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文一】
看目錄猜故事——標題預測法
【引發動機】最愛課文大調查
發下新課本時,我都會請學生先打開目錄頁且只能停留在目錄,其他都不能翻開,沒錯,只能看目錄。這是為了引發學生的好奇因子,也就是激起他們的學習動機。接著請他們瀏覽十四課的課名,並從中選出「最想閱讀」的三課,不管是被課名所吸引,抑或純粹直覺感受都可以,選好後在目錄中先用簡易圖案或文字標注,例如打個星星、畫個愛心,不然就直接用數字標注前三名均可,讓學生學會善用簡易符號來記錄。
然後投票活動開始,先在電子白板上寫上數字 1到 14,老師開始調查:「喜歡第一課的請舉手!」一路問到第十四課。遇到沒人舉手或是超受歡迎的課名,我就會停下來問問學生原因,這時臺下通常會七嘴八舌,請體諒他們兩個月沒來上課發表了,就讓學生好好說個夠吧!最後統計出學生「最想閱讀」的三課,讓它們留在螢幕上,其他就讓它暫時消失吧。
這時還可以加入一個延伸活動,就是把「書名命名的重要性」帶出場,請學生比較受歡迎與不受歡迎的課名有什麼差別,引導他們體會好課名就像好書名一樣吸睛,讓人有種想看想購買的慾望或衝動。
【推論訊息】隱藏線索大搜查
在看似放任學生七嘴八舌的自由票選及發表的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這個階段埋下伏筆。從聽聽學生各種理由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這些理由,很可能就是他們從課名中找到的各式線索。所以我會從第一課開始提問每一課的文體與內容,讓學生從舊經驗舊知識中去推論每一課內容或故事內容可能是什麼,並請學生發表他的理由原因與支持線索,甚至可以與上學期課程連結;如果是舊班,還可以就共同的學習經驗,加碼推論各課文體。
如果老師判斷請學生猜文體有困難,可以先給部分線索,例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或是新體詩各幾課,這時你就會看到學生左思右想,想著上學期的課程內容加上眼前的課名來回推論大戰幾回合,寫了又擦,擦了又寫。賣了這麼久的關子,當答案公布時,猜對的學生就像得獎一樣興奮啊!
【閱讀文本】看看幾篇大受歡迎的故事
光看完目錄猜故事應該就過去一到兩堂課了,等到可以翻開課本讀內容時,就可以把「預習」偷偷置入行銷,讓學生回家「只能看」最受歡迎的三篇故事,頂多再外加一篇自己最愛的遺珠,一定要再三強調只能看 3+1篇。
你一定會說:「怎麼可能只看三篇?」沒錯,少部分學生真的會只看那幾篇,但多數學生回到家肯定全本翻過一次,因為隔天大家都自動承認啦!而這不就是老師想要的結局嗎?整本課本直接又主動閱讀過一遍了,就像看課外書一樣。
【擷取訊息】說出故事大綱與精采內容
閱讀完後的課堂可以盡量鼓勵學生口說產出,請學生根據最受歡迎的三課篇故事內容,精簡說出故事大綱,要是還能說出精采對話與橋段那就更厲害了。
如果是已有默契的舊班,可以說的項目就更多了,主配角、人設、場景、情節等,還有三層次提問都能一一帶出場,不過這些都要看前面與學生的互動來決定,隨時調整教學策略。
要是學生們意猶未盡,其餘課文也可以比照辦理,概略模式帶過,讓學生可以在一開學好好的說個夠,老師也能仔細聽得暢快啊!而這一切的聽與說,都在為日後的教學埋下更多伏筆與奠定基礎,時間可是完全一點都不浪費。
【成效檢核】來場有獎徵答
學生分享完後就換老師登場了,可以針對學生分享的內容來設定有獎徵答的題目,也就是針對他們沒有提到或是較少討論的地方補充與檢核,看看學生是否確實讀懂故事理解內容,同時這也作為往後上課時該強化某方面內容的依據。
【試閱文二】
學一個等於學兩個?成語裡的相反字
在我們日常生活或對話中,相反字的運用實在太多了,媽媽間對話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兒好矮,你兒子怎麼這麼高,到底是吃了什麼?」女人間最常的對話:「哇,你最近好瘦喔!我都一直這麼胖..」小孩間的下課對話就是:「你遊戲角色很強,我的弱爆了!」
的確,說到相反字,不僅生活中會經常使用在「比較或相對」的情境,在小一階段更是直接出現在國語課本,從簡單的大小、左右、前後、高低開始,到進階版的粗細、香臭、開關、胖瘦,再到高階版的實虛、陰陽、濃淡、盈缺等。透過這些相反字的運用,可以讓人物、物件或情境等的描述更為精準,也容易做比對,就是因為這麼實用且重要,才會在一年級就開始登場亮相。
這些相反字除了兩兩一對出場外,還會偷偷隱藏在成語裡,例如「大」驚「小」怪、「陽」奉「陰」違、空「前」絕「後」、虎「頭」蛇「尾」等;甚至還有更厲害的,一個成語就夾帶著兩組相反字,例如「喜新厭舊」、「外柔內剛」、「出生入死」及「天南地北」等。當這些相反字遇上了成語,不但有了更具象化的對比呈現,也讓這些成語獨樹一格,並產生了趣味性。
不管相反字抑或成語,在國語課都占了不少篇幅與分量,如果能在學相反字的同時一併引進成語,延伸學習;或是在學成語的時候,將這類相反字成語做主題式的學習,都是極具效益且一舉兩得的學習策略。
*尋找相反字
這種尋找相反字的活動最適合在課堂當破冰活動了,由老師來主持提問,就從最簡單的下手:「左的相反是右,那請問細的相反是什麼?」相信全班會異口同聲說出:「粗!」像這樣跟學生一來一往大戰幾輪之後,就可以開放讓學生自己來挑戰整組相反字了。
在全班共同腦力激盪下,只要時間允許,來二、三十組是沒問題的。接著就是整理相反字與補充時間,可以依年段、難易度或使用度,把這些相反字組分類後再教學,或是有些相反字沒現身但卻具重要性,就必須強制它們登臺亮相,介紹給學生。
最後記得檢視正確性與通用性,例如「高低」也能是「高矮」、「出入」也可以是「進出」,雖然「進退」是比較多人想到的,但在生活用語上都是經常使用的,就可以同步教學。而這個步驟也就是在為後續的相反詞做準備,畢竟相反詞有更多的選擇性。
*成語活動單
激盪完相反字,就換成語上場了,老師可以事先設計好相反字成語活動單,將成語中的相反字挖空,讓學生填空:○禮○兵,○逸○勞。
如果遇上比較難的成語也可以選擇提示線索:弄○成○【巧 /拙】,捨○逐○【本 /末】
這正也是相反成語的亮點所在,將相反字當成線索,讓學生來推論並學習正確成語。至於活動單是課堂分組完成,或是個人回家挑戰都是不錯的模式,利用分組的集思廣益來共好學習,或是激發個人無限潛能的自我挑戰賽,都能有不同的效益。
當然了,活動單還可以增加一區「自我挑戰區」,學生可以填入活動單之外的相反成語,這就可看出個人的語文程度與學習渴望度了。
*急中生成語
相反成語因有其特殊趣味性,當完成後可以透過遊戲來檢視學習成效,可由老師出題搶答,或是學生互相出題競賽,例如:出題「小」,則要能想出含有大小二字的成語,如「大材小用」、「大驚小怪」、「大街小巷」等,題目可從活動單內容開始,也算是一種再次複習概念,最後挑戰無範圍限制。
如果是學生個人競賽,最後還能來個四強決賽,將題目顯示在螢幕上會更具臨場感,也能帶動全班共同學習。
相反字與成語比較起來相對是簡單易學習的,透過相反字當學習成語的線索與介面,成語對學生而言,就不再是不可親近的遠。
*相反成語的無限延伸
還有一種相反成語是屬於「語詞本身」的相反意思延伸學習,也就是反義詞。兩個一組的成語,但意思相反,例如「守株待兔」的反義詞是「隨機應變」;「見機行事」、「名列前茅」的反義詞是「名落孫山」或是「榜上無名」;「洛陽紙貴」的反義詞是「乏人問津」。
這是屬於更高階的程度,有些可能連大人都無法在第一時間想出相反的成語。只是這樣的反義或近義成語也偶會出現在國小階段的課本中,到了國中更如家常便飯般,如能將這類的成語串在一起同步學習就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境界了,學成語也會變得更具意義。
看目錄猜故事——標題預測法
【引發動機】最愛課文大調查
發下新課本時,我都會請學生先打開目錄頁且只能停留在目錄,其他都不能翻開,沒錯,只能看目錄。這是為了引發學生的好奇因子,也就是激起他們的學習動機。接著請他們瀏覽十四課的課名,並從中選出「最想閱讀」的三課,不管是被課名所吸引,抑或純粹直覺感受都可以,選好後在目錄中先用簡易圖案或文字標注,例如打個星星、畫個愛心,不然就直接用數字標注前三名均可,讓學生學會善用簡易符號來記錄。
然後投票活動開始,先在電子白板上寫上數字 1到 14,老師開始調查:「喜歡第一課的請舉手!」一路問到第十四課。遇到沒人舉手或是超受歡迎的課名,我就會停下來問問學生原因,這時臺下通常會七嘴八舌,請體諒他們兩個月沒來上課發表了,就讓學生好好說個夠吧!最後統計出學生「最想閱讀」的三課,讓它們留在螢幕上,其他就讓它暫時消失吧。
這時還可以加入一個延伸活動,就是把「書名命名的重要性」帶出場,請學生比較受歡迎與不受歡迎的課名有什麼差別,引導他們體會好課名就像好書名一樣吸睛,讓人有種想看想購買的慾望或衝動。
【推論訊息】隱藏線索大搜查
在看似放任學生七嘴八舌的自由票選及發表的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這個階段埋下伏筆。從聽聽學生各種理由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這些理由,很可能就是他們從課名中找到的各式線索。所以我會從第一課開始提問每一課的文體與內容,讓學生從舊經驗舊知識中去推論每一課內容或故事內容可能是什麼,並請學生發表他的理由原因與支持線索,甚至可以與上學期課程連結;如果是舊班,還可以就共同的學習經驗,加碼推論各課文體。
如果老師判斷請學生猜文體有困難,可以先給部分線索,例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或是新體詩各幾課,這時你就會看到學生左思右想,想著上學期的課程內容加上眼前的課名來回推論大戰幾回合,寫了又擦,擦了又寫。賣了這麼久的關子,當答案公布時,猜對的學生就像得獎一樣興奮啊!
【閱讀文本】看看幾篇大受歡迎的故事
光看完目錄猜故事應該就過去一到兩堂課了,等到可以翻開課本讀內容時,就可以把「預習」偷偷置入行銷,讓學生回家「只能看」最受歡迎的三篇故事,頂多再外加一篇自己最愛的遺珠,一定要再三強調只能看 3+1篇。
你一定會說:「怎麼可能只看三篇?」沒錯,少部分學生真的會只看那幾篇,但多數學生回到家肯定全本翻過一次,因為隔天大家都自動承認啦!而這不就是老師想要的結局嗎?整本課本直接又主動閱讀過一遍了,就像看課外書一樣。
【擷取訊息】說出故事大綱與精采內容
閱讀完後的課堂可以盡量鼓勵學生口說產出,請學生根據最受歡迎的三課篇故事內容,精簡說出故事大綱,要是還能說出精采對話與橋段那就更厲害了。
如果是已有默契的舊班,可以說的項目就更多了,主配角、人設、場景、情節等,還有三層次提問都能一一帶出場,不過這些都要看前面與學生的互動來決定,隨時調整教學策略。
要是學生們意猶未盡,其餘課文也可以比照辦理,概略模式帶過,讓學生可以在一開學好好的說個夠,老師也能仔細聽得暢快啊!而這一切的聽與說,都在為日後的教學埋下更多伏筆與奠定基礎,時間可是完全一點都不浪費。
【成效檢核】來場有獎徵答
學生分享完後就換老師登場了,可以針對學生分享的內容來設定有獎徵答的題目,也就是針對他們沒有提到或是較少討論的地方補充與檢核,看看學生是否確實讀懂故事理解內容,同時這也作為往後上課時該強化某方面內容的依據。
【試閱文二】
學一個等於學兩個?成語裡的相反字
在我們日常生活或對話中,相反字的運用實在太多了,媽媽間對話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兒好矮,你兒子怎麼這麼高,到底是吃了什麼?」女人間最常的對話:「哇,你最近好瘦喔!我都一直這麼胖..」小孩間的下課對話就是:「你遊戲角色很強,我的弱爆了!」
的確,說到相反字,不僅生活中會經常使用在「比較或相對」的情境,在小一階段更是直接出現在國語課本,從簡單的大小、左右、前後、高低開始,到進階版的粗細、香臭、開關、胖瘦,再到高階版的實虛、陰陽、濃淡、盈缺等。透過這些相反字的運用,可以讓人物、物件或情境等的描述更為精準,也容易做比對,就是因為這麼實用且重要,才會在一年級就開始登場亮相。
這些相反字除了兩兩一對出場外,還會偷偷隱藏在成語裡,例如「大」驚「小」怪、「陽」奉「陰」違、空「前」絕「後」、虎「頭」蛇「尾」等;甚至還有更厲害的,一個成語就夾帶著兩組相反字,例如「喜新厭舊」、「外柔內剛」、「出生入死」及「天南地北」等。當這些相反字遇上了成語,不但有了更具象化的對比呈現,也讓這些成語獨樹一格,並產生了趣味性。
不管相反字抑或成語,在國語課都占了不少篇幅與分量,如果能在學相反字的同時一併引進成語,延伸學習;或是在學成語的時候,將這類相反字成語做主題式的學習,都是極具效益且一舉兩得的學習策略。
*尋找相反字
這種尋找相反字的活動最適合在課堂當破冰活動了,由老師來主持提問,就從最簡單的下手:「左的相反是右,那請問細的相反是什麼?」相信全班會異口同聲說出:「粗!」像這樣跟學生一來一往大戰幾輪之後,就可以開放讓學生自己來挑戰整組相反字了。
在全班共同腦力激盪下,只要時間允許,來二、三十組是沒問題的。接著就是整理相反字與補充時間,可以依年段、難易度或使用度,把這些相反字組分類後再教學,或是有些相反字沒現身但卻具重要性,就必須強制它們登臺亮相,介紹給學生。
最後記得檢視正確性與通用性,例如「高低」也能是「高矮」、「出入」也可以是「進出」,雖然「進退」是比較多人想到的,但在生活用語上都是經常使用的,就可以同步教學。而這個步驟也就是在為後續的相反詞做準備,畢竟相反詞有更多的選擇性。
*成語活動單
激盪完相反字,就換成語上場了,老師可以事先設計好相反字成語活動單,將成語中的相反字挖空,讓學生填空:○禮○兵,○逸○勞。
如果遇上比較難的成語也可以選擇提示線索:弄○成○【巧 /拙】,捨○逐○【本 /末】
這正也是相反成語的亮點所在,將相反字當成線索,讓學生來推論並學習正確成語。至於活動單是課堂分組完成,或是個人回家挑戰都是不錯的模式,利用分組的集思廣益來共好學習,或是激發個人無限潛能的自我挑戰賽,都能有不同的效益。
當然了,活動單還可以增加一區「自我挑戰區」,學生可以填入活動單之外的相反成語,這就可看出個人的語文程度與學習渴望度了。
*急中生成語
相反成語因有其特殊趣味性,當完成後可以透過遊戲來檢視學習成效,可由老師出題搶答,或是學生互相出題競賽,例如:出題「小」,則要能想出含有大小二字的成語,如「大材小用」、「大驚小怪」、「大街小巷」等,題目可從活動單內容開始,也算是一種再次複習概念,最後挑戰無範圍限制。
如果是學生個人競賽,最後還能來個四強決賽,將題目顯示在螢幕上會更具臨場感,也能帶動全班共同學習。
相反字與成語比較起來相對是簡單易學習的,透過相反字當學習成語的線索與介面,成語對學生而言,就不再是不可親近的遠。
*相反成語的無限延伸
還有一種相反成語是屬於「語詞本身」的相反意思延伸學習,也就是反義詞。兩個一組的成語,但意思相反,例如「守株待兔」的反義詞是「隨機應變」;「見機行事」、「名列前茅」的反義詞是「名落孫山」或是「榜上無名」;「洛陽紙貴」的反義詞是「乏人問津」。
這是屬於更高階的程度,有些可能連大人都無法在第一時間想出相反的成語。只是這樣的反義或近義成語也偶會出現在國小階段的課本中,到了國中更如家常便飯般,如能將這類的成語串在一起同步學習就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境界了,學成語也會變得更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