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做對的事情,不再「聽不見」
《聽不見》透過引人發笑的故事,描繪小偷為了偷鈴鐺,自欺欺人的行為,將「掩耳盜鈴」的寓意介紹給孩子。「掩耳盜鈴」出自戰國時代的《呂氏春秋》,描述有人想偷一口鐘,但因為鐘太大了,無法背走,他打算把鐘敲碎後再拿走。可是一敲鐘,鐘就發出聲音。他急忙將自己雙耳摀住,以為自己聽不見,其他人也就聽不到。而後,這個成語被用來比喻自欺欺人的行為。《聽不見》故事中的小偷,雖然想偷的不是鐘,而是骨董店漂亮的鈴鐺,但小偷的做法,一樣鬧了笑話,不但沒有成功,最終也落得被警察抓走的下場。
閱讀故事時,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動腦想想,為什麼小偷會認為只要塞住自己的耳朵、聽不到聲音,就真的沒有聲音了呢?也許,小偷是個自我中心的人,只想到自己,所以忽略了:用破布塞住自己的耳朵,只是自己聽不到,其他人的耳朵沒有塞住,都聽得一清二楚的事實﹔也或許是,小偷偷東西,心裡也有一絲緊張害怕,所以帶著僥倖的心理,認為只要自己聽不見、不緊張,趕快拿走鈴鐺,就沒事了。不論是哪個原因,其實最根本的問題都出自於「想要偷拿不屬於自己的金鈴鐺」這個貪婪的想法和不好的念頭,迫使小偷做了自欺欺人的行為。真正最好的做法,或許是從一開始就只做對的事情,不產生錯誤的貪念。
故事中的圖畫極具個人風格,繪者用特殊的視角和構圖來呈現故事,小偷要偷拿鈴鐺時,圖畫彷彿是從小偷貪婪的視角呈現,看見老闆在牆角的椅子上睡覺,雙手迫不及待要拿走又大又漂亮的金鈴鐺﹔藍白條紋的圍巾,是小偷的招牌裝扮,當老闆和警察追捕小偷時,讓眼尖的孩子發現小偷跑到了哪裡﹔最後沒有文字的跨頁,以俯瞰的方式呈現街道全景,並描繪小偷垂頭喪氣的神情,不透過文字和說理,就道盡了自欺欺人的後果。《聽不見》用創意又可愛的方式訴說「掩耳盜鈴」的寓意,讓孩子明白做對的事情,就不會「聽不見」,學習成語故事也變得更好玩、更享受!
做對的事情,不再「聽不見」
《聽不見》透過引人發笑的故事,描繪小偷為了偷鈴鐺,自欺欺人的行為,將「掩耳盜鈴」的寓意介紹給孩子。「掩耳盜鈴」出自戰國時代的《呂氏春秋》,描述有人想偷一口鐘,但因為鐘太大了,無法背走,他打算把鐘敲碎後再拿走。可是一敲鐘,鐘就發出聲音。他急忙將自己雙耳摀住,以為自己聽不見,其他人也就聽不到。而後,這個成語被用來比喻自欺欺人的行為。《聽不見》故事中的小偷,雖然想偷的不是鐘,而是骨董店漂亮的鈴鐺,但小偷的做法,一樣鬧了笑話,不但沒有成功,最終也落得被警察抓走的下場。
閱讀故事時,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動腦想想,為什麼小偷會認為只要塞住自己的耳朵、聽不到聲音,就真的沒有聲音了呢?也許,小偷是個自我中心的人,只想到自己,所以忽略了:用破布塞住自己的耳朵,只是自己聽不到,其他人的耳朵沒有塞住,都聽得一清二楚的事實﹔也或許是,小偷偷東西,心裡也有一絲緊張害怕,所以帶著僥倖的心理,認為只要自己聽不見、不緊張,趕快拿走鈴鐺,就沒事了。不論是哪個原因,其實最根本的問題都出自於「想要偷拿不屬於自己的金鈴鐺」這個貪婪的想法和不好的念頭,迫使小偷做了自欺欺人的行為。真正最好的做法,或許是從一開始就只做對的事情,不產生錯誤的貪念。
故事中的圖畫極具個人風格,繪者用特殊的視角和構圖來呈現故事,小偷要偷拿鈴鐺時,圖畫彷彿是從小偷貪婪的視角呈現,看見老闆在牆角的椅子上睡覺,雙手迫不及待要拿走又大又漂亮的金鈴鐺﹔藍白條紋的圍巾,是小偷的招牌裝扮,當老闆和警察追捕小偷時,讓眼尖的孩子發現小偷跑到了哪裡﹔最後沒有文字的跨頁,以俯瞰的方式呈現街道全景,並描繪小偷垂頭喪氣的神情,不透過文字和說理,就道盡了自欺欺人的後果。《聽不見》用創意又可愛的方式訴說「掩耳盜鈴」的寓意,讓孩子明白做對的事情,就不會「聽不見」,學習成語故事也變得更好玩、更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