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逆勢中創造機會
我想,你會從書架或網路書店上看見這本書的書名《逆思的勝算》,才因此被吸引翻閱,進而來到這一頁的自序。你或許會好奇:「什麼是逆思?什麼又是勝算?」
事實上,這正是我想與你分享的核心:我們如何看待改變,如何跳脫慣性與框架的思維,如何在限制中找到破口,並在逆勢中創造機會。這些轉變的起點,往往來自一個與眾不同的問題,一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思考路徑,也就是所謂的「逆向思考」。擺脫舊有的思維方式,就是破除傳統的慣性與框架,這就是一種勝算的機會。
這本書,不是要給你一套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邀請你學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入問題,打破理所當然的慣性邏輯,進一步培養三項關鍵能力:創意(思考問題的能力)、創新(創造價值的能力)、創造(實作問題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這三種問題解決能力。
創意,其實可以訓練的
開始之前,先問你幾個問題:
知識等於力量,真的是這樣嗎?
AI到底會不會毀滅人類?
你能用一句話解釋什麼是「生成式AI」嗎?
你會思考嗎?那你真的有在思考嗎?
你去市場買菜會殺價,為什麼看醫生卻從來不會這麼做?
你知道在巴西監獄裡,受刑人看一本書可以減幾天刑期嗎?
也許你的回答會是這樣:
對啊,老師從小就這樣教我們。
AI很厲害,也許真的會毀滅人類。
生成式AI就是人工智慧,可以幫我做很多事。
我有在思考啊,每天都在想事情。
看醫生,哪有人在殺價的!
看書可以抵刑期?太誇張了吧!犯錯的人不但免費吃住,還能靠看書少關幾天,這也太不公平了!
如果你剛剛的回答跟我一樣,那我想說:你真的該好好看看這本書。如果你回答得不一樣,那我更要說:這本書你不能錯過。這不是一本堆砌理論的書,而是一本要幫你打開腦袋、跳脫慣性思維與框架的書。
3P思維教學法:重建你的解題基本功
這本書,我想帶你建立一套更扎實的思考架構:「3P思維教學法」(3P Thinking)。我將從三個核心開始,重建你面對世界與解題的基本功:
發現問題(Problem Found)
定義問題(Definition Problem)
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
這不是口號,而是我二十多年來在教學與研究現場累積下來的心法與實證。
我想透過這本書告訴你:創意思維,不是少數人的天賦,而是所有人都能練出來的能力。只要用對方法、掌握節奏,創意真的可以訓練,也能實踐。寫這本書,我刻意用口語化、易懂的方式,就是希望你能讀得懂、用得上,更能在職場、學業與生活中,發揮影響力、增加競爭力。
如果你想在AI時代擁有創意思維的能力,擁有逆向思維的勝算,那麼請翻開這本書,我期盼它能對你有所幫助。
第1章 AI時代的創意與啟發:教育再思考
01. 你要吃什麼鴨?
「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這不只是句口號,更是一個正在我們周遭真實上演的現象。在台灣,「填鴨式教育」至今仍普遍存在。許多學校、老師,依然習慣把知識像飼料一樣塞給學生。這是學校的錯?老師的錯?還是家長、甚至學生本身的問題?有時候,真的很難分得清楚。
你知道嗎?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被他的老師們一致認為「腦袋有問題」。那麼,究竟是誰錯了?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們來看看這個填鴨式生態鏈的角色們:
填鴨式的老師:這類老師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認為自己必須把所有會的、所有考試可能會出的內容,毫無保留地灌輸給學生,最好還能補充課外內容,教得越多越好。如果時間不夠,那就壓縮體育、美術、音樂等「不重要的課」,通通拿來上正課,才能「不浪費時間」。
填鴨式的家長:他們的願望很簡單也很沉重:每科至少九十分,最好能考一百分。孩子除了學校的課要會,還得會鋼琴、小提琴、畫畫、作文、跳舞、跆拳道……什麼都要學、什麼都不能輸。只要孩子想學、老師說要補的,錢不是問題:「錢再賺就有。」最終的期待就是:「如果能考上公立的前三志願,我就會覺得這些補習費、才藝費都花得值得。」
填鴨式的學生:他們不一定真的熱愛學習,而是為了滿足老師與家長的期待,只能一頭栽進書本裡。目標就是:「考前三志願的好學校,將來才能賺大錢,讓父母過好日子。」他們會在書桌前貼滿便條紙,倒數考試天數、寫上目標校名,每天不斷催眠自己:「我一定要考上,我一定要成功。」
白天念書、晚上念書,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念書。他們成了標準的學習機器,為了別人設定的未來,苦撐著。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教育嗎?老師、家長、學生,都陷入這場「填鴨大戰」,沒人願意停下來問一個根本的問題:
你,到底要吃什麼鴨?
是別人強灌給你的知識餵食包?
還是你真正渴望吸收、能讓你自由飛翔的養分?
這章節的標題不是開玩笑,而是一個嚴肅的提醒。當我們都在追求「學會更多、學得更快」,我們是否忘了學習最初的意義:不是塞進去多少,而是能不能活用、能不能創造。所以我要強調的是,要有跳脫傳統思維、破除舊有框架,才能實現逆思的勝算及機會。
贏在起跑點,卻輸在終點線?
我有一位嫁到紐西蘭的朋友,趁著孩子放暑假時回台灣。有一天傍晚,他們準備出門逛夜市,走在路上,孩子忽然好奇地問:「媽媽,現在都晚上九點多了,怎麼還有那麼多學生背著書包?他們不會是剛下課吧?」
朋友笑著回答:「對啊,他們剛從補習班下課。」孩子聽完,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說:「為什麼要去補習班?為什麼要上課上到這麼晚?他們好可憐喔!」
這樣的對話,也許對台灣人來說很平常,甚至早已習以為常。但對從小在歐美教育體系中成長的孩子來說,卻是難以理解的現象。我不是說「國外的月亮比較圓」,而是想邀請大家一起思考:台灣的教育環境與歐美國家的差別,究竟在哪裡?
我們常說要「贏在起跑點」,但最終卻可能「輸在終點線」。是不是該試著了解別人做得好的地方,反觀我們自己是否有值得改進之處?歐美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無論是在社會上的表現還是職場的實力,是否更具競爭力?再具體一點來說,台灣擁有超過百所大學,至今培育出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幾位?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
當然,得獎並不是教育唯一的衡量標準。但我們更該關注的是,那麼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是否真的把他們的所學,轉化為社會的貢獻與改變?如果我們的教育體系成為一條標準化的生產線,只為了打造一模一樣的學生,那麼我們所「生產」出來的,將不再是具備創意與解決問題能力的人,而是一件件無差異的「商品」。
不是沒有高等教育,而是缺乏高等思維
我們的社會早已具備充足的高等教育資源,卻始終欠缺與之相稱的「高等教育思維」。尤其在獨立思考的養成上,顯得格外薄弱。
從國中、高中到大學,許多學校仍在用過時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劃重點、抄筆記、背誦標準答案,然後以高分為目標,一路往升學的階梯前進。升上大學甚至研究所,依舊視「考上哪一間學校」為價值的終點。我想說的是:我們不該再將教育,簡化為背書、考試、升學的競賽。我們應該更早、更徹底地去反思教育的本質:它到底是為了讓學生考出好成績?還是為了讓他們具備未來面對世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要真正產生改變,必須從「觀念」的根部做起。老師要改變,學生要改變,家長更要改變。我們得重新思考一件事:我們到底希望孩子在學校學會什麼?如果只是會寫出「正確答案」,會背出「標準答案」,那這樣的學習成果,在進入職場後,真的能解決現實問題嗎?在未來不確定且劇烈變動的社會中,這些被灌輸的答案,真的還有意義嗎?
我們更需要的是創意的思維能力、獨立的判斷力,以及面對問題時的靈活應變與執行力。教育,應該是一個訓練「解決問題」的場域,而不是「複製標準答案」的工廠。更令人憂心的是,我們的教育體制正在某種形式下退化為標準化的生產線。學生像商品般被製造出來,規格一致,功能卻模糊,創意性更是稀缺。不只如此,這些「商品」中還藏著極高的不良率。博士碩士化、碩士大學化、大學高中化,高中、國中、小學一層層下壓,教育品質跟著滑落,思維訓練卻沒有補上,這就是眼前我們最該警覺的問題。
我常跟學生說,成績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別再為了一兩分斤斤計較,因為考一百分不會讓你比較早畢業,也不會保證找到更好的工作。我更在意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你到底學會了什麼?這些知識和技能,未來是否能派上用場?是否能為自己創造價值,為社會解決問題?這才是教育的核心。然而,至今我們仍習慣用「分數」來評價學習成效,從國小一路評比到博士班。即使到了碩博士階段,修課仍以七十分為及格線:「你這門課拿到了幾分?那門課拿到了幾分?」這樣的分數比較文化,難道真的是高等教育該有的樣子嗎?
高教的意義,不該只是獲得一張文憑或一組數字,而應該是打造一種思考框架、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是一種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唯有如此,教育才有它真正存在的價值與重量。
第2章 發現問題,就是學以致用
09. 發現問題的第一步:從生活的不爽開始
創意,說真的,沒什麼了不起。它不是什麼天外飛來的神祕力量,也不是只有天才才會有的特權。創意比的,其實就是「誰先想到!」這樣而已。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搶得先機、比別人早一步想到呢?關鍵就在於——創意是有方法的。只要掌握方法,你也能養成跳脫框架、發想點子的能力,而不是只能等靈光乍現、靠運氣碰巧想到好主意。
「看誰先想到!」這句話,其實說的就是一種發現問題的能力。而問題,要怎麼發現?我先問你幾個問題:
有沒有什麼事讓你超討厭?
有沒有什麼事讓你肚爛到不行?
有沒有什麼事一想起來就讓你火冒三丈?
有沒有什麼事老是煩到你?
又或者,有哪件事,做起來你總是覺得「好煩喔」?
如果你點頭如搗蒜,恭喜你,這些情緒反應就是你「發現問題」的起點。
最簡單的問題發現法,就是從你自己的生活中下手。你討厭的、煩躁的、不爽的,十之八九,也有人跟你一樣。這代表這不是「你個人的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只要你能針對這些狀況提出解方,就不只是解決了自己的煩惱,也解決了別人的問題。這,就是創意的第一步。
18. 用五感與換位,啟動你的想像力
要發揮想像力,必須有大量閱讀的支撐與有效的閱讀。人不會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會,除了自然的生理反應外,所有的東西都需要經過學習。就像剛出生的嬰兒,肚子餓、尿布濕或身體不舒服時,就只會哭。但他們會慢慢觀察及大量學習,然後再學說話、學走路。所以,如果沒有基本的閱讀、專業、知識及經驗,是無法激發並發揮有效的想像力。我常跟學生說:「沒有常識,不會有知識。沒有知識,不會有想像力。沒有想像力,不會有創意能力。」然後再補一句:「如果沒有常識,就要看電視;如果沒有看電視,就要常去逛夜市。」
所謂的大量閱讀,不只是閱讀書籍,而是要運用所有感官進行閱讀。從一早醒來到睡覺前,都是一種閱讀與學習。要不斷地閱讀,不要放棄任何閱讀的時間及機會。只要閱讀過,都是一種經驗與學習。我認為看什麼都好,就連各種八卦雜誌、週刊都不要放過,有時間就翻翻看看。視覺上的大量閱讀不僅限於書刊雜誌,逛街、看電視、旅行等都是一種閱讀。多聽聽別人怎麼說,就是一種聽覺上的閱讀。
有機會多嘗試各種美食,就是一種味覺及嗅覺的閱讀。親身去碰觸各種東西,就是一種觸覺上的閱讀。只有親身去嘗試各種閱讀,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也就是我說要有創意能力、要有想像力的方法,就是多聽、多看、多問。閱讀到的知識不一定馬上用得上,但當需要使用時,大腦會自然而然地分析並適時取用。因此,我一直鼓勵大家盡量大量閱讀,唯有大量的閱讀,才能啟動你的想像力(聯想力)。
我想,你會從書架或網路書店上看見這本書的書名《逆思的勝算》,才因此被吸引翻閱,進而來到這一頁的自序。你或許會好奇:「什麼是逆思?什麼又是勝算?」
事實上,這正是我想與你分享的核心:我們如何看待改變,如何跳脫慣性與框架的思維,如何在限制中找到破口,並在逆勢中創造機會。這些轉變的起點,往往來自一個與眾不同的問題,一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思考路徑,也就是所謂的「逆向思考」。擺脫舊有的思維方式,就是破除傳統的慣性與框架,這就是一種勝算的機會。
這本書,不是要給你一套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邀請你學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入問題,打破理所當然的慣性邏輯,進一步培養三項關鍵能力:創意(思考問題的能力)、創新(創造價值的能力)、創造(實作問題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這三種問題解決能力。
創意,其實可以訓練的
開始之前,先問你幾個問題:
知識等於力量,真的是這樣嗎?
AI到底會不會毀滅人類?
你能用一句話解釋什麼是「生成式AI」嗎?
你會思考嗎?那你真的有在思考嗎?
你去市場買菜會殺價,為什麼看醫生卻從來不會這麼做?
你知道在巴西監獄裡,受刑人看一本書可以減幾天刑期嗎?
也許你的回答會是這樣:
對啊,老師從小就這樣教我們。
AI很厲害,也許真的會毀滅人類。
生成式AI就是人工智慧,可以幫我做很多事。
我有在思考啊,每天都在想事情。
看醫生,哪有人在殺價的!
看書可以抵刑期?太誇張了吧!犯錯的人不但免費吃住,還能靠看書少關幾天,這也太不公平了!
如果你剛剛的回答跟我一樣,那我想說:你真的該好好看看這本書。如果你回答得不一樣,那我更要說:這本書你不能錯過。這不是一本堆砌理論的書,而是一本要幫你打開腦袋、跳脫慣性思維與框架的書。
3P思維教學法:重建你的解題基本功
這本書,我想帶你建立一套更扎實的思考架構:「3P思維教學法」(3P Thinking)。我將從三個核心開始,重建你面對世界與解題的基本功:
發現問題(Problem Found)
定義問題(Definition Problem)
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
這不是口號,而是我二十多年來在教學與研究現場累積下來的心法與實證。
我想透過這本書告訴你:創意思維,不是少數人的天賦,而是所有人都能練出來的能力。只要用對方法、掌握節奏,創意真的可以訓練,也能實踐。寫這本書,我刻意用口語化、易懂的方式,就是希望你能讀得懂、用得上,更能在職場、學業與生活中,發揮影響力、增加競爭力。
如果你想在AI時代擁有創意思維的能力,擁有逆向思維的勝算,那麼請翻開這本書,我期盼它能對你有所幫助。
第1章 AI時代的創意與啟發:教育再思考
01. 你要吃什麼鴨?
「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這不只是句口號,更是一個正在我們周遭真實上演的現象。在台灣,「填鴨式教育」至今仍普遍存在。許多學校、老師,依然習慣把知識像飼料一樣塞給學生。這是學校的錯?老師的錯?還是家長、甚至學生本身的問題?有時候,真的很難分得清楚。
你知道嗎?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被他的老師們一致認為「腦袋有問題」。那麼,究竟是誰錯了?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們來看看這個填鴨式生態鏈的角色們:
填鴨式的老師:這類老師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認為自己必須把所有會的、所有考試可能會出的內容,毫無保留地灌輸給學生,最好還能補充課外內容,教得越多越好。如果時間不夠,那就壓縮體育、美術、音樂等「不重要的課」,通通拿來上正課,才能「不浪費時間」。
填鴨式的家長:他們的願望很簡單也很沉重:每科至少九十分,最好能考一百分。孩子除了學校的課要會,還得會鋼琴、小提琴、畫畫、作文、跳舞、跆拳道……什麼都要學、什麼都不能輸。只要孩子想學、老師說要補的,錢不是問題:「錢再賺就有。」最終的期待就是:「如果能考上公立的前三志願,我就會覺得這些補習費、才藝費都花得值得。」
填鴨式的學生:他們不一定真的熱愛學習,而是為了滿足老師與家長的期待,只能一頭栽進書本裡。目標就是:「考前三志願的好學校,將來才能賺大錢,讓父母過好日子。」他們會在書桌前貼滿便條紙,倒數考試天數、寫上目標校名,每天不斷催眠自己:「我一定要考上,我一定要成功。」
白天念書、晚上念書,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念書。他們成了標準的學習機器,為了別人設定的未來,苦撐著。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教育嗎?老師、家長、學生,都陷入這場「填鴨大戰」,沒人願意停下來問一個根本的問題:
你,到底要吃什麼鴨?
是別人強灌給你的知識餵食包?
還是你真正渴望吸收、能讓你自由飛翔的養分?
這章節的標題不是開玩笑,而是一個嚴肅的提醒。當我們都在追求「學會更多、學得更快」,我們是否忘了學習最初的意義:不是塞進去多少,而是能不能活用、能不能創造。所以我要強調的是,要有跳脫傳統思維、破除舊有框架,才能實現逆思的勝算及機會。
贏在起跑點,卻輸在終點線?
我有一位嫁到紐西蘭的朋友,趁著孩子放暑假時回台灣。有一天傍晚,他們準備出門逛夜市,走在路上,孩子忽然好奇地問:「媽媽,現在都晚上九點多了,怎麼還有那麼多學生背著書包?他們不會是剛下課吧?」
朋友笑著回答:「對啊,他們剛從補習班下課。」孩子聽完,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說:「為什麼要去補習班?為什麼要上課上到這麼晚?他們好可憐喔!」
這樣的對話,也許對台灣人來說很平常,甚至早已習以為常。但對從小在歐美教育體系中成長的孩子來說,卻是難以理解的現象。我不是說「國外的月亮比較圓」,而是想邀請大家一起思考:台灣的教育環境與歐美國家的差別,究竟在哪裡?
我們常說要「贏在起跑點」,但最終卻可能「輸在終點線」。是不是該試著了解別人做得好的地方,反觀我們自己是否有值得改進之處?歐美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無論是在社會上的表現還是職場的實力,是否更具競爭力?再具體一點來說,台灣擁有超過百所大學,至今培育出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幾位?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
當然,得獎並不是教育唯一的衡量標準。但我們更該關注的是,那麼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是否真的把他們的所學,轉化為社會的貢獻與改變?如果我們的教育體系成為一條標準化的生產線,只為了打造一模一樣的學生,那麼我們所「生產」出來的,將不再是具備創意與解決問題能力的人,而是一件件無差異的「商品」。
不是沒有高等教育,而是缺乏高等思維
我們的社會早已具備充足的高等教育資源,卻始終欠缺與之相稱的「高等教育思維」。尤其在獨立思考的養成上,顯得格外薄弱。
從國中、高中到大學,許多學校仍在用過時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劃重點、抄筆記、背誦標準答案,然後以高分為目標,一路往升學的階梯前進。升上大學甚至研究所,依舊視「考上哪一間學校」為價值的終點。我想說的是:我們不該再將教育,簡化為背書、考試、升學的競賽。我們應該更早、更徹底地去反思教育的本質:它到底是為了讓學生考出好成績?還是為了讓他們具備未來面對世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要真正產生改變,必須從「觀念」的根部做起。老師要改變,學生要改變,家長更要改變。我們得重新思考一件事:我們到底希望孩子在學校學會什麼?如果只是會寫出「正確答案」,會背出「標準答案」,那這樣的學習成果,在進入職場後,真的能解決現實問題嗎?在未來不確定且劇烈變動的社會中,這些被灌輸的答案,真的還有意義嗎?
我們更需要的是創意的思維能力、獨立的判斷力,以及面對問題時的靈活應變與執行力。教育,應該是一個訓練「解決問題」的場域,而不是「複製標準答案」的工廠。更令人憂心的是,我們的教育體制正在某種形式下退化為標準化的生產線。學生像商品般被製造出來,規格一致,功能卻模糊,創意性更是稀缺。不只如此,這些「商品」中還藏著極高的不良率。博士碩士化、碩士大學化、大學高中化,高中、國中、小學一層層下壓,教育品質跟著滑落,思維訓練卻沒有補上,這就是眼前我們最該警覺的問題。
我常跟學生說,成績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別再為了一兩分斤斤計較,因為考一百分不會讓你比較早畢業,也不會保證找到更好的工作。我更在意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你到底學會了什麼?這些知識和技能,未來是否能派上用場?是否能為自己創造價值,為社會解決問題?這才是教育的核心。然而,至今我們仍習慣用「分數」來評價學習成效,從國小一路評比到博士班。即使到了碩博士階段,修課仍以七十分為及格線:「你這門課拿到了幾分?那門課拿到了幾分?」這樣的分數比較文化,難道真的是高等教育該有的樣子嗎?
高教的意義,不該只是獲得一張文憑或一組數字,而應該是打造一種思考框架、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是一種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唯有如此,教育才有它真正存在的價值與重量。
第2章 發現問題,就是學以致用
09. 發現問題的第一步:從生活的不爽開始
創意,說真的,沒什麼了不起。它不是什麼天外飛來的神祕力量,也不是只有天才才會有的特權。創意比的,其實就是「誰先想到!」這樣而已。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搶得先機、比別人早一步想到呢?關鍵就在於——創意是有方法的。只要掌握方法,你也能養成跳脫框架、發想點子的能力,而不是只能等靈光乍現、靠運氣碰巧想到好主意。
「看誰先想到!」這句話,其實說的就是一種發現問題的能力。而問題,要怎麼發現?我先問你幾個問題:
有沒有什麼事讓你超討厭?
有沒有什麼事讓你肚爛到不行?
有沒有什麼事一想起來就讓你火冒三丈?
有沒有什麼事老是煩到你?
又或者,有哪件事,做起來你總是覺得「好煩喔」?
如果你點頭如搗蒜,恭喜你,這些情緒反應就是你「發現問題」的起點。
最簡單的問題發現法,就是從你自己的生活中下手。你討厭的、煩躁的、不爽的,十之八九,也有人跟你一樣。這代表這不是「你個人的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只要你能針對這些狀況提出解方,就不只是解決了自己的煩惱,也解決了別人的問題。這,就是創意的第一步。
18. 用五感與換位,啟動你的想像力
要發揮想像力,必須有大量閱讀的支撐與有效的閱讀。人不會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會,除了自然的生理反應外,所有的東西都需要經過學習。就像剛出生的嬰兒,肚子餓、尿布濕或身體不舒服時,就只會哭。但他們會慢慢觀察及大量學習,然後再學說話、學走路。所以,如果沒有基本的閱讀、專業、知識及經驗,是無法激發並發揮有效的想像力。我常跟學生說:「沒有常識,不會有知識。沒有知識,不會有想像力。沒有想像力,不會有創意能力。」然後再補一句:「如果沒有常識,就要看電視;如果沒有看電視,就要常去逛夜市。」
所謂的大量閱讀,不只是閱讀書籍,而是要運用所有感官進行閱讀。從一早醒來到睡覺前,都是一種閱讀與學習。要不斷地閱讀,不要放棄任何閱讀的時間及機會。只要閱讀過,都是一種經驗與學習。我認為看什麼都好,就連各種八卦雜誌、週刊都不要放過,有時間就翻翻看看。視覺上的大量閱讀不僅限於書刊雜誌,逛街、看電視、旅行等都是一種閱讀。多聽聽別人怎麼說,就是一種聽覺上的閱讀。
有機會多嘗試各種美食,就是一種味覺及嗅覺的閱讀。親身去碰觸各種東西,就是一種觸覺上的閱讀。只有親身去嘗試各種閱讀,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也就是我說要有創意能力、要有想像力的方法,就是多聽、多看、多問。閱讀到的知識不一定馬上用得上,但當需要使用時,大腦會自然而然地分析並適時取用。因此,我一直鼓勵大家盡量大量閱讀,唯有大量的閱讀,才能啟動你的想像力(聯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