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自我效應
「 鏡子中的我」是「真的我」嗎?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許多面「鏡子」。在爸媽眼中,你可能是個讓他們驕傲、又讓他們頭痛的「小怪獸」;在同學眼裡,你或許是個值得信賴的朋友;而在老師的評價中,你可能是個成績優異、樂於助人的好學生……面對一面又一面不同的「鏡中自我」,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你呢?
美國人際關係學大師卡內基(Dale Carnegie)曾在一次演講中分享了自己的童年故事。在他九歲時,繼母嫁入家中。當爸爸向繼母介紹他時,像往常一樣說:「這是全社區最壞的男孩……」然而,繼母卻打斷了爸爸,微笑著說:「你錯了,他不是全社區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的孩子,只是還沒找到能夠全心投入的領域。」
「就是這句話,成為我人生的轉捩點。」卡內基感性地說:「在繼母之前,從來沒有人稱讚我聰明。」
其實,爸爸在介紹自己時,他正暗中盤算隔天早上要朝繼母丟小石頭,或是做些惡作劇。然而,繼母這番話讓他瞬間改變了對自己的認知:從「我是全社區最壞的孩子,繼續做壞事吧」,轉變為「我不是壞孩子,而是一個精力旺盛、還沒找到方向的聰明孩子」。他的人生從此展開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終,在繼母的引導與鼓勵下,他成為「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並奠定西方現代人際關係教育的基礎。
「鏡子」的作用,在於讓我們發現自己沒看見的自己。 我們往往會根據他人的評價來自我調整,以尋求與外界一致的認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評價都是客觀公正的。如果有人惡意放大你的缺點或不足,你應該學會分辨與應對,而不是讓這些負面評價影響真正的自己。
思考引導tips
1903年,美國社會學家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提出了「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他認為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由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所建立的。就像我們是從鏡子裡知道自己的長相一樣。
你也是爸媽的「鏡子」
顧里在代表作《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中提到:每個人對於別人來說,都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對方的樣子。」換句話說,你其實也是你爸媽的一面鏡子。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影響爸媽,讓他們變成你理想中的父母呢?
「 鏡子中的我」是「真的我」嗎?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許多面「鏡子」。在爸媽眼中,你可能是個讓他們驕傲、又讓他們頭痛的「小怪獸」;在同學眼裡,你或許是個值得信賴的朋友;而在老師的評價中,你可能是個成績優異、樂於助人的好學生……面對一面又一面不同的「鏡中自我」,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你呢?
美國人際關係學大師卡內基(Dale Carnegie)曾在一次演講中分享了自己的童年故事。在他九歲時,繼母嫁入家中。當爸爸向繼母介紹他時,像往常一樣說:「這是全社區最壞的男孩……」然而,繼母卻打斷了爸爸,微笑著說:「你錯了,他不是全社區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的孩子,只是還沒找到能夠全心投入的領域。」
「就是這句話,成為我人生的轉捩點。」卡內基感性地說:「在繼母之前,從來沒有人稱讚我聰明。」
其實,爸爸在介紹自己時,他正暗中盤算隔天早上要朝繼母丟小石頭,或是做些惡作劇。然而,繼母這番話讓他瞬間改變了對自己的認知:從「我是全社區最壞的孩子,繼續做壞事吧」,轉變為「我不是壞孩子,而是一個精力旺盛、還沒找到方向的聰明孩子」。他的人生從此展開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終,在繼母的引導與鼓勵下,他成為「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並奠定西方現代人際關係教育的基礎。
「鏡子」的作用,在於讓我們發現自己沒看見的自己。 我們往往會根據他人的評價來自我調整,以尋求與外界一致的認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評價都是客觀公正的。如果有人惡意放大你的缺點或不足,你應該學會分辨與應對,而不是讓這些負面評價影響真正的自己。
思考引導tips
1903年,美國社會學家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提出了「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他認為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由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所建立的。就像我們是從鏡子裡知道自己的長相一樣。
你也是爸媽的「鏡子」
顧里在代表作《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中提到:每個人對於別人來說,都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對方的樣子。」換句話說,你其實也是你爸媽的一面鏡子。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影響爸媽,讓他們變成你理想中的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