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篇
第2章 認識記敘文特徵及其教學重點
本章主要引導教學者認識國語文課綱中記敘文的學習重點,掌握記敘文的定義(特徵)、要素、類別、人稱,及文本分析方式,以利備課教學。
壹、課綱學習重點
記敘文從第一學習階段開始出現。課綱對記敘文閱讀及寫作的「學習重點」規範如下,為了讓教學者掌握學習表現的內涵,教育部另發行課程手冊,解說各條學習表現的內涵:
◎閱讀學習表現
第一學習階段 5-I-5 認識簡易的記敘、抒情及應用文本的特徵。
第二學習階段 5-II-5 認識記敘、抒情、說明及應用文本的特徵。
第三學習階段 (延續第二學習階段內容)
◎內涵說明
記敘文含人、事、物、景的背景、情節發展、結局等文章架構。
◎寫作學習表現
第一學習階段
第二學習階段 6-II-4 書寫記敘、應用、說明事物的作品。
第三學習階段 (延續第二學習階段內容)
◎內涵說明
書寫記敘文(如寫人、敘事、狀物、記景等作品)。
◎記敘文學習內容
第一學習階段 Ba-I-1 順敘法。
第二學習階段 Ba-II-1 記敘文本的結構。
◎Ba-II-2 順敘與倒敘法。
第三學習階段 ◎Ba-III-1 順敘與倒敘法。
課綱對記敘文閱讀、寫作學習表現及學習內容之規範,主張閱讀並習寫「寫人、記事、狀物、記景」四個類別記敘文。
認識記敘文,須要掌握「記敘文特徵」。記敘文的特徵為何?課綱之內涵說明並未提及,對應記敘文之學習內容列出「順敘法」與「倒敘法」兩項,惟順敘法與倒敘法與記敘文並無直接關連,僅是敘述事件的排列方式,反而與「文本結構」有關,顯然誤將順敘、倒敘等同記敘文,後續將作釐清說明。另,內涵說明出現「背景、情節發展、結局等文章架構」也可能是將故事的組成要件誤當作記敘文,針對記敘文與故事的區別,請參見第7章。
貳、定義(特徵)
記敘文是以敘述為主要的表達方式,記錄真人真事,表達思想感情的文章。該定義涉及「表達方式(敘述)」、「真人真事」及「思想感情」三個重點,說明如下:
一、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或稱表達方法)是表述特定內容所使用的寫作方式,分成敘述(或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五種:
(一)「敘述」是對人物的經歷或事物的發展作概括的陳述,如:今天傍晚,媽媽帶我到高美濕地看夕陽。
當敘述的內容超過一件以上的事件,就涉及排列、組織這些事件的問題,常見的組織方式有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及散敘等五種。簡述如下:
1. 順敘:將事件發展的先後,依序作排列。
2. 倒敘:將事件結果或最精彩的片段移到開頭敘寫,再接回事件的開始、經過,接序陳述。
3. 插敘:在敘寫的時空下,插入「過去時空」發生的事件,再回到當下時空敘寫內容。
4. 補敘:在事件敘寫結束後,補充未言明的人物或事件內容。
5. 散敘:將各個不同的事件並列成篇。
國小階段主要教導學生學習順敘與倒敘組織之文章。第一學習階段,可以運用課文講解單一事件的「開始、經過、結果」或「原因、經過、結果」之順敘結構方式。以康軒二上第五課〈坐竹籃船〉為例:
課文 各段事件順序
坐竹籃船
今年,我們陪媽媽回她的家鄉──越南, 開始:陪媽媽回越南家鄉
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暑假。
到了外公家,大家一一問好後,外公帶 經過:前往搭乘竹籃船
我們去坐竹籃船。竹籃船是用竹片做成的,
看起來像是一個大大的碗公。等我和媽媽跨上
船坐好後,有人幫忙划船。我們看著河上的美
好風光,陣陣風兒吹來,真是享受!
一陣歡笑聲中,有位船家越划越用力,只 經過:坐竹籃船的情形
見竹籃船跟著他的動作,在水面上上下下的轉
動,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水花。大家一邊拍手,
一邊叫好。媽媽說:「竹籃船原本是越南人在
近海捕魚時坐的船,後來,坐竹籃船也成為大
家一起同樂的活動。」
這是我第一次到越南過暑假,還坐了竹籃船。 結果:認識媽媽的家鄉
我跟家人一起享受了快樂的時光,也更認識媽媽
的家鄉。
第2章 認識記敘文特徵及其教學重點
本章主要引導教學者認識國語文課綱中記敘文的學習重點,掌握記敘文的定義(特徵)、要素、類別、人稱,及文本分析方式,以利備課教學。
壹、課綱學習重點
記敘文從第一學習階段開始出現。課綱對記敘文閱讀及寫作的「學習重點」規範如下,為了讓教學者掌握學習表現的內涵,教育部另發行課程手冊,解說各條學習表現的內涵:
◎閱讀學習表現
第一學習階段 5-I-5 認識簡易的記敘、抒情及應用文本的特徵。
第二學習階段 5-II-5 認識記敘、抒情、說明及應用文本的特徵。
第三學習階段 (延續第二學習階段內容)
◎內涵說明
記敘文含人、事、物、景的背景、情節發展、結局等文章架構。
◎寫作學習表現
第一學習階段
第二學習階段 6-II-4 書寫記敘、應用、說明事物的作品。
第三學習階段 (延續第二學習階段內容)
◎內涵說明
書寫記敘文(如寫人、敘事、狀物、記景等作品)。
◎記敘文學習內容
第一學習階段 Ba-I-1 順敘法。
第二學習階段 Ba-II-1 記敘文本的結構。
◎Ba-II-2 順敘與倒敘法。
第三學習階段 ◎Ba-III-1 順敘與倒敘法。
課綱對記敘文閱讀、寫作學習表現及學習內容之規範,主張閱讀並習寫「寫人、記事、狀物、記景」四個類別記敘文。
認識記敘文,須要掌握「記敘文特徵」。記敘文的特徵為何?課綱之內涵說明並未提及,對應記敘文之學習內容列出「順敘法」與「倒敘法」兩項,惟順敘法與倒敘法與記敘文並無直接關連,僅是敘述事件的排列方式,反而與「文本結構」有關,顯然誤將順敘、倒敘等同記敘文,後續將作釐清說明。另,內涵說明出現「背景、情節發展、結局等文章架構」也可能是將故事的組成要件誤當作記敘文,針對記敘文與故事的區別,請參見第7章。
貳、定義(特徵)
記敘文是以敘述為主要的表達方式,記錄真人真事,表達思想感情的文章。該定義涉及「表達方式(敘述)」、「真人真事」及「思想感情」三個重點,說明如下:
一、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或稱表達方法)是表述特定內容所使用的寫作方式,分成敘述(或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五種:
(一)「敘述」是對人物的經歷或事物的發展作概括的陳述,如:今天傍晚,媽媽帶我到高美濕地看夕陽。
當敘述的內容超過一件以上的事件,就涉及排列、組織這些事件的問題,常見的組織方式有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及散敘等五種。簡述如下:
1. 順敘:將事件發展的先後,依序作排列。
2. 倒敘:將事件結果或最精彩的片段移到開頭敘寫,再接回事件的開始、經過,接序陳述。
3. 插敘:在敘寫的時空下,插入「過去時空」發生的事件,再回到當下時空敘寫內容。
4. 補敘:在事件敘寫結束後,補充未言明的人物或事件內容。
5. 散敘:將各個不同的事件並列成篇。
國小階段主要教導學生學習順敘與倒敘組織之文章。第一學習階段,可以運用課文講解單一事件的「開始、經過、結果」或「原因、經過、結果」之順敘結構方式。以康軒二上第五課〈坐竹籃船〉為例:
課文 各段事件順序
坐竹籃船
今年,我們陪媽媽回她的家鄉──越南, 開始:陪媽媽回越南家鄉
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暑假。
到了外公家,大家一一問好後,外公帶 經過:前往搭乘竹籃船
我們去坐竹籃船。竹籃船是用竹片做成的,
看起來像是一個大大的碗公。等我和媽媽跨上
船坐好後,有人幫忙划船。我們看著河上的美
好風光,陣陣風兒吹來,真是享受!
一陣歡笑聲中,有位船家越划越用力,只 經過:坐竹籃船的情形
見竹籃船跟著他的動作,在水面上上下下的轉
動,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水花。大家一邊拍手,
一邊叫好。媽媽說:「竹籃船原本是越南人在
近海捕魚時坐的船,後來,坐竹籃船也成為大
家一起同樂的活動。」
這是我第一次到越南過暑假,還坐了竹籃船。 結果:認識媽媽的家鄉
我跟家人一起享受了快樂的時光,也更認識媽媽
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