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 適性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你最好趕快把孩子轉走,將來考不到好學校、沒有學歷、沒有文憑、找不到工作,到時候看你如何跟父母交代?」汪先生很認真地想說服汪太太,希望能夠把孩子轉到鎮上其他學校就讀。
  「我覺得小琪在這裡讀得很好啊!每天都很快樂到學校上學,每天都有許多成長。以前木訥不說話,你看她現在天天笑容滿面,尤其喜歡舞蹈,參加街舞表演,跳得不錯呢!」小琪媽媽認真努力地想說服小琪爸爸。
  這是發生在十年前人文的場景,如今十年過去了,小琪也順利地從人文國中小畢業,然後考上她最愛的舞蹈學校,當一位快樂的舞蹈表演工作者。
  十年前在頭城鄉下,希望孩子在學校認真讀完課本上的知識,考試考高分,獲得高學歷、文憑,將來有前途,這是大部分家長的期望,以及送孩子到學校的目的。但是小琪的媽媽很清楚小琪的興趣,小琪從小就愛跳舞,個子又高,天生就是舞蹈家,對課業倒是沒什麼興趣,只維持在中下程度。她帶著小琪從頭城海邊學校轉來人文就讀,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有所發揮。剛好學校有一位很優秀的舞蹈老師,讓小琪更是如魚得水,每天快樂地和舞蹈老師學跳舞。但是小琪的父親希望趕快把小琪轉走。幸好小琪媽媽堅持讓小琪繼續留下來。讀完國中後,她考上了華岡藝校,一展她的長才,沒有讓孩子在升學的洪流中跟隨著浮沉。
  現在文憑依然重要,也是找到職業基本的憑據,但曾幾何時,因為廣建大學,造成人人有大學讀,而且學歷氾濫,碩博士生滿街跑,造成高學歷卻高失業率。
  而人文的許多孩子都能在適性教育薰陶下,發現自己的興趣、潛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就讀或是工作。這才是教育最有價值的成果。

1. 因材施教的適性教育
  一般學校的學習,是將知識結構化,然後解構,分科目、單元進行教學。學習的內容是由專家學者所訂定,依照國家教育目標、綱要,和所謂幾歲孩子需要學會哪些能力所訂定。
  這就像是「讓狗學爬樹,貓咪學游泳」一樣,不論學生的能力或興趣,任何人都依既定的教材、既定的進度進行教學和學習。孩子沒有選擇課程的權利,老師也只能照本宣科,在時間內教完進度,並進行學習成就評量,然後依此成績作為升學的依據。
  但是人文的適性教育則完全顛覆傳統的教學,依照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給予個別化的學習和指導;所有課程的設計,針對每個孩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滿足孩子學習的欲望和各種需求。所以課程必須是多元、有機,隨時偵測調整,以期符合當下孩子最適切的需求。
  其實適性教育並不是一套新的理論,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其基本理念同出一轍。這樣的主張其實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為什麼到現在還無法普及?依然講求齊頭式平等的教育?究其原因當然要從「科舉」遺毒和工業時代後把教育變成訓練工廠作業員、國家的機器說起。
中國的科舉用考試取用人才,讓學習成為考試的過程路徑,而不是內在成熟過程的需。一直到今天,依然無法擺脫學習主要是以考試為最終目的。
  至於工業化後,把教育由私人改由國家辦理。為了統一管理流程,節省成本,成立制式化的學校,教室、教材、進度皆統一。教育的目的也只是為了國家的需要,培訓所需的人才,如民國五十到六十年,需要大量紡織工廠、電子公司的作業員。
  隨著時代演進,為了數位高科技與生化科技所需要的人力,政府慢慢地將國民教育由六年提升到九年,甚至十二年,主要目的是提升人力素質,但是不變的是依然是以替國家培養所需要的人才為主,卻沒有考慮到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性向和能力。不管你願不願意讀,能不能讀,都需要依照政府所安排的進度學習,參加考試。畢業後,大多無法依照學習內容就業,學非所用,浪費時間和精神、金錢。
  除了教育制度的僵化和統一,為了方便評量孩子學習的成就,將所有能力分科、分單元,進行教學。把學習當作訓練的過程般分解,就像人類需要許多不同的營養和維生素,把它們變成一顆顆維他命藥丸吞服。
  其實吃一顆美味的水果,裡面就含有許多豐富的營養和維生素,不需要將它分解然後餵食。這就是現在一般學習的問題,將知識分解成一個個單元,和生活脫節,無法讓孩子體會生活學習的樂趣。
  再加上每個小孩能力、智慧、潛能、興趣都不同,用統一的進度、統一的教材,無法培養出每個孩子的能力。如何讓孩子從小就能了解自己的專長和興趣,以及未來想努力的方向,就要靠適性教育。
  人文所推的適性教育,讓孩子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學習的動機,提供多元角落的探索學習,然後用主題統整的課程,不分科學習,再依照個人興趣潛能安排家族課程,進行自主行動學習。讓跑得快的孩子跑得更快,跑得慢的孩子有人陪伴,回歸教育以人為本的本質,「成就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帶好每一個孩子,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這就是人文適性教育的核心精神。在尊重每個孩子的特殊性下,發展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有機體適性教育課程」。

2. 幼兒的自然體驗教育
「哇!這裡有好多蝌蚪喔!」小寬大聲驚呼。許多小朋友立刻走過去,蹲在小寬的身邊,聚精會神地觀察著,看著一條條在溪流水窪裡,搖頭擺尾游來游去的蝌蚪,感到十分有趣。
「你看,這是我抓到的小魚!」小安把玻璃杯裡的小魚兒,展示給小靜看。
「要趕快放回去啦!不然會死掉。」小靜著急地說。
「會啦!會啦!只是抓起來看一下而已,等一下就會放回去了。」小安說完就把小魚兒倒回溪流,繼續他的尋寶之旅。
  接著小朋友還發現,水蠆正在蛻皮,孵化成蜻蜓,石頭底下有活蹦亂跳的蝦蟹和小水蟲。溫暖的陽光照耀在清涼的溪流山谷裡,大家都聚精會神地在觀察水中的生物!

這是人文優幼每週一天的戶外自然觀察課,也是孩子的最愛。這一天,在人文附近的山谷溪流裡,我帶著人文優幼十個家庭的二十多位親子做自然觀察、戶外感官體驗活動。
回憶起某一年的課程共安排了八堂課,利用每週二下午,到學校附近上自然體驗的課程。人文附近的地理環境十分優異,離海邊、山谷、溪流、溫泉,都不到二十分鐘路程,適合安排孩子的戶外教學活動。那八堂課我們到過新峰瀑布、大溪漁港、冬山河、外澳海邊、北關、礁溪溫泉、福德坑溪等地方。
零到五歲的幼兒會主動探索環境中的刺激物,並確認感官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因此幼兒教育是最適合到大自然中作體驗觀察,給孩子豐富的感官刺激,發展幼兒五感能力。每次都以一種感官為上課主題,共安排看、聽、感、想、做、嗅、觸、味等感官的體驗和觀察。除了觀察還要記錄,才能夠將經驗中習得的一切真正內化到孩子的認知發展。所以每個小朋友都有一本自己的寫生簿和彩色蠟筆,每次活動後,都會給小朋友塗鴉時間,大人也跟著畫畫、寫心得。當孩子們整理完當日的所見所聞,會邀請他們與老師和家長分享。
  我們還提供家長們天衛文化出版的《自然教室》作為父母引導孩子認識大自然的閱讀材料,讓父母也了解如何帶領幼兒到戶外做自然觀察。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對於大自然有濃厚的興趣。一隻昆蟲、一朵小花,都是孩子觀察的對象,只是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帶領和引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