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沒有天分也能把書讀好
對學習的普遍誤解
你聽過這樣的對話內容嗎?
「擅長學習的人是因為腦袋聰明。」
「讀書全靠基因決定。」
很多人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認為腦袋靈光的人擅長念書、聰明的頭腦是與生俱來的,他們覺得腦筋不好的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獲得好成績。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某個人是否擅長學習?在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請試著先從下列選項中選出你認同的意見。
A:學習是將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值。
B:只要努力的話,誰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擁有廣泛的知識,並且懂得如何應用的能力稱為「智力」。這種智力能夠開發嗎?還是已經固定了?如果你的答案是A,就代表你認為「智力是固定的」;若你選擇B,則你認為「智力是可以開發的」。
站在A立場上的人們相信智力(智能)不會改變,會維持在某個特定的水準,因此他們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努力,期望獲得他人給予的正面評價。
這樣的人會做出什麼行為呢?首先就是盡量避免得到負面評價。所以,他們會透過與他人的比較,例如與同儕一較高下,或是在班級考試中爭取第一名等等,來決定自己的目標。因為他們相信智力是固定的,所以只會選擇自己有把握的項目。
這類型的孩子在學習上,比起提高自身實力,他們更重視最後的分數。由於總是習慣打安全牌,因此他們與「真正的學習」相距甚遠。
改變心態,學習也會隨之改變
相反地,站在B立場的人們相信智力可以變化,並且會隨著不斷的努力而向上提升。如此一來,他們就不會為目標與成果設限,面對新事物也會抱持好奇心一探究竟。他們學習並不是要表現給別人看,而是帶著「這個到底是什麼」的探索欲望來進行深度學習。
「我會努力完成這次的功課,一定不會讓大家感到失望。」
「這次考試,我想要考得比上次更好。」
像這樣只考慮是否對自身學習有幫助,你就會選擇較為困難的課題來挑戰,而不是透過和他人比較來設定目標。這樣的人傾向以超越自己當作目標,並且更重視學習的過程。此外,對於深度學習及培養自身實力的學習,也都十分感興趣。
看到這裡你有什麼想法?上述內容是否讓你回想起,自己是抱持什麼樣的信念與學習方式嗎?想必你已經明白,你對學習的信念足以決定你的學習態度,進而影響到學習成果。
以長眼的眼光來看,你的人生取決於你對智力抱持著什麼樣的思維模式。也許有人認為這種說法過於武斷,但已經有學者用科學的方式給了我們最好的解釋,這位學者正是下一篇要講到的──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德威克(Carol S. Dweck)。
獲取一流成績的時間管理法
天才都擅長時間管理
找到學習的意義,並且培養出學習所需的基礎耐力後,現在就該正式擬定學習策略了!學習要有智慧地採取策略,才能用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好的成果。
在學習時間管理法之前,先來介紹在教育心理學領域中留下輝煌成果的兩位偉大學者,他們分別是: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史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與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
史金納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不是以人類的心理或意識,而是以客觀角度來觀察人類行為並做分析的心理學)的創始人,是這個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哈佛大學取得了碩士和博士的學位,而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他僅僅花了兩年就完成在哈佛的學業。
他的原動力就在於嚴格的時間管理。史金納以一週、一個月及一年為基準來制定計畫,並且嚴格地逐一執行。據說他在哈佛大學念書的兩年裡,未能按照預定計畫執行的時間只有15分鐘,這件事更成為校園中廣為流傳的佳話。
至於桑代克又是如何學習的呢?被稱為教育心理學之父的桑代克,每個週末都會制定計畫,而且不是單純地列出下週計畫,還會對上週計畫的執行成效進行自我評價。
他的原則是:「身為一名學者,每天必須將50%以上的時間用於學習和研究。」他在完成某些工作後,會如實記錄下來並且評估成效。正因如此,每天花4~5個小時學習的桑代克,才能成為教育心理學界中著述和論文產量最豐富的學者。
看到這裡你有什麼感想呢?是否覺得他們是貫徹學習理論的學者?他們的共同點就在「徹底執行時間管理」。藉由這兩位學者的實踐,我們可以得知,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而能否做好時間管理,會成為實現自我目標的成敗關鍵。
做好時間管理的策略
那麼要怎樣才能做到有效率的時間管理呢?第一,制定計畫要以一週為單位,而不是以一天為單位。用這種方式來規畫時間,才能用更廣闊的角度看待要做的事情,讓自己更有系統地制定計畫。如果以一個月或一年為單位,會因為範圍過於廣泛,反而難以制定出兼具精密與系統性的計畫。若是以一天為單位,時間又太短,一旦過度專注於細節,就無法看清整體目標的全貌。
以一週為單位來制定行程,所有行程一目瞭然,執行計畫就會變得更容易。如果因故未能執行計畫時,也可利用剩餘時間加以調整,確保計畫能在時間內完成。此外,以一週為單位來制定計畫,也讓自己有餘裕站在整體目標的角度來評價目前的進度,這種自我查核可以更有效率地善用時間。
不過,計畫執行完畢的那個週末,最好能做一點與平日稍微不同的安排。因為按表操課一整週下來,心情肯定悶悶不樂,所以週末可以留一半的時間隨心所欲去做想做的事,剩下的時間再繼續學習。短暫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週末的放鬆可以為下週的學習補充能量。
你可以利用這段休息時間去見喜歡的朋友、運動、購物或散步等,這些平時因為沒時間而無法去做的事情。剩餘的時間就留給學習,把未能完成的課業好好做成,或是加強比較弱的科目。
我在前面也提過,學習最重要的是保持習慣,不能打亂學習的節奏。哪怕只有一天,也不能將學習拋到腦後。你可以按照行程做調整,在空檔中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時光。
第二,做好時間管理的另一個關鍵是反饋。在制定下週計畫之前,務必先詳細查核上週的計畫。哪些部分確實完成、哪些地方尚有不足,每個項目都要仔細檢查並且自我反省,然後在下週計畫做修正改善。在這個過程中,請詢問自己下列問題:
1. 在我能使用的時間中,學習的時間有多久?
2. 在整體的學習時間中,自行學習的時間占了多少?
3. 在整體的學習時間中,投資在重要科目上的時間有多久?
我們必須將70%以上的時間花在學習,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更要用在自主學習。如果每天有3~5個小時的自主學習時間,那麼只要持之以恆就能獲取相當巨大的成果。
上過補習班的同學應該都能感同身受,當你去補習班的時候,由於要忙著應付補習班或家教老師交代的作業,根本沒有時間自主學習。這種被動式的學習,雖然在短時間內似乎能讓你取得好成績,但就長遠的角度來看,卻會讓人失去學習的動力。
我先前已多次強調,學習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如果只想依靠他人,是絕對無法跑完全程的。憑藉他人之力學習,一旦遇到困難就會因為挫折而放棄。如果你的學習時間裡,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花在補習班或是接受家教輔導,那麼你應該鼓起勇氣果斷地刪減。
第三,整體時間的60%以上要投資在英文及數學等重要科目。如果沒在小學時期將英文和數學打下牢固的基礎,到了國、高中時期就很難維持優異的成績。因此,最好把重心放在重要科目,並且做好時間規畫,讓其他科目也能保持一定的水準。
在有限時間裡發揮奇效的時間管理法
知道時間管理的方法後,現在讓我們來談談具體的學習方法吧!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大家擁有的時間是一樣的,但由於生活方式和環境不同,每個人適用的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
明明已經很努力讀書了,成績卻一點起色也沒有,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煩惱呢?想必很多人會點頭如搗蒜。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因為盲目學習的關係。雖然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但你可以採取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
首先,像國文、英文及數學等重要科目,一定要保持每天學習的習慣。這些科目不只在小學,到了國、高中階段同樣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每天至少要各花30分鐘在這些科目上,讓自己對這些科目維持一定的熟悉度。特別是在學習英文、法文或日文等外語時,更是不可或缺的習慣。
學習的過程中,你應該遇過難以攻克的科目,不管花多少功夫也無法提高成績,反而越來越不想念的情況吧?其實,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精神面對它。試想一下,當你在學習擅長的科目時,不但很容易集中精神,也總是能快速理解。所以,當你想讓不擅長的科目提升到一個水準時,應該把更多時間投入在不擅長的科目上。
每週最好多分配2~3個時段研讀不擅長的科目,而且每次要專心2個小時以上。當你投入大量的時間學習,就越容易正確地理解該科目的概念。雖然完全理解不代表能夠全面吸收,但若是因為時間緊迫而敷衍了事,那就永遠無法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
學習的三大助力
懂得善用身旁的人,讓學習速度日行千里
雖然學習是一個人的工作,但如果能積極地善用身旁人們的支援,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學習路上有三種強而有力的支援者,讓我們來逐一檢視,並看看該怎麼向他們尋求幫助。
第一,「老師」是學習路上不可或缺的最重要支持者。不只是學校老師,也包括補習班老師和家教在內。這些被我們叫做「老師」的人,都喜歡積極努力學習的學生,也總是想方設法地給予幫助。最重要的不是成績好壞,而是態度是否正確。因此無論何時,只要抱持著虛心求教的態度,老師一定願意對你傾囊相授。
想讓老師成為學習路上的支援者有兩種方法,第一是「視線交會」。學校的課程基本上都是一位老師面對眾多學生,因此只要讓自己與老師的眼神產生交集,積極地與老師產生良好互動,你就可以成為老師關注的重點對象。
當積極聽課的你露出一臉茫然的表情時,老師就會把你聽不懂的部分重新講解一次;而如果你的眼神透露出完全理解的訊號,老師就會自動加快進度。這麼一來一往,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自然會縮小。只要你願意表現出端正且積極主動的求學態度,就能讓老師成為學習路上的最強支援者。
讓老師成為支援者的第二個方法是「提問」。如果不好意思在課堂上發問,你可以把不明白的地方先記下來,私下去辦公室詢問,也可以等下課後再去問老師。世界上所有的老師都喜歡會提問的學生,因為這種行為代表你對學習很感興趣,所以完全不必擔心「老師會不會覺得很麻煩」這種問題。
繼老師之後,能夠成為自己的最佳支援者就是一起學習的「朋友」。這裡的朋友並不是指「競爭對手」,而是能給予你幫助的人,也就是「助力者」。雖然競爭關係可以暫時提高成就感,但這不是真正的學習,只不過是為了成績而與他人較勁。如果學習的焦點只放在自己的成績是否進步、排名是否比對方更前面,想必你的心裡也會承受莫大的壓力。
結交能夠相互支持和激勵的朋友,在疲憊不堪時可以互相鼓勵和安慰,遠比與競爭對手較量更重要。這樣的朋友不僅能讓我們的學業更上一層樓,或許還可以成為相伴一生的益友。
使用參考書提升成績的四個原則
幫助學習的支援者當中,「參考書」也是功不可沒的幕後推手。現在沒使用參考書的學生已經極其稀少,而既然要用就要把參考書的效用發揮到最大,才不會浪費金錢與時間。以下就來了解該如何使用參考書吧!
第一,從最簡單的參考書開始練習解題。
第二,先做以概念整理為主的參考書,再做以模擬試題為主的參考書。
第三,避免解完一道題目就對答案的習慣。
第四,答錯的題目要徹底檢討。
選擇參考書的第一項原則是「先從最簡單的參考書下手」。一開始要先選擇對概念進行簡單說明的參考書,最好能在不需要他人協助下就可自行閱讀和理解的程度。靠自己就能理解並整理概念,無形中會產生自信,以後遇到困難的題目也能培養出思考和解決的能力。
這些基本的參考書都做完後,再選擇更進階的參考書。此時可以找一些以模擬考題為主軸的參考書,而且不需要從頭看起,可以跳過前面的概念整理,直接進行解題。因為先前已經看過以概念為主的參考書了,不需要再把時間花費在相同的地方。況且在解題的過程中,腦袋自然會把概念重新整理一次。
解題完並打好分數後,應該以答錯的題目為出發點,去查明自己為何會寫錯,並且要重新瀏覽一下參考書上整理的概念。這樣才能更清楚地知道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補強,也有助於讓自己更積極地展開自我評價和刺激思考。
如果你每次寫完一道題目,就忍不住想確認是否回答正確,這種習慣可能要改掉。可以的話,請盡量把題目從頭到尾做完後,再一起核對答案,做統整性的評價會比較好。若每做完一道題目就想趕快對答案,很容易養成只想知道自己是否答對,卻忽略了思考過程的不良習慣。學習的時候要學會忍耐、等待以及享受思考的過程,答案是否正確反倒沒那麼重要。
檢討時,請徹底把錯誤的題目重新確認,這點非常重要。如果不了解自己為何犯錯,下次就有很大的機率會犯相同的錯誤。因此,訂正時要明確地將答錯或混淆的題目標示出來。當然,答對的題目也不能就此置之不理,還是要仔細閱讀答案的解說,盡可能掌握出題者的意圖。我們需要一個積極的思考過程,不管答錯或答對都要知其原由,並且對出題方向的依據能徹底了解。若能做到這種地步,你的思考力和邏輯力應該都會大幅提升。
然而,可能有不少人即使按照上述方式去執行也沒得到好成績,因而變得興致缺缺,連學習的熱情也被熄滅。這個時候,父母通常會想幫你請家教,或是勸你去上補習班。但不管家教或補習班等課外輔導,你都必須慎重考慮再做決定比較好。不能因為同學都有上補習班,自己沒去好像會跟不上,或是因為一個人念書很吃力之類的理由而接受課外輔導,這麼做只會讓自己承受更多的辛苦和壓力。我認為,某些科目只靠學校教育或參考書難以應付時,才需要考慮接受課外輔導。唯有當你自己感受到必要性時,接受課外輔導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如果你認為自己需要接受課外輔導,那麼應該先和父母商量,討論一下要請家教還是上補習班比較好?如果要去補習班,又該選擇什麼樣的補習班?不管評價多好的課外輔導,若是自己不念書,絕對無法看到成效。所以,即使接受了課外輔導,也要提前制定個人計畫,包括課前預習與課後複習都必須安排在內。
談到課外輔導,還有一件事必須留意,那就是千萬不要為了超前學習而接受課外輔導!比起超前學習,完全以複習為主的課外輔導才是正確的選擇。想把學習的內容完美地變成自己的東西,就需要經歷複習這個階段,這樣學到的知識才能完全吸收。如果無視這個過程,盲目地超前學習,就只是把尚未理解的內容死記硬背,最後變成為了趕進度而學習。像這樣以超前學習為主的課外輔導,不僅沒有任何幫助,還會成為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課外輔導的主要目的是鞏固學校所教的知識,如果真的有超前進度的必要,也不要超過一個學期的範圍。學習要符合自身程度,腳踏實地一步步往下走才能走得更遠,這點請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