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寫合一不是夢
雖然寫作教學應該是融合在語文課程當中,然而傳統教學都將寫作獨立於閱讀課程之外,也就是所謂的「國語課」上完之後,另外再找時間寫作文,而且寫作題目和內容常常又跟課文或補充資料無關。試想,面對一個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作文題目,即使高成就學生也無幾人能洋洋灑灑、揮筆便就,更何況後面「一拖拉庫」的中低成就學生,怎能消受得了這種教學方式?
閱讀是一回事,寫作又是另一回事,未將寫作納入閱讀的範疇,一來是將寫作的定義窄化,二來忘了寫作其實是深化閱讀最好的方式,第三則是忽略寫作是最好的一道評量,也是最後的一道評量。既然寫作如此重要,是所有學科裡最重要的輸出管道之一,也是每個人受教育之後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我們該如何翻轉改變如此無趣又無效的課程?
不可諱言,寫作是件孤獨又艱苦的工作,除了將口語轉化為文字的距離相當遙遠,另外,寫作素材的理解與參考資料的提供,也是影響學生寫作品質之因素,況且,即便有參考資料,學生也不見得能消化吸收,更不用說幾乎是不會有什麼資料可以參考的作文課。
所以,若想要改善寫作窘境,最快速有效的方式當然就是進行閱讀教學的同時,將寫作一併考慮進去,當閱讀工作完成,寫作也已經無縫接軌,或者承先啟後,繼承閱讀的春秋大業持續深化。
這麼完美又兼具人性化的「讀寫合一」教學,要怎麼設計呢?
(一)寫作不必另闢戰場:從深度閱讀到創意寫作
國語課文或者老師補充的相關資料,都是閱讀的絕佳素材,如果國語課要達到讀寫合一,必須在深度閱讀的時候,就事先導入創意寫作的思維與條件。許多課文簡短易懂,很難說服讀者繼續探究,但是進入教學場域,不管文章精采與否,老師的解構與提問都是閱讀能否深入、有趣和有效的關鍵。一篇不怎麼樣的文章,老師如何化平淡為神奇?一篇很精采的文章,老師又如何引出寫作手法與主旨真諦?課文閱讀到底該讀什麼?怎麼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階段來審視。(1)閱讀前:找到文章的形式與意義
帶領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必須事先對文章進行分析,找出「字詞」之外的教學重點:寫作手法與文章內容。寫作手法就是文體的形式表現,它可以提供學生寫作的「支架」。文章內容關心的則是題材選擇,找出作者藉由這篇文章所要傳遞的知識,或者自身經驗的累積與驗證,它可以提供學生寫作的「素材」。
(2)閱讀時:將教學亮點轉化為課前預習活動
老師要理解文章能夠提供思考或學習之處,掌握文章主旨與作者觀點,確定教學順序以及呈現方式,快速抓住課文教學重點,引導孩子領略閱讀的真諦與生命價值的發現,提供學生寫作的「思想」與「價值」。可以事先提問請學生預習、使用相關影片和資料引起動機,或者直接進入課文及補充資料的討論。
(3)閱讀後:課堂的討論與學習活動
將讀後的感受與判斷根據不同層次轉化成提問,提供寫作素材的「延伸」與「新發現」,讓學生思考重點並進行討論,正式進入課文深究的階段,也是一週五堂國語課的重心所在。
接續的創意寫作養分則來自先前的深度閱讀工作。巧妙運用深度閱讀討論的問題變成寫作的題材及內容,一來可以深化原來的討論,二來學生寫作不必另闢戰場,就能直接把上課過程當成寫作鷹架。除了原來的閱讀內容之外,還可以再延伸相關的寫作題材,擴充課文閱讀的能量,也拉大寫作框架,強化原來課文的議題。
只要確立「從課文長作文」的教學觀念,再快速有效地找到教學亮點,帶著學生從深度閱讀到創意寫作,那麼「讀寫合一」就絕對不是痴人說夢。
(二)課程設計原則:從讀到寫?從寫到讀?
理論上國語科的讀寫合一應該是「從讀到寫」,也許你會問:「我可以反其道而行嗎?」只要能讀出教材獨特性,再依據重點設計問題提供學生討論,有了深度的閱讀討論思考,要延伸出寫作題材就不難。五上〈熊與鮭魚〉文章稍難,為使學生理解,溫老師重新訂定題目:談食物鏈對大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以「熊吃鮭魚」為例。深度閱讀結束,延伸寫作題目為〈熊寶寶冬眠後的一天〉,從故事編寫中帶出原來已經理解的課文內容。偶爾,溫老師也喜歡顛覆上述順序,來個「從寫到讀」。看到課文先思考:想從當中延伸什麼題材來寫作?事先決定寫作題材甚至題目,接著更能精準掌握深度閱讀的重點及問題。三上〈白鶴的禮物〉是一篇故事,因為事先確定要請學生改寫成劇本,於是深度閱讀教學重點就放在從〈白鶴的禮物〉去談怎麼寫出一篇好劇本。
如何在五堂國語課搞定「讀寫合一」?希望溫老師提供的教學設計,能夠讓老師們在實際教學現場覺得受用,慢慢習慣並喜歡這樣的教學模式,甚至上手之後達到「寫作不必另闢戰場」的境界。每堂國語課的閱讀教學結束,寫作教學也跟著完成,學生對於寫作題材感到新鮮,不但不會再恐懼,還會期待寫作。別懷疑,只要願意,這絕非天方夜譚!
(三)教學設計示範:美味的一堂課
四上〈美味的一堂課〉,對四年級學生來說相當淺白易懂,若只為了滿足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為提問而提問,學生勢必感覺被低估智商,老師也會覺得多此一舉,那到底要學什麼?余光中先生曾說:「知識、經驗與想像,是創作賴以存在的三條件。」如果寫作也是創作,就不該將「經驗」與「想像」排除在外,因此上完〈美味的一堂課〉,學生透過課程習得了「知識」,只要將這三者交互運用,設計寫作課程,學生就能產出作品,而這些能力又將成為他的「新經驗」。但是如何引出上述重點,考驗老師對文章解構與認知的功力。
首先審視寫作手法、文章內容、文章主旨、讀者感悟四項重點當中,有沒有不需要分析的?很快的我們發現對這類文章來說,主旨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作者並無意埋藏高深的哲學觀讓讀者探索,所以先將此項去除。接下來,就朝著另外三個重點,一一解析與提問。
首先,文學不應該只是閱讀,還要能產出寫作,那麼就形式而言,這篇寫作手法特別的「遊記」,可以提供學生進行仿作練習:
1. 這樣的寫作手法也是遊記的一種方式,跟以前讀過的有什麼不同?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
2. 如果你要仿作這樣的形式,你會怎麼寫?請小組討論並發表。
其次,文章內容提到印度甩餅、日本壽司,但是資料顯然不足,若想要進行深入分析,要請學生或老師另行提供補充資料:1. 課文中對印度甩餅和日本壽司,從哪幾個部分來介紹?請從文章中確認並發表。
2. 除了從外型、特色、材料、製作過程、口感、食用方式,來介紹這兩道食物,還有哪些相關資料可以補充?請小組討論,並將介紹內容製作成表格。
3. 課文中形容食物的語詞有哪些?這些語詞,從哪幾個角度切入形容?又運用什麼樣的修辭技巧?請再蒐集更多對食物的修辭,製作成一本「食物修辭」小書。
4. 請用這樣的介紹方式,介紹臺灣的一道美食。(小組討論或回家作業)
最後,讀者感悟與延伸閱讀要思考的是,很多實用性質的文章是用來實際操作而非欣賞,所以如果想要體驗文章中的甩餅與壽司,可以從生活經驗著手,請學生想想這些食物能否成為創作故事的元素。
創意寫作的部份,以下設計僅為參考,只要理解「從讀到寫」的概念,方式絕對不會只有這兩種。
A. 我的美食之旅(經驗+ 知識)
(1)寫作思考
民以食為天,飲食的經驗人人有,如何將「經驗」透過新「知識」─從〈美味的一堂課〉裡習得的文章結構與寫作鷹架,揉織、整理再產出?就把自己也當成作家寫一篇吧!記住:不論遠近,都叫旅行。
(2)寫作綱要
1. 你喜歡吃美食嗎?為什麼美食會讓旅行變得很不一樣?
2. 請畫出你的美食地圖,只要畫出食物及地方或店名即可
3. 寫出這些美食的外型特色、內容物、製作過程、口感、創意、食用方式……
4. 給這些美食創造一句slogan(簡短好記的廣告標語或口號)
5. 美食帶給你生理及心理上什麼滿足和期待?
B. 美食大比拚─「壽司」王國嘉年華(經驗+想像+知識)
(1)寫作思考
既然課文提到日本壽司製作過程,壽司又是臺灣人非常熟悉的食物,所以食用經驗不是問題。有了「經驗」,能否透過學生的「想像」力,變出以壽司為題材的精采故事呢?很多卡通或漫畫都有這種梗,這也是孩子從課外獲得的另一種「知識」。
(2)寫作綱要
1. 舉行原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嘉年華呢?目的是什麼?
2. 評分項目:外型特色、內容物、製作過程、口感、創意、食用方式……
3. 選手出場:上臺自我介紹,並表演給自己的一首「打油詩」,內容包含上述項目
4. 自我行銷:把各種壽司造型畫出來
5. 比賽結果:主審公布結果並說明評審過程
雖然寫作教學應該是融合在語文課程當中,然而傳統教學都將寫作獨立於閱讀課程之外,也就是所謂的「國語課」上完之後,另外再找時間寫作文,而且寫作題目和內容常常又跟課文或補充資料無關。試想,面對一個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作文題目,即使高成就學生也無幾人能洋洋灑灑、揮筆便就,更何況後面「一拖拉庫」的中低成就學生,怎能消受得了這種教學方式?
閱讀是一回事,寫作又是另一回事,未將寫作納入閱讀的範疇,一來是將寫作的定義窄化,二來忘了寫作其實是深化閱讀最好的方式,第三則是忽略寫作是最好的一道評量,也是最後的一道評量。既然寫作如此重要,是所有學科裡最重要的輸出管道之一,也是每個人受教育之後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我們該如何翻轉改變如此無趣又無效的課程?
不可諱言,寫作是件孤獨又艱苦的工作,除了將口語轉化為文字的距離相當遙遠,另外,寫作素材的理解與參考資料的提供,也是影響學生寫作品質之因素,況且,即便有參考資料,學生也不見得能消化吸收,更不用說幾乎是不會有什麼資料可以參考的作文課。
所以,若想要改善寫作窘境,最快速有效的方式當然就是進行閱讀教學的同時,將寫作一併考慮進去,當閱讀工作完成,寫作也已經無縫接軌,或者承先啟後,繼承閱讀的春秋大業持續深化。
這麼完美又兼具人性化的「讀寫合一」教學,要怎麼設計呢?
(一)寫作不必另闢戰場:從深度閱讀到創意寫作
國語課文或者老師補充的相關資料,都是閱讀的絕佳素材,如果國語課要達到讀寫合一,必須在深度閱讀的時候,就事先導入創意寫作的思維與條件。許多課文簡短易懂,很難說服讀者繼續探究,但是進入教學場域,不管文章精采與否,老師的解構與提問都是閱讀能否深入、有趣和有效的關鍵。一篇不怎麼樣的文章,老師如何化平淡為神奇?一篇很精采的文章,老師又如何引出寫作手法與主旨真諦?課文閱讀到底該讀什麼?怎麼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階段來審視。(1)閱讀前:找到文章的形式與意義
帶領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必須事先對文章進行分析,找出「字詞」之外的教學重點:寫作手法與文章內容。寫作手法就是文體的形式表現,它可以提供學生寫作的「支架」。文章內容關心的則是題材選擇,找出作者藉由這篇文章所要傳遞的知識,或者自身經驗的累積與驗證,它可以提供學生寫作的「素材」。
(2)閱讀時:將教學亮點轉化為課前預習活動
老師要理解文章能夠提供思考或學習之處,掌握文章主旨與作者觀點,確定教學順序以及呈現方式,快速抓住課文教學重點,引導孩子領略閱讀的真諦與生命價值的發現,提供學生寫作的「思想」與「價值」。可以事先提問請學生預習、使用相關影片和資料引起動機,或者直接進入課文及補充資料的討論。
(3)閱讀後:課堂的討論與學習活動
將讀後的感受與判斷根據不同層次轉化成提問,提供寫作素材的「延伸」與「新發現」,讓學生思考重點並進行討論,正式進入課文深究的階段,也是一週五堂國語課的重心所在。
接續的創意寫作養分則來自先前的深度閱讀工作。巧妙運用深度閱讀討論的問題變成寫作的題材及內容,一來可以深化原來的討論,二來學生寫作不必另闢戰場,就能直接把上課過程當成寫作鷹架。除了原來的閱讀內容之外,還可以再延伸相關的寫作題材,擴充課文閱讀的能量,也拉大寫作框架,強化原來課文的議題。
只要確立「從課文長作文」的教學觀念,再快速有效地找到教學亮點,帶著學生從深度閱讀到創意寫作,那麼「讀寫合一」就絕對不是痴人說夢。
(二)課程設計原則:從讀到寫?從寫到讀?
理論上國語科的讀寫合一應該是「從讀到寫」,也許你會問:「我可以反其道而行嗎?」只要能讀出教材獨特性,再依據重點設計問題提供學生討論,有了深度的閱讀討論思考,要延伸出寫作題材就不難。五上〈熊與鮭魚〉文章稍難,為使學生理解,溫老師重新訂定題目:談食物鏈對大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以「熊吃鮭魚」為例。深度閱讀結束,延伸寫作題目為〈熊寶寶冬眠後的一天〉,從故事編寫中帶出原來已經理解的課文內容。偶爾,溫老師也喜歡顛覆上述順序,來個「從寫到讀」。看到課文先思考:想從當中延伸什麼題材來寫作?事先決定寫作題材甚至題目,接著更能精準掌握深度閱讀的重點及問題。三上〈白鶴的禮物〉是一篇故事,因為事先確定要請學生改寫成劇本,於是深度閱讀教學重點就放在從〈白鶴的禮物〉去談怎麼寫出一篇好劇本。
如何在五堂國語課搞定「讀寫合一」?希望溫老師提供的教學設計,能夠讓老師們在實際教學現場覺得受用,慢慢習慣並喜歡這樣的教學模式,甚至上手之後達到「寫作不必另闢戰場」的境界。每堂國語課的閱讀教學結束,寫作教學也跟著完成,學生對於寫作題材感到新鮮,不但不會再恐懼,還會期待寫作。別懷疑,只要願意,這絕非天方夜譚!
(三)教學設計示範:美味的一堂課
四上〈美味的一堂課〉,對四年級學生來說相當淺白易懂,若只為了滿足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為提問而提問,學生勢必感覺被低估智商,老師也會覺得多此一舉,那到底要學什麼?余光中先生曾說:「知識、經驗與想像,是創作賴以存在的三條件。」如果寫作也是創作,就不該將「經驗」與「想像」排除在外,因此上完〈美味的一堂課〉,學生透過課程習得了「知識」,只要將這三者交互運用,設計寫作課程,學生就能產出作品,而這些能力又將成為他的「新經驗」。但是如何引出上述重點,考驗老師對文章解構與認知的功力。
首先審視寫作手法、文章內容、文章主旨、讀者感悟四項重點當中,有沒有不需要分析的?很快的我們發現對這類文章來說,主旨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作者並無意埋藏高深的哲學觀讓讀者探索,所以先將此項去除。接下來,就朝著另外三個重點,一一解析與提問。
首先,文學不應該只是閱讀,還要能產出寫作,那麼就形式而言,這篇寫作手法特別的「遊記」,可以提供學生進行仿作練習:
1. 這樣的寫作手法也是遊記的一種方式,跟以前讀過的有什麼不同?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
2. 如果你要仿作這樣的形式,你會怎麼寫?請小組討論並發表。
其次,文章內容提到印度甩餅、日本壽司,但是資料顯然不足,若想要進行深入分析,要請學生或老師另行提供補充資料:1. 課文中對印度甩餅和日本壽司,從哪幾個部分來介紹?請從文章中確認並發表。
2. 除了從外型、特色、材料、製作過程、口感、食用方式,來介紹這兩道食物,還有哪些相關資料可以補充?請小組討論,並將介紹內容製作成表格。
3. 課文中形容食物的語詞有哪些?這些語詞,從哪幾個角度切入形容?又運用什麼樣的修辭技巧?請再蒐集更多對食物的修辭,製作成一本「食物修辭」小書。
4. 請用這樣的介紹方式,介紹臺灣的一道美食。(小組討論或回家作業)
最後,讀者感悟與延伸閱讀要思考的是,很多實用性質的文章是用來實際操作而非欣賞,所以如果想要體驗文章中的甩餅與壽司,可以從生活經驗著手,請學生想想這些食物能否成為創作故事的元素。
創意寫作的部份,以下設計僅為參考,只要理解「從讀到寫」的概念,方式絕對不會只有這兩種。
A. 我的美食之旅(經驗+ 知識)
(1)寫作思考
民以食為天,飲食的經驗人人有,如何將「經驗」透過新「知識」─從〈美味的一堂課〉裡習得的文章結構與寫作鷹架,揉織、整理再產出?就把自己也當成作家寫一篇吧!記住:不論遠近,都叫旅行。
(2)寫作綱要
1. 你喜歡吃美食嗎?為什麼美食會讓旅行變得很不一樣?
2. 請畫出你的美食地圖,只要畫出食物及地方或店名即可
3. 寫出這些美食的外型特色、內容物、製作過程、口感、創意、食用方式……
4. 給這些美食創造一句slogan(簡短好記的廣告標語或口號)
5. 美食帶給你生理及心理上什麼滿足和期待?
B. 美食大比拚─「壽司」王國嘉年華(經驗+想像+知識)
(1)寫作思考
既然課文提到日本壽司製作過程,壽司又是臺灣人非常熟悉的食物,所以食用經驗不是問題。有了「經驗」,能否透過學生的「想像」力,變出以壽司為題材的精采故事呢?很多卡通或漫畫都有這種梗,這也是孩子從課外獲得的另一種「知識」。
(2)寫作綱要
1. 舉行原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嘉年華呢?目的是什麼?
2. 評分項目:外型特色、內容物、製作過程、口感、創意、食用方式……
3. 選手出場:上臺自我介紹,並表演給自己的一首「打油詩」,內容包含上述項目
4. 自我行銷:把各種壽司造型畫出來
5. 比賽結果:主審公布結果並說明評審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