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大家完全按照我的方法,而是希望能不受他人影響,朝著自己的夢想與目標前進。因此,接下來我想和各位分享,在少走彎路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出百折不撓的意志。
首先,或許大家心裡會想:「我還沒有夢想,怎麼辦?」
別擔心,你並不需要先確定夢想。
從「做得到」開始
在寫書過程中,我採訪了許多學習顧問,他們一致表示,自己一開始讀書時也沒有明確的夢想,反而是在碰到危機或失敗,才找到自己的夢想。
不過,在採訪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個共通點。從小就很會讀書的學生,或是雖然一開始不得要領,但後來成績很好的學生都是如何樂於學習?答案是:「相信自己做得到。」
那些學生說:「我相信,只要投入心力讀書,就能取得想要的成果」。
至於起步較晚的學生也表示:「我相信只要開始讀書,一定能有好表現。」
尤其是後者,即使到國中,甚至是高一、高二都沒有讀書,最後依然能在短時間內提升成績。
他們在開始讀書時都對自己充滿信心。無論本來會不會讀書,一旦認真準備
課業,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大家知道讓我陷入憂鬱症的第一種心態嗎?
那就是──就算再努力,有些事情還是做不到。
人都是這樣的,當我們覺得自己無法成功時,任誰都不會想繼續嘗試。那些放棄數學的學生也是如此,如果問他們從什麼時候開始放棄數學,99.9%的人應該都會回答,就算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數學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我們必須先相信自己做得到,才會產生想做的動力。當某件事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才會有「想做」的意願。
換句話說,只有當我們有機會做到,才能邁出第一步或付諸努力,這稱之為「自尊感」,也有另一種說法是「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也就是期待或相信自己能成功完成某項任務。正是這種信念,驅使我們真正啟動、投入其中並全力以赴。
要開始做或挑戰某件事,最重要的並不是眼前的結果,而是想開始做、想努力嘗試的那一刻,你有多相信自己;你有多期待,這將會決定最終的成敗。一切的開始,都源自於相信做得到。
改變,從摺棉被開始
也許有的讀者會想:「我怎麼想都想不出來,好像從來沒達成任何目標。」
當然有可能,不過也沒關係。接下來,我要分享就算沒有任何成功經驗,也能使用的方法。
那是我成年以後的事了。2017年,也就是我25歲、大學四年級的那一年,我第一次創業。不過,不到兩年就欠下約韓幣一億元(按:全書韓元兌換新臺幣之匯率,以2024年112月臺灣商業銀行公告之均價0.021元計算,約新臺幣210萬元)的債務。每月必須償還400萬元韓幣(按:約新臺幣8萬4千元)債務,因此我拚命接家教工作,也以分享讀書祕訣到全國各地演講。除此之外,還得認真上課,補修學分。當時真的恨不得一天有48小時。
儘管我拚命工作還債,但仍看不到未來,眼前彷彿一片漆黑。於是,我開始怪自己為什麼這麼沒用。隨著時間過去,我變得無精打采,提不起勁;什麼事也不想做,不和其他人碰面,每天過著逃避現實的生活。
當時的我,選擇放棄一切、逃離那個環境,而不是加倍努力。明明有很多事要做,我卻每天昏睡或酗酒,因為清醒時最痛苦。
直到某一天,我偶然在YouTube 上看到一部影片,上面寫著一句話:「想改變世界嗎?就從每天摺棉被開始。」
這個影片是美國海軍上將威廉.麥克雷文(William H. McRaven)的演講片段,麥克雷文曾任美國海軍的特種作戰司令官,負責指揮刺殺911恐怖攻擊主謀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的任務,因此成了美國國民英雄。
這句話讓我想起小時候媽媽常說的話,一開始我滿是疑惑,但看完接下來的影片,我這才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說:「如果每天早上整理床鋪,那就是完成當天的第一道課題。這會帶給你小小的自豪,以及完成下一道課題的勇氣。當一天結束時,原本只完成一件小事會變成好幾件事。由此可見,整理床鋪這樣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人生中其實扮
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如果你連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做不好,絕對做不好大事。」
接下來那段話,讓我熱淚盈眶:
「即使你今天過得很糟,回到家裡,至少能看到整齊的床鋪,而這會給你相信明天會更好的勇氣和鼓勵。」
那場演講讓我明白,我現在應該做什麼,以及如何克服當下的困難。
我想那場演講的意思是,如果想成就大事,就得從基本做起,連基本都做不好,就做不了大事。但換個方向想,即便是難以克服的狀況,也可以從一些小目標開始、反覆執行,然後實現。在實踐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成就感,將成為實現下一階段目標的動力,同時也給予你相信自己的勇氣和信念。
從那天起,我決定不再逃避現實,也不再對問題坐視不管,我下定決心要逐一克服困難。此外,我還仿效麥克雷文將軍,一早起床整理床鋪的習慣,列出每天起床後必須完成的5件事。
這5件事都很簡單,人人都可以輕鬆做到。
第一,起床後立刻摺被子、整理床鋪。第二,進廁所沖澡。第三,雖然當時住的是小套房,我仍決定沖澡後馬上用吸塵器打掃房間。第四,坐在書桌前。第五,在手冊上寫下今天要做的事,並讀30分鐘的書。
龜兔賽跑的謬誤
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太多固定型心態的語言,並且深受其影響。每次達不到理想成果,想法就更根深蒂固。
「對,我就是笨。」
「我天生就沒那麼厲害。」
這種情況不斷反覆,最後會讓我們相信「反正我做了也不會成功」,於是自暴自棄。在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即當人面對某種狀況或取得資訊時,只會看見符合自己原本想法或信念的證據。
其實,這就是偏見在心中種下「不信任」的過程。
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龜兔賽跑》故事嗎?
兔子和烏龜賽跑,跑得快的兔子一開始遙遙領先,因為以為自己贏定了,便先去睡覺,結果卻被努力不懈的烏龜超越。
我們一直以為這篇故事的寓意是:只要持續努力,就算沒有天賦,也能在比賽中獲勝」。然而,杜維克卻指出,這篇寓言故事讓努力變得汙名化,並且給人一種印象:只有動作慢的人,才需要努力。正如她所說的,誰想當一隻烏龜?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者杜維克還說,《龜兔賽跑》的故事,意外助長我們的固定型心態。
「這類故事的問題點在於,以『二擇一』的框架解析世界,把世界分成『有能力的人』和『必須努力的人』。這也是固定型心態的觀點,好似只有沒能力的人才需要努力。固定型心態釋放這種訊息給大眾──如果你必須認真做某件事,你一定不擅長那件事。對真正的天才而言,所有事情都很簡單。」
其實,我們也知道這個道理。至於這個故事,就如同前面說的,沒這麼快結束。不,也許我的故事正是從這裡開始的。
半年、一年、兩年過去,成績排名出現許多變動,我也開始有了很多逆轉的經驗,甚至跨越了數學高牆。那些就算重新投胎也寫不出來的問題,居然一一迎刃而解。當時,擋在我面前的並不是天生的數學頭腦,壓抑我的真兇是:認為自己不會更好、一切難以改變的固定型心態。
明白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後,我決定要跳脫出束縛自己的固定型心態。我想要擺脫限制無窮潛能的框架,選擇相信或努力能帶來改變,並且能夠成長的世界;更不想在未嘗試過的情況下就放棄,或是整天找藉口。
我們生活的環境並非簡單的直線,而是一個立體的世界,影響成功的因素錯綜複雜,包括:天賦、刻意努力、願意犧牲、有效的策略及方法、耐性、韌性、自制力等。
現在對我而言,失敗的意義已截然不同。在固定型心態的世界裡,失敗就是我本人,無法改變。但如果是成長型心態,失敗並不等於我,而是努力、方法、過程等,所導致的結果。
換句話說,只要我改變選擇,經歷不一樣的過程,一定能改變結果。
我下定決心不再把命運交給那些我無法選擇的事物,也決定不再被那些不可控的因素自我設限,能改變自己命運的,只有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