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決賽評審
廖鴻基 海洋文學作家
廖志峰 作家、允晨文化發行人
鍾怡雯 作家、元智大學中語系教授
大學中文系教授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
杜佳倫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邱培超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
姜龍翔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系主任/殷善培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主任
高禎臨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陳恆嵩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
曾金承 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曾昱夫 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系主任
黃聖松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蕭義玲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董恕明 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系主任
專家指導
黃文輝 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吳昌政 前臺北市建國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
鍾正道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描述是寫作的基本功,對文章的助益在於創造畫面、塑造角色、表達情感、強化主題、增添真實性與引發想像。描述不僅可以豐富文本內容,還能有效地傳達作者意圖,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和體驗作品。
──黃文輝(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多想想「自己想要寫什麼」,而不是「閱卷老師想要看什麼」。關鍵的訣竅就是,寫作者在平日就要習慣用心地與各種文本展開對話,嘗試著透過理解文本,洞察社會現象與人性心理,然後結合自身的經驗與見聞,提出觀點、感受與反思。
──吳昌政(前臺北市建國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
向電影學習寫作,把豐富的影像資料庫打開,激發視覺與聽覺的想像,如同一位導演去安排鏡頭的遠近,布置聲音,構思鏡頭的切換(剪接),還有框框內的光線與色彩,甚至去設計攝影機如何運動,試著以文字轉譯腦袋中浮現的影像,寫作應該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鍾正道(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作文與文學
過去受邀當評審主要是文學獎,這是第一次參與作文競賽的評審。審閱同學文章時,常驚訝於這樣年紀竟能寫出這樣子的文章。這讓我回想起自己學生時代乏善可陳的作文成績。
一般文學獎徵文,除了文類、字數和參賽資格,並沒有太多限制。而作文競賽,得在一定時間、一定題材範圍內進行創作,如此限制條件下寫文章,確實是創作能力的大考驗。能進入總決賽的參賽同學,相信文字能力已超越了一般水平。
一篇好文章的構成要素相當多元,除了精準的文字能力,還包括恰當適度的表達、文字風格、情感的真誠以及自然流露等等。個人認為,文學能力不是放煙火、不是追逐一時燦爛,而是跟著生命成長與生活閱歷一連串自我調整、自我挑戰的累進過程。進入作文大賽總決賽的同學們,或可將這一步視為自我文學旅程的起步。
從這次的競賽作品中也看出一些小瑕疵。不少同學的文章中出現過度華麗的文辭,這種過度,恐怕有刻意雕鑿的嫌疑,使文章變得表面堂皇而內裡不實,削弱了作者真心誠意的部分。
好文章其實很怕淪為套公式或是淪為罐頭生產模式。以競賽角度來說,如果閱卷者面對的是一堆華麗的罐頭,然後文章中忽然出現一杯清新恬淡的飲品,閱卷者將會如何評選呢?答案其實很明顯。
參賽者皆是生活或生命經驗尚未十分豐富的年輕學子,文學創作很重要的是「真情和隨心」,簡單說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語言講自己的話,避免裝成熟講道理的方式來刻意經營一篇文章。
個人認同文學需要練習,也鼓勵更多且持續一輩子的練習。參加作文大賽是個練習的好機會,但練習的重點,不要只局限在工具性的文字能力,更重要的是練習內在的自由觀察、自主分析與獨特的思考能力。
作文是階段,文學是長遠目標。恭喜各位,無論是否獲獎,我們已經並肩走在文學創作的路上。
廖鴻基 海洋文學作家
廖志峰 作家、允晨文化發行人
鍾怡雯 作家、元智大學中語系教授
大學中文系教授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
杜佳倫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邱培超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
姜龍翔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系主任/殷善培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主任
高禎臨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陳恆嵩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
曾金承 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曾昱夫 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系主任
黃聖松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蕭義玲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董恕明 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系主任
專家指導
黃文輝 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吳昌政 前臺北市建國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
鍾正道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描述是寫作的基本功,對文章的助益在於創造畫面、塑造角色、表達情感、強化主題、增添真實性與引發想像。描述不僅可以豐富文本內容,還能有效地傳達作者意圖,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和體驗作品。
──黃文輝(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多想想「自己想要寫什麼」,而不是「閱卷老師想要看什麼」。關鍵的訣竅就是,寫作者在平日就要習慣用心地與各種文本展開對話,嘗試著透過理解文本,洞察社會現象與人性心理,然後結合自身的經驗與見聞,提出觀點、感受與反思。
──吳昌政(前臺北市建國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
向電影學習寫作,把豐富的影像資料庫打開,激發視覺與聽覺的想像,如同一位導演去安排鏡頭的遠近,布置聲音,構思鏡頭的切換(剪接),還有框框內的光線與色彩,甚至去設計攝影機如何運動,試著以文字轉譯腦袋中浮現的影像,寫作應該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鍾正道(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作文與文學
過去受邀當評審主要是文學獎,這是第一次參與作文競賽的評審。審閱同學文章時,常驚訝於這樣年紀竟能寫出這樣子的文章。這讓我回想起自己學生時代乏善可陳的作文成績。
一般文學獎徵文,除了文類、字數和參賽資格,並沒有太多限制。而作文競賽,得在一定時間、一定題材範圍內進行創作,如此限制條件下寫文章,確實是創作能力的大考驗。能進入總決賽的參賽同學,相信文字能力已超越了一般水平。
一篇好文章的構成要素相當多元,除了精準的文字能力,還包括恰當適度的表達、文字風格、情感的真誠以及自然流露等等。個人認為,文學能力不是放煙火、不是追逐一時燦爛,而是跟著生命成長與生活閱歷一連串自我調整、自我挑戰的累進過程。進入作文大賽總決賽的同學們,或可將這一步視為自我文學旅程的起步。
從這次的競賽作品中也看出一些小瑕疵。不少同學的文章中出現過度華麗的文辭,這種過度,恐怕有刻意雕鑿的嫌疑,使文章變得表面堂皇而內裡不實,削弱了作者真心誠意的部分。
好文章其實很怕淪為套公式或是淪為罐頭生產模式。以競賽角度來說,如果閱卷者面對的是一堆華麗的罐頭,然後文章中忽然出現一杯清新恬淡的飲品,閱卷者將會如何評選呢?答案其實很明顯。
參賽者皆是生活或生命經驗尚未十分豐富的年輕學子,文學創作很重要的是「真情和隨心」,簡單說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語言講自己的話,避免裝成熟講道理的方式來刻意經營一篇文章。
個人認同文學需要練習,也鼓勵更多且持續一輩子的練習。參加作文大賽是個練習的好機會,但練習的重點,不要只局限在工具性的文字能力,更重要的是練習內在的自由觀察、自主分析與獨特的思考能力。
作文是階段,文學是長遠目標。恭喜各位,無論是否獲獎,我們已經並肩走在文學創作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