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如何讀出這本書的最大價值

記得小時候愛打電動,從《神奇寶貝》、《三國志》到《英雄聯盟》......什麼都玩;如果不想在新手村卡太久,除了請一個老手帶我,最實用的東西就是「攻略」。攻略會告訴你接下來將發生什麼事、你會需要什麼道具等;更厲害的攻略,會告訴你遊戲作者的想法和世界觀,讓你彷彿置身遊戲中,藉著不斷「破關」,與主角一起成長。

這本書將成為你的專屬攻略,幫助你面對學涯中的關卡,不只告訴你「如何過關、需要什麼道具」,更告訴你「為什麼要過關」。而當你翻開這本書,有幾個重點能幫助你,讀出這本書的最大價值。

來自世界知名課程的啟示

這本書的成書,要感謝史丹佛大學的「生涯規劃課」(Designing Your Life),課程中把「設計思考」的概念應用於人生,幫助每個人找到「我這一生要做什麼」、破除迷思,並依此來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而一個「經過設計的人生」,能讓人持續有創造力、有產出、持續進化,而且永遠有驚喜。

市面上有很多探索相關書籍,但當我看到這本精鍊自這堂「生涯規劃課」的書時,簡直如獲至寶!期待自己的未來,能依此規劃每一天,並持續對學習抱有熱情......這正是台灣學生需要的啊!但在一些的實驗後,我發現對繁忙的台灣學生而言,除了需要有空間思考,也需要更直接的工具,讓學生有自主的能力,把每天的學習與未來連在一起。畢竟,如果到就業前才做生涯規劃,又或都是「被規劃」而沒有自主的空間,真的太可惜了。

因此,我決定融入108課綱的精神與制度,也融入學涯設計單,讓這本書的一部分以工具書的形式來表現。我知道很多人是愛書人,喜歡自己的書保持「新新的」,連摺到都心痛,更不用說在上面寫什麼筆記;但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其實是「寫」出來的。藉著寫,不只可以促進理解,更能幫助你記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每個寫下來的內容,也都能轉化成你獨一無二的學習歷程檔案。所以,拿出你最喜歡的筆吧!喜歡的句子可以標記下來,「學涯設計單」跟旁邊的空白,無論是文字或圖畫,用你喜歡、可理解的方式完成吧!若做到後來,都寫下去了,卻發現前面需要修改,也沒關係。在「Design Your Life」中有句話說:「在人生設計中獲得快樂的秘訣,並非做出正確選擇,而是學習如何選得好。」畢竟,所有曾寫下的,都是當時最好的自己,而每次的調整,也都是學習變更好的過程。

有了精采的生活跟思想,學習歷程怎麼會空虛呢?

你可以這麼做

在本書開始之前,提供三個小祕訣,讓大家可以「一讀入魂」:

●請不斷想像未來的自己。
●可以一次或分次讀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找朋友一起讀吧!

有句英文諺語說”To see is to believe.”(眼見為憑),但我更喜歡說"To believe is to see"(人相信什麼,最後就會看見什麼)。在每個章節,都帶著對未來的想像不斷前進,會發現許多可能性。

而無論是誰,在前進的過程中都可能會卡住,原因有很多;但支持我們繼續下去的,往往不是當下的成功或失敗,而是在前方想達成的願景。因此,你可以照順序往前走,也可以先把全書讀完一次,有整體概觀後,再回來寫「學涯設計單」;只要能完成的方式,都是好方式。

最後,「一個人能走得快,一群人能走得遠」,在設計學涯的歷程中,邀請你的好朋友們一起,一定能增加更多樂趣,也會讓你充滿能量的。

就讓我們一起開始Design Your High School的旅程吧!

=============================================================

把學習歷程當IG經營,就不覺得是找麻煩了

現在幾乎人人都用Instagram(IG),有的人除了大帳,還有小帳跟小小帳;我要邀請你,可以開始把學習歷程檔案,想像成你「官方版的IG帳號」來經營。你會發現,你的IG首頁各區塊,與學習歷程的內容項目,居然驚人的相似!

在IG的個人首頁中有三大區塊:個人檔案、精選動態與貼文區。「個人檔案」:像是學習歷程中的個人資料,「簡介」就是「你想讓別人如何認識你」,也是自傳與個人最大的亮點;「追蹤中」則代表你關注哪些議題、事件或人物。

「精選動態」:像是學習歷程中的修課記錄,或任何你持續花時間經營、值得記錄的活動與生活重心。

「貼文區」:代表那些無論課內或課外、讓你自豪的學習成果或多元表現。

當你把學習歷程當成IG帳號來看待,而不只是交作業,你一定會發現自己開始轉變。

情境A:
過去你可能沒什麼自信,但當你(半被迫地)開始探索自我,或試著從別人眼中發現自己的亮點,會發現自己原來如此溫暖、又這麼會關懷人;你不只開始有自信,甚至開始思考,如何在這個憂鬱症充斥的社會去療癒更多人?你開始有使命感,對選系也隱約有了一些方向。

情境B:
你開始在所做過的每件事中,思考哪些部分才是最有價值的?在一篇班際籃球賽回顧文的照片中,也許有某一張是第一名的獎狀,但第一張會是你跟隊員們的合照;因為你很清楚,是因為有這群人一起學習成長、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才有如今的成果。而當想到比起瘋狂得分,你更喜歡喊戰術、用助攻串連隊友,就能想像自己未來的職位,可能會是公司中的軍師,只差在專業知識了。透過反思,你能汲取出考試、分數以外的能力。

情境C:
當你看著環保議題中汽車碳排放的主題,旁邊跳出來的特斯拉(Tesla) Cybertruck深深吸引了你,即使電動車怎麼聽都是自然組的範疇,但社會組的你還有機會嗎?你除了在限時動態上放了Cybertruck的照片,更開始自主學習,發現原來2030年每3輛車,就將有1輛是電動車;而在這個產業中,除了製造,還有設計、行銷……這些都能成為未來工作的方向。過去不喜歡英文的你,現在因為想看更多國外的資料,必須好好面對;當有了學習動機,英文也真的開始越來越強。

以上都是實際發生在不同學生身上的案例,這些也都沒花到什麼錢,都是貼近一般學生的生活經驗,這代表他們可以、你也可以。學習歷程不是填充、而是擴充導向,促使你更細緻地認識自己與世界、更寬廣地想像未來,再更有目標地規劃每一天的課內外行程。
相信許多人看完本章,會對108課綱有一些新的認識,也會更有信心;當我們把眼光再放寬一些,就會看見自己並非孤獨的,學習歷程不只有台灣做,國外有許多成功經驗可參考。但最關鍵的思維在於,我的生命並非為了成就學業或某個職業;相反的,是要讓學業與職業成為幫手,來成就我的人生。

而此事的重要性,並不比考試更低。不只是高三下考完試,或先上大學再開始想未來;即便還是學生,但當我們開始思考未來,並做出實際行動,就是為自己負責任的開始!而要怎麼做呢?下一章,我們一起開始設計「正中靶心」的學習歷程!

===============================================================================

缺少學習動力?試試畫個「黃金圈」

我聽過一個詞叫「草莓族」,常被用來描述1980-1990年代出生的人(例如我),說他們抗壓性低、說話還帶點酸;我聽到的反應是,你才草莓族,你全家都草莓族!

而在描述現在的學生時,許多人會下這類標籤:「#躺平族」、「#無動力世代」。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這個描述,但如果是我自己被這樣說,大概會滿不爽的,因為我明明就很有動力啊!只是那些「你認為我應該有動力」的事情,真的都很無聊。對很多人來說,「去上學」大概是最沒動力的事情之一,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我認為很大一部分,在於「無法想像自己的未來」。

參加嘻哈研究社,你能想像自己有天站在舞台上,說唱出自己的想法。

練習打籃球,你可能會想像自己是柯瑞(Curry),要投倒數1.5秒的致勝球。

你研究一個主題,會想像世界上有多少人的生活,因你的研究結果而獲得極大的改善。

當你專注投入一件事,往往不輕鬆,還會遇到許多困難,你的表現也未必比他人更好;但因為對未來有想像,不用別人強迫,你就會採取許多成長行動,去找資源、克服挑戰。最珍貴的是,無論最後成果如何,你都感到不枉此行。多少人帶著積極想像在學習?

去學校上課、考試、下課再去補習班……這樣的行程,大家都知道其必要性;雖然許多人提倡「以終為始」,但有多少人,是帶著對未來的積極想像在做這些事?又或說這樣的行程,最後會讓我們成為怎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答案其實相當模糊。那要求學生的上課態度、自主成長……當然會很困難。另一方面,課還是得選、學習歷程還是得交,也當然要放一些看起來厲害的東西;為此,很貴的各種競賽、課程、營隊,也只能報名報起來。

許多教授都說過,學習歷程檔案不是塞越滿越高分;所有活動都有其效果,但學生的時間、家長的金錢也都有限,那,「如何安排」就是最關鍵的問題。本書的目標,在幫助你建立一段充滿想像與動力、自主成長、導向未來的高中學涯,且根據此產出的學習歷程,也要能在升學時,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怎麼做?你需要運用「黃金圈法則」(The Golden Circle)!

認識黃金圈法則

「黃金圈」的概念出自於作家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於2009年的TEDx演講,主題為「偉大的領袖如何鼓勵行為?」我一看到就覺得,這真的太適合學生了!

在演講中,西蒙·斯涅克談及諸如蘋果電腦、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等所有偉大的機構或領袖,他們思考、行動與溝通的模式,如何與眾人不同?而這簡單的模式,讓他們能激勵自己或眾人,並做到競爭對手所做不到的事。

黃金圈

Why(動機)

當我做任何事時,首先要問:「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真正想完成什麼使命、願景、目的?」例如:為什麼要去學校?為什麼要上某個系?為什麼要跟某人交往?

簡而言之,「我這一生,要把能力、智慧、熱情、時間放在誰身上?要造成什麼影響或改變?」通常有實際的動作,並盡量與他人相關。

How(方式)

以上的使命或願景,「我要如何完成它?我的價值觀或賣點為何?哪裡與他人不同?」例如:我成績表現最好、更有紀律、更能為人著想……偏向一個形容詞、描述或價值觀。

What(手段)

要完成目標,「我實際上做了什麼事,讓我有資格或能力達成目標?」這是大多數人最熟悉的,例如:具備某張證書或獎狀、參加了某個活動……通常是一個物品或一個行動。此法則可以適用於任何人、做任何事之時,當然也適用於每一位學生,大至活出特別而超凡的生命、設定自己的學涯,小到完成一個自學計畫,都能受惠於此。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斐勒(Rockefeller)曾說:「『目的』是驅動我們潛能的關鍵,是主導一切的力量,它可以影響我們的行為,激勵我們製造達到目的的手段。」大多數人都習慣藉由數據、名次或方法論,來激勵他人或自己;但使命、願景、目的,才能真正有效且持續地刺激人往前,並主動克服過程中的困難。

你可能有經驗:你嘗試說服朋友做一件事,你提出了所有的理性原因,連你自己都相信了,但他仍然不為所動;最後你已經放棄說服他,只說了一句:「是朋友就走啦!」他竟瞬間答應,而你還在想「為什麼?」

在人類的大腦結構中,最邊緣的「大腦皮層」負責理性、分析與語言,對應到What;而更中心的「邊緣系統」負責情感(如信任、感動與忠誠)、決策及所有行為,對應到Why。因此,當我們談及Why,就是在對一個人的情感說話,並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

改變表達的順序,從Why開始,在What結尾,就能鼓勵人產生對應的行為,無論是自己或他人。

#搶救無動力
#讓未來可以想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