踏車,看再多教學精華影片、死記教科書上的重點,都比不上實際騎騎看來得有用多了,對吧?
也就是說,唯有當你實際動腦、運用身體獲得經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日本人以認真、努力的民族性著稱。
許多人能做到嚴以律己、勤勉向學,還能樂在其中,不以為苦。
我相信日本人這項民族特質,絕對可以排到世界前幾名。
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好好發揮認真單純的優點。
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通曉「學習方法」。
學會本書精選的「超學習法」,就能讓你在任何領域,都以最短、最快的速度,輕鬆學會你想駕馭的知識技巧。

▲翻轉人生的最強學習術「超學習法」

「學會『超學習法』,就能幫助你在任何領域,用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學習達標。」

這是我的教育理念,也是本書最想傳達的主旨。
每個領域一定都有適合它的學習方法,學會了,就能用最小限度的時間體力,收穫最大限度的學習成果。
所以,首先要知道方法。
我直到十八歲都用錯了學習方式,這導致我在課業、在體育表現上都不好不壞,卡在中間。此外,我的身邊沒有朋友可以談心,更別提交到女朋友,就這樣黯淡地度過了青春年華。然後,我終於在某天想通,對自己的處境產生了危機意識。我這樣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否則你就等著灰頭土臉過一輩子!」
從此以後,我有意識地改變學習方法,練就一身「超學習法」,成功地翻轉人生。以下舉幾個我的成功例子:

˙短短半年,多益(TOEIC)成績從三百分飆上九百分,去美國讀大學。
˙從毫無社會經驗的呆學生,蛻變為連續十三年業績穩定成長的優良企業集團代表。
˙從原本不擅長寫作文,蛻變為在世界各國出版了十本書的暢銷作家。
˙從原本不擅長在人前講話,進步到可以在五千人面前用英語演講。
˙在黃金時段的電視節目與知名藝人同台演出。

其他還有更多例子,在此僅列代表。我可以明顯感受到轉換學習方式帶來的飛躍性成長。
我沒有含著金湯匙出生,也沒有天生才華洋溢。
我只是學會了「超學習法」,就得到了驚人的成就。
能不能連續締造佳績,與你的學歷、才華、基因、性別一律無關,差只差在你有沒有搞懂學習方法。
所以,趕快從窮忙的失敗學習畢業吧!

走在人生百歲時代,你的人生還有好多未完成的挑戰。學會「超學習法」,可以無限擴大你的人生疆域。
讀過本書之後,你就會明白,每一次學習、每一次感受新事物,都將大幅改變你的人生。
在這個處處都是學習機會、人人都能加速圓夢的時代,你最需要的就是超學習法。
誠摯地祝你在閱畢本書之後,找到開創美好人生的捷徑指標。


超學習法1
心態占八成,方法占二成

本書將循序漸進地告訴你,「超學習法」為什麼這麼重要?要怎麼學?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成長?如何得到豐碩的成果?
直接看結論,「超學習法」顛覆了學校教育過往強調的「死背」,目的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各個領域當中,用最短、最快的速度習得知識技能,實際運用在社會當中。這是一套因應新的時代指標而生,走在時代尖端的學習方法。

「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高的效率學會英語呢?」
這是當我要去美國讀大學前,面對短時間內必須學會英語的壓力,一整天抱頭苦思的問題。
當時,我邂逅了「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至理名言:
「心理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身體健康,同樣地,身體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心理健康。」
連希波克拉底都這麼說了,我們不得不承認,心理的變化——那些影響你的隻字片語、情緒波動,其力量可能超越了醫學上帶來的治療。
以保健食品來舉例,服用時深信著「一吃見效」,跟服用時懷疑「這是騙人的吧?」,兩者的效果必定會出現差異。
這就叫做「偽藥效應」(placebo effect),因為對藥效深信不疑,進而影響了療效。同樣地,話語也能對心理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個人的「心態」(思考方式)是由其深信的話語構成的,因此,心態對了,行為自然也會跟著改變。

如同我在序章說的,我在二十一歲時前往美國大學留學。
想去美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本來就很喜歡英語;另一個原因則來自我的一位大學同學。
他曾在高中時出國留學,有一天,我看見他和美籍老師用流利的英語交談。
沒想到身邊會有年紀相仿的朋友,能用英語和美籍老師有說有笑地聊天,那一幕令我倍感衝擊。
接著,我想到:「既然我們年齡一樣,他做得到,我為什麼不行?」
坦白說,在此之前,我一直抱持一種僥倖心理,認為:「我很希望有朝一日能開口說英語,但我是日本人,不會說也是正常的。」
看到這位同學的表現,我真真切切地領悟到:「啊,不能再找藉口了。」從那一刻起,我在心中用力按下「認真」的開關。
在那以後,我發下豪願:「在把英語學好之前,我都不要回日本!」並決定要去美國留學。
日本的大學一個班級約有三十名學生,我自認是裡面「最想學好英語的」。
有些同學可能抱著比較輕鬆的心情想著「好想留學看看啊」、「想學學看英語」,但我不是。我用了比別人多一倍的雄心壯志拚命念書。
大部分同學上完課就理所當然地回家了,我則會留下來,拜訪美籍老師的辦公室,盡可能製造說英語的機會,或是去留學生聚集的房間交流,努力找他們攀談,哪怕只有一分一秒,我也想盡量增加接觸英語的機會。
這麼說可能有點厚臉皮,但說到學習心態,我自認勝過八成左右的同學。

你聽過「柏拉圖法則」(Pareto principle)嗎?這是義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柏拉圖歸納出的財富分配經驗法則,內容指出,一個國家的總財富,有八成集中在二成的高所得者手裡,因此又稱作「80:20法則」。
「80:20法則」不只應用在經濟學,也能對應到自然現象、化學現象等各式各樣的範疇,當然也能套用在「學習」領域。
換句話說,想用最短的路徑習得一技之長,你需要的不是知識,不是埋頭猛讀。
渴望學會的「學習心態」占了整體的百分之八十,「需要的方法」卻只占了百分之二十,這絕不是我在誇大其詞。
再者,當你認為自己辦得到,就會有勇氣挑戰從前覺得「不可能學會」的困難技能。這股勇氣,就是帶你邁向成功的基石。

▲成長心態VS.定型心態

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在她的著作《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將人的心態分為兩種,分別是「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與「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定型心態」的人認為「人的資質不會改變」,他們常用最初分配到的幾張牌來面對挑戰,這種人往往難以接受失敗,總想要使自己看起來比實際需要的更強大。
相對地,「成長心態」的人相信「人會持續成長」,他們認為失敗是成長的必要過程,這種人容易用正面的心態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態。

「定型心態」的人在意著別人的評語,「成長心態」的人注意力則放在自我進步。
選擇哪一種心態,人生將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一旦採取了「定型心態」,認定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很容易把一次的結果當成全部。對這些人來說,成功是展現自我才智的方法,所以他們特別看重別人的評論。成功與否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因此,這種人容易逃避真正困難的課題,只著手眼前短期內就能解決的問題。此外,因為認定有才能就不需要努力,導致他們容易限制自我,無法完全發揮應有的潛能。

反觀「成長心態」,這些人認為能力是變動的,努力會使人變聰明,失敗為成功之母,得失心不用太重。

每個人在剛出生的那一刻,一定都熱愛學習新事物。
嬰兒從不害怕失敗,更不會因為失敗而羞恥。但在成長的過程裡,逐漸被教育成「定型心態」,習慣性地迴避失敗,造成的結果是停止成長。
請勇於迎接挑戰,不要害怕失敗,有做不好的地方,下次就知道如何改善。
「成長心態」教會你,哪怕沒自信也不用裹足不前,用輕鬆的心情迎接各種挑戰。
你還在「成長」嗎?還是「定型」了呢?
養成具有彈性的「成長心態」,持續成長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