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化學反應
本章導讀
在自然界中充斥著多彩多姿的變化,而這些千變萬化的現象也不全然是隨心所欲,也遵守著既定的規則及規律。到底什麼稱為「化學反應」,在學術界要如何去表達?而在「化學反應」中會遵守的哪些定律?常見的「化學反應」圍繞著你我的生活,那要怎麼去歸類這些反應、又該如何去分析它?現在就聽老師徐徐道來。
1化學反應
一樣是週末的早晨美好理化課,姍姍來遲的小胖胖是我們眼中的開心果「阿銘」。略帶抱歉的說:「老師對不起,我遲到了。」老師邊指著他手中的袋子邊說:「阿銘呀~阿銘~你急急忙忙也沒忘了早餐呢。那考考你,早餐中的奶茶與蛋餅,舉出幾個物質變化吧!」理化一向是阿銘最拿手的科目,不急不徐的回答著:「我的半糖奶茶,糖溶解於水『物理變化』,雞蛋因受熱變性為『化學變化』!」我對著他比了個大拇指:「很好,准你趕快入座!」
我最後回答:「生活中物理變化以及化學變化都在我們的生活中,連愛情也是種化學反應呢!」正當大家想知道答案時,老師卻不說出解答。
同學,你的愛情是屬於哪種物質變化呢?
化學反應為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物質(反應物),經由化學變化後產生與反應物不同之產物。而物質的變化又可分為兩種:
一為「物理變化」,而另一種就為「化學變化」。
將依照不同的性質將「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來做個區別。一般講到的「物理變化」,例如:水的三態變化:「固態轉變成液態,液態轉變成氣態」、都是為「水」這個物質的形態轉變,並無產生「新物質」。而有別於「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定義為:在反應前後原子經由重新排列組合產生「新物質」,就稱為「化學變化」。化學反應定義就為「原子重新排組合成新的物質」,在反應式中就為產生出「新分子」。
物理變化:物質不涉及原子重組的變化。
1.物質的三相態變化。
2.物質的吸附過程。
3.物質體積、外表型態的變化。
4.物質混合的過程。(混合後各物質仍維持原性質)化學變化:物質涉及原子重組的變化。
1.反應後會有「新物質」的產生。
2.反應式中產生新分子。
3.合成大分子,或重組分裂成小分子。
2化學式
中堂下課,阿銘拿著題目來請教許威老師,許威老師說道:「阿銘,你剛剛不是說在路上看到一個女孩,穿著洋裝很有氣質的在等公車。其實啊,化學式就好像這樣!人有性別、個性、穿著等等的特質,物質就好像人一樣,也具有不同的特性,所以我們會用不同方式來描述。物質最基本的原子種類,我們會用『實驗式』;物質的個性,我們會用『示性式』;物質的穿搭組合,而用『結構式』來表示。」
化學物質中,有關純物質的表示法,在科學中根據不同表達的方式來該物質的不同特性,以下提到的分別為「實驗式」、「分子式」、「示性式」、「結構式」、「電子點式」。
‧實驗式:表示出組成物質的原子種類以及原子數簡單整數比的化學式。
‧分子式:表示出所組成物質的原子種類和原子實際數目之化學式。
‧示性式:表示組成物質的原子種類、原子數目以及特別標出官能基來表示該物質的特性之化學式。
3反應方程式書寫原則
連接的上一堂數學課,值日生急忙的要擦掉黑板上的數學方程式,益弘老師卻要同學暫慢並說:「同學同學!在化學中我們也會使用數學方程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進行。道理是一樣的:以+號表示反應、而用→代表=、化學式前的係數代表的是倍數。你們看~這道理是否相同呢?」阿棟馬上回答:「老師你也會教數學啊!」老師摸了摸下巴說:「文科老師常常提到『文史不分家』,我看我們理科不也是如此『數理不分家』啊!」既然「化學變化」為產生新物質,那我們利用「化學方程式」來表示這些「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的關係。該怎麼表示呢?
「化學方程式」:以化學式及簡單數學符號表達反應物與生成物關係之式子。
1.方程式左邊寫出反應物,方程式右邊寫出生成物。
2.數個反應物間以「+」連接,數個生成物間也以「+」連接。
3.反應物與生成物間用箭頭表示反應。
4.其他符號:「加熱」在反應箭頭上方或下方以△表示之。「催化劑」則將其化學式寫在箭頭的上方表示之。
5.在反應物以及生成物的右下方以()中表示該物質的狀態。固體以(s)表示、液體以(l)表示、氣體以(g)表示、水溶液以(aq)表示。
6.化學方程式為用來表達實驗結果,且不可憑空杜撰。
A物質與B物質反應產生C物質。以「A+B→C」表示之。
本章導讀
在自然界中充斥著多彩多姿的變化,而這些千變萬化的現象也不全然是隨心所欲,也遵守著既定的規則及規律。到底什麼稱為「化學反應」,在學術界要如何去表達?而在「化學反應」中會遵守的哪些定律?常見的「化學反應」圍繞著你我的生活,那要怎麼去歸類這些反應、又該如何去分析它?現在就聽老師徐徐道來。
1化學反應
一樣是週末的早晨美好理化課,姍姍來遲的小胖胖是我們眼中的開心果「阿銘」。略帶抱歉的說:「老師對不起,我遲到了。」老師邊指著他手中的袋子邊說:「阿銘呀~阿銘~你急急忙忙也沒忘了早餐呢。那考考你,早餐中的奶茶與蛋餅,舉出幾個物質變化吧!」理化一向是阿銘最拿手的科目,不急不徐的回答著:「我的半糖奶茶,糖溶解於水『物理變化』,雞蛋因受熱變性為『化學變化』!」我對著他比了個大拇指:「很好,准你趕快入座!」
我最後回答:「生活中物理變化以及化學變化都在我們的生活中,連愛情也是種化學反應呢!」正當大家想知道答案時,老師卻不說出解答。
同學,你的愛情是屬於哪種物質變化呢?
化學反應為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物質(反應物),經由化學變化後產生與反應物不同之產物。而物質的變化又可分為兩種:
一為「物理變化」,而另一種就為「化學變化」。
將依照不同的性質將「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來做個區別。一般講到的「物理變化」,例如:水的三態變化:「固態轉變成液態,液態轉變成氣態」、都是為「水」這個物質的形態轉變,並無產生「新物質」。而有別於「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定義為:在反應前後原子經由重新排列組合產生「新物質」,就稱為「化學變化」。化學反應定義就為「原子重新排組合成新的物質」,在反應式中就為產生出「新分子」。
物理變化:物質不涉及原子重組的變化。
1.物質的三相態變化。
2.物質的吸附過程。
3.物質體積、外表型態的變化。
4.物質混合的過程。(混合後各物質仍維持原性質)化學變化:物質涉及原子重組的變化。
1.反應後會有「新物質」的產生。
2.反應式中產生新分子。
3.合成大分子,或重組分裂成小分子。
2化學式
中堂下課,阿銘拿著題目來請教許威老師,許威老師說道:「阿銘,你剛剛不是說在路上看到一個女孩,穿著洋裝很有氣質的在等公車。其實啊,化學式就好像這樣!人有性別、個性、穿著等等的特質,物質就好像人一樣,也具有不同的特性,所以我們會用不同方式來描述。物質最基本的原子種類,我們會用『實驗式』;物質的個性,我們會用『示性式』;物質的穿搭組合,而用『結構式』來表示。」
化學物質中,有關純物質的表示法,在科學中根據不同表達的方式來該物質的不同特性,以下提到的分別為「實驗式」、「分子式」、「示性式」、「結構式」、「電子點式」。
‧實驗式:表示出組成物質的原子種類以及原子數簡單整數比的化學式。
‧分子式:表示出所組成物質的原子種類和原子實際數目之化學式。
‧示性式:表示組成物質的原子種類、原子數目以及特別標出官能基來表示該物質的特性之化學式。
3反應方程式書寫原則
連接的上一堂數學課,值日生急忙的要擦掉黑板上的數學方程式,益弘老師卻要同學暫慢並說:「同學同學!在化學中我們也會使用數學方程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進行。道理是一樣的:以+號表示反應、而用→代表=、化學式前的係數代表的是倍數。你們看~這道理是否相同呢?」阿棟馬上回答:「老師你也會教數學啊!」老師摸了摸下巴說:「文科老師常常提到『文史不分家』,我看我們理科不也是如此『數理不分家』啊!」既然「化學變化」為產生新物質,那我們利用「化學方程式」來表示這些「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的關係。該怎麼表示呢?
「化學方程式」:以化學式及簡單數學符號表達反應物與生成物關係之式子。
1.方程式左邊寫出反應物,方程式右邊寫出生成物。
2.數個反應物間以「+」連接,數個生成物間也以「+」連接。
3.反應物與生成物間用箭頭表示反應。
4.其他符號:「加熱」在反應箭頭上方或下方以△表示之。「催化劑」則將其化學式寫在箭頭的上方表示之。
5.在反應物以及生成物的右下方以()中表示該物質的狀態。固體以(s)表示、液體以(l)表示、氣體以(g)表示、水溶液以(aq)表示。
6.化學方程式為用來表達實驗結果,且不可憑空杜撰。
A物質與B物質反應產生C物質。以「A+B→C」表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