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師生對話力,超給力!
至聖先師孔子和學生之間說的話被後人彙編為《論語》,這本孔子和弟子間的對話語錄悠遠流長傳世千年。讀著《論語》時,我總想像身材高大的孔子身邊圍繞著弟子群,可能在學堂中人人正襟危坐聽課時,或師生偕同行走某處時,抑或某個事件發生當下,孔子總能循循善誘的說出教誨、教導話語,表述他對教育學習、修身道德和孝悌處世等見解。
孔子年代講學一切從簡,最直接真實的互動就是師生對談,彼時沒有留下影音紀錄,但我揣摩那是簡單但深化的師生對話場景,我心嚮往。
時代更迭,教育面貌百花齊放,各式教學資源設備充足,老師的工作內容仍可用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來涵蓋,也就是老師對學生傳布待人接物道理、教授專業知識、解答疑惑問題。
教學該如何才能達成傳道、授業、解惑兼具的有效教學?更上一層樓的又如何能促成「有機教學」呢?也就是不強迫灌輸、不以權力壓制、不破壞孩子思考本能的師生互動歷程。我一向秉持「簡易、可行、好操作」的教學模式,那麼建立教室裡的師生對話力就是通往教學桃花源的扶向之路。
師生對話,啟動學生思考力
我清楚老師的角色與影響力,學生愉快歡欣或痛苦悲慘、主動積極或被動消極、自信獨立或自卑依賴,家庭功能之外,老師係乎關鍵。我相信溫暖友善正面的師生對話,對小學階段前額葉尚在發展的孩子有活絡作用,我必須避免呆板機械的教學造成其大腦發展損失。
我念茲在茲的是創造學生的參與,透過師生互有往來的對話,啟動學生的思考本能,開啟好奇天賦,催化學習動能,師生一起精采課堂樣貌。
因此,師生對話是點燃學生思考的火種。我常以提問為開端,佐以輕鬆的聊天當催化劑,讓學生跟上我的話題靈動思考。這不是閒聊,是把輕鬆對談提升到聚焦式的對話,並有思辨與討論表達,再形成判斷。我們互相聆聽、彼此理解,最後達成共識。
有時,我以嚴肅專業的角色提升學生知識成長;有時,我用幽默詼諧的方式鼓勵學生注重書本之外的人際學習與問題解決能力;有時,我四兩撥千金的以班級生活大小事和學生談挫折調適、情緒管理和眼界拓展,墊撐其人生高度。
在來來往往的師生對談中,我表現傾聽與接納,我同理與關懷,我不吝嗇肯定和讚美,我的激勵性語言伴隨不斷提問與激盪思考。日積月累中,我看到學生的學習向下扎根並逐漸開展學習策略,我欣喜學生表現對人、事、物的關懷,長成更美好的模樣。
我最害怕見到的就是學生眼裡無光,他那天生的學習本能、思考的天賦、好奇的本性,都需要師長借力使力,善用對話激發。師生雙向對話是學生在學習階段大腦最需要的成長養分,學生會把聽、看、聞,以及所思所想結合自己的判斷,形成個人的概念和價值。師生對話的刻畫也會在其成長過程逐漸內化成和自己對話的能力,使之日後成為獨立的人。
所以,師生對話不只用來表達想法,更代表溝通,以及情緒管理和社交能力。教學若只有單向灌輸,沒有互動對話就沒有溫度,掌控型的老師可能帶來學生短期的服從,但無法交心,缺乏師生對話就是貧乏的學習環境。
如果你想知道一堂語文課的完整樣貌,書中我以師生對話力在國語課以〈拔一條河〉這課課文鋪陳有方有法的教學歷程,協助學生發展學習策略。
如果你困惑如何建立學生閱讀習慣、型塑班級閱讀風氣,書中我以師生對話力輕鬆達陣,讓學生開學第一天就晨讀。
如果你好奇如何營造和諧溫暖的師生關係;如果你苦於不知如何製造師生對談話題;如果你看重學生的全人發展,卻對教育教養仍有諸多問號,那麼你能在書裡我和學生的故事中,得到靈感啟發與找回初心。看我從一首歌談起、從一篇寫作開始、從討論班規再到抄寫聯絡簿……,在在都以對話拉近了師生距離,豐厚一段溫暖有情的師生情緣,也滋養學生未來人生之路。
在二○二二年TED x Zhubei 年會,我受邀以「如何讓孩子擁有安定的身心?打造『家的幸福三度空間』」為題發表短講。其中我談到親子間對話要有溫度,轉換到教學現場,有為者亦若是。在我和學生的對話中,有亦師亦友的溫暖和諧,有像親子關係般的親密恭敬,也有比擬法官判定的理性嚴謹。因為在師生對話間,我們建立互信互愛的良好關係;而在良好的師生互動品質下,我也為孩子創造有機的學習環境,這是真善美的循環。
《論語》依舊傳世,而我和學生的對話故事也不遑多讓的讓彼此發光發熱,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