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正確習慣的力量○1積極性
【提高積極性的四種訓練】
◎ABCD訓練
三月一日,即將開學的熙珠憂心忡忡,跟媽媽哭鬧著希望明天不要來。
「到了新學期,就要跟新的同學、新的老師一起在新的教室上課,真是糟糕透了。老師一定很可怕。沒有人會跟我交朋友。如果我找不到新教室,開學第一天就很慌張該怎麼辦?」熙珠這樣哭鬧,令媽媽也跟著不安。
‧‧‧
像熙珠一樣有「開學症候群」的孩子相當多。如果孩子敏感且容易焦慮,面對環境變化時會更加敏感。能消除引發焦慮的外在刺激當然最好,但要為孩子消除所有環境刺激是不可能的。我們終究還是必須透過內在的力量,找到降低焦慮的方法。這裡所說的內在力量,指的就是「積極性」。
積極性不是一味只看事情好的一面。積極性是指「客觀」且「如實」地解讀事實,而不誇大或縮小事實的存在。冷靜判斷自己所處的現況,但也願意為了一切可能性而努力,這樣的態度便是積極性。幸運的是,積極性可以透過練習培養。
接下來介紹一套名為「ABCD訓練」的方法,有助於將偏頗的思維轉換成客觀角度。
‧A(adversity,不幸事件)
在這個A階段中,要先找出引發壓力或擔憂的原因。對於熙珠來說,諸如新學年、新朋友、新老師、新教室等變化,都屬於不幸事件。根據孩子的狀況,不幸事件還可能包括上台報告、與父母分離、考試等等。
‧B(belief,莫名信念)
如果對事件抱持否定態度,有時會陷入莫名其妙的信念中。因此在B階段,我們要以上階段掌握的客觀原因為基礎,辨識出不合理的信念。熙珠將新的環境視為不幸事件,並為此害怕擔憂。
「到了新學年,就要面對新同學、新老師、新教室……太糟糕了!」
父母首先要認同孩子面對變化時的恐懼。
「要重新適應一定很害怕吧?害怕和擔心是正常的。媽媽以前上學時也有過這種感覺。」
‧C(consequence,錯誤結論)
如果只停留在認同,就無法進入下一階段。因為在B階段產生的莫名信念,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反覆招致負面的自我預言。
就像熙珠,她所設想的情況根本還沒發生,但她已經篤定預告了自己下場。新的年級和班級糟不糟糕尚且不得而知,新老師是誰還不知道,新的朋友關係也尚未建立。孩子所下的錯誤結論,需要在下一階段進行修正。
‧D(disputation,反駁導正)
D階段是最重要的一步。若要改變C階段產生的錯誤結論,必須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加以反駁。
「到了新學年,就要跟新的同學、新的老師一起在新的教室裡上課,
真是糟糕透了①。老師一定很可怕②。沒有人會跟我交朋友③。
如果我找不到新教室,開學第一天就很慌張該怎麼辦?」④
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找出尚未發生、不合理的斷論。「①真是糟糕透了」這種說法是情緒性的言論,應該根據客觀事實調整為「不知道會很有趣、還是很辛苦,我好緊張」之類的描述方式。
「②老師一定很可怕」也是一樣。還沒有跟新老師見面或相處,便直接斷定老師很可怕,這是不合理的。「雖然擔心老師很可怕,但不知道相處過後怎麼樣」改為這樣的說法更適宜。
「③沒有人會跟我交朋友。」預設同班同學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把自己當朋友,這種邏輯太跳躍了。實際上,有些人可以建立良好關係,有些人則是泛泛之交。用「大家、所有人、全部」的詞彙並不恰當。「沒有人會跟我交朋友」這句話中,也可以看出孩子看待人際關係的被動態度。就像在蘋果樹下張嘴等蘋果掉下來,坐等別人伸手並不利於建立新關係。
最後,「④如果我找不到新教室,開學第一天就很慌張」也是未知數。因為是開學日,學校通常會張貼班級位置圖,安排老師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班級。即使沒有位置圖,也沒有人帶路而驚慌失措,但只要最後有找到教室就可以了,一度在校園徘徊也不要緊。總之一定能找到教室的。如果實在擔心,可以先上學校網站瀏覽校園圖,提前熟悉教室的位置,或者在開學前先去學校看看。
ABCD訓練是一套培養積極思維的技巧,有助於將「找出不合理想法」的過程視覺化。把孩子的負面想法寫出來,然後一起討論,用底線標示出不合理處並進行修改。比起口述和聆聽,更能幫助孩子客觀理解現況。儘管有些繁瑣和麻煩,但持續練習就能看到變化。
◎克服障礙訓練三階段
積極的孩子在執行任務時會想像獎勵。比如,在這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後,一定可以得到父母的禮物或稱讚。這種想像會帶來一種彷彿已經到達未來的愉悅感,但也就僅止於此,與實際的成果無關。
消極的孩子也希望在考試中得到好成績。然而,比起想像成功,他們通常會更先想到:「上次我考得不好……」、「我讀書的地方太亂了,很難集中注意力」、「弟弟一定會故意在我旁邊看好看的卡通」這種想像同樣與實際的成果無關。
想要取得期望的成果,不能光停留在想像,這點無論是獎勵或障礙都一樣。必須同時想像積極的結果和可能的障礙。但是,無論孩子具有怎樣的性格傾向,都難以同時想像結果和障礙。這時,父母的一句話可以幫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例如:
‧第一階段:想像積極的結果
可以想像「數學考試進步十分」的結果。如果已經談論完關於結果的話題,父母可以繼續提出下一個話題,例如:「當你唸書的時候,有什麼事情會干擾你嗎?」
‧第二階段:想像可能出現的障礙
讓孩子想一想可能干擾學習的因素,可能是「手機」或者「YouTube」之類的娛樂,也可能是「學習環境雜亂」的環境,又或者「弟弟妹妹在旁邊看電視,害我無法專心」之類的行為。這時,父母可以提出消除干擾因素的方法,例如:「你覺得在你念書的時候,手機要放在哪裡比較好?」或者「你希望媽媽怎麼幫助你?」
‧第三階段:制訂克服障礙的方法
當孩子自己想出阻礙時,接著就可以一起制訂各種克服的方法,例如限制「讀完書才可以使用手機,每天十分鐘」、「讀書時把手機放在客廳抽屜」,或者改變學習環境,營造出「適合讀書的地方」,又或者制訂規則,如「家人在我讀書時不看電視」等。
◎寫感謝日記
培養積極性的強效方法之一,就是「感謝」。對小事也懂得感謝的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失去積極性。為了讓孩子在處於黑暗時,也能聚焦於微小的感謝之光,建議可以每天寫感謝日記。
根據實驗結果顯示,讓經常憂鬱的人寫三個月感謝日記,再透過影片展示他們平凡的日常生活,結果發現他們大腦中情感調節的區域變得更活化。「對小事也心懷感激」的情感迴路可以透過練習來培養。感謝日記是一種培養感恩而非抱怨的好方法。
每天在上午第一節課開始之前,我都會與學生們共同度過「開啟一天的時間」。大家一起回想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中,值得感謝的事情,接著進行輕鬆的分享。
‧‧‧
「想想今天早上睜開眼睛第一眼見到的人。請握緊那個人的手,感受一下溫暖的觸感。讓我們帶著愛與感謝的心情,緊緊擁抱他吧!媽媽溫柔撫摸我們的髮絲,在早晨喚醒我們,為我們做出香噴噴的早餐,爸爸提醒我上學要帶的東西,弟弟妹妹在上學途中緊握我的手,微風輕輕拂過我的鼻尖,指揮交通的義工爺爺守護大家過馬路,同學在教室裡親切打招呼……在我們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感謝的事情!」
這時,孩子們靜靜地閉上眼睛,回想起感謝的人。
「非常感謝媽媽在忙碌的早晨還煎雞蛋捲給我吃。」
「謝謝智妍幫我撿掉下去的橡皮擦。」
「感謝在上學的路上,有好漂亮的櫻花掉在我頭上。」
「奶奶想讓我再多吃一口飯,拿湯匙餵我,可是我發了好大的脾氣。現在我覺得很抱歉也很後悔。」
‧‧‧
我們班在一天結束的時候,會在聯絡簿上寫下「今天的感謝」。即使是一開始抱怨「沒有一件事情值得感謝」的孩子,也不知不覺從某一刻起發現欄位不夠寫。原本就連小事也愛發牢騷的孩子,現在只要感受到小小的善意就會說謝謝。對瑣事的感謝增加,不滿就減少了,感謝和不滿也遵循著能量守恆定律。
孩子們通常會感謝家人、朋友、親戚和鄰居,透過向周圍的人表達感謝,自然而然培養出溝通和共情的能力。就像孩子表示「對不起奶奶」一樣,抱歉和後悔也是從感謝延伸出來的情感分支。就是因為感謝奶奶,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並對奶奶感到抱歉。這種抱歉的情感也值得記錄下來。感受過這種情感的孩子,明天會對更小的事情充滿更多感激。
在寧靜的夜晚,在為明天做準備之前,先與孩子一起寫感謝日記吧!無論是讓人會心一笑的事情、令人內心溫暖的事情、一起吃的飯菜,甚至是被風吹落的樹葉,都可以寫下來。每天寫感謝日記,是用文字記錄內心積極性的過程。孩子們不會輕視自己寫下的東西。他們會隨時翻看過去的感謝,然後想到「原來當時我很感激這件事」、「那天我真的很幸福」。透過回顧寫過的內容,或透過寫下感謝的事情,能幫助孩子培養心靈,成為一個懂得仔細觀察小事來反思情緒的孩子。
如果當天沒能寫感謝日記,躺在床上透過對話交流彼此的感謝也很好。讓孩子在滿心感激的情感中蓋上溫暖的被子,暖暖地入睡。
今天的感謝,將化為明天的能量。對小事也懂得感謝的態度正是積極的態度。不要為了尋找「幸運」的四葉草,而拂過遍地無數的三葉草。三葉草的花語是「幸福」。在每天反覆的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再小或再吃力的事情,只要能帶著積極的態度迎接,就會發現周遭充滿了無數的幸福。不要因為找不到那唯一、甚至不存在的幸運而悲觀,因為今天的生活依然值得感謝。
◎透過肢體接觸減輕壓力
壓力對培養積極性沒有幫助。想要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就必須減輕他們的壓力。當孩子承受壓力而感到身體不適時,有一種可以藉由外力調節的方法,那就是肢體接觸。肢體接觸不僅有助於減輕壓力,還能有效提高情緒。
有些孩子壓力一大就會嚷嚷肚子痛或頭痛。心理學上將這種情況稱為「體化症」,也可能伴隨實際的生理症狀。在這種情況下,能有效緩解症狀的方法就是肢體接觸。你是否曾經有過「媽媽的手治百病」的經歷?在肚子痛的時候,被媽媽輕輕按摩後很快就痊癒了,這就是肢體接觸的神奇之處。當孩子因緊張或焦慮而感受到壓力時,父母給予的擁抱或撫摸,能更降低孩子的不安感,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也會減少。
肢體接觸對情緒發展相當有幫助,所以最好從小就多多進行。實驗發現,得到母鼠許多肢體接觸的幼鼠,自我控制能力和社會性很高,甚至更健康、長壽。肢體接觸不僅能帶來心理上的積極效果,甚至能帶來生理上的積極效果。
即使不是像嬰兒時期那樣又親又咬,也要多撫摸、多擁抱孩子。甚至只要孩子不拒絕,抱著孩子又親又咬,又有何不可?讓我們感受孩子的溫暖,用指尖傳遞愛和信任吧!不要將「我愛你」藏在心底,而是要表達出來,才能快速準確地傳達出去。有時候比起言語,肢體表達更能讓人感受到心意。
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一位相熟的老師,老師的兒子在一旁親密挽著她的胳膊。能夠與上高中的兒子手挽著手一起走路的老師,無疑是育兒方面的高手。於是第二天,我便去找那位老師討教如何與孩子手挽著手的祕訣。祕訣就是「每天進行肢體接觸」。
假如某一天突然說要改善關係,一上來就擁抱或親臉頰,這樣彼此都很尷尬。孩子會拒絕媽媽伸出的手,被拒絕的媽媽也會不知所措。因此,最好是從現在開始進行適度的肢體接觸。如果擁抱和親吻太尷尬,就改為拍拍肩膀或者摸摸頭。關鍵是要堅持下去。為對方的臉擦乳液也是有效的肢體接觸,所以從今天起,盡量採取可行的方式實踐吧!
‧肢體接觸也需要成為例行公事
雖然肢體接觸不分時間和地點,多多益善,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不知為何就尷尬了起來。這時,不妨有意識地將「每天做的事」與「肢體接觸」結合,成為一件例行公事。
早安例行公事:早上醒來時(每天做的事) 在床上(地點) 緊緊擁抱(肢體接觸)
焦急地大聲叫醒孩子,或是在吵鬧的鬧鐘聲中迎接早晨,會讓本來平靜的心律加快。沒有必要從一大早就提高身體的緊張度,與其用高分貝和高音調大喊「趕快起床!」,不如悄悄走近,緊緊擁抱孩子,開啟一個寧靜的早晨。
上學例行公事:上學前(每天都做的事)在家門口(地點)緊緊擁抱(肢體接觸)
就讓我們每天早上擁抱即將上學的孩子吧!擁抱的時候要「緊緊」擁抱。「緊緊」擁抱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用盡所有的力量,甚至快要壓斷肋骨的地步。緊緊抱著孩子這樣說吧!
「度過閃閃發光的一天吧!我的女兒像星星一樣閃耀。」
「度過樂於助人的一天吧!我的兒子就像春雨一樣貼心。」
「感謝你成為媽媽的女兒。我愛你。」
全身都感受到愛與信任的孩子,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釋放出開朗的能量。請記住,比起把營養補給品送入孩子嘴裡,肢體接觸更能為孩子帶來強大的力量。
晚安例行公事:睡前(每天做的事)在床上(地點) 緊緊擁抱(肢體接觸)
在孩子入睡前緊緊擁抱孩子,為一天畫下溫暖的句點吧!在孩子的耳邊輕聲說:「今天的煩惱都交給媽媽吧!媽媽會幫你扔進垃圾桶。我親愛的孩子,晚安。」
【提高積極性的四種訓練】
◎ABCD訓練
三月一日,即將開學的熙珠憂心忡忡,跟媽媽哭鬧著希望明天不要來。
「到了新學期,就要跟新的同學、新的老師一起在新的教室上課,真是糟糕透了。老師一定很可怕。沒有人會跟我交朋友。如果我找不到新教室,開學第一天就很慌張該怎麼辦?」熙珠這樣哭鬧,令媽媽也跟著不安。
‧‧‧
像熙珠一樣有「開學症候群」的孩子相當多。如果孩子敏感且容易焦慮,面對環境變化時會更加敏感。能消除引發焦慮的外在刺激當然最好,但要為孩子消除所有環境刺激是不可能的。我們終究還是必須透過內在的力量,找到降低焦慮的方法。這裡所說的內在力量,指的就是「積極性」。
積極性不是一味只看事情好的一面。積極性是指「客觀」且「如實」地解讀事實,而不誇大或縮小事實的存在。冷靜判斷自己所處的現況,但也願意為了一切可能性而努力,這樣的態度便是積極性。幸運的是,積極性可以透過練習培養。
接下來介紹一套名為「ABCD訓練」的方法,有助於將偏頗的思維轉換成客觀角度。
‧A(adversity,不幸事件)
在這個A階段中,要先找出引發壓力或擔憂的原因。對於熙珠來說,諸如新學年、新朋友、新老師、新教室等變化,都屬於不幸事件。根據孩子的狀況,不幸事件還可能包括上台報告、與父母分離、考試等等。
‧B(belief,莫名信念)
如果對事件抱持否定態度,有時會陷入莫名其妙的信念中。因此在B階段,我們要以上階段掌握的客觀原因為基礎,辨識出不合理的信念。熙珠將新的環境視為不幸事件,並為此害怕擔憂。
「到了新學年,就要面對新同學、新老師、新教室……太糟糕了!」
父母首先要認同孩子面對變化時的恐懼。
「要重新適應一定很害怕吧?害怕和擔心是正常的。媽媽以前上學時也有過這種感覺。」
‧C(consequence,錯誤結論)
如果只停留在認同,就無法進入下一階段。因為在B階段產生的莫名信念,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反覆招致負面的自我預言。
就像熙珠,她所設想的情況根本還沒發生,但她已經篤定預告了自己下場。新的年級和班級糟不糟糕尚且不得而知,新老師是誰還不知道,新的朋友關係也尚未建立。孩子所下的錯誤結論,需要在下一階段進行修正。
‧D(disputation,反駁導正)
D階段是最重要的一步。若要改變C階段產生的錯誤結論,必須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加以反駁。
「到了新學年,就要跟新的同學、新的老師一起在新的教室裡上課,
真是糟糕透了①。老師一定很可怕②。沒有人會跟我交朋友③。
如果我找不到新教室,開學第一天就很慌張該怎麼辦?」④
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找出尚未發生、不合理的斷論。「①真是糟糕透了」這種說法是情緒性的言論,應該根據客觀事實調整為「不知道會很有趣、還是很辛苦,我好緊張」之類的描述方式。
「②老師一定很可怕」也是一樣。還沒有跟新老師見面或相處,便直接斷定老師很可怕,這是不合理的。「雖然擔心老師很可怕,但不知道相處過後怎麼樣」改為這樣的說法更適宜。
「③沒有人會跟我交朋友。」預設同班同學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把自己當朋友,這種邏輯太跳躍了。實際上,有些人可以建立良好關係,有些人則是泛泛之交。用「大家、所有人、全部」的詞彙並不恰當。「沒有人會跟我交朋友」這句話中,也可以看出孩子看待人際關係的被動態度。就像在蘋果樹下張嘴等蘋果掉下來,坐等別人伸手並不利於建立新關係。
最後,「④如果我找不到新教室,開學第一天就很慌張」也是未知數。因為是開學日,學校通常會張貼班級位置圖,安排老師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班級。即使沒有位置圖,也沒有人帶路而驚慌失措,但只要最後有找到教室就可以了,一度在校園徘徊也不要緊。總之一定能找到教室的。如果實在擔心,可以先上學校網站瀏覽校園圖,提前熟悉教室的位置,或者在開學前先去學校看看。
ABCD訓練是一套培養積極思維的技巧,有助於將「找出不合理想法」的過程視覺化。把孩子的負面想法寫出來,然後一起討論,用底線標示出不合理處並進行修改。比起口述和聆聽,更能幫助孩子客觀理解現況。儘管有些繁瑣和麻煩,但持續練習就能看到變化。
◎克服障礙訓練三階段
積極的孩子在執行任務時會想像獎勵。比如,在這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後,一定可以得到父母的禮物或稱讚。這種想像會帶來一種彷彿已經到達未來的愉悅感,但也就僅止於此,與實際的成果無關。
消極的孩子也希望在考試中得到好成績。然而,比起想像成功,他們通常會更先想到:「上次我考得不好……」、「我讀書的地方太亂了,很難集中注意力」、「弟弟一定會故意在我旁邊看好看的卡通」這種想像同樣與實際的成果無關。
想要取得期望的成果,不能光停留在想像,這點無論是獎勵或障礙都一樣。必須同時想像積極的結果和可能的障礙。但是,無論孩子具有怎樣的性格傾向,都難以同時想像結果和障礙。這時,父母的一句話可以幫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例如:
‧第一階段:想像積極的結果
可以想像「數學考試進步十分」的結果。如果已經談論完關於結果的話題,父母可以繼續提出下一個話題,例如:「當你唸書的時候,有什麼事情會干擾你嗎?」
‧第二階段:想像可能出現的障礙
讓孩子想一想可能干擾學習的因素,可能是「手機」或者「YouTube」之類的娛樂,也可能是「學習環境雜亂」的環境,又或者「弟弟妹妹在旁邊看電視,害我無法專心」之類的行為。這時,父母可以提出消除干擾因素的方法,例如:「你覺得在你念書的時候,手機要放在哪裡比較好?」或者「你希望媽媽怎麼幫助你?」
‧第三階段:制訂克服障礙的方法
當孩子自己想出阻礙時,接著就可以一起制訂各種克服的方法,例如限制「讀完書才可以使用手機,每天十分鐘」、「讀書時把手機放在客廳抽屜」,或者改變學習環境,營造出「適合讀書的地方」,又或者制訂規則,如「家人在我讀書時不看電視」等。
◎寫感謝日記
培養積極性的強效方法之一,就是「感謝」。對小事也懂得感謝的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失去積極性。為了讓孩子在處於黑暗時,也能聚焦於微小的感謝之光,建議可以每天寫感謝日記。
根據實驗結果顯示,讓經常憂鬱的人寫三個月感謝日記,再透過影片展示他們平凡的日常生活,結果發現他們大腦中情感調節的區域變得更活化。「對小事也心懷感激」的情感迴路可以透過練習來培養。感謝日記是一種培養感恩而非抱怨的好方法。
每天在上午第一節課開始之前,我都會與學生們共同度過「開啟一天的時間」。大家一起回想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中,值得感謝的事情,接著進行輕鬆的分享。
‧‧‧
「想想今天早上睜開眼睛第一眼見到的人。請握緊那個人的手,感受一下溫暖的觸感。讓我們帶著愛與感謝的心情,緊緊擁抱他吧!媽媽溫柔撫摸我們的髮絲,在早晨喚醒我們,為我們做出香噴噴的早餐,爸爸提醒我上學要帶的東西,弟弟妹妹在上學途中緊握我的手,微風輕輕拂過我的鼻尖,指揮交通的義工爺爺守護大家過馬路,同學在教室裡親切打招呼……在我們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感謝的事情!」
這時,孩子們靜靜地閉上眼睛,回想起感謝的人。
「非常感謝媽媽在忙碌的早晨還煎雞蛋捲給我吃。」
「謝謝智妍幫我撿掉下去的橡皮擦。」
「感謝在上學的路上,有好漂亮的櫻花掉在我頭上。」
「奶奶想讓我再多吃一口飯,拿湯匙餵我,可是我發了好大的脾氣。現在我覺得很抱歉也很後悔。」
‧‧‧
我們班在一天結束的時候,會在聯絡簿上寫下「今天的感謝」。即使是一開始抱怨「沒有一件事情值得感謝」的孩子,也不知不覺從某一刻起發現欄位不夠寫。原本就連小事也愛發牢騷的孩子,現在只要感受到小小的善意就會說謝謝。對瑣事的感謝增加,不滿就減少了,感謝和不滿也遵循著能量守恆定律。
孩子們通常會感謝家人、朋友、親戚和鄰居,透過向周圍的人表達感謝,自然而然培養出溝通和共情的能力。就像孩子表示「對不起奶奶」一樣,抱歉和後悔也是從感謝延伸出來的情感分支。就是因為感謝奶奶,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並對奶奶感到抱歉。這種抱歉的情感也值得記錄下來。感受過這種情感的孩子,明天會對更小的事情充滿更多感激。
在寧靜的夜晚,在為明天做準備之前,先與孩子一起寫感謝日記吧!無論是讓人會心一笑的事情、令人內心溫暖的事情、一起吃的飯菜,甚至是被風吹落的樹葉,都可以寫下來。每天寫感謝日記,是用文字記錄內心積極性的過程。孩子們不會輕視自己寫下的東西。他們會隨時翻看過去的感謝,然後想到「原來當時我很感激這件事」、「那天我真的很幸福」。透過回顧寫過的內容,或透過寫下感謝的事情,能幫助孩子培養心靈,成為一個懂得仔細觀察小事來反思情緒的孩子。
如果當天沒能寫感謝日記,躺在床上透過對話交流彼此的感謝也很好。讓孩子在滿心感激的情感中蓋上溫暖的被子,暖暖地入睡。
今天的感謝,將化為明天的能量。對小事也懂得感謝的態度正是積極的態度。不要為了尋找「幸運」的四葉草,而拂過遍地無數的三葉草。三葉草的花語是「幸福」。在每天反覆的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再小或再吃力的事情,只要能帶著積極的態度迎接,就會發現周遭充滿了無數的幸福。不要因為找不到那唯一、甚至不存在的幸運而悲觀,因為今天的生活依然值得感謝。
◎透過肢體接觸減輕壓力
壓力對培養積極性沒有幫助。想要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就必須減輕他們的壓力。當孩子承受壓力而感到身體不適時,有一種可以藉由外力調節的方法,那就是肢體接觸。肢體接觸不僅有助於減輕壓力,還能有效提高情緒。
有些孩子壓力一大就會嚷嚷肚子痛或頭痛。心理學上將這種情況稱為「體化症」,也可能伴隨實際的生理症狀。在這種情況下,能有效緩解症狀的方法就是肢體接觸。你是否曾經有過「媽媽的手治百病」的經歷?在肚子痛的時候,被媽媽輕輕按摩後很快就痊癒了,這就是肢體接觸的神奇之處。當孩子因緊張或焦慮而感受到壓力時,父母給予的擁抱或撫摸,能更降低孩子的不安感,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也會減少。
肢體接觸對情緒發展相當有幫助,所以最好從小就多多進行。實驗發現,得到母鼠許多肢體接觸的幼鼠,自我控制能力和社會性很高,甚至更健康、長壽。肢體接觸不僅能帶來心理上的積極效果,甚至能帶來生理上的積極效果。
即使不是像嬰兒時期那樣又親又咬,也要多撫摸、多擁抱孩子。甚至只要孩子不拒絕,抱著孩子又親又咬,又有何不可?讓我們感受孩子的溫暖,用指尖傳遞愛和信任吧!不要將「我愛你」藏在心底,而是要表達出來,才能快速準確地傳達出去。有時候比起言語,肢體表達更能讓人感受到心意。
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一位相熟的老師,老師的兒子在一旁親密挽著她的胳膊。能夠與上高中的兒子手挽著手一起走路的老師,無疑是育兒方面的高手。於是第二天,我便去找那位老師討教如何與孩子手挽著手的祕訣。祕訣就是「每天進行肢體接觸」。
假如某一天突然說要改善關係,一上來就擁抱或親臉頰,這樣彼此都很尷尬。孩子會拒絕媽媽伸出的手,被拒絕的媽媽也會不知所措。因此,最好是從現在開始進行適度的肢體接觸。如果擁抱和親吻太尷尬,就改為拍拍肩膀或者摸摸頭。關鍵是要堅持下去。為對方的臉擦乳液也是有效的肢體接觸,所以從今天起,盡量採取可行的方式實踐吧!
‧肢體接觸也需要成為例行公事
雖然肢體接觸不分時間和地點,多多益善,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不知為何就尷尬了起來。這時,不妨有意識地將「每天做的事」與「肢體接觸」結合,成為一件例行公事。
早安例行公事:早上醒來時(每天做的事) 在床上(地點) 緊緊擁抱(肢體接觸)
焦急地大聲叫醒孩子,或是在吵鬧的鬧鐘聲中迎接早晨,會讓本來平靜的心律加快。沒有必要從一大早就提高身體的緊張度,與其用高分貝和高音調大喊「趕快起床!」,不如悄悄走近,緊緊擁抱孩子,開啟一個寧靜的早晨。
上學例行公事:上學前(每天都做的事)在家門口(地點)緊緊擁抱(肢體接觸)
就讓我們每天早上擁抱即將上學的孩子吧!擁抱的時候要「緊緊」擁抱。「緊緊」擁抱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用盡所有的力量,甚至快要壓斷肋骨的地步。緊緊抱著孩子這樣說吧!
「度過閃閃發光的一天吧!我的女兒像星星一樣閃耀。」
「度過樂於助人的一天吧!我的兒子就像春雨一樣貼心。」
「感謝你成為媽媽的女兒。我愛你。」
全身都感受到愛與信任的孩子,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釋放出開朗的能量。請記住,比起把營養補給品送入孩子嘴裡,肢體接觸更能為孩子帶來強大的力量。
晚安例行公事:睡前(每天做的事)在床上(地點) 緊緊擁抱(肢體接觸)
在孩子入睡前緊緊擁抱孩子,為一天畫下溫暖的句點吧!在孩子的耳邊輕聲說:「今天的煩惱都交給媽媽吧!媽媽會幫你扔進垃圾桶。我親愛的孩子,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