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6歲的戲劇課

9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戲劇是語言的藝術

想像你正在等車或在商店裡買東西,旁邊剛好有人在聊天。你未必是要窺知他人隱私,但或許會不經意地聽到一些談話內容。如果你不特別留意,他們交談的內容對你可說毫無意義。但若是你仔細聆聽,也許就會從中得出一些蛛絲馬跡的訊息。比方說他們之間的關係、感興趣的話題、身份背景等等。若是再更注意聽下去,也許還可以通過他們講話的方式,推測他們的個性或習慣。
當然,除了講話的內容之外,你還可以藉由他們的外觀、穿著打扮、舉止等因素,進一步獲取更多足以提供判斷的訊息。
諸如此類的生活場景,其實也就是戲劇場景的基本構成法則。當你觀看一齣戲劇時,你所能掌握的線索就是角色在表演空間裡展現的一切互動,包括角色彼此之間身體的接觸或言語的交流。如果你觀看的是一齣默劇,那麼演員會運用大量的身體語言來表現劇情以及角色性格。如果你觀看的是一齣有台詞的戲劇,那麼演員之間通過語言來呈現的對話,便構成劇情發展最重要的關鍵。
不論你是閱讀劇本或是觀看演出,往往從劇情一開始就有一連串的對話。作為讀者或觀眾的你,從他們的對話之中收集資訊,推測故事背景,試圖瞭解劇中人物的動機、個性以及相互之間的關聯。隨著劇情不斷發展,訊息逐漸累積,而我們對故事與人物的理解也越來越完整。
這就是戲劇與其他類型文學作品最不一樣的地方。戲劇是語言的藝術,除了獨腳戲之外,大多數的戲劇敘事是交由對話來完成。

戲劇:不同於小說、詩歌的閱讀體驗
小說或詩歌的閱讀體驗,與劇本的閱讀很不一樣。當我們翻開一本小說,首先會注意到有個敘事者在對我們說故事。敘事者可能是第一人稱的「我」,讓整本小說通過這個「我」的視角,來引導讀者瞭解故事發展。敘事者也有可能是第三人稱,通過他對事件的觀察、參與或評述,讓讀者明白小說的情節。在比較特殊的情況下,小說會以第二人稱的方式書寫,彷彿是在對著讀者侃侃而談。不管是哪一種人稱、哪一種視角,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基本上是依循著敘事者的視線與路線。敘事者提供的線索,就是我們對小說所能掌握的一切;敘事者帶我們走到哪裡,我們就只能看到哪裡。即使是小說裡一個沒有發生任何情節的空間,但敘事者仍然通過他的說明,讓讀者知道應該看到哪些細節。
閱讀詩歌是另一種感受。許多詩歌帶有抒情意味,不管是喜是悲,抑或是對世界的觀察,多半是以詩人本身的體會為出發點。當我們閱讀一首詩歌時,同時也是閱讀詩人的心靈,貼合詩人的情感與生命。有些詩歌的意境深邃複雜,但往往只要讀懂了這位詩人的生命,彷彿也可以瞬間瞭解詩作的意涵。
劇本的呈現則與小說、詩歌不同。劇中雖然有主角、配角之分,但不像小說一樣有個統攝全局的視角。劇本中的各個角色代表了各自的觀點與判斷,有著各自的視角,讀者必須跟隨著每一個說話的角色,不斷轉換視角,才能充分體會個別角色的情緒與想法。若是將劇本搬到舞台上演出,這樣的情況更加明顯。大部分的戲劇演出,並沒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們該看什麼地方,也不會直接評論劇中角色的行為或想法。我們對於舞台上發生的一切,只能根據角色之間的對話來判斷,從對話裡流露的訊息推測角色之間的關係,理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進而拼湊、整理出我們對於劇情以及角色的理解。

一開口,就是人生的片段
不管是閱讀劇本,或者是觀看戲劇的演出,我們既像是旁觀者,又好像是與劇中人一樣感同身受。之所以像是旁觀者,那是因為我們同時面對每一個角色說出口的話語,由我們自己收集並篩選對話裡傳遞的訊息。之所以感同身受,是因為我們常常必須設身處地去瞭解每一個角色為什麼會說出那樣的話,為什麼在說話的同時流露出某種特定的情緒或反應。
有時候,同樣一句台詞運用不同的方式來念,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你真是太棒了!」可以是一句充滿讚美的台詞,但有時候可能會帶點諷刺的意味。我們必須依據每一句話出現的時機和場合,以及說話的角色當下是什麼情緒及處境,才能比較精準地做出判斷,瞭解到這句話究竟是傳達什麼意思。
我們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就表現形式上來說,戲劇的確跟現實生活有不少相像的地方。想想我們在現實生活裡所參與的各種場合與活動,常常必須依靠在場人士所說的話語,提供我們種種訊息,幫助我們充分瞭解情況。或許是因為戲劇閱讀與觀看的特點,讓我們更能想像與理解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在各種情境條件下的不同反應。閱讀劇本,觀看戲劇,其實就像是在觀察人生!

戲劇對話取自生活,卻不是生活的複製品
不過,戲劇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材自現實生活,但並不是完全照抄日常生活,而是通過文學的形式化為劇本,以藝術的手法在舞台上呈現。比方說,有些時候我們會看到劇中人以獨白的方式,說出內心深處的想法。有時劇中人物會利用旁白,將一些訊息透露給觀眾知道,但其他劇中人卻不得而知。正因為戲劇並不直接照搬現實生活,所以戲劇的語言也不是只有一種樣貌。除了現在比較常見的口語對話之外,在不同時代或不同文化背景的劇本裡,戲劇台詞常有不同形式的表現。
例如希臘悲劇或是英國伊莉莎白時期莎士比亞的戲劇,都是用詩歌形式寫成的台詞。十七世紀法國古典戲劇,也是以詩行撰寫。雖然看起來都是詩歌,但彼此之間卻有明顯的差異。莎士比亞的戲劇台詞,每一行有十個音節,不需要押韻,稱作「無韻詩行」。法國古典戲劇的每一行台詞,則要求要有十二個音節,稱為「亞歷山大詩行」。這些規則是固定的,有時非常繁瑣,往往牽涉到不同時代以及不同文化體系下的詩歌美學觀念。同一個時代的戲劇,有時也未必用同一種形式來撰寫台詞。例如希臘悲劇必須用詩行撰寫,但喜劇就不需要,主要原因涉及不同戲劇類型的文學位階高低,以及他們被賦予的社會功能和期待。有意思的是,亞里斯多德寫過一本題為《詩學》的著作。這是希臘時代最著名的文藝理論。名之為「詩」,但書中所談論的對象乃是悲劇。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當時的悲劇都是詩行撰寫,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明戲劇與詩歌的關係密切。
雖說大部分戲劇的創作是為了演出,但有些作家即便以戲劇形式寫作,目的卻是為了抒發個人內心的情懷,而不一定在意作品是否能被搬到舞台上。在這樣的情況下,作家也常會利用詩歌的形式來寫劇本。浪漫主義時代的作家便有不少這樣的作品。例如英國詩人雪萊的《普羅米修斯獲釋》、德國詩人歌德的《浮士德》等等,都是利用「詩劇」的形式,來表現他們對於偉大生命的想像,藉由作品來描述與反思英雄的內心世界,寄託詩人對於人生崇高理想的追求。這種類型的戲劇作品,在英文裡叫作「書齋劇」(closet drama),在中文裡稱為「案頭劇」。詩人寫作的初衷是為了提供閱讀,所以並不特別考慮到演出時可能遭遇的限制,也未必在意劇情銜接的流暢與否。不過,隨著舞台技術不斷演進,現在也有不少導演嘗試挑戰這些原本難以演出的戲劇。
就西方戲劇的發展歷程來看,一直要到十九世紀寫實主義興起之後,才開始有大量以日常對話形式書寫的劇本。當時的劇作家們認為,戲劇舞台上要能夠充分反映現實世界,無論是布景、服裝、說話方式等等,都要貼近實際的生活。時至今日,不管是舞台上演出的戲劇,或者是我們在電影、電視或網路上看到的戲劇,大部分的台詞都是採用白話,且跟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頗為相近。

什麼樣的語言更能反映真實?
不過,就像我們一再說明的,戲劇固然常取材自現實人生,但不是像流水帳一樣照搬生活裡的大小瑣事。也就是說,看起來再白話、再寫實的戲劇對白,其實還是經過劇作家一定程度的修整。那麼,究竟是口語式的對白比較能反映真實人生現況,還是詩行的意境更能表達人物內心所感呢?我們常說某些感覺是「言語難以形容」,那麼戲劇究竟是要利用精準的台詞說出某些想法,還是運用詩歌抒情的方式,表現人生五味雜陳的感覺呢?
二十世紀下半葉起,由於各種哲學思潮不斷衝撞、質疑與解構語言在人類社會中的功能,連帶影響到劇本的寫作。有些劇作家藉著看似正常但卻沒有什麼邏輯關聯的句子,來表達他們對於人生荒謬的無奈感。例如法國荒誕派劇作家尤涅斯科的《禿頭女高音》就是代表作之一,劇中人毫無間斷地說了許多句子,乍聽之下好像有些什麼訊息,其實連貫起來卻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說起來,這不也好像我們現實生活裡會遇到的情況嗎?
不管戲劇使用哪一種類型或風格的語言,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戲劇仍然是以語言為載體。我們對於語言有什麼期待或想像,劇本或舞台上往往也可以找到相對應的表現。戲劇是語言的藝術,從詩行、日常生活的語言乃至各種變形,瞭解戲劇就是瞭解語言,掌握語言也就掌握了戲劇!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