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讀者對「自學」有什麼樣的印象?有些人可能覺得聽起來有點困難,不過老實說,自學並不是那麼辛苦的事情,也沒有那麼困難。自學是人們未來學習事物時應具備的基本觀念,也是豐富生活的一種手段。為什麼?因為未來是更講究自主學習、獨立思辨的時代。
每個人學習事物的方式都不一樣,而且可能差非常多──這一點本文也會再三強調──有些人可能一開始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理解一件事,但這絕對不代表他們理解力欠佳。很多時候,他們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深度,反而可以遠遠勝過起初理解得很快的人。再者,教材適不適合也是個問題。就算某部教材是公認的名著,有些人讀起來就是不適合,這種時候倒不如選擇其他的教材,學習效果會好上許多。
因此,配合自己的學習類型和特質,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像這樣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正是自學的精髓所在。
但也不必將這件事想像得太困難或太誇張。自學的特點,就是可以從身邊有興趣的事物開始逐步嘗試,而且隨時都能回頭或改變方向。
有些讀者拿起這本書,可能是為了考取證照而打算認真學習某件事情,也可能有些讀者早已對學習感到厭倦。無論各位是在什麼情況下翻開這本書,我相信相當多數的讀者一想到以往上學的經驗,就覺得念書學習很痛苦,已經受夠了。但這樣未免太遺憾、太可惜了。
本書會介紹一套完全不同於過往在學校上課的學習方式。學習一件事情,不應該受到任何人的強迫。我們應該是為了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事情,為了用自己的腦袋思考事情,所以主動選擇學習;學習本該是十分快樂的事情。
而且某方面來說,自學是一把鑰匙,可以幫助我們打開嶄新未來的大門。想必很多人都想過要換條路發展、換一份工作,或改變自己的人生。有這些想法的人,非常適合自學。因為按照自身需求主動學習事物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我們試圖改變現況、轉換方向時,能發揮莫大的效果。
為什麼我有辦法說得這麼篤定?因為我自己幾乎就是靠著自學走到了今天。
雖然我也有從日本的國立中學畢業,但之後的學習歷程,基本上都是自食其力。我甚至連高中也沒上過半天。在我本該上高中的年紀,從事銀行業的父親因公外派巴西,於是我們舉家搬了過去。巴西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所以我並沒有就讀當地學校(應該說也沒辦法),而是從日本訂購大量的參考書和教科書,在家自學。不過,印象中那陣子我也是成天跑去里約熱內盧的海灘玩,好像沒念什麼書就是了。
後來回到日本,我考完大學入學資格檢定(學力鑑定考試),父親又被調派至新加坡,所以我又隨他搬去新加坡,在當地接受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院的函授課程。
當時,我是透過基本上無條件通過的書面審查,報名了慶應大學的函授課程(聽說現在門檻變高了一些),但相對地各科考試都相當嚴格,想要畢業沒那麼容易。
因此,我完全沒參加過一般的大學入學考試,也從來沒考過模擬考,更沒上過補習班,所以連自己的成績水準在哪裡都不知道。沒想到自己如今竟然能在大學教書,感覺還真是奇妙。
其實,那時是我第二次住新加坡。小學四年級到國中一年級,我同樣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搬到新加坡住過一陣子。或許幼時的生活經驗,是我後來能夠在外國自學的原因之一。
國小那時候,我在新加坡讀的是日本人學校,並不算純粹的自學。但當時新加坡的環境與現在大不相同,還沒有什麼日本人,校舍也是沿用英軍的舊兵舍,而且不像現在這樣能輕易取得日本的東西,當然也沒有補習班可以上。或許也因為這樣,比起一般日本的小學生,我從小就養成了什麼事都要靠自己判斷、靠自己學習的習慣。我想這也對我日後再次遷居新加坡時的自學過程有所幫助。
話雖如此,當時的網路還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國外也沒有日本的圖書館,修讀大學的函授課程實在很辛苦,我記得自己光是要讀通教材的內容就費了好大一番功夫。不過,我覺得那段時間付出的心血,在我後來讀研究所以及從事學術研究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做研究就是得不斷地自主學習新知,就這方面來說,其實和自學沒有兩樣。
我剛開始上慶應大學的函授課程時,志向是當一名會計師,理想是取得日本和美國的會計師證照,而我也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念書。不過中途我讀經濟學讀出興趣,於是換了個目標,選擇攻讀經濟學研究所,走上了今天這條路。
雖然我的學習歷程如各位所見,和一般人很不一樣,但這本書的主旨並不是鼓勵讀者和我一樣過著不上學的生活。有沒有上學並不是這本書探討的重點,自學也不等於完全禁止向別人請教,具備獨立思考與主動學習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聽我分享自己的經歷,會說:「聽你這樣講,我實質上好像也是靠著自學走到今天的。」我認為他們說得沒錯,的確有很多人是用各種自學的形式獲得知識、培養技能。而且這樣的學習方式,肯定更能吸收學習的內容。
只不過,我想還是有不少人儘管有心自主學習,卻不清楚該怎麼做,畢竟日本的學校不太會教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坦白說,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學習的內容,更需要掌握學習的方式,了解學習一項事物時到底該怎麼做。這麼一來,自學也會變得更有樂趣,更有收穫。本書就是希望盡可能深入淺出地講解學習的方式。
筆者撰寫本書的過程,有賴草思社吉田充子女士的多方關照。若沒有她的熱忱,本書不可能完成,她敏銳的問題意識也替本書打下了基礎。她對本書的付出程度,說是共同作者也不為過,在此向吉田充子女士致上誠摯的謝意。
每個人學習事物的方式都不一樣,而且可能差非常多──這一點本文也會再三強調──有些人可能一開始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理解一件事,但這絕對不代表他們理解力欠佳。很多時候,他們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深度,反而可以遠遠勝過起初理解得很快的人。再者,教材適不適合也是個問題。就算某部教材是公認的名著,有些人讀起來就是不適合,這種時候倒不如選擇其他的教材,學習效果會好上許多。
因此,配合自己的學習類型和特質,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像這樣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正是自學的精髓所在。
但也不必將這件事想像得太困難或太誇張。自學的特點,就是可以從身邊有興趣的事物開始逐步嘗試,而且隨時都能回頭或改變方向。
有些讀者拿起這本書,可能是為了考取證照而打算認真學習某件事情,也可能有些讀者早已對學習感到厭倦。無論各位是在什麼情況下翻開這本書,我相信相當多數的讀者一想到以往上學的經驗,就覺得念書學習很痛苦,已經受夠了。但這樣未免太遺憾、太可惜了。
本書會介紹一套完全不同於過往在學校上課的學習方式。學習一件事情,不應該受到任何人的強迫。我們應該是為了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事情,為了用自己的腦袋思考事情,所以主動選擇學習;學習本該是十分快樂的事情。
而且某方面來說,自學是一把鑰匙,可以幫助我們打開嶄新未來的大門。想必很多人都想過要換條路發展、換一份工作,或改變自己的人生。有這些想法的人,非常適合自學。因為按照自身需求主動學習事物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我們試圖改變現況、轉換方向時,能發揮莫大的效果。
為什麼我有辦法說得這麼篤定?因為我自己幾乎就是靠著自學走到了今天。
雖然我也有從日本的國立中學畢業,但之後的學習歷程,基本上都是自食其力。我甚至連高中也沒上過半天。在我本該上高中的年紀,從事銀行業的父親因公外派巴西,於是我們舉家搬了過去。巴西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所以我並沒有就讀當地學校(應該說也沒辦法),而是從日本訂購大量的參考書和教科書,在家自學。不過,印象中那陣子我也是成天跑去里約熱內盧的海灘玩,好像沒念什麼書就是了。
後來回到日本,我考完大學入學資格檢定(學力鑑定考試),父親又被調派至新加坡,所以我又隨他搬去新加坡,在當地接受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院的函授課程。
當時,我是透過基本上無條件通過的書面審查,報名了慶應大學的函授課程(聽說現在門檻變高了一些),但相對地各科考試都相當嚴格,想要畢業沒那麼容易。
因此,我完全沒參加過一般的大學入學考試,也從來沒考過模擬考,更沒上過補習班,所以連自己的成績水準在哪裡都不知道。沒想到自己如今竟然能在大學教書,感覺還真是奇妙。
其實,那時是我第二次住新加坡。小學四年級到國中一年級,我同樣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搬到新加坡住過一陣子。或許幼時的生活經驗,是我後來能夠在外國自學的原因之一。
國小那時候,我在新加坡讀的是日本人學校,並不算純粹的自學。但當時新加坡的環境與現在大不相同,還沒有什麼日本人,校舍也是沿用英軍的舊兵舍,而且不像現在這樣能輕易取得日本的東西,當然也沒有補習班可以上。或許也因為這樣,比起一般日本的小學生,我從小就養成了什麼事都要靠自己判斷、靠自己學習的習慣。我想這也對我日後再次遷居新加坡時的自學過程有所幫助。
話雖如此,當時的網路還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國外也沒有日本的圖書館,修讀大學的函授課程實在很辛苦,我記得自己光是要讀通教材的內容就費了好大一番功夫。不過,我覺得那段時間付出的心血,在我後來讀研究所以及從事學術研究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做研究就是得不斷地自主學習新知,就這方面來說,其實和自學沒有兩樣。
我剛開始上慶應大學的函授課程時,志向是當一名會計師,理想是取得日本和美國的會計師證照,而我也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念書。不過中途我讀經濟學讀出興趣,於是換了個目標,選擇攻讀經濟學研究所,走上了今天這條路。
雖然我的學習歷程如各位所見,和一般人很不一樣,但這本書的主旨並不是鼓勵讀者和我一樣過著不上學的生活。有沒有上學並不是這本書探討的重點,自學也不等於完全禁止向別人請教,具備獨立思考與主動學習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聽我分享自己的經歷,會說:「聽你這樣講,我實質上好像也是靠著自學走到今天的。」我認為他們說得沒錯,的確有很多人是用各種自學的形式獲得知識、培養技能。而且這樣的學習方式,肯定更能吸收學習的內容。
只不過,我想還是有不少人儘管有心自主學習,卻不清楚該怎麼做,畢竟日本的學校不太會教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坦白說,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學習的內容,更需要掌握學習的方式,了解學習一項事物時到底該怎麼做。這麼一來,自學也會變得更有樂趣,更有收穫。本書就是希望盡可能深入淺出地講解學習的方式。
筆者撰寫本書的過程,有賴草思社吉田充子女士的多方關照。若沒有她的熱忱,本書不可能完成,她敏銳的問題意識也替本書打下了基礎。她對本書的付出程度,說是共同作者也不為過,在此向吉田充子女士致上誠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