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9特價25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二章 怎麼幫孩子唸英文故事書?

「唸英文故事書」這幾個字,簡直就像一顆手榴彈,每次我一提出來,聽到的父母們,就會直覺地馬上往後跳三步遠,好像它會爆炸似的。但很奇怪的是,他們不會馬上逃走,而是懷著戒心,遠遠望著我問問題:

「我的英文很差,要怎麼幫孩子唸?」
「我的發音不是很標準,可以唸嗎?」

如果你以為那些英文還不錯、明明可以勝任的父母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那就大錯特錯了。我認識一對夫妻,兩人都有美國碩士學位,要不是我不厭其煩地苦口婆心,外加故事書都提到了他們家門口,又一個愛聽英文故事的孩子,可能也不會出現。

「孩子聽得懂英文嗎?」通常是媽媽先被說服,一旦回家開始實行時,爸爸就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這裡我就不得不勸勸爸爸們:「不能幫忙也就罷了,但總應該在旁邊打打氣吧,怎麼光說些會讓人沮喪的話呢。」如果你是英文能力比媽媽好的爸爸,請試試:媽媽唸中文故事書,英文的就由你來唸。我保證王子和公主、國王和皇后,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英文故事書,我是怎麼唸給孩子聽的呢?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

幫小孩唸英文故事書,可以先想像自己是一位英文口譯人員,有人說了一句英文,你必須馬上將它翻譯成中文說出來,只是這兩個角色都是自己而已。例如——

英文:「Danny is in a hurry.」
中文:Danny 走得匆匆忙忙。或是 Danny 走得好匆忙。

英文:「I am six years old today.」Danny said.
中文:Danny 說,我今天滿六歲了。

(1)英文部分照書唸,維持原汁原味。當然英文能力很好、不怕教錯孩子的父母,不在此限。

(2)中文翻譯的部分,就是當你唸完了英文之後,腦子裡出現的是什麼中文意思,就將那這個意思說出來。

其實這就很像我們幫很小的孩子唸中文故事書時,通常不會照本宣科,而是看完文字後再用自己的口語說出來,是一樣的道理。

一個大原則就是:不要拘泥於英文單字的逐字翻譯,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中文說出來就好。多翻譯一個字或少翻譯一個字,不要緊,只要全句的意思沒錯就好。父母不要被句子裡的一個個英文單字先「打敗」了。——如果你總是想把每一個英文字都放到中文句子裡去,就會常常說出「不像中文」的中文翻譯來。
怎麼將中文翻譯說得自然、口語化,比較重要。也就是說,父母必須把注意力放在「怎樣讓故事聽起來好聽」,別讓孩子疑惑「媽媽怎麼說話怪怪的?」好像剛學中文的外國人在說話似的。

例如前面那句「I am six years old today.」Danny said.就有媽媽問到「Danny 說」,翻譯時是應該像我們說國語的方式,放在句子的前面,還是照英文原文放在後面呢?我會放在前面,因為這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說國語的樣子啊。

對於還不習慣聽英文故事的孩子,父母原本就要花更多力氣來吸引他們專心,如果這時你翻譯的中文又說得怪怪的,那不是更可能讓孩子不專心嗎?

(3)除非孩子主動問問題,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著就換下一句。盡量不要在中文翻譯之後,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國語解釋。

我是以直覺來猜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孩子經過耳朵大量的「聽」,和眼睛一邊看繪圖的比對,只要這個「耳朵聽和眼睛比對」的經驗夠多,孩子自然就會聽懂第二種語言。就像小嬰兒最後是怎麼知道「媽媽」就是「你」的?當然是嬰兒聽多了「媽媽」和看多了「你」,兩相比對後的結果。可是,如果我們在翻譯之後,又自行添加與原文無關的字眼,孩子可能就無法正確比對中英文的關係,或是聲音與繪圖的關係,所以就可能減低了「透過聽故事而學得第二外國語」的效果。

《語言本能》一書,提到了一個學習語言的例子:大約是說蠻荒中的野人爸爸對著跑過森林的一隻兔子大喊一聲,他身邊還不會說話的小孩也聽不懂爸爸說的是什麼,但是爸爸不用開班授課,日子久了,他對兔子大喊的次數夠多了,小孩就會慢慢知道他爸爸喊的到底是不是兔子。

所以「Danny is in a hurry.」這句話,配上他走路的樣子,這個畫面看多了,孩子就會知道「in a hurry」叫匆匆忙忙。而且,這個匆匆忙忙可能還會在別的故事書中出現,就好像兔子可能在森林裡出現,也可能在野人媽媽準備的晚餐中出現。只要一個詞出現的次數夠多,孩子就會學得它的意思。這是學習語言的必然性。這也是為什麼我說翻譯中文之後,盡量別再說些其他話的原因。
不過情況也有例外,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大了,例如五歲,但是他的英文程度只能聽簡單的英文故事,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們的中文翻譯工作就必須更花力氣——提高音調,配合動作,甚至扯著書上的繪圖,天馬行空地發揮,「咦,你看這隻臭鼬,放的屁好臭好臭,敵人就不敢靠近牠了。」「你看這隻小狗好大膽,竟敢對著大熊汪汪叫。」

一開始,以能「延長孩子聽故事的時間」為原則。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愛上中文故事書、還是英文故事書,都一樣適用。

第三章 是故事,不是英文

「母親通常都是為了哄我入睡才唸,所以,我都是窩在被窩裡看的。雖然身為商家老闆娘的母親並沒有很會唸,不過,對於小孩子來說,卻是個很好的說書人,怎麼說呢?因為她會照著我的要求去唸我所指定的段落。她絕不會擅自主張。對母親而言,只要能讓我早早入睡就好了,至於要唸哪裡都沒關係。她一定是想,只要讀讀我喜歡的段落,我就會早點睡著,結果,她同一個地方通常一讀就要讀好幾遍。四遍也好五遍也好。總之,她會為我讀我最喜歡的部分。結果,最先睡著的都是母親,至於我,則沒那麼快睡著。平常,我很難和母親有類似這樣的共處時光,所以那稱得上是我僅有的可以獨占母親的時段,也因此,我總是睜大眼睛瞧、豎直耳朵聽。」

「用耳朵聽應該比用眼睛讀更能逼近語言的本質,很幸運的,我在幼兒時期,就藉由耳朵,充分地享受到聆聽語言的樂趣。」

這是《繪本之力》中,作者松居直以近八十歲的高齡,回想小時候聽母親唸故事書的感受。

我雖然幫孩子唸了十年的故事書,卻無法得知姊弟倆對於「父母唸故事書給他們聽」這件事的內心感受。主動問孩子嗎?沒想過這麼做。我總覺得,有些事情是要經過時間的沉澱,人生的美好滋味才會自然地發酵浮現。所以,看到松居直的這段描述,就像是看到了我的孩子道出他們的未來感受,而心有戚戚焉。

對於孩子各方面的學習,我總是小心翼翼地檢視孩子的「動機和興趣」在哪裡。因為那是一切事情成功的要素,不論成功的定義是快樂人生、還是飛黃騰達,或是兩者兼備。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看似以英文學習為出發點——「英文耳朵」是目標,可是達成目標的動機和興趣,卻與英文一點關係也沒有。真正引發孩子聽英文故事書的動機和興趣——是故事,不是英文。

如果你很少有機會接觸童書繪本,或許很難體會我的話,所以,我必須先讓父母感同身受故事的美妙,才能激發父母幫孩子唸英文故事書的「動機和興趣」。

有了動機和興趣,事情才容易成功。大人小孩都一樣。

* *

第三個故事《Here Comes the Strikeout》
作者Leonard Kessler(書單第三階段)

在大家都熱中棒球時,Bobby很會跑壘、很會滑壘,也很會接球,可是他最大的問題是——他打不到球,他總是揮棒落空。

有一天,Bobby最好的朋友借給他自己的幸運球棒,希望帶給Bobby好運。但他還是被三振出局。Bobby很沮喪地走進家門,媽媽正在煮晚餐,於是他趕緊閃進浴室,以放洗澡水做掩護,哭了起來。

媽媽當然還是發現了,並關心地問︰“Are you all right in there? ”(你在裡面還好吧?)Bobby說:「我總是被三振出局,沒有同學希望我在他們那一隊,他們甚至寧願先選年紀比我小的孩子。」“They always choose me last. ”(他們總是到最後才選我。)

以下是媽媽對Bobby說的話,也是父母鼓勵孩子的最好榜樣。“You are a good swimmer. You are a good runner. You must work until you are a good hitter. ”(你游泳很棒,你跑步也很強,只要肯下工夫,你一定會是很棒的打擊手。)「要不要請你的好朋友教你打球呢?」

Bobby果然跟好朋友練習了起來。站穩、揮棒、再揮棒。終於,He hit the ball.(他打到球了。)球雖然沒有飛得很遠,但至少他打得到球了。

最後,Bobby有了上場的機會,以下情節媲美公式化的連續劇——兩隊三比三平手,最後半局由Bobby這隊進攻,此時兩人出局,一人在三壘,第三棒該誰上場了?沒錯,就是Bobby。

孩子有時候是很殘忍的動物。一看三振王來了,對手們立刻喊著:“Move in closer. ”(外野手縮小守備範圍。)

連續劇的結局可想而知——Bobby揮出安打,讓三壘隊員跑回本壘,得到關鍵的一分。最後隊員問Bobby是怎麼做到的?Bobby說的話,後來也變成我用來鼓勵孩子的話:

Lucky bats won’t do it.
Lucky helmets won’t do it.
Only hard work will do it.
(幸運棒沒有用,幸運帽也沒有用,只有努力才有用。)

孩子有沒有學到英文不要緊,只要將這句話聽進心坎裡,一生受用。
第四章 聽說讀寫,請照順序

這一年,弟弟來到小學一年級。七歲的他,每天不間斷地聽媽媽唸英文故事書給他聽,也聽七年了。幼稚園的兩年,我開始加入章節故事的有聲書。其中一本有聲書,就是《獅子、女巫、魔衣櫥》。

小學低年級只有半天課,有一天中午,大餐桌前只有我倆,我還記得那天我們邊吃中飯邊說笑,然後我這個有時候會瘋瘋癲顛的媽媽不知道說了什麼,弟弟口裡突然冒出一句英文,指著我說:You lost your head completely.

我聽不懂他在說什麼。(這個句子寫在紙上我應該看得懂,但光是聽,我就是聽不懂。原因?我太少有機會「聽」英文了)。當時我好驚訝,聽不懂還是好驚訝,因為光聽到最後那一個這麼「複雜」的音從孩子小小的嘴裡發出來,就覺得不可能。

然後我要他重複再說一次。然後我問他怎麼會說這樣的句子。弟弟說:「我們家那個《獅子、女巫、魔衣櫥》的錄音帶,裡面就有人說啊。」
「裡面?裡面誰有說過這個句子?」

「就是故事裡,好人快要贏了,有一天小動物聚在森林裡偷偷野餐,結果被白女巫發現了,白女巫好生氣,問他們哪裡來的食物,大家都嚇得半死,但此刻卻有一隻小寶寶松鼠完全發瘋了,大聲站起來對白女巫說⋯⋯」

弟弟對我說的話,就是「有一隻小寶寶松鼠完全發瘋了」原文的變形。——A baby squirrel lost his head completely.

這本書的錄音帶聽到完要好幾個小時,這麼長的故事,弟弟頂多就聽過三次吧。有人教過他「lost his head」(弄丟了他的頭)是「發瘋、抓狂」的意思嗎?沒有。但是透過故事前後的情境,當其他的小動物都嚇得半死,因為白女巫馬上就會施魔法把大家都變石頭了,這時候還有人敢跟白女巫「嗆聲」,不是發瘋了是什麼呢?

不是只有我家小孩,每一個小孩都有這種語言能力。弟弟覺得媽媽當下的情境就是發瘋了的人才會做的,於是就毫不費力地把故事裡對發瘋小松鼠的形容詞,套到媽媽身上。而且更不可思議的是——弟弟除了改變主詞,還會瞬間轉換代名詞,把故事裡的his,改成現實裡的your。因為主詞改變了,代名詞就要跟著變,對嗎?

弟弟當時學過一天文法嗎?沒有。這時候的弟弟,英文大字都不識一個,根本就是個文盲。不過,美國路上跑的文盲,也有這種自動轉換代名詞的口語能力,不是嗎?
請記著:我們在家裡的日常對話只有國語。但是聽多了英文故事書的孩子,就自然而然聽得懂英文。有了英文聽力的孩子,只要將來想開口說英文的時候,「聽力」就是那個最重要的跳板。

【先會「聽說」,再學「讀寫」】

「我們是怎麼學會母語的?」如果能靜下來想想其中的過程,就應該不難理解,在學英文或是第二種語言時,「先聽說,再讀寫」才是最符合人類語言學習的自然法則。

當孩子呱呱落地到會開口說話,少則一年半,多則兩年;而真正能夠表達無礙,總要到三歲,甚至四歲。所以這之間的靜默期,也就是什麼也不說,光是「聽」的時間,就長達兩年。

再來看看,「孩子什麼時候開始讀字呢?」如果撇開中國父母在教育上喜歡偷跑的習性,孩子真正開始讀字,應該算七歲上小學了。我個人不贊成七早八早就讓孩子開始學認字,中文英文都一樣。父母幫孩子唸故事繪本,讓孩子在一旁只用耳朵聽、只用眼睛全心全意欣賞繪圖的時間沒有多少年,大人何苦趕著孩子早早離開這個藝術欣賞的美妙境地呢。

一聽二說三讀四寫,是人類學母語的次序,也是語言學習的自然法則。

反觀我們的英文學習環境,常常是二話不說,馬上就跳進讀寫的地步。連我們最常接觸的母語,都是在醞釀了七年之後,孩子才開始有「讀」的動作,為什麼讓孩子學第二語言時卻本末倒置?如果有其他學習方式可以選擇,父母何苦要在孩子一開始接觸英文時,就把他們推入一個不屬於孩子的世界——讀和寫?

【別急著讓孩子讀字、認字】

書店的一隅,約莫五歲的孩子,逐字唸著一本字數不算少的英文故事書。坐在旁邊的母親一副仔細聆聽的專注模樣,想必她一定很以自己的成就為榮。咦?說錯了,是「自己」的成就?還是「孩子」的成就呢?嗯⋯⋯算了,不追究了。

可是,令我心驚膽戰的是,那孩子明明唸的是英文,怎麼乍聽之下,卻像是在說國語呢?因為認字認得有些吃力,所以,字與字之間彷彿隔了三里路遠,而且語調、發音⋯⋯聽得我冷汗直流。
朗讀,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絕對是值得鼓勵孩子去做的事。可是,時機呢?對五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成就」,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媽媽想必花了極大的時間在上頭(或是花錢請別人花時間也行),但孩子只是接受命運的被動者,沒有選擇的空間。

真正的問題在於——英文學習的先後次序,被錯置了。這樣的閱讀成就,勾勒出兩個問題:

(1)如果先讓孩子暴露於足夠的英文環境之中,讓他們先「聽」個夠。聽多了再開口說話,就不會有這樣嚇人的朗讀結果。因為人類「說」的能力,是奠基在「聽」之上。就像是先天就耳聾的人,是很難學會說話的。

(2)時間排擠效應。每個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當我們花這麼多力氣訓練孩子讀字時,相對的,「聽」的機會就被排擠掉了。

讓孩子快速認字、讀字,甚至寫字,真的可以撫慰一些「擔心孩子未來競爭力」的父母。那也是補習業者向父母展現成果的最有利證據。但是,循序漸進才是教養的方向,也是幫孩子保持學習興趣的最自然方法。

雖然,幫孩子唸英文故事書、讓孩子聽英文故事,一時之間,甚至一兩年內,都可能看不到具體成果。然而,「聽」是語言學習上很重要的基礎期。孩子還沒走穩就想著要他跑,有時是累了父母、苦了孩子,得不償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