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認識初階感官

*「感官」是什麼?

感官是不需經過思考,就可以直接感受外在環境與內在身體的能力,所以透過十二感官與外在世界接觸,其本質是意志而非認知,這些感官是主動而非被動的進入世界﹔也就是說,我們的意志是主動的與周遭人事物交會。人類必須透過感官來認識自己和他人,以及周遭事物,感官發展得越好,其意志就愈能夠主動進入世界。

只會吃喝拉撒睡的小嬰兒,肚子餓了就哇哇大哭,餵飽以後,立刻眉開眼笑;蹣跚學步的小朋友,搖搖擺擺的走著,一個不小心撞到桌角,剎那間又驚又痛,但是從此以後他就開始注意到「桌角」這個東西了。

孩子會透過觀察媽媽的表情和行為,知道何時是要糖果的好時機。我兒子從小就善於察言觀色,尤其總是故意趁我講電話講得正入神,跑來問我能不能吃這個那個,因為他看準得了我這時候無暇他顧,所以自己「得逞」的勝算很高。這也是感官的妙用之一。

我們會經驗到快樂、羞愧、得意、悲傷、沮喪、痛苦、孤單等等感受,這些感受都不是經由身體的某個特定器官所營造出來,而是人智醫學所說的「心魂」作用,是屬於「心魂生活」的覺知。

○感官能力退化的現代人

所有的覺知都是肉眼看不到的,但是它們的作用確實存在,就好像我們看不到電波和磁波,卻能利用它們來煮菜加熱、進行通訊傳遞、手術開刀或美容整形。小孩子仍然保有很多原始的感官能力,所以能夠和「小天使」溝通,可是大人沒有了這樣的能力,就會將其視為無稽之談。

生活在「科學化」時代的現代人,感官能力已經大為退化,因為在凡事講究科學邏輯的社會,樣樣都需要經過科學化的數據分析,感官能力這種不能以科學量化的覺知,自然被棄如敝屣。以醫療為例,現代化的醫院裡滿是精良的尖端檢測儀器與設備,X光、超音波、血液檢查等都只是基本配備,後續還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掃描等大陣仗伺候。當醫院可以做的檢查越多,醫生用感官來瞭解病人的能力就越弱。

中醫看病有「十問」,對病人至少要問上十個問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也就是把病人從頭到腳、從裡到外、從遠到近問個仔細。

中醫診病還講究望、聞、問、切這「四診」。也就是透過觀察病人的氣色、五官表情、說話聲音的品質、身體的氣味、脈象的表現等,綜合判斷病人的問題所在。無論是「四診」或是「十問」,所有的訓練無一不是在提升醫生的感官覺知能力。

儘管中醫學目前仍努力保留這樣的能力價值,可是畢竟違背了當前的「流行趨勢」,也就是「不問感官問機器」。西方醫學對醫生雖然也有「視、觸、叩、聽」的感官能力要求,可是醫生如果習慣依賴機器檢測,本人的感官能力沒有充分發展,即使做了「視、觸、叩、聽」,也看不出所以然,摸不出差別所在,又敲又聽還是辨別不出問題,那判斷就容易失準,只好借助更多的儀器來代勞。

○感官能力是經營良好生活的基本條件

剛出生的孩子,無論是耳朵、眼睛、心臟、肝臟……所有的器官都尚未發展成熟,所以嬌弱不堪使用,他們也還沒有思考能力可以用來學習。這期間,他們賴以為生的是感官,而不是器官,面對外來的刺激,他們的學習都是透過感官來運作。

因此,感官能力弱的人學習較為緩慢,或者出現學習困難。感官能力越強,學習領悟越快,越懂得經營良好的生活與人生。

*認識人體的十二感官

一般對人體的感官能力以「五感」統稱,分別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五種感官,五感之外又有「第六感」,專指特殊的感應能力,不過史戴納博士認為,人體遠遠不只有六感,正確的說,人體應該有「十二感官」,分別是觸覺、生命覺、運動覺、平衡覺、嗅覺、味覺、視覺、温度覺、聽覺、語言覺、概念覺(思想覺)、人我覺。

所有的感官都不是單獨作業,而是彼此合作。我們可以把人體的十二感官想像成一部腳踏車的十二根支桿,當中只要斷掉一根,踩踏起來必定不順暢,而如果斷掉兩根,腳踏車行進的平衡就會出問題。

現在的孩子,十二感官當中往往會有二到三種感官受到干擾,所以出現越來越多有特殊需求或學習障礙的孩子。他們最大的問題根源,就在於感官發展過程受到不當干擾,而造成感官失調的狀況。

華德福學校鼓勵家長踴躍參加課程,有系統的認識十二感官的重要意義,把握正確的教育要領,進而在孩子出現發展不協調的時候,知道原因與解決的方法,不至於像許多後知後覺的家長,遇到問題才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幫助孩子。

我把本書重點放在十二感官最基本的初階感官,也是最重要的生命覺﹑觸覺、動覺、平衡覺,下一本書再談中階感官和高階感官。因為孩子絕大多數的發展問題,源頭都來自初階感官,而中高階感官的發展,也和初階感官的基礎密切相關。例如,觸覺與人我覺的發展密切相關,概念覺(思想覺)則是由生命覺發展而來,語言覺與運動覺緊密相連,平衡覺和聽覺無法切割,所以初階感官未能發展得當,中高階感官也不容易發展好。

初階感官:觸覺、生命覺、運動覺、平衡覺;主要發展年齡是0~7歲

中階感官:嗅覺、味覺、視覺、温度覺;主要發展年齡是7~14歲

高階感官:聽覺、語言覺、思想覺、人我覺;主要發展年齡是14歲~21歲,並終其一生持續發展

○初階感官是十二感官發展的基礎

初階感官是與物質身體(肉體)最直接連結的感官,七歲前的幼兒,必須從體內適當發展出觸覺、生命覺、運動覺、平衡覺這四種初階感官,以便做為中、高階感官的良好發展基礎。

生命覺發展失調的孩子會表現出過動、神經質、坐立不安

觸覺發展失調的孩子會表現出焦慮、膽怯

運動覺發展失調的孩子會表現出憂鬱憂思(想太多)

平衡覺發展失調的孩子會表現出自尊心受損、自信心不足

不少人在講解階初階感官時,會從觸覺開始講起,不過我選擇從生命覺開場,因為生命覺直接連結健康的感受,而一個人如果沒有健康就一切免談。生命覺與觸覺總是交織運作,它們是十二感官當中最無法分割的關係,也是人體建立其他感官的基礎。

*「意志力」與「感官」是幼兒發展的兩大重點

古時候的城門功能在於隔離與管制,所以城門每到晚上就要關閉,不讓人車進出,等到白天再打開,進行正常活動。人體的十二感官就像是一座城市的十二道城門,而幼兒的十二感官是完全對外開放的,就好像這十二道城門無論何時都對外開啟,任隨外界來去。換句話說,外界的訊息無論好壞,都可以自由進出孩子的身體,影響他們的身心。人體十二感官的十二道城門,必須一直等到成年以後發展出成熟的「概念」之後,才有能力決定何時關閉、何時開啟。

以配置有管理員駐守的社區作比方。當管理員通知你有訪客來訪時,你必定會問來者何人,然後決定要不要見這個人?是要請管理員回絕說你「不在」,還是要見訪客?要見的話,是請訪客自己進來,還是你想親自到管理室去迎接?一個發展出成熟「概念」的大人,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外來的訊息,可是孩子沒有這個能力,特別是七歲以前的幼兒。他們的城門始終是大開的,連壞人光顧他也歡喜迎接。

雖然大人經常對孩子耳提面命說,「不可以讓壞人進來」,可是對天真善良的幼兒來說,人人都是好人,他們根本沒有分辨好人壞人的能力。大人雖然具備這樣的判斷概念,可是也因此變得僵化缺乏彈性,失去用感官學習的能力。

《病是教養出來的》第一集和第二集,強調說明七歲前的孩子特別需要發展意志力,這一集則補強另一項能力,那就是「感官」。因此,對七歲前的幼兒發展來說,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意志力」與「感官」。

想要幼兒充分發展「意志力」與「感官」,沒有大人(無論是父母或師長)的好榜樣是做不到的。好的大人是孩子的一帖良藥,可以讓孩子越來越健康茁壯;擺爛的大人猶如孩子的毒藥,令幼苗枯萎。

不但如此,我們所在的大環境,其價值觀念和生活模式也隨時隨地影響孩子的感官發展。遺憾的是,現代社會也並沒有提供幼兒良好的環境,協助他們發展感官,而最主要的傷害來自刺激不當。不當的刺激有兩種,一種是「過度刺激」,另一種是「不一致的刺激」。

*「過度刺激」妨礙幼兒正常發展感官

「過度刺激」在《病是教養出來的》第一集和第二集有過很多說明。例如,電視的聲光刺激、大馬路旁熙來攘往的吵雜人車、大人高聲講話或吵架的聲音,甚至是一路上喋喋不休的汽車衛星導航系統、人聲鼎沸的餐廳,還是坐交通工具時間太久(例如從事國際長途旅行,對十二歲前的孩子不宜),都是對感官的過度刺激。

經常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過度刺激,還包括「晚睡」這件事。晚睡表示「醒著的時間太長」,這意味著睜開眼睛曝露在光線刺激下的時間過久。

前面講到,孩子的十二道感官大門都是隨時對外敞開的,當環境的刺激太多,讓他們應接不暇,他們就要被迫不斷處理這些外來刺激,而耗弱大量生命力。這樣的孩子通常瘦瘦小小、躁動、神經質、晚上睡不好,或是太醒覺,有著超齡的成熟,像個小大人似的,失去七歲前的孩子應有的「夢幻氣質」。

萬一外界的感官刺激多到孩子真的無力處理,他們就會無緣無故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