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聽懂一堂課
技巧1:掌握課程組織
理想情況下,講者會明確說明課程組織,例如他會在一開始時告訴你:「你將學到的東西如下。主要結論是X,而以下這些是支持X的四個論點。」然後在課堂的時候,他會提到這個組織,告訴你:「好了,現在我們說完了支持結論的第一個論點。我們現在來談第二個。」他是在講課的同時向你說明內容的組織是什麼。
但如果他沒有這麼做呢?如果是這樣,你就必須盡力靠自己弄清楚。例如,在我們先前討論過的關於烹飪肉類的講座中,如果講師說:「烹飪也會讓硬肉變得更嫩。」那麼你就應該知道,這句話是解釋人類為什麼要煮肉的三大原因之一。
但你在聽課的時候,不會明白課程組織的所有細節,因為課程進行得太快。你該做的,是弄懂層次結構的前兩層。最頂層是疑問,或是當天最重要的主題。在我們的食品科學講座中,最頂層疑問是「我們為什麼要煮肉?」在歷史課上,最頂層疑問可能是今天的總統候選人是否進行所謂的「前廊競選活動」(front-porch campaigns),意思是政治家不四處跑行程,而是在離家很近的地方發表演說。
你可以透過在講課前看到的書面文件中來確定課程的組織——如果是課堂,書面文件就是教學大綱;如果是演講,書面文件就是講義——它可以讓你大略明白主題是什麼。如果你對主題沒有事先的了解,那麼一個適合的指南就是「講者的開場白」。講者幾乎一定會對即將談到的主題先說明大綱,即使只是一、兩句話。這意味著如果你遲到了一分鐘,就會錯過它。如果你因為忙著和旁邊的人聊天或是在滑手機,沒能及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演講者身上,你就會錯過它。請專心聽講,並為演講一開始的大綱做好準備。
層次結構的第二層,是為了支持總結而提出的證據。正如我們在食品科學講座中看到的,所謂的「證據」就是人類為何煮肉的三大原因。在歷史課上,課堂演講的第二層內容可能是成功(和不成功)的前廊競選的例子,進行此類競選時的媒體性質、進行此類競選的候選人的特徵,然後總結這些因素與現代政治的關聯。
如果講座的目的是教你如何「做」某件事(例如抽血)次要重點就可能是這個過程的子步驟、它們為何有效,或是它們在哪些情況下有效,或描述在什麼情況該使用哪個方法。
同樣地,一個好的講師會使用口頭提示來明確地表達:「我已經說完了前廊競選的特徵的定義,所以現在我將給出一些歷史案例。」效率差的講師不會這麼做,但他們其實知道自己在轉移話題,就算他們沒想到要先跟你說一聲。因此,請尋找為組織提供線索的口頭提示,例如:
․「第二個理由是……」
․「這引發了另一個疑問。」
․「所以我們現在知道……」
․「讓我們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待這件事。」
․「總之……」
․「就是這樣。」
也請尋找非口頭提示。講師通常會在講完一個主題後稍作停頓,讓聽眾提問,以確保聽眾在學習下一個主題之前已經理解原先的主題。如果講師停下來查閱筆記,或只是停下來思索片刻,這都可能意味著他即將轉向一個新的話題;他已經說完了一個概念,正在檢查下一個是什麼。
你不應該在聆聽演講時試著將整個層次結構拼湊在一起,但你確實應該嘗試根據更廣泛的概念來解讀細節。請記住,本章的重點是如何在聆聽的同時理解新內容,而「理解」的一部分,是在正確的脈絡中解讀事物。例如,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在一八二○年當選美國總統時,他幾乎獲得了選舉人團的每一張選票,只差了一張。講者在提到這件事時,也可能會提到以下的事實:
․這證明了當時是美國的「好感時代」(era of good feeling),充滿和諧。
․這證明了聯邦黨(Federalist Party)在一八一二年的戰爭後軟弱無能。
․門羅希望政黨制度消亡。
要根據大局來解讀細節,你就必須在聆聽的過程中始終牢記大局。這很難做到,因為你正在試著專心聽課並做筆記。所以你該做的,是三不五時在腦海中查看一下大局。假設你在前一堂課中學習了「向量」這個概念,講師在現在這堂課要介紹「向量加法」的概念,你會很難在理解這個新概念的同時思考它跟課程中的其他概念有什麼關聯。因此,講師準備好改變主題時,請試著考慮以下的做法:講師問大家有沒有什麼疑問時,不要只問自己「我有聽懂他剛才說的嗎?」,而是也該問自己:「我是否理解他剛剛說的內容跟今天的整體主題之間的關聯?」如果你覺得答案並不明顯,請向講師提問。
總結:你聽到的課堂應該是按照層次來組織,而且你應該盡量在聆聽時取得內容的組織。
技巧2:上課不僅是「聆聽」
人們常常錯誤地以為聽課很容易,因為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聆聽。事實上,「課堂」在一些教育者當中名聲不好,因為它們看起來很被動,好像學生們就只是坐在那裡,但這其實並不準確。在上一節中,我們看到了「從課堂中學到東西」需要積極思考的一個重要原因:聽眾必須重建他們所聽到內容的層次結構。
課堂與一般對話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不同之處。人們在演講時會使用更多不尋常的詞彙,並且通常會比你在跟朋友交談時傳達更多難懂的想法。此外,你的朋友通常會注意到他是否被理解;他可能會停下來問你「你懂嗎?」而這就是提醒你該點頭或說「懂」來表明你真的了解了。教師則很少像這樣停下來提問。
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在大約兩千年前評論過聆聽的困難:
有些人以為只有說話者需要執行某種功能,而聆聽者不用。他們認為,講者在演講前該經過深思熟慮和準備,但他們自己卻不考慮或沒想過自己的義務,而是直接衝進去就座,彷彿是來吃晚飯一樣,享受愉快的時光,看著其他人辛勤工作。然而,即使是參加晚宴,一個有教養的客人也有一定的社交角色要履行;更別提聆聽者,因為他是演講的參與者,也是與講者共事的人。
這三十年來,我每年都教授大型的講座課程,而在過去的十五年裡,我一直在與學校和公司的成年人群體進行交流。在過程中沒有投入注意力的學生和成年人看起來都一樣,而且很容易被發現。他們通常癱坐在座位上、目光呆滯,在我開始說話時他們才慢慢集中注意力。他們並不是感到疲倦、焦慮或因個人問題而分心,而只是「被動」,因為他們把課堂當作電影或音樂會對待。
當你和其他幾百名學生在一個大演講廳裡共處,也難怪你會覺得自己是聽眾之中的一員。你會很自然地期待娛樂會主動來找你。但是,如果你在參加每堂課時,做好心理準備,付出一些精神上的努力,你的表現就會好得多。
總結:透過聽課的學習方式需要付出努力,所以請帶著這樣的期望參加每一堂課。
技巧3:講義不能代替筆記
假設講者向你提供了他的講義影本,或是附有課堂大綱或圖表的副本。你該如何使用它們?你可以透過回答另一個問題來更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你需要做筆記?」
研究人員問過人們這個問題,而受訪者指出了你可能想到的兩個功能:第一,光是把事情寫下來就會更難忘。第二,之後閱讀你的筆記可以喚起你的記憶。研究表明,筆記確實有這兩種功能。
現在請想想,從講師那裡獲得的講義,會如何影響這兩個功能。我們可能會猜想,那些筆記會比你自己做的筆記更完整、更準確。事實上,它們可能含有我先前解釋過的所有深層關聯,你在聆聽時很難捕捉到的關聯。所以它們對於「喚醒記憶」這項功能來說似乎有不錯的功效。但如此一來,你無法因為「寫下來」而獲得記憶力提升。畢竟把筆記寫下來的人是講師,不是你。
我們的猜測——使用講師的講義既有優點也有缺點——符合研究人員的發現。「學習者自己做筆記」與「學習者被給予講義」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優勢差異。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有些教師不提供講義,因為他們看不出這麼做有什麼意義。
但假設你確實得到了講義、大綱或簡報。你該如何運用它們?雖然沒有一個基於研究而得出的明確答案,但我們可以根據筆記的兩個目的做出合理的推測。
你仍然會想透過自己做筆記來獲得記憶方面的好處。所以,你還是應該自己做筆記,就算你知道之後會得到講師提供的講義。如果你在課堂前得到講義,不要帶著它們進教室,心想你會在上頭添加你自己的觀察結果。這麼做你不會獲得同樣的記憶提升,而且試圖在聆聽課堂時核對講義內容可能會讓你感到困惑。PowerPoint簡報也是同樣:不要把它們印出來、在上面做筆記。
如果你在聆聽課堂前收到筆記或大綱,請先快速看過。在這方面不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你只需要辨識課堂內容的層次結構的前兩個層次:整體主題是什麼?主要論點是什麼?
提前知道這些資訊,對你的理解和做筆記會有很大的幫助。在筆記的開頭寫下主題和論點,以便參考。然後,隨著課堂的進行,你會知道你現在在整個課堂架構中的哪個位置,並且可以隨時寫下註解。
但你之後還是需要將你的筆記與教師的講義進行比對。如果你是在課堂結束後拿到講義,你顯然只能晚點再做比對,但即使你是事先得到講義,晚點再進行比對也對你更有幫助。「做筆記之後處理筆記」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因此我會用整個第四章的篇幅來說明這件事。
總結:如果演講者提供了筆記或大綱,請在課堂之前或之後使用它們來幫助你理解,但不要把它們當成你自己筆記的替代品。
技巧5:勇於發問
我在前面的小節描述過,你在聽課時可能不知道自己並沒有理解課堂內容。但其他時候,你很清楚你不明白。如果這發生在你聽課的時候,解決辦法似乎很簡單:把手舉起來,說聲「蛤?」。對許多人來說,就是這麼簡單。但有些人很不願意發問,通常因為他們(一)「不想惹人厭」、(二)「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像笨蛋」,或是(三)「害羞」。
如果你不想惹人厭——這樣很好!講師也不希望你惹人厭。而且你在「發問」這件事上戒慎恐懼,這麼做並不愚蠢,因為講師雖然常說「我歡迎任何問題!」,但這句話其實並不誠實。他們並不歡迎惹人厭的問題,而且有些問題確實惹人厭。你如果清楚自己想問的問題是否惹人厭,在發問時就不會這般再三猶豫。
為了自我炫耀而提出的問題,確實惹人厭。「威靈漢先生,你不覺得你所說的關於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跟樹鼩的解剖構造有關嗎?順道一提,我最近一直在研究樹鼩。」不,我說的內容跟樹鼩無關,而且大家都知道你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你想發表意見。別利用我的課堂時間來炫耀你懂多少,還拿「發問」來當幌子。
雖然會讓講者離題的疑問不該惹人厭,但確實會讓一些人感到厭煩。「威靈漢先生,你不覺得你所說的關於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可能跟與即將崩潰的貴族制度有關嗎?」不同於樹鼩,這次的提問確實跟原本的主題有關,所以發問者大概不是為了自我炫耀。但這會讓一些聆聽者翻白眼,我也能理解為什麼。他們會覺得:「你提出的主題不僅占用了課堂時間,而且如果真有那麼重要,講師就會納入課堂內容。你對課堂內容感興趣當然是好事啦(大概吧),但憑什麼把其他人都拖下水?」大多數人並不會抱持這種態度,而且他們明白在人們以學習為目標的環境中至少應該包容好奇心。但如果你非常擔心惹惱少數人,那就不要提出跟新領域有關的問題。可以等下課後再跟講師私下談談。
從不惹惱任何人的問題類型,是你最有可能問的問題:用於釐清。你錯過了一個定義,所以你要求重複它,或是你知道我說某件事背後有三個原因,但你只聽懂其中兩個。有聽懂的同學會明白每個人都可能錯過一些細節,而你「拖慢課堂速度」的程度頂多就是十秒鐘。
那麼,如果講師剛剛花了十五分鐘解釋一件很複雜的事——例如化學的八隅體規則——而你意識到你就是聽不懂。這時你能不能請講師重新解釋一遍?你可能會擔心其他人一定都聽懂了,而你如果請講師說清楚,這會害你看起來很蠢。這和「我錯過了你剛剛說什麼」的問題不一樣,因為這種需要理解。你表達的並不是「我剛剛沒聽見」,而是「我有聽見,但沒聽懂」。此外,課堂內容解釋起來很冗長,所以你擔心會浪費大家的時間,這種擔心確實合理。
但你可以藉由提問的方式緩解一些擔憂。理想的方式是,不要只說「呃,你能不能再解釋一次?」,而是先說明你有「聽懂」哪個部分。這能幫助講師著重於解釋的範圍(縮短篇幅),還能讓大家明白你並不蠢、你有聽懂其中一部分。
如果你是愛擔心的類型,這項建議或許對你有幫助,但可能不太足夠。為了深入這個問題,我請你暫時放下你的擔憂,站在老師的角度想想。
你在發問的時候,其實不只是在幫助你自己。發問能為講師提供回饋。好老師總是在掃視臉孔,判斷學生們是否看起來很困惑,但這麼做效果有限。直接回饋會更有效。
在課堂上請講師重新解釋某些事情,這麼做是否算是浪費課堂時間,不是由你決定。我是講師,我會決定這是否算是浪費時間。在做出這個定論時,我會衡量一些因素,例如我能多快地重新解釋它、除了你之外有多少人可能會感到困惑,以及我還需要說明什麼。如果我覺得不值得,我會說「我真的必須繼續講下去,所以請在下課後跟我聯繫。」不要以為是你害全班的進度變慢,這是由講師做出的決定。
最後,讓我談談因為「害羞」而不敢發問的學生。準備好提問,並承認無知,這不僅是在課堂上獲得短期收益的技巧,也是你需要掌握的技能。每個人的工作都有著與其個性或能力背道而馳的職責。例如,一個性格外向的人,可能很高興自己因為銷售工作而需要不斷與新朋友接觸,但他每星期還是有一天必須在家裡做些文書工作。如果你害羞,你偶爾還是需要把話說出來、提出問題,以確保你了解目前是什麼狀況。你能不能想像,一個海軍飛行員沒能理解任務簡報,而且心想「我不想問問題,因為這會害我看起來很蠢。我相信我飛上天之後還是會搞清楚怎麼回事?」
所以你如果不喜歡問問題,請不要把這視為你的個性的一部分,所以沒辦法改變。你該將其視為一項技能,你需要努力改善的技能。你可以盡量在上課時坐在前排,這樣就看不到其他學生,也就不會覺得那麼窘迫。為了練習,試著提出一個關於釐清定義的「簡短」疑問。如果你不願意舉手,而且你和老師私下認識,不妨告訴他你正在練習這項技能,他可能就會更理解你為何試圖開口。提問可能永遠不會讓你感覺百分之百舒服,但你越努力,它就會變得越容易。
總結:了解哪些類型的問題惹人厭,哪些不是。如果提出無害的疑問還是讓你焦慮,那就把它看成是你應該掌握的技能。
技巧1:掌握課程組織
理想情況下,講者會明確說明課程組織,例如他會在一開始時告訴你:「你將學到的東西如下。主要結論是X,而以下這些是支持X的四個論點。」然後在課堂的時候,他會提到這個組織,告訴你:「好了,現在我們說完了支持結論的第一個論點。我們現在來談第二個。」他是在講課的同時向你說明內容的組織是什麼。
但如果他沒有這麼做呢?如果是這樣,你就必須盡力靠自己弄清楚。例如,在我們先前討論過的關於烹飪肉類的講座中,如果講師說:「烹飪也會讓硬肉變得更嫩。」那麼你就應該知道,這句話是解釋人類為什麼要煮肉的三大原因之一。
但你在聽課的時候,不會明白課程組織的所有細節,因為課程進行得太快。你該做的,是弄懂層次結構的前兩層。最頂層是疑問,或是當天最重要的主題。在我們的食品科學講座中,最頂層疑問是「我們為什麼要煮肉?」在歷史課上,最頂層疑問可能是今天的總統候選人是否進行所謂的「前廊競選活動」(front-porch campaigns),意思是政治家不四處跑行程,而是在離家很近的地方發表演說。
你可以透過在講課前看到的書面文件中來確定課程的組織——如果是課堂,書面文件就是教學大綱;如果是演講,書面文件就是講義——它可以讓你大略明白主題是什麼。如果你對主題沒有事先的了解,那麼一個適合的指南就是「講者的開場白」。講者幾乎一定會對即將談到的主題先說明大綱,即使只是一、兩句話。這意味著如果你遲到了一分鐘,就會錯過它。如果你因為忙著和旁邊的人聊天或是在滑手機,沒能及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演講者身上,你就會錯過它。請專心聽講,並為演講一開始的大綱做好準備。
層次結構的第二層,是為了支持總結而提出的證據。正如我們在食品科學講座中看到的,所謂的「證據」就是人類為何煮肉的三大原因。在歷史課上,課堂演講的第二層內容可能是成功(和不成功)的前廊競選的例子,進行此類競選時的媒體性質、進行此類競選的候選人的特徵,然後總結這些因素與現代政治的關聯。
如果講座的目的是教你如何「做」某件事(例如抽血)次要重點就可能是這個過程的子步驟、它們為何有效,或是它們在哪些情況下有效,或描述在什麼情況該使用哪個方法。
同樣地,一個好的講師會使用口頭提示來明確地表達:「我已經說完了前廊競選的特徵的定義,所以現在我將給出一些歷史案例。」效率差的講師不會這麼做,但他們其實知道自己在轉移話題,就算他們沒想到要先跟你說一聲。因此,請尋找為組織提供線索的口頭提示,例如:
․「第二個理由是……」
․「這引發了另一個疑問。」
․「所以我們現在知道……」
․「讓我們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待這件事。」
․「總之……」
․「就是這樣。」
也請尋找非口頭提示。講師通常會在講完一個主題後稍作停頓,讓聽眾提問,以確保聽眾在學習下一個主題之前已經理解原先的主題。如果講師停下來查閱筆記,或只是停下來思索片刻,這都可能意味著他即將轉向一個新的話題;他已經說完了一個概念,正在檢查下一個是什麼。
你不應該在聆聽演講時試著將整個層次結構拼湊在一起,但你確實應該嘗試根據更廣泛的概念來解讀細節。請記住,本章的重點是如何在聆聽的同時理解新內容,而「理解」的一部分,是在正確的脈絡中解讀事物。例如,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在一八二○年當選美國總統時,他幾乎獲得了選舉人團的每一張選票,只差了一張。講者在提到這件事時,也可能會提到以下的事實:
․這證明了當時是美國的「好感時代」(era of good feeling),充滿和諧。
․這證明了聯邦黨(Federalist Party)在一八一二年的戰爭後軟弱無能。
․門羅希望政黨制度消亡。
要根據大局來解讀細節,你就必須在聆聽的過程中始終牢記大局。這很難做到,因為你正在試著專心聽課並做筆記。所以你該做的,是三不五時在腦海中查看一下大局。假設你在前一堂課中學習了「向量」這個概念,講師在現在這堂課要介紹「向量加法」的概念,你會很難在理解這個新概念的同時思考它跟課程中的其他概念有什麼關聯。因此,講師準備好改變主題時,請試著考慮以下的做法:講師問大家有沒有什麼疑問時,不要只問自己「我有聽懂他剛才說的嗎?」,而是也該問自己:「我是否理解他剛剛說的內容跟今天的整體主題之間的關聯?」如果你覺得答案並不明顯,請向講師提問。
總結:你聽到的課堂應該是按照層次來組織,而且你應該盡量在聆聽時取得內容的組織。
技巧2:上課不僅是「聆聽」
人們常常錯誤地以為聽課很容易,因為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聆聽。事實上,「課堂」在一些教育者當中名聲不好,因為它們看起來很被動,好像學生們就只是坐在那裡,但這其實並不準確。在上一節中,我們看到了「從課堂中學到東西」需要積極思考的一個重要原因:聽眾必須重建他們所聽到內容的層次結構。
課堂與一般對話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不同之處。人們在演講時會使用更多不尋常的詞彙,並且通常會比你在跟朋友交談時傳達更多難懂的想法。此外,你的朋友通常會注意到他是否被理解;他可能會停下來問你「你懂嗎?」而這就是提醒你該點頭或說「懂」來表明你真的了解了。教師則很少像這樣停下來提問。
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在大約兩千年前評論過聆聽的困難:
有些人以為只有說話者需要執行某種功能,而聆聽者不用。他們認為,講者在演講前該經過深思熟慮和準備,但他們自己卻不考慮或沒想過自己的義務,而是直接衝進去就座,彷彿是來吃晚飯一樣,享受愉快的時光,看著其他人辛勤工作。然而,即使是參加晚宴,一個有教養的客人也有一定的社交角色要履行;更別提聆聽者,因為他是演講的參與者,也是與講者共事的人。
這三十年來,我每年都教授大型的講座課程,而在過去的十五年裡,我一直在與學校和公司的成年人群體進行交流。在過程中沒有投入注意力的學生和成年人看起來都一樣,而且很容易被發現。他們通常癱坐在座位上、目光呆滯,在我開始說話時他們才慢慢集中注意力。他們並不是感到疲倦、焦慮或因個人問題而分心,而只是「被動」,因為他們把課堂當作電影或音樂會對待。
當你和其他幾百名學生在一個大演講廳裡共處,也難怪你會覺得自己是聽眾之中的一員。你會很自然地期待娛樂會主動來找你。但是,如果你在參加每堂課時,做好心理準備,付出一些精神上的努力,你的表現就會好得多。
總結:透過聽課的學習方式需要付出努力,所以請帶著這樣的期望參加每一堂課。
技巧3:講義不能代替筆記
假設講者向你提供了他的講義影本,或是附有課堂大綱或圖表的副本。你該如何使用它們?你可以透過回答另一個問題來更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你需要做筆記?」
研究人員問過人們這個問題,而受訪者指出了你可能想到的兩個功能:第一,光是把事情寫下來就會更難忘。第二,之後閱讀你的筆記可以喚起你的記憶。研究表明,筆記確實有這兩種功能。
現在請想想,從講師那裡獲得的講義,會如何影響這兩個功能。我們可能會猜想,那些筆記會比你自己做的筆記更完整、更準確。事實上,它們可能含有我先前解釋過的所有深層關聯,你在聆聽時很難捕捉到的關聯。所以它們對於「喚醒記憶」這項功能來說似乎有不錯的功效。但如此一來,你無法因為「寫下來」而獲得記憶力提升。畢竟把筆記寫下來的人是講師,不是你。
我們的猜測——使用講師的講義既有優點也有缺點——符合研究人員的發現。「學習者自己做筆記」與「學習者被給予講義」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優勢差異。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有些教師不提供講義,因為他們看不出這麼做有什麼意義。
但假設你確實得到了講義、大綱或簡報。你該如何運用它們?雖然沒有一個基於研究而得出的明確答案,但我們可以根據筆記的兩個目的做出合理的推測。
你仍然會想透過自己做筆記來獲得記憶方面的好處。所以,你還是應該自己做筆記,就算你知道之後會得到講師提供的講義。如果你在課堂前得到講義,不要帶著它們進教室,心想你會在上頭添加你自己的觀察結果。這麼做你不會獲得同樣的記憶提升,而且試圖在聆聽課堂時核對講義內容可能會讓你感到困惑。PowerPoint簡報也是同樣:不要把它們印出來、在上面做筆記。
如果你在聆聽課堂前收到筆記或大綱,請先快速看過。在這方面不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你只需要辨識課堂內容的層次結構的前兩個層次:整體主題是什麼?主要論點是什麼?
提前知道這些資訊,對你的理解和做筆記會有很大的幫助。在筆記的開頭寫下主題和論點,以便參考。然後,隨著課堂的進行,你會知道你現在在整個課堂架構中的哪個位置,並且可以隨時寫下註解。
但你之後還是需要將你的筆記與教師的講義進行比對。如果你是在課堂結束後拿到講義,你顯然只能晚點再做比對,但即使你是事先得到講義,晚點再進行比對也對你更有幫助。「做筆記之後處理筆記」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因此我會用整個第四章的篇幅來說明這件事。
總結:如果演講者提供了筆記或大綱,請在課堂之前或之後使用它們來幫助你理解,但不要把它們當成你自己筆記的替代品。
技巧5:勇於發問
我在前面的小節描述過,你在聽課時可能不知道自己並沒有理解課堂內容。但其他時候,你很清楚你不明白。如果這發生在你聽課的時候,解決辦法似乎很簡單:把手舉起來,說聲「蛤?」。對許多人來說,就是這麼簡單。但有些人很不願意發問,通常因為他們(一)「不想惹人厭」、(二)「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像笨蛋」,或是(三)「害羞」。
如果你不想惹人厭——這樣很好!講師也不希望你惹人厭。而且你在「發問」這件事上戒慎恐懼,這麼做並不愚蠢,因為講師雖然常說「我歡迎任何問題!」,但這句話其實並不誠實。他們並不歡迎惹人厭的問題,而且有些問題確實惹人厭。你如果清楚自己想問的問題是否惹人厭,在發問時就不會這般再三猶豫。
為了自我炫耀而提出的問題,確實惹人厭。「威靈漢先生,你不覺得你所說的關於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跟樹鼩的解剖構造有關嗎?順道一提,我最近一直在研究樹鼩。」不,我說的內容跟樹鼩無關,而且大家都知道你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你想發表意見。別利用我的課堂時間來炫耀你懂多少,還拿「發問」來當幌子。
雖然會讓講者離題的疑問不該惹人厭,但確實會讓一些人感到厭煩。「威靈漢先生,你不覺得你所說的關於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可能跟與即將崩潰的貴族制度有關嗎?」不同於樹鼩,這次的提問確實跟原本的主題有關,所以發問者大概不是為了自我炫耀。但這會讓一些聆聽者翻白眼,我也能理解為什麼。他們會覺得:「你提出的主題不僅占用了課堂時間,而且如果真有那麼重要,講師就會納入課堂內容。你對課堂內容感興趣當然是好事啦(大概吧),但憑什麼把其他人都拖下水?」大多數人並不會抱持這種態度,而且他們明白在人們以學習為目標的環境中至少應該包容好奇心。但如果你非常擔心惹惱少數人,那就不要提出跟新領域有關的問題。可以等下課後再跟講師私下談談。
從不惹惱任何人的問題類型,是你最有可能問的問題:用於釐清。你錯過了一個定義,所以你要求重複它,或是你知道我說某件事背後有三個原因,但你只聽懂其中兩個。有聽懂的同學會明白每個人都可能錯過一些細節,而你「拖慢課堂速度」的程度頂多就是十秒鐘。
那麼,如果講師剛剛花了十五分鐘解釋一件很複雜的事——例如化學的八隅體規則——而你意識到你就是聽不懂。這時你能不能請講師重新解釋一遍?你可能會擔心其他人一定都聽懂了,而你如果請講師說清楚,這會害你看起來很蠢。這和「我錯過了你剛剛說什麼」的問題不一樣,因為這種需要理解。你表達的並不是「我剛剛沒聽見」,而是「我有聽見,但沒聽懂」。此外,課堂內容解釋起來很冗長,所以你擔心會浪費大家的時間,這種擔心確實合理。
但你可以藉由提問的方式緩解一些擔憂。理想的方式是,不要只說「呃,你能不能再解釋一次?」,而是先說明你有「聽懂」哪個部分。這能幫助講師著重於解釋的範圍(縮短篇幅),還能讓大家明白你並不蠢、你有聽懂其中一部分。
如果你是愛擔心的類型,這項建議或許對你有幫助,但可能不太足夠。為了深入這個問題,我請你暫時放下你的擔憂,站在老師的角度想想。
你在發問的時候,其實不只是在幫助你自己。發問能為講師提供回饋。好老師總是在掃視臉孔,判斷學生們是否看起來很困惑,但這麼做效果有限。直接回饋會更有效。
在課堂上請講師重新解釋某些事情,這麼做是否算是浪費課堂時間,不是由你決定。我是講師,我會決定這是否算是浪費時間。在做出這個定論時,我會衡量一些因素,例如我能多快地重新解釋它、除了你之外有多少人可能會感到困惑,以及我還需要說明什麼。如果我覺得不值得,我會說「我真的必須繼續講下去,所以請在下課後跟我聯繫。」不要以為是你害全班的進度變慢,這是由講師做出的決定。
最後,讓我談談因為「害羞」而不敢發問的學生。準備好提問,並承認無知,這不僅是在課堂上獲得短期收益的技巧,也是你需要掌握的技能。每個人的工作都有著與其個性或能力背道而馳的職責。例如,一個性格外向的人,可能很高興自己因為銷售工作而需要不斷與新朋友接觸,但他每星期還是有一天必須在家裡做些文書工作。如果你害羞,你偶爾還是需要把話說出來、提出問題,以確保你了解目前是什麼狀況。你能不能想像,一個海軍飛行員沒能理解任務簡報,而且心想「我不想問問題,因為這會害我看起來很蠢。我相信我飛上天之後還是會搞清楚怎麼回事?」
所以你如果不喜歡問問題,請不要把這視為你的個性的一部分,所以沒辦法改變。你該將其視為一項技能,你需要努力改善的技能。你可以盡量在上課時坐在前排,這樣就看不到其他學生,也就不會覺得那麼窘迫。為了練習,試著提出一個關於釐清定義的「簡短」疑問。如果你不願意舉手,而且你和老師私下認識,不妨告訴他你正在練習這項技能,他可能就會更理解你為何試圖開口。提問可能永遠不會讓你感覺百分之百舒服,但你越努力,它就會變得越容易。
總結:了解哪些類型的問題惹人厭,哪些不是。如果提出無害的疑問還是讓你焦慮,那就把它看成是你應該掌握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