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網路文章<養一個聽故事的孩子>,文中提到現在電視節目、新聞素質的低落,縱使家長只是關心時事發展,但電視卻常常出現許多腥羶、血腥、暴力等畫面,孩子在被動的情況下看到這些畫面,身為家長的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拿電視餵養孩子。作者認為餵養孩子電視,不如餵養故事吧!
這讓我想起12年前帶美盧寶的狀況,現在看著小六的他,我不知該高興還是該覺得欣慰,因為他每天都帶著一本厚小說,隨時隨地都要看書,例如買便當等外帶時、吃飯時、如廁時、甚至功課寫完,我趕他去睡覺,他還要求我多給他10分鐘的看書時間。我看他每天背著厚重的書包上學,叫他不要帶小說,他仍然不肯,書包就算重,也要帶著心愛的小說,真傷腦筋!最近,他跟我說,等他畢業考結束,他要寫小說,大綱與劇情他都想好了,要我買一本空白筆記本給他,要超過100頁才夠。
◎多和嬰兒說話,可以刺激嬰兒的語言發展
美盧寶12歲了,小湯圓意外來到,我的育兒之路又要重頭來過,除了嬰兒用品之外,不算便宜的幼兒書籍,也需重新購置。童書,真的不便宜,但在選擇的過程中,我驚訝的發現,現在的圖書有許多創意和巧思,比以往更加新奇、有趣了。
12年前美盧寶還沒滿月時,我就開始念故事給他聽,專家教授都說要多跟嬰兒說話,才能夠刺激嬰兒的語言發展。可是面對一個只會哭的小嬰兒,說來說去不就是那些話嗎?我沒辦法自言自語說更多,索性就念故事給他聽。只要是他醒著的時候,喝完奶,我就和他一起躺在床上看書,他看圖片我念書,一本接一本,就連他半夜不睡覺,我也照念。偶而當我很累或很懶的時候,我就放故事CD給他聽。
滿月過後,去保母家,我也準備一些CD給保母,交代保母美盧寶醒著時可以讓他聽故事,聽到睡著也不要關掉,直到故事講完。我記得美盧寶會爬之後,尚未開口說話之前,有一次他手拿《棕色的熊,你在看甚麼?》爬到我父親身邊,要我父親念這本故事書給他聽,等我父親念完之後,他還會自己邊翻頁邊稀哩呼嚕的講故事。我母親笑我是要讓美盧寶讀博士嗎?我很清楚我在做什麼,我希望美盧寶能夠和書做朋友。◎家長的陪讀,可以建立幼兒閱讀習慣
專家說,孩子是否喜歡和書做朋友,與家長喜不喜歡看書有關係,這是身教的影響。但基本上,我覺得在嬰幼兒階段,比較直接的影響是家長的陪讀。在為孩子建立閱讀習慣的階段,其實孩子並不是因為喜歡故事內容而喜歡書,孩子是喜歡父母陪伴在身邊的親密感,當你抱著他念故事給他聽時,那種溫暖的感覺是孩子所依賴、所需要的安全感,再加上你會因為故事內容而與孩子互動,例如玩小遊戲、或詢問不懂的詞彙等,孩子會覺得聽爸爸、媽媽講故事很有趣、很好玩。
當然,有些家長會刻意引導孩子認識國字或注音符號,若你是這樣認真的父母,你的寶貝大約在三歲左右就會認得不少國字了。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會認字了,終於不用再念書給她聽了,等這一天等好久。然而念書給孩子聽真有這麼痛苦嗎?其實不是,主要是家長也有自己的事要忙,孩子若能自行閱讀,當然就讓孩子自己看,這是大部分家長的心聲。不過,我的建議是,別鬆懈繼續念下去吧!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寶貝會認字了,但他尚有許多詞彙不懂意思,如果你就此不再為他念書,他在自己閱讀的過程中,會覺得讀不懂,既然讀不懂,也就不會感到有樂趣。
我以前大量的念故事給美盧寶聽,除了自己念以外,拼圖時間、玩積木時間或開車途中也幾乎是讓美盧寶聽故事CD,當他還很小時,聽故事CD沒有太大的反應,只是靜靜的聽,偶爾會停下手邊動作專心的聽。等再大一點時,重複聽以前的故事CD,有一次他突然叫我把CD暫停,然後問我,剛剛CD中提到的XX是什麼意思。在那之後,他只要聽到不懂的詞彙,就請我把CD暫停,等我解釋完他也得到想要的理解後,才要我再繼續播放CD。
現代人喜歡講「Fu~」,感覺對了,才能接受。這是有科學理論在其中的,所以學語文會有語感,學數學要有數感,接觸藝術、大自然會有美感。為了建立語感,孩子需要重複聽故事,透過不斷聆聽的過程,他正慢慢建立對語文的理解,進而運用在生活中。◎閱讀習慣的培養過程
1. 出生~會爬:布書、軟質塑膠書。
任何家長覺得對孩子有益的書,都可以念給孩子聽(此時的嬰兒尚無反抗能力,也沒有所謂的喜好,說明白點他只有接受的份)。但孩子的抓握能力比較不成熟,所以給孩子布書或軟質塑膠書,他們比較容易拿取抓握。
2. 會爬~三歲前後:操作書、翻翻書、壓壓書、觸摸書、拼圖書、玩具書。
此時的嬰幼兒已經有行動能力,也有自己的喜好能力,活動量較大,不一定能安靜聽完家長念一本書,此時家長不要洩氣,以為孩子不喜歡,就不念書給孩子聽。主要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想探索的事物太多了,能念多少就念多少,不需硬要孩子聽完一本書。也因為孩子的動作粗大且尚不協調,所以給予厚紙書比較不容易將書撕毀,有趣的操作書、翻翻書、壓壓書、找找書、觸摸書、拼圖書、玩具書等,有些會結合聲音或燈光,較容易吸引孩子的興趣。剛開始,孩子可能只是把玩、丟或啃書本,千萬不要禁止,因為這是孩子認識書的方式,家長只要確保書是乾淨、安全,就不需擔心太多。
3. 三歲~六歲:繪本、無字書。
這個階段大部分的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已純熟,且已有想像能力與部分的組織能力。家長還是可以繼續為孩子念書,若真沒空為孩子念書也不勉強,孩子經過前兩階段的接觸,已經對書不陌生了。孩子本身可以自行翻閱,看書中的圖片,所以此時以繪本當作孩子的讀物較佳。好的繪本有很多線索藏在圖片中,就算不透過文字,孩子也可搜尋到全文的大致內容。例如無字書,全文沒有半個字,孩子卻可從圖片中遨遊想像並建構屬於自己的故事。另外,可以試著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去書店不一定要買書,偶而在書店耗一個下午,既可吹免費冷氣又可看免費的新書,去圖書館可引導孩子了解,書不一定要用買的,也可以用借的,不論是新書或舊書,讓孩子沉浸在書香氣息的氛圍中,絕對是好事一樁。但如遇到流行感冒或腸病毒高峰期,那就另當別論了。
以上三個階段,都是以圖多字少的繪本故事書為主較佳。4. 低年級:字體較大、圖文各半的繪本。
這個階段所有的孩子都要進入文字學習,不論是依靠注音符號還是國字,因此建議選擇字體較大、圖文各半的繪本為主,當然有些識字量比較多的孩子,也可以選擇一頁一段文字的繪本也無所謂,視自己孩子的程度做調整。
5. 中年級:字體稍大、文字較多的繪本或字多且大圖少的兒童讀物。
這個階段就可看出孩子閱讀能力的差異性了,建議要慢慢從繪本過渡到兒童讀物,因為有的孩子會停留在看圖片的階段,不願意去看文字。若沒有過渡到看兒童讀物的孩子,慢慢的他會越來越不喜歡看書,較容易沉溺在漫畫之中(當然看漫畫並沒有什麼不好,市面上也有相當不錯的漫畫,我自己也很喜歡漫畫,但那是另一項主題的探討,這裡指的是閱讀一般文字書籍),因為要看一堆文字對孩子來說是困難的。書的種類很多,有文學、科學、數學、藝術、人文關懷……,中年級的孩子可以多方接觸。此時,除了家長的鼓勵之外,班級的看書風氣也有關係,孩子之間會開始討論,他們看了哪一本書很好看,會互相推薦,所以教室內有閱讀區對學生是有幫助的。建議老師或父母也可以選擇一些適合的橋梁書,為高年級閱讀大量文字做準備。
6. 高年級:少年小說、翻譯小說。
可以開始看少年小說或翻譯小說,這個時期會不會進入至小說類,跟孩子的閱讀程度和能力有很大的關係,除此之外,小說本身的趣味性和同儕的影響力,絕對超過家長老師的提醒催促聲。以美盧寶的學校來說,學校針對高年級的閱讀規劃,是每兩週看一本小說且要寫學習單,每一本都很厚,大約都有400頁左右的厚度,兩個禮拜要看完一本,剛升小五時壓力挺大的,但慢慢也習慣這樣的步調,另外每週有三天的晨讀10分鐘,每兩週上圖書館一次(因為班級數太多,所以只能排隔週上圖書館),漸漸地也養成看課外書的習慣,再加上老師在教室擺放了許多的課外讀物,隨手可取的方便性,使得人人都有書可以看。因此在美盧寶班上,常常會有同學推薦好看的書給彼此,造成一種閱讀良好風氣,而我們家常常是把書借出去的。至於談到趣味性,記得小五升小六的暑假,老師規定要看一套金庸的小說,而且要寫學習單,我們去挑了好久,美盧寶挑了一套只有兩集的《書劍恩仇錄》,但他看不下去,一直來問我這是什麼意思?那是什麼意思?於是我拿來看了一下,難怪美盧寶看不下去,因為裡面有文言文,對還是小五的美盧寶來說,文言文就像是外星文一樣艱澀無趣。我先生說他是高中才開始看金庸小說,所以不是金庸的書不好看,是美盧寶的程度還沒到達那兒,所以讀不出樂趣,無法享受金庸小說的內容。
這讓我想起12年前帶美盧寶的狀況,現在看著小六的他,我不知該高興還是該覺得欣慰,因為他每天都帶著一本厚小說,隨時隨地都要看書,例如買便當等外帶時、吃飯時、如廁時、甚至功課寫完,我趕他去睡覺,他還要求我多給他10分鐘的看書時間。我看他每天背著厚重的書包上學,叫他不要帶小說,他仍然不肯,書包就算重,也要帶著心愛的小說,真傷腦筋!最近,他跟我說,等他畢業考結束,他要寫小說,大綱與劇情他都想好了,要我買一本空白筆記本給他,要超過100頁才夠。
◎多和嬰兒說話,可以刺激嬰兒的語言發展
美盧寶12歲了,小湯圓意外來到,我的育兒之路又要重頭來過,除了嬰兒用品之外,不算便宜的幼兒書籍,也需重新購置。童書,真的不便宜,但在選擇的過程中,我驚訝的發現,現在的圖書有許多創意和巧思,比以往更加新奇、有趣了。
12年前美盧寶還沒滿月時,我就開始念故事給他聽,專家教授都說要多跟嬰兒說話,才能夠刺激嬰兒的語言發展。可是面對一個只會哭的小嬰兒,說來說去不就是那些話嗎?我沒辦法自言自語說更多,索性就念故事給他聽。只要是他醒著的時候,喝完奶,我就和他一起躺在床上看書,他看圖片我念書,一本接一本,就連他半夜不睡覺,我也照念。偶而當我很累或很懶的時候,我就放故事CD給他聽。
滿月過後,去保母家,我也準備一些CD給保母,交代保母美盧寶醒著時可以讓他聽故事,聽到睡著也不要關掉,直到故事講完。我記得美盧寶會爬之後,尚未開口說話之前,有一次他手拿《棕色的熊,你在看甚麼?》爬到我父親身邊,要我父親念這本故事書給他聽,等我父親念完之後,他還會自己邊翻頁邊稀哩呼嚕的講故事。我母親笑我是要讓美盧寶讀博士嗎?我很清楚我在做什麼,我希望美盧寶能夠和書做朋友。◎家長的陪讀,可以建立幼兒閱讀習慣
專家說,孩子是否喜歡和書做朋友,與家長喜不喜歡看書有關係,這是身教的影響。但基本上,我覺得在嬰幼兒階段,比較直接的影響是家長的陪讀。在為孩子建立閱讀習慣的階段,其實孩子並不是因為喜歡故事內容而喜歡書,孩子是喜歡父母陪伴在身邊的親密感,當你抱著他念故事給他聽時,那種溫暖的感覺是孩子所依賴、所需要的安全感,再加上你會因為故事內容而與孩子互動,例如玩小遊戲、或詢問不懂的詞彙等,孩子會覺得聽爸爸、媽媽講故事很有趣、很好玩。
當然,有些家長會刻意引導孩子認識國字或注音符號,若你是這樣認真的父母,你的寶貝大約在三歲左右就會認得不少國字了。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會認字了,終於不用再念書給她聽了,等這一天等好久。然而念書給孩子聽真有這麼痛苦嗎?其實不是,主要是家長也有自己的事要忙,孩子若能自行閱讀,當然就讓孩子自己看,這是大部分家長的心聲。不過,我的建議是,別鬆懈繼續念下去吧!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寶貝會認字了,但他尚有許多詞彙不懂意思,如果你就此不再為他念書,他在自己閱讀的過程中,會覺得讀不懂,既然讀不懂,也就不會感到有樂趣。
我以前大量的念故事給美盧寶聽,除了自己念以外,拼圖時間、玩積木時間或開車途中也幾乎是讓美盧寶聽故事CD,當他還很小時,聽故事CD沒有太大的反應,只是靜靜的聽,偶爾會停下手邊動作專心的聽。等再大一點時,重複聽以前的故事CD,有一次他突然叫我把CD暫停,然後問我,剛剛CD中提到的XX是什麼意思。在那之後,他只要聽到不懂的詞彙,就請我把CD暫停,等我解釋完他也得到想要的理解後,才要我再繼續播放CD。
現代人喜歡講「Fu~」,感覺對了,才能接受。這是有科學理論在其中的,所以學語文會有語感,學數學要有數感,接觸藝術、大自然會有美感。為了建立語感,孩子需要重複聽故事,透過不斷聆聽的過程,他正慢慢建立對語文的理解,進而運用在生活中。◎閱讀習慣的培養過程
1. 出生~會爬:布書、軟質塑膠書。
任何家長覺得對孩子有益的書,都可以念給孩子聽(此時的嬰兒尚無反抗能力,也沒有所謂的喜好,說明白點他只有接受的份)。但孩子的抓握能力比較不成熟,所以給孩子布書或軟質塑膠書,他們比較容易拿取抓握。
2. 會爬~三歲前後:操作書、翻翻書、壓壓書、觸摸書、拼圖書、玩具書。
此時的嬰幼兒已經有行動能力,也有自己的喜好能力,活動量較大,不一定能安靜聽完家長念一本書,此時家長不要洩氣,以為孩子不喜歡,就不念書給孩子聽。主要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想探索的事物太多了,能念多少就念多少,不需硬要孩子聽完一本書。也因為孩子的動作粗大且尚不協調,所以給予厚紙書比較不容易將書撕毀,有趣的操作書、翻翻書、壓壓書、找找書、觸摸書、拼圖書、玩具書等,有些會結合聲音或燈光,較容易吸引孩子的興趣。剛開始,孩子可能只是把玩、丟或啃書本,千萬不要禁止,因為這是孩子認識書的方式,家長只要確保書是乾淨、安全,就不需擔心太多。
3. 三歲~六歲:繪本、無字書。
這個階段大部分的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已純熟,且已有想像能力與部分的組織能力。家長還是可以繼續為孩子念書,若真沒空為孩子念書也不勉強,孩子經過前兩階段的接觸,已經對書不陌生了。孩子本身可以自行翻閱,看書中的圖片,所以此時以繪本當作孩子的讀物較佳。好的繪本有很多線索藏在圖片中,就算不透過文字,孩子也可搜尋到全文的大致內容。例如無字書,全文沒有半個字,孩子卻可從圖片中遨遊想像並建構屬於自己的故事。另外,可以試著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去書店不一定要買書,偶而在書店耗一個下午,既可吹免費冷氣又可看免費的新書,去圖書館可引導孩子了解,書不一定要用買的,也可以用借的,不論是新書或舊書,讓孩子沉浸在書香氣息的氛圍中,絕對是好事一樁。但如遇到流行感冒或腸病毒高峰期,那就另當別論了。
以上三個階段,都是以圖多字少的繪本故事書為主較佳。4. 低年級:字體較大、圖文各半的繪本。
這個階段所有的孩子都要進入文字學習,不論是依靠注音符號還是國字,因此建議選擇字體較大、圖文各半的繪本為主,當然有些識字量比較多的孩子,也可以選擇一頁一段文字的繪本也無所謂,視自己孩子的程度做調整。
5. 中年級:字體稍大、文字較多的繪本或字多且大圖少的兒童讀物。
這個階段就可看出孩子閱讀能力的差異性了,建議要慢慢從繪本過渡到兒童讀物,因為有的孩子會停留在看圖片的階段,不願意去看文字。若沒有過渡到看兒童讀物的孩子,慢慢的他會越來越不喜歡看書,較容易沉溺在漫畫之中(當然看漫畫並沒有什麼不好,市面上也有相當不錯的漫畫,我自己也很喜歡漫畫,但那是另一項主題的探討,這裡指的是閱讀一般文字書籍),因為要看一堆文字對孩子來說是困難的。書的種類很多,有文學、科學、數學、藝術、人文關懷……,中年級的孩子可以多方接觸。此時,除了家長的鼓勵之外,班級的看書風氣也有關係,孩子之間會開始討論,他們看了哪一本書很好看,會互相推薦,所以教室內有閱讀區對學生是有幫助的。建議老師或父母也可以選擇一些適合的橋梁書,為高年級閱讀大量文字做準備。
6. 高年級:少年小說、翻譯小說。
可以開始看少年小說或翻譯小說,這個時期會不會進入至小說類,跟孩子的閱讀程度和能力有很大的關係,除此之外,小說本身的趣味性和同儕的影響力,絕對超過家長老師的提醒催促聲。以美盧寶的學校來說,學校針對高年級的閱讀規劃,是每兩週看一本小說且要寫學習單,每一本都很厚,大約都有400頁左右的厚度,兩個禮拜要看完一本,剛升小五時壓力挺大的,但慢慢也習慣這樣的步調,另外每週有三天的晨讀10分鐘,每兩週上圖書館一次(因為班級數太多,所以只能排隔週上圖書館),漸漸地也養成看課外書的習慣,再加上老師在教室擺放了許多的課外讀物,隨手可取的方便性,使得人人都有書可以看。因此在美盧寶班上,常常會有同學推薦好看的書給彼此,造成一種閱讀良好風氣,而我們家常常是把書借出去的。至於談到趣味性,記得小五升小六的暑假,老師規定要看一套金庸的小說,而且要寫學習單,我們去挑了好久,美盧寶挑了一套只有兩集的《書劍恩仇錄》,但他看不下去,一直來問我這是什麼意思?那是什麼意思?於是我拿來看了一下,難怪美盧寶看不下去,因為裡面有文言文,對還是小五的美盧寶來說,文言文就像是外星文一樣艱澀無趣。我先生說他是高中才開始看金庸小說,所以不是金庸的書不好看,是美盧寶的程度還沒到達那兒,所以讀不出樂趣,無法享受金庸小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