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

79特價22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泱泱華夏──大禹

禹悉知洪水的特性,計畫開渠挖溝,使水患變身為水利,於是天下昇平。

「大家加把勁兒,把土填進去,阻斷洪水,我們就不用擔憂了。」鯀指揮著百姓奮力工作,這時是西元前二十三世紀堯在位的時代。根據《孟子》所載:「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孟子所形容的洪水,在形式上或嫌誇張,竟然持續了二十年之久。不過,對於洪水過後的景象,孟子所說與事實確實相符。因為人們四散逃逸,所以洪水一退,地面上便充斥著異禽猛獸,嚇得人們流離失所,只好在樹上築巢,或是上山穴居,無法從事耕種,生活困頓無依。

當時正是賢君堯在位期間,他無法坐視人民受苦,便派了鯀負責治水,還將鯀封為崇伯,賜姓姒。鯀是個負責認真的人,只不過,他錯估了形勢,把狀況弄得是難以收拾。

根據《尚書》形容,鯀使用了兩種方法對付水患,那就是「填」和「障」。

「只要阻斷水路,就能遏止氾濫。」鯀信心堅定的以為。可是,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了。「此處被阻,洪水便流往他處,又該如何?」經過一番思考,鯀策劃了新法:「那就堆土築堤,水來土掩,照樣可以阻擋氾濫。」

結果,事情的進展竟然徒勞無功。鯀奔波了將近十年,調動無數人馬,想要填平低窪地區的洪水,又想要築堤擋水,竟然仍是惡水橫流,潰堤奔竄,鯀幾乎束手無策,更無顏面對芸芸眾生。

其實,鯀是不必如此自責的。根據古籍記載,鯀因為填土築堤,因此發明了城牆,日後可以防禦敵人入侵,保衛城內居民;但是,面對茫茫惡水,鯀確實難辭其咎,因此被放逐到羽山。

據說鯀死後肉身不腐,天帝於是下凡,用劍剖開他的肚子,只見一隻龍飛躍而出,這隻龍便是禹。由於這時仍屬於傳說的上古時期,神話雖不可信,卻彰顯出人們為不平凡的禹,增添了非凡的讚頌。

「父親將洪水視為仇敵,而一味阻擋;我則把洪水當成朋友,是可以溝通疏導的。」二十歲的禹接掌了治水的令旗,貫徹其父的果敢,再飾以自己的智慧,攜眾站上與水搏鬥的前線,制定「疏川導滯,鍾水豐物」的方案。

眾所周知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確是史實。禹悉知洪水的特性,計畫開渠挖溝,引其順流,又廣開分水的支流,化整為零,使滾滾濁流消泯於無形;附加價值便是使水患變身為水利,化原野為糧田桑土,使沼澤繁衍魚蝦,於是天下昇平。禹花了十三年的時間與水奮戰,日日勞身焦思,他的兒子啟出生之時,他還站在治水最前線而無暇返家。後人感念他公而忘私的美德,世代傳頌不絕,成為政治家的典範。

禹還把治水的方法詳列在九個銅鼎上,讓人們一探究竟,日後可以依法炮製以避水患。當時的天下共主舜,已經高齡八十三歲了,他決定讓位給禹,這便是「禪讓政治」。

傳說禹還接受天命,得到天帝賜予的玄圭,乃建國號為「夏」,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禹建立王朝後,分封了堯的兒子丹朱和舜的兒子商均,自己到東南各地去巡守,和各地部族相會在塗山,一時之間,各地酋長帶了禮物前來朝貢,這正是以德服人的榜樣。

禹一生勤勞節儉,死後要求薄葬,兒子啟繼位,開始父死子繼的「世襲」制度。司馬遷稱為「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可惜啟的繼任者太康,是個行事荒唐的人。這時候,一個來自東方有窮氏的勇士后羿,率眾將太康驅逐,自己取而代之。后羿的武功卓絕,傳說他曾經用箭射下天上九個太陽,使大地免受燒炙之苦。

虛幻縹緲的傳說不足信,但二十世紀在河南省和山西省所發現的考古遺跡「二里頭遺址」,確實被證明是夏朝的文化,卻因為缺乏文字的佐證,後人對於夏朝的存疑依舊……。太康的姪孫少康長大後奪回政權,史稱「少康中興」,是中國中興復國的第一人。六世之後到了昏庸的孔甲,他的嗜好是飼龍,還特別找人為他養龍。殊不知龍這種祥瑞之物,是可以遠觀而不能把玩,上天對孔甲的失德極為震怒,夏朝已逐步走向衰亡。

幾世之後的桀,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嗜殺成性,荒淫無道,遭到人民的唾棄。夏朝的國祚到此為止,時為西元前一六○○年。此時東方的另一支民族「商」便取而代之。

夏朝的歷史因為過於久遠,其中又渲染傳說的神祕色彩,歷代史家總就其真偽爭論不休。但隨著文物遺跡的出土,夏朝的歷史日益確鑿,而且具有高度的水平。例如:出土的文物「石磬」,證明當時已有音樂。又如禹的孫子仲康在位時「日蝕發生,天昏地暗」,這是根據《書經》所載,再經由今人以科學方法推算,這次日蝕約發生在西元前一八七六年的十月十六日,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蝕紀錄。足見夏朝對於天象觀測之精,連孔子都為之折服不已。孔子曾和弟子論及治國之術,乃在於「行夏之時」,其中所指便是夏朝的曆法,也就是今日農曆的雛形。夏朝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後世乃有「華夏」之稱。絕世美女阿巴亥

阿巴亥的生殉可說是千古之謎。紅顏薄命的一生,令人不勝唏噓!

春暖花開的好時光,對關外的女真族來說,人人都是春風滿面,心情雀躍,但對於十二歲的烏拉那拉‧阿巴亥而言,心情卻是忐忑不安。因為,她馬上就要出嫁了!「唉!可憐的孩子,原本應該在草原上採花捕蝶的,現在卻得裝扮得跟個小大人似的,一入宮門深似海啊!」褓姆為阿巴亥攏起髮辮,望著她嬌美的臉龐,忍不住嘆氣連連。阿巴亥或許是年幼無知,倒是一派輕鬆,笑靨如花。

此時關內的大明王朝衰敗,位於白山(長白山)黑水(黑龍江)的女真族崛起,但各部落之間紛爭糾結。阿巴亥是海西女真烏拉部的絕世美女,而建州女真統領努爾哈赤勢力強勁,為了減緩努爾哈赤的敵意,烏拉部決定將阿巴亥送給努爾哈赤為妻。努爾哈赤比阿巴亥足足大了三十一歲,已經娶了正室孟古,被尊稱為「大妃」,阿巴亥此次入嫁,真是吉凶未卜。

努爾哈赤未發達之前,還有一名出身寒微的妻子佟佳氏,此後基於政治因素多次聯姻,在他六十八歲的有生之年,身邊的妻妾共有十多人,但他似乎特別喜歡阿巴亥。史載孟古「儀容端莊,舉止不凡」,她的個性溫婉內斂,而阿巴亥則是獨具丰姿,頗有機變,或許這才是阿巴亥專享恩寵的原因。

佟佳氏生了大貝勒代善,孟古則為努爾哈赤誕育了一名優秀的子嗣──皇太極,他就是將國號訂為「清朝」的太宗皇帝。阿巴亥也不遑多讓,她比孟古姊姊年輕十五歲,入宮兩年就後來居上,因為孟古離世,阿巴亥不僅成為大妃,而且一連生了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個人各自掌控著八旗軍隊中的一支旗,阿巴亥的聲勢如日中天。

稚嫩的阿巴亥不僅有著少女的活潑清純,又逐漸散發出成熟的韻味,努爾哈赤將她視為嬌妻、巧妻,羨煞了其他的庶妃們,其中初受大汗青睞的德因澤,是個心機深沉的人,而努爾哈赤年過六十,英明睿智不似當年,德因澤不斷的詆毀阿巴亥,努爾哈赤竟也開始信心動搖……。

「大貝勒代善接受阿巴亥所贈佳餚,阿巴亥又送禮給四貝勒皇太極遭拒。」「阿巴亥多次深夜離宮,去向不明。」「阿巴亥在大貝勒面前總是盛裝打扮,對大貝勒不時眉目傳情。」「一派胡言!」努爾哈赤嚴厲的斥責德因澤,卻也不免懷疑,老夫少妻相差懸殊,阿巴亥是否真如謠言所傳,對年輕的貝勒們頻拋媚眼,將棄自己於不顧呢?努爾哈赤左思右想,為了整飭家風,他以「私藏財物」之名給阿巴亥定了罪。阿巴亥不做辯駁,帶著十五歲的阿濟格,以及不滿十歲的多爾袞、多鐸,一起離開了大汗。二十年的宮廷生活,將阿巴亥由懵懂無知的少女,訓練成堅毅沉穩的少婦。她心裡明白,一個婢女出身的庶妃德因澤,怎麼可能掀起波瀾,將自己掃地出門,這其中必有政治陰謀。

努爾哈赤年事已高,十五個皇子爭奪汗位的意圖明顯,其中尤以排行第八的皇太極為甚,其母孟古離世多年,無法在內廷為他爭取優勢,而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出類拔萃,皇太極若想剷除這股勢力,就必須先從阿巴亥下手;不過,命運的安排竟是峰迴路轉,努爾哈赤對阿巴亥舊情難忘,不到一年的時間,大汗下令召回阿巴亥母子。

阿巴亥重新站上歷史舞台,成為後宮眾福晉的首領,努爾哈赤兵強馬壯,逐一征服各部落,已將國號正式定為「金」,進兵關內勢在必行,大明王朝的覆滅已不遠矣!

可是,明思宗天啟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的寧遠城之戰,徹底粉碎了大汗一生的功業。當時鎮守寧遠的是儒將袁崇煥,努爾哈赤馳騁沙場四十多年,此番親率二十萬大軍出征,豈會將這個比自己小了將近三十歲的將領放在眼裡!

進士出身的袁崇煥並非文弱書生,他戰術靈活,智勇雙全,負傷上陣,依舊應戰從容,並藉助西洋炮的威力,將金國的八旗軍轟得是潰不成軍,六十八歲的努爾哈赤,也在此役中終結了他輝煌的一生。

努爾哈赤傷重不治,守在他身邊的,是他最鍾愛的阿巴亥。女真族當時並沒有完善的繼位制度,努爾哈赤也沒有預立遺囑,僅作口頭交代:「多爾袞具帝王之才,繼承汗位;大貝勒代善生性仁厚,從旁輔政。」

阿巴亥在努爾哈赤逝後宣布大汗遺命,立刻遭到四貝勒皇太極的質疑,他一向與代善不睦,上一次指使德因澤控告阿巴亥和代善有染,就是想一箭雙鵰,趁機剷除兩人,這時他又聯合了其他貝勒,欲置阿巴亥於死地。

「多爾袞年僅十五,豈能擔當大任?先皇有命,一旦離世,阿巴亥將生殉追隨左右。」皇太極早已密謀了一切,阿巴亥為了保全三個兒子,在汗位之爭中不受摧殘,只得犧牲自己,三十七歲短暫的一生,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皇太極的繼位是否合法頗具爭議,多爾袞年長後曾明白表示,其兄皇太極是奪位登基;且努爾哈赤疼愛多爾袞諸子,忍心讓年幼的他們,既失其父又喪慈母嗎?所以,阿巴亥的生殉可說是千古之謎。令人不解的是,德因澤也被迫生殉,這是皇太極殺人滅口的毒計嗎?

皇太極五十二歲時去世,其子福臨入關而治,他就是第一個入主北京紫禁城的順治皇帝;當時他年僅六歲,必須仰賴叔父多爾袞的輔佐,但多爾袞位高權重,兩人存有心結,關係始終不睦,多爾袞竟在三十九歲的英年無疾而終,且被削奪爵位,這叔姪之間的仇恨,是否肇因於阿巴亥遭受皇太極的迫害?留給後人無限的想像空間;直到順治帝駕崩,其子康熙皇帝的晚年,才為多爾袞昭雪冤屈。阿巴亥紅顏薄命的一生,令人不勝唏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