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運用故事進行創作性戲劇活動  林孟賢、葛琦霞

在戲劇表演中,肢體和聲音是兩個重要的要素,透過活動的練習,可以讓學生更了解如何利用肢體和聲音來達成。在這篇,我們運用故事中的文句分析,並舉出幾個活動範例,供老師們參考。

肢體

身體的功能(五覺)

我們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就是自己的身體,因此,必須相當了解自己身體的功能。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會很自然地、不由自主地運用到自己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及觸覺。以下就依照這五覺的活動練習,來了解自己的身體。

範例:

「我有預感,我今天會釣到我的第一條魚。」小朝一邊穿上新的防水靴,一邊說著。

午後,陽光普照,小朝一家人剛剛將他們的旅行拖車停放在高處的沙丘後方。

每年夏天,他們都到這個海邊度假,這裡的風總是吹個不停。

(摘錄自《再見鵜鶘》,小魯出版)

視覺:小朝見到大海、沙丘、海邊的樹與草、旅行拖車、帳篷、小朝自己的鞋子、釣竿、水桶。

聽覺:海浪聲、風吹的呼呼聲、樹葉沙沙聲。

嗅覺:海水的氣味、沙地的氣味。

味覺:說話時嚐到風把沙子吹進嘴巴的味道,以及海風的味道。

觸覺:陽光普照的觸感、防水靴的觸感、海風吹來的感覺。

我們可以依照這些感覺來做肢體的活動(模仿),讓學生了解,原來身體可以做各種不同的運用──

1、小朝到海邊,看見海浪、沙丘、樹與草被風吹彎了,這些情景會讓小朝的臉上有什麼表情?身體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當時是怎樣的心情?

2、當傳來海浪聲、風呼呼吹的聲音,以及樹葉的沙沙聲時,小朝是如何聽到的?他聽到這些聲音時,身體有何反應?

3、 海水的氣味、沙地的氣味,各是什麼樣的味道?小朝喜歡這些氣味嗎?我們如何才能知道他是喜歡或討厭這些氣味?當聞到時,他的臉部及肢體有什麼樣的反應呢?嘴巴嚐到時,又有什麼反應?

4、想像:「午後,陽光普照,小朝一家人剛剛將他們的旅行拖車停放在高處的沙丘後方。」小朝臉上有什麼樣的表情?身體有什麼感覺?

5、當小朝坐在沙地上穿防水靴時,臉部及肢體又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他是用什麼心情和語調說話?可以運用我們的肢體模仿他的動作。

在做這個練習時,所有的情境都得運用想像,並且由學生自行發揮、自行設計所有的動作;但是老師必須引導學生的想像力,並注意周遭環境的安全。暖身練習──肢體練習

目的:肌肉鬆弛並且讓精神集中。

作法:

1、 把身體分為頭(臉)頸部、手臂、手掌、胸、背、腹、臀部(屁股)、大小腿、腳掌。

2、把上述身體的每一部分,分次把肌肉收縮繃到最緊的程度,然後再放鬆到最輕鬆的狀態。須注意的是,在做身體某一部分的收縮及放鬆時,不要牽動到其他部分。

3、做這項練習時,最好能夠躺下來進行。以最舒服的姿勢仰躺,並且讓身體儘量緊貼地板。開始時,先收縮腳掌的肌肉,然後放鬆;接下來,再將小腿及大腿的肌肉拉緊放鬆,再依次進行臀部、腹、背、胸、手臂、手掌、頭(臉)部等部分。

4、 若是場地的限制無法躺下,可以站著或坐在椅子上來演練,演練的順序從頭(臉)頸部開始,由上而下。

暖身練習──想像力練習

目的:引導潛藏的感覺記憶,並拓展想像力。

作法:

1、在做此練習前,最好先完成前一個肢體練習,學生比較容易進入情況。

2、請學生以自己最舒服的姿勢來做這活動,或坐或躺皆可。想像自己正處在溫暖陽光照射下的沙灘上(情境可自由設定,以學生能夠了解的生活體驗最恰當)。這時陽光正慢慢灑落在身上,從頭、肩膀、腹部、手臂、大腿到小腿等部位,都感受到陽光輕柔的按摩。老師在引導時,可以設定一些狀況。例如:陽光突然被一片雲遮住了,或陽光太強,這時你的身體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3、這時海面上吹來又暖和又清新的空氣,輕輕地吸一口,體驗一下空氣通過鼻子的感覺。當空氣進入體內時,身體可以感受到空氣隨著血液的流動,流到身體各部位(頭頸部、手臂、手掌、胸、背、腹、臀、大小腿、腳掌),並且維持著規律的呼吸。全身埋在沙灘的細沙中,絲毫感受不到它帶來的重量。身體是完全的輕鬆舒適,並且緩慢地呼吸。

4、這時學生如果感覺很舒服的話,可以慢慢地睜開眼睛。但不用急著起身,先坐著休息一下,體驗這種身體的感覺。

用身體探觸空間

身體是我們和空間溝通的橋梁,當我們了解自己身體每一個感官及肢體的感覺時,我們才能毫無障礙地用身體和空間溝通。空間有大有小,我們可以用自己有限的身體和這些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空間來溝通。

範例:

他快步走過沙丘,一手拿著釣竿,一手提著桶子。

(摘錄自《再見鵜鶘》,小魯出版)這段文字提到的有限和無限空間有:

★ 有限空間的接觸:一手拿著釣竿,一手提著桶子。

★ 無限空間的探觸:他快步走過沙丘。

我們可以讓學生練習用身體和各種不同的空間溝通。

★ 請學生模仿小朝如何拿著釣竿和水桶走路──

老師可以和學生討論,如果我們和某些物體接觸時,身體處在當時的環境裡,會有怎樣的反應?

★ 模仿小朝快步走過沙丘──

請學生想想,如果腳步越走越快,腳會感覺如何?速度呢?會走到哪裡?想像一下空間移動的狀況,會有多快?

讓學生體驗,在不同的空間當中,如何用身體與空間裡的物品來溝通。

暖身練習──環境探險

目的:引導學生用身體探索所處的環境,並建立同伴間彼此的互信。

作法:

請一位學生站在中間,其餘的人將他圍住,成為一個圓圈。中間的小朋友閉上眼睛,由輔導的老師幫忙,讓他在原地慢慢地轉2 ∼ 3 圈,然後兩手伸直,開始往前走。

走的時候保持一定的速度,放心地往前走。當快要走到圓圈的邊上時,旁邊的人要將他的手臂抓住,再將他換個方向推送出去。

站在外圍的人,要留意其動向。留心不要讓他撞到牆壁或物體、柱子,並且要小心地引導他,讓他不要踩到地板凹陷的地方。如果他快跌倒了,要搶先迎上去,以免受傷。活動進行時,不可蓄意惡作劇,故意讓他摔跤。

這個活動大家可以輪流進行,當大家都熟悉後,可以做些變化。例如:利用掌聲來指引站在中間的人,當他走到圓圈邊緣時,另外一人要用掌聲將他引導開來。圓圈可以擴大或縮小,或在室外進行。

我們也可以改變成另外一種玩法:將各類小物品放在他行進的路線上,並且引導他行進;或是引導他來拿取某樣物品。不管如何玩,在場的指導老師一定要掌控秩序,以安全為重。

用身體創造形狀

當我們了解自己的肢體如何運用,並且會運用它和這個世界產生互動關係後,我們就要來談談,如何運用肢體來創造出新的空間。

我們所處的環境其實是一個無限的空間,它沒有任何形狀。但是日常生活中每一樣東西都有形狀,它可能有規則的形狀,也有可能是不規則的形狀。因此,我們用肢體創造的新空間,就是一種形狀。

範例:用身體創造形狀

我希望被你的愛層層圍繞、緊緊包裹起來,就像被包裹在蘋果派核心裡的蘋果!
你吃過蘋果派吧?煮得甜甜的蘋果,被包在脆脆的派皮裡。被小心翼翼的包起來,蘋果好幸福呀!其實啊,人也被許多東西包裹著呢。

(摘錄自《富士山之歌》,青林國際出版)

透過這段文字就可以帶領學生運用身體創造出不同的形狀:

★可以請學生用肢體創造出「蘋果派」。當然,學生可以用兩隻手做個圈圈表示,也可以用腳;甚至可以找一群學生來做一個大蘋果派。

★學生也可以選擇他們身上某一部位或帶的物品來做,例如:他們可以選擇牽起手臂圍成圈圈,或將身上的髮帶、皮帶等物品連結成一個圈圈。如果這些連結起來有困難的話,可以和所有的學生來討論。

★同理,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創造出「蘋果派核心裡的蘋果」。當我們用身體創造出形狀,把故事裡所有的角色分配好,就可以進行故事的表演或模仿了。

暖身練習──奇妙的身體

目的:讓學生了解,透過肢體的運用及變化,可以創造出不同形體的東西。

作法:

1、以兩個學生為一組,用身體來表現「數字」。

2、老師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下要小朋友表現的數字。如:先寫個「1」,然後請小朋友用身體做出「1」的形狀(只要身體直直站立)。

3、接下來依次做「2」、「3」、「4」⋯⋯老師要依序一個字一個字地做,等所有學生完成並討論後,再進行下一個字。

4、在討論時,我們可以一組一組來觀察。如果有些數字在肢體表現上有問題的話,請學生儘量用自己的身體來表現,不要使用其他的輔助工具 (如棒子、鉛筆、皮帶⋯⋯)。

5、也可以三人一組或四人、五人、六人⋯⋯數字的變化就更大也更豐富。也可以排出二位數、三位數。

6、如果學生年紀較大的話,也可以採用「注音符號」、「英文字母」,甚至是「國字」。還有一些變形的玩法,如用屁股寫字或扮演一些日常生活物品(例如:汽球、箱子、毛毛蟲⋯⋯)。

運用身體的感官認識世界

運用五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世界。透過一些遊戲的幫助,可以讓學生體會及了解遊戲本身能增強感官知覺,並以傾聽及觀察的方法,將內在及外在世界的各種現象反映出來。

暖身練習──觀察遊戲

目的:增強記憶力與學習技能

作法:

1、首先,在一個盤子上擺大約二十件左右的物品,經過約十至十五秒之後,將盤子移走或用布蓋起來,然後要求學生把他們記得的物品名稱寫下來,再跟盤子上的東西比對。2、盤子裡物品的多寡以及讓同學觀察時間的長短,可以視學生的實際年齡大小來調整。

暖身練習──千里眼與順風耳

目的:讓學生能夠運用眼睛及耳朵,以另種觀點去「看」、「聽」這個世界。

作法:

1、 將參與遊戲的學生以兩人為一組,一人為「千里眼」,另外一人為「順風耳」。遊戲進行時,其他人必須保持安靜,靜聽老師的引導。

2、 請「順風耳」用布矇上或閉上眼睛,然後說出他聽到的聲音;「千里眼」要描述出「順風耳」所聽到的聲音的景象。

3、「順風耳」必須專心傾聽周圍所有的聲音。無論是最小、最微弱的聲音,或是震耳欲聾的聲音,儘量聽不同的聲音。老師可以運用「你聽到什麼聲音」、「你到你的上面、下面、後面聽聽看」等詞句來引導他,使他的聽力延伸至所有的空間。

4、「千里眼」則依據「順風耳」所聽到的聲音方向,將目光投射出去,把眼睛當成是身體的延伸,並且花點時間去看那個東西,看著它,也讓它看著你。「順風耳」與「千里眼」兩人這時也要將所聽到、看到的景象感受顯現在臉上,例如喜、怒、哀、樂等情緒。

5、當然,這個活動也可以只以一種角色單獨進行。例如:可以請所有學生來當「順風耳」或「千里眼」。

暖身練習──鏡中人

目的:讓參與活動的學生能夠用全身的感官去反應、體會。

作法:

1、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一人當「鏡中人」,另外一人則當成「照鏡子的人」。當「鏡中人」的學生,必須完全模仿「照鏡子的人」的動作。

2、活動剛開始時,學生可能會不好意思做。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做些簡單的動作,例如:抓癢、哈氣、眨眼等動作。等到氣氛較活絡之後,就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

3、活動進行時,「鏡中人」必須專注於「照鏡子的人」的一舉一動,不可疏忽掉任何一個動作。「照鏡子的人」在做動作時,不可發出任何聲音。這是一個安靜的遊戲。

運用身體的感官表達自我

我們對於周遭所有的事物,往往只用自己片面的認知來表達。如果不能完全了解,在與他人溝通時,容易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產生認知上的差異。因此除了語言之外,也可以藉由動作、表情等非語言的方式來傳達訊息,以免失真,造成「瞎子摸象」的情形。暖身練習──走鋼索

目的:讓自己全心全意投入情境中,並以肢體動作表現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作法:

1、在地板上畫一條直線或用有顏色的膠帶貼成一條線,也可以找兩條木板拼湊的線條當成這條線。

2、請學生想像這是一條懸掛在高空中繃緊的繩子,而學生即將要從上面的這一端走向彼端。

3、當踏上繩子時,可以先稍微閉一下眼睛。用心體會腳底下踩著繩子的感覺,老師可以在旁設定情境,以言語來引導。例如:「當你舉起左腳時,全部的重量都落在右腳,並且壓得繩子往下沉」、「突然吹來一陣涼颼颼的冷風,身上的毛細孔都感受到這股微風帶來的涼意」等等的話。

4、旁觀的人或老師,可以為走鋼索的人增加一些風聲的音效。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告訴學生這不是一項表演;我們不希望看到他只是以隨意搖擺的方式,裝出一副很危險的樣子。希望學生能全心全意地感受自己的處境,並且把這種體認,由內而外,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聲音

聲音是表達內在情緒的變化,我們生活上與他人溝通時,聲音的高低、音色、抑揚頓挫⋯⋯都代表當時的情緒。音樂藝術同樣也是以聲音為媒介來反映與表達,不同的是,音樂以抽象(旋律、節奏、和聲⋯⋯)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可以藉由活動的進行,讓他們實際了解聲音的妙處。

聲音的模仿

所有一切創造的基礎皆是由模仿而來,因此我們就先由圖畫書中的情節來模仿聲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範例:

那是青蛙的叫聲。你聽過嗎?

你曾經在夜晚聽過一大群的青蛙一起唱歌嗎?如果沒有,你一定無法想像在非洲的大湖邊聽到一大群蛙鳴有多吵雜!

那不只是一種噪音,而是各式各樣的噪音。

嘎嘎呼嚕呱呱呼呼嘎嘎呱呱

呼嚕呼嚕嘎嘎 呱呱咕咕

呱呱嘎嘎呱呱咕咕呼嚕呼嚕

(摘錄自《誰需要國王呢?》,小魯出版)

當老師說完故事後,可以進行一些聲音模仿的遊戲:

★ 先在黑板(白板)將書中所有的人物角色寫上去,然後徵求有哪些同學願意擔任這個角色。如果某個角色有多位同學想要擔任的話也可以,最好是人人都能有一個角色。活動開始時,就模仿書中的故事情節來進行;不過老師要引導學生,以免造成秩序大亂。

★ 當活動進行完後,我們可以把這遊戲稍微改變一下。例如:可以更改動物的叫聲,用其他聲音來代替,也非常好玩。★ 也可以利用坊間現成的題材來做活動。例如:《彼得與狼》的音樂劇,藉由各種樂器的獨特音色來代表劇中的各個角色。

聲音造成的節奏感

每一件事物在進行時都有其節奏,節奏可以變化。例如:歡樂時,節奏是輕快的;哀傷時,節奏是緩慢的。聲音在進行時也會產生一些節奏感,而聲音所造成的節奏,是要表達人物的性格與心理狀態。

我們的身體和聲音會在不同的氣氛中,自然而然產生節奏。這個節奏是多變化的,不是刻板、一成不變的。

範例:

有一天,甘伯伯正要撐船去遊河。

兩個小孩子說:「我們跟你去好不好?」甘伯伯說:「行,只要你們不吵鬧。」

野兔說:「甘伯伯,我也一起去好不好?」甘伯伯說:「行,但是你不能亂蹦亂跳。」

貓也說:「我想坐一下船。」甘伯伯說:「可以,但是你不能追兔子。」

狗也說:「帶我一起去好不好?」甘伯伯說:「行,但是你不能招惹貓。」

……起初,大家都很高興,但是不久以後……山羊亂踢、牛亂踩東西、雞亂撲翅膀、綿羊咩咩亂叫、豬到處亂晃、狗招惹了貓、貓就去追兔子、兔子亂蹦亂跳、小孩大吵大鬧,船就翻了。大家都掉進水裡去了……

(摘錄自《和甘伯伯去遊河》,阿爾發出版社)

這本書裡,就可以表現出聲音的節奏:

★ 我們可以把甘伯伯、小孩、兔子、貓、狗、豬、綿羊、雞、牛、山羊、船翻了,這些事物列出來,先和同學討論,這些角色可以用什麼樣的聲音(用樂器、音樂⋯⋯皆可以)來代表他們。例如:用康加鼓代表甘伯伯(聲音低沉),銅鈸代表小朋友(吵鬧),風鈴代表兔子(輕盈)⋯⋯如果沒有這些器材的話,我們可以用人的聲音或音樂來代替。

★ 每個角色都有一個代表其性格的聲音。我們再挑選一首能夠明確傳達空間感覺的曲子,當成背景及串場音樂。然後請同學依照書上的情節來進行。

★ 在進行活動時,老師需要在旁引導,並且儘量不要用語言表現。如果要表現其情緒及動作的話,皆用聲音來表現。同時,請學生仔細聆聽這些聲音的節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