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 面對高中的魔王關——考大學!
關卡9:分科測驗
~~~~~~~~~~~~~~~~~~~~~~~~~~~~~~~~~~~~~~~~~~~~~~~~~~~~~~~~~~~~~~~~~~~~~~~~~~~~~~
同時,他心中有一個小小的擔憂,於是克也去問問看有分科經驗的和也。
克也:「哥,我目前決定要考分科測驗了,但我其實沒有信心能在家中保持專注,認真讀書。」
和也:「那很好呀!既然決定了方向,就要努力往前衝!倒是我可以分享幾個提升專注力的技巧。」
無法專心複習怎麼辦?分科戰士六個提高專注力的技巧!(文/Amanda Chien)
毅然決然投入分科測驗的你,總是很難專心坐在書桌前複習?想到其他人已經脫離苦海而羨慕、動搖?準備分科測驗從來不是件容易事,特別是在幾個月內保持專注持續複習,因此本篇文章,考過分科測驗的筆者要與你分享一些自己用過的小技巧,幫自己更堅定意志!
1.換成智障型手機讓你更專注
「打開Instagram,滑個限動、貼文,再看看YouTube,看幾個廢片,喜歡的YouTuber 更新了,十幾二十分鐘的影片,配個零食,接著打開LINE,看到聳動標題新聞,想說去看一下那些爆氣留言娛樂一下自己,好朋友剛好在線,你一言我一句,聊個不停,好不容易聊完,兩小時過去了……。」
覺得上面的流程很熟悉嗎?這是筆者的日常。生活在網路世界的我們,時時刻刻依賴著社群媒體,然而一天能用的時間也不過幾小時,隨便一滑,時間轉瞬即逝,接著再懊悔、不停責怪自己,無法逃離這個惡性循環。
如果你也因為3C產品而無法專注,何不將你的智慧型手機換成只能打電話、鍵盤數字跟鈴聲一樣大的智障型手機?與家人朋友溝通好,有急事打電話給你即可。雖然看起來很誇張,但請相信我!改用傳統型手機後,你的生活會瞬間變得清靜許多,也會發現就算沒有即時回覆朋友限動,世界也不會毀滅,從前依賴的種種,都將變得無足輕重,甚至,你會發現原來你真正想關心的人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多,對於家人你也會更感恩他們的陪伴,最後,那些已上榜同學帶來的誘惑也會被隔絕於千里之外,無法影響你!
對於考生來說,除了時間和記住知識,注意力同樣非常珍貴。不用智慧型手機看似很激進,但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在你需要大量注意力的情形下,這可以將你一天珍貴的專注力放在真正該在意的地方,減少分心的機會。
2.限定一小時網路時間,不至於跟社會脫節
看完第一點你一定會想說,如果有重要訊息怎麼辦?除了事前就先說好請他們傳簡訊或打電話給你,還可以在一天中安排一小時網路時間,利用這一小時回LINE訊息、查收郵件、看看國際時事、新聞、知識類型的影片等等,或者查資料補充讀書時不會的筆記。
當然,你也可以去看看朋友們的新貼文,但前提是自己心態千萬不要被影響,像我個人是個十分容易東想西想的人,所以備考的時候我把Instagram帳號暫時停用,主動隔絕那些容易影響心情的資訊。如果你是個需要用文字抒發的人,推薦你使用 LINE 貼文,可以設定公開對象,讓知心好友們知道你的近況即可,也不會讓你無法控制自己的小手手滑來滑去喔!
特別注意,一定要讀完書才能開始網路時間!筆者自己推薦的上網時間是睡前三小時之前(假設十一點睡覺,七點到八點即是你收發訊息的時間)。否則手機或電腦螢幕的藍光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連帶影響睡眠品質與讀書狀態。
3.把目標寫在讀書看得到的地方
準備分科測驗有一百天以上,每天做著一樣的事,難免會覺得迷惘、灰心喪志,忘記當初為何選擇這條路,為何不跟其他人一樣學測就上?所以筆者建議所有拚分科的學弟妹們將自己的目標、或一些自己喜歡的勵志語錄寫在書桌旁邊,尤其是坐上書桌的時候就會看到的地方,提醒自己不忘初衷。
筆者當時甚至將撕碎的大學面試應考證放在面前,時時刻刻告訴自己:「這是你的選擇,要對自己負責,千萬不能後悔。」儘管這個小辦法不能實際提升成績,然而筆者覺得對於時不時慌張迷茫的分科戰士是極為有效的定心丸。
4.寫日記,強迫自省!
睡前寫日記是筆者學測前三十天為了練國寫手感而養成的習慣。筆者發現在寫日記的過程中,除了記錄日常瑣事,更是反省一整天讀書狀態的最佳機會。不需要寫一整段的流水文,可以主要分成四個部分記錄:
● 檢視今日事項(讀書、運動、生活習慣……)的完成百分比。
● 可以改進、加強的三件事。
● 今天值得你感恩的三件事。
● 日常小murmur(大約三十字)。
有時候就算對於一天沒什麼感想,也會基於完美主義,強迫自省,寫滿三點。這不僅能提升對自我身心狀態之覺察,也能夠及時調整讀書方法,對於建立更強壯的考前心態相當有幫助!
5.番茄鐘讀書法
番茄鐘讀書法想必大家都聽到爛了,然而分科戰士要讀的科目較為單一,不像學測需要替換讀,反而更加容易感到疲乏。因此使用番茄鐘讀書法(Pomodoro Technique),將時間切分成讀書五十分鐘、休息十分鐘或讀書二十五分鐘、休息五分鐘,完成一個又一個的時間段,不僅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成就感,更能長時間保持高效狀態。
筆者是選用讀書五十分鐘、休息十分鐘,順便控制自己寫題目的速度,例如我會規定自己在五十分鐘內完成一份考古題,時間一到,我便會離開書桌伸展、踏步,保持身體活動,減緩肢體僵硬。
十分鐘過後,回到書桌檢討考卷、訂正、補充、延伸,通常也會再耗掉五十分鐘,因此筆者讀一個科目平均需要兩單位的番茄時鐘,一天三科,就是六小時,但一整天下來從不會感到厭倦,也不會感覺時間過得飛快,反而是感到充實與滿足。
6.讀書計畫與每日清單,進度掌控,保持生活節奏
每天早上在讀書前,筆者都會先規劃當天的To do list以及查看讀書計畫。
To do list是生活小事,在千篇一律的考生生活中營造一點儀式感,例如早上喝一杯咖啡、運動半小時、冥想十分鐘、刷廁所等等,規定自己一定寫五個,而完成率多少完全看當天心情,但只要完成率大於40%,那天就會感到很滿足!我認為在高壓的備考生活裡,賦予自己一些精神打氣是十分必要的!
讀書計畫的部分,在日曆本上我會分成「一週必須完成的章節」與「每日應讀」兩個部分規劃,我不會每天設定一樣多,更不會規劃到剛剛好極限,章節會設定一回左右的容忍範圍,哪怕一天沒完成,這週仍能補回來。這樣便不會因為落後太多而容易想要放棄。我自己亦有規劃以課程主題為單位的時間表,大概控制一下進度,也更能掌握複習脈絡。
最後筆者想告訴大家,當你有心要改善自己懶散的讀書狀態、想要更加投入與專注時,你就已經贏了很多人了!完全斷絕對社群媒體的依賴並不容易,克服對於再次失敗的恐懼也並非易事,長達數個月的讀書計畫,光看也覺得疲憊。然而讀書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以及狀態調整,做好當日事項、檢討、調整,看著計劃表一格一格的畫滿,最後不管結果怎麼樣,都會相當佩服與感謝沒有中途放棄的自己!
~~~~~~~~~~~~~~~~~~~~~~~~~~~~~~~~~~~~~~~~~~~~~~~~~~~~~~~~~~~~~~~~~~~~~~~~~~~~~~
克也:「原來如此,我會試試看這些方法的,哥,謝謝你。想再問,你還記得當初準備分科時是怎麼讀書的嗎?我想把你的讀書方法,和我原本的進行對照,看看哪裡還可以再改進。」
和也:「當然沒問題,很開心看到我親愛的弟弟充滿幹勁的樣子!」
分科考前衝刺讀什麼?三大複習技巧告訴你!(文/吳伊晴)
距離大考不到一個月,我要讀什麼?感覺都複習過了,我要從哪裡開始呢?前幾次模擬考成績都不理想,我該怎麼辦?不用擔心!筆者會將自己在考前衝刺時如何複習的訣竅告訴你,同時也會提供你一些心法,讓你在考前不再只是焦慮跟緊張,而是可以帶著自信跟充足準備去面對分科測驗!
考前衝刺的重點如下:
1.大範圍掃描考試內容:複習重點整理
當你覺得好像所有東西都讀過一遍且不知道該從何讀起時,筆者會建議你以自己之前做的重點整理本為主。但若你在之前複習時,並沒有做專屬自己的重點整理本,筆者建議你可以去購買坊間出版社出的考前衝刺重點整理。通常出版社都會做成小本,讓考生易於攜帶。
考前衝刺期間,利用這些重點整理本,可以快速地瀏覽跟複習所有可能的考點或是重要知識。而且這種重點整理本通常複習一次不會需要花太多的時間。若一開始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複習,筆者就建議將重點整理本從頭到尾看一次,且在瀏覽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螢光筆或是折角做記號,把自己還不熟的部分標示起來,反覆複習。
2.把錯過的變成會的:複習錯題本
在考前衝刺時期,最重要的事情是把自己錯過的題目或是觀念變成會的,因此筆者會建議你不要再去做新題目,而是把之前歷屆、模考、參考書等錯過的題目拿出來訂正。如果你有在每次考完試或是練習完題目時做錯題本,就會減少要蒐集題目跟整理的時間。若當初沒有做也沒有關係,筆者建議你先以歷屆考題的訂正為主。錯題就是在幫你抓不熟的地方,因此訂正它們,其實就是在複習不熟悉的觀念,對於衝刺階段來說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事情!
筆者利用錯題本複習時,也會把上一段所說的重點整理本放在旁邊,並在重點整理本上找到寫錯過的觀念,將它標示起來;同時,我也會在錯題本寫上該觀念在重點本上的頁數。如此一來,在接下來複習時,就可以有效率地強化觀念、熟悉題型。
3.給自己適度的壓力:時限記憶法
當前述的複習都做過至少一遍時,有時你還是會感覺自己有某些東西記不起來,筆者考前衝刺時就常常有好像讀過了但又不太熟的感覺。因此,筆者當初使用了時限記憶法,給自己一些時間壓力,讓自己不只能記憶更能達到理解。
例如社會科的部分,筆者會先將考試內容拆分成不同單元,每個單元用三十~六十分鐘去做記憶,接著拿出一隻筆跟一張紙,把剛背完的內容用心智圖或是樹枝狀圖列下來,接著再回去對照重點整理本,找出自己剛剛沒有記到的部分補充上去。這時你就會發現,你對於自己剛才沒記到的東西,會產生一種深刻的記憶。反覆操作幾次,你便會在不知不覺中記憶越來越多的東西,而這些也將變成你的長期記憶。
在學習的路上,很少有人可以學一次就會,成功也不是一蹴可幾,因此我們要靠著不斷反覆的複習、練習,才能一步一步建立起我們自己的實力跟信心!最後想告訴大家,考前複習原有的東西絕對比學習新的東西來得重要!要重新掌握一個全新的知識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如果用來複習舊有知識並加深印象,投資報酬率一定更高。除此之外,考前讀熟悉的、看過的東西,可以幫助你建立信心,因為當看到你之前沒看過的知識,你可能會開始緊張你是不是沒有讀到。這時,選擇把重點整理本跟錯題本拿出來反覆做練習跟複習,可以讓你在過程中比較不會感受到壓力,也能有相對的知識的輸入跟輸出,是考前衝刺時期最好的選擇。
筆者要祝福看到這裡的同學們考試順利,在這一條辛苦的準備路上,你們已經快要抵達終點了,再多花一點時間、再反覆多讀幾次,你們都會在考試當天大放異彩,將你們這段時間以來的努力成果,好好展現跟發揮!
關卡10:選擇大學
~~~~~~~~~~~~~~~~~~~~~~~~~~~~~~~~~~~~~~~~~~~~~~~~~~~~~~~~~~~~~~~~~~~~~~~~~~~~~~
時間又飛快地過了幾個月,熾熱的酷暑到來,克也終於考完了分科,正準備選填志願。但他心中有些疑惑,因此他回學校找盧老師商量。
克也:「盧老師,我雖然已經有明確的目標校系了,但同時也有廣泛的興趣,想多方探索,不太確定要選校還是選系才好?」
盧老師:「這個問題是個大哉問呢,不過你還是可以從幾個方面下手。」
高一到高三都適用!越早知道越好的選大學心法(文/宜蓁)
儘管經過了高中三年的探索,還是有不少人在最後填志願時,無法決定想念的科系是什麼,抑或是在多個心儀的科系中選不出最想在大學時深究的領域。因此,筆者在此想提供幾個快速探索的方法以及選大學時可以考量的多重因素。
1.如何找到喜歡的科系?
在尋找喜歡的科系或領域時,可以先透過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去驗證。MVP,中文為最小可行性產品,是指用最低的成本先完成一個最初階的版本,並以最快的速度放到市場上測試是否可行。此概念通常應用於產品的開發,但也能成為生涯探索時一個很棒的工具。藉由不斷的測試與優化修正,一步一步篩選出自己最有熱情且最適合的科系與職業。具體作法由淺到深會分為三個階段:
● 網路資訊:通常是大部分人開始探索的第一步,可以透過ColleGo!、104 等網站快速了解十八學群所學的內容及未來出路。另外,也可以直接用搜尋引擎搜索你有興趣的科系,以獲得更多更深入的資訊,而這些資訊也會成為下一步訪問的基礎。在這一步通常會留下五~十個有興趣的科系。
● 訪談:只有在網路上查資料是遠遠不夠的,而大多數的學生可能只有做到這一層面就停止了,上大學後才發現科系的真實樣貌與原先所想的大相逕庭,所以實際去訪談就讀該科系的學長姐以及未來想成為的職業之從業人員很重要。訪談過程中可以著重提問工作和求學時可能遭遇的困難以及黑暗面,反問自己能不能接受或是未來需培養什麼能力才能克服,並藉此觀察訪談對象的人格特質和工作的環境自己是否喜歡。此外,若是身邊沒有人能給你訪問,那麼也可以在各大社群媒體與論壇上找看看,也能在 IOH上觀看學長姐與教授的訪談影片。這一步通常會篩選到至多三個有興趣科系。
● 簡單體驗:最後,可以透過一日見習、簡單的小專案實作、短期實習、上課等等方式,親自體驗該職業的面貌。不僅能親身感受未來要投入的領域,也能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未來該加強哪些能力。
2.學校怎麼選?
確定大致的科系之後,再來就是選學校了,除了根據分數去選填之外,也能將以下三個面向納入考量:
● 資源多寡:前往校網以及系網查看各學校所提供的資源,諸如交換學生、獎學金、學術活動、研究資源、教授們的專長領域等,過程中也會慢慢了解各校系的特色與差異。資源當然越多越好,但也可以留意自己需不需要這些資源、這些資源對自己的未來規劃有幫助嗎?甚至也可以提早設想自己大學四年會如何運用它們。
● 地理位置:除了離家遠近之外,地理位置的差異也會影響課外活動。通常北部的實習機會較南部多,且有一大部分的實體活動,像是各大競賽、講座和培訓計畫等,也都在北部居多。另外,各個縣市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例如臺北常下雨、臺南較多美食),選學校時也可以將自己的喜好與生活習慣納入考量。
● 學校聯盟:各大學為了共享資源與提升競爭力,會與其他學校共同組成聯盟系統,其中最知名的非臺灣大學系統莫屬,包含臺大、臺師大、臺科大三校,還有其他像是臺聯大系統(中央、陽明交大、清大、政大四校)、臺綜大系統(中山、中正、中興、成大四校)等。聯盟內開放學生跨校選課與圖書借閱共享,是一項選大學時可以考量的因素。
3.選系VS選校大論戰
現實不一定像我們預想的一樣完美,在選填志願時可能會因為成績不夠或是家人價值觀等種種因素干擾,無法選擇心目中最理想的校系,此時選系還是選校就會成為一大難題。
通常選系會較適合已有明確志向的人,而對未來方向尚且模糊的人則較適合以選校為主,運用校內的資源多方探索。同時,也可以考慮該校的轉系、雙主修或輔系難度,並評估自己能否克服各種玩樂誘惑,專心讀書。而不同類組也會有不同的選擇策略,例如三類較重視執照,因此會以選系為優先,二類則較重視校名。
4.眾多因素衝突時,我該怎麼選?
首先,我們得先回到自身到底重視什麼,也就是自己的價值觀所在。我們可以列出自己認為選校系時應該考量的所有因素,並為這些因素排重要順序,分別設定不同的權重比例。接著,為有興趣的幾個校系依據考量因素評分,最後看哪一個校系分數最高,那它可能會是最適合你的校系。
關卡9:分科測驗
~~~~~~~~~~~~~~~~~~~~~~~~~~~~~~~~~~~~~~~~~~~~~~~~~~~~~~~~~~~~~~~~~~~~~~~~~~~~~~
同時,他心中有一個小小的擔憂,於是克也去問問看有分科經驗的和也。
克也:「哥,我目前決定要考分科測驗了,但我其實沒有信心能在家中保持專注,認真讀書。」
和也:「那很好呀!既然決定了方向,就要努力往前衝!倒是我可以分享幾個提升專注力的技巧。」
無法專心複習怎麼辦?分科戰士六個提高專注力的技巧!(文/Amanda Chien)
毅然決然投入分科測驗的你,總是很難專心坐在書桌前複習?想到其他人已經脫離苦海而羨慕、動搖?準備分科測驗從來不是件容易事,特別是在幾個月內保持專注持續複習,因此本篇文章,考過分科測驗的筆者要與你分享一些自己用過的小技巧,幫自己更堅定意志!
1.換成智障型手機讓你更專注
「打開Instagram,滑個限動、貼文,再看看YouTube,看幾個廢片,喜歡的YouTuber 更新了,十幾二十分鐘的影片,配個零食,接著打開LINE,看到聳動標題新聞,想說去看一下那些爆氣留言娛樂一下自己,好朋友剛好在線,你一言我一句,聊個不停,好不容易聊完,兩小時過去了……。」
覺得上面的流程很熟悉嗎?這是筆者的日常。生活在網路世界的我們,時時刻刻依賴著社群媒體,然而一天能用的時間也不過幾小時,隨便一滑,時間轉瞬即逝,接著再懊悔、不停責怪自己,無法逃離這個惡性循環。
如果你也因為3C產品而無法專注,何不將你的智慧型手機換成只能打電話、鍵盤數字跟鈴聲一樣大的智障型手機?與家人朋友溝通好,有急事打電話給你即可。雖然看起來很誇張,但請相信我!改用傳統型手機後,你的生活會瞬間變得清靜許多,也會發現就算沒有即時回覆朋友限動,世界也不會毀滅,從前依賴的種種,都將變得無足輕重,甚至,你會發現原來你真正想關心的人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多,對於家人你也會更感恩他們的陪伴,最後,那些已上榜同學帶來的誘惑也會被隔絕於千里之外,無法影響你!
對於考生來說,除了時間和記住知識,注意力同樣非常珍貴。不用智慧型手機看似很激進,但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在你需要大量注意力的情形下,這可以將你一天珍貴的專注力放在真正該在意的地方,減少分心的機會。
2.限定一小時網路時間,不至於跟社會脫節
看完第一點你一定會想說,如果有重要訊息怎麼辦?除了事前就先說好請他們傳簡訊或打電話給你,還可以在一天中安排一小時網路時間,利用這一小時回LINE訊息、查收郵件、看看國際時事、新聞、知識類型的影片等等,或者查資料補充讀書時不會的筆記。
當然,你也可以去看看朋友們的新貼文,但前提是自己心態千萬不要被影響,像我個人是個十分容易東想西想的人,所以備考的時候我把Instagram帳號暫時停用,主動隔絕那些容易影響心情的資訊。如果你是個需要用文字抒發的人,推薦你使用 LINE 貼文,可以設定公開對象,讓知心好友們知道你的近況即可,也不會讓你無法控制自己的小手手滑來滑去喔!
特別注意,一定要讀完書才能開始網路時間!筆者自己推薦的上網時間是睡前三小時之前(假設十一點睡覺,七點到八點即是你收發訊息的時間)。否則手機或電腦螢幕的藍光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連帶影響睡眠品質與讀書狀態。
3.把目標寫在讀書看得到的地方
準備分科測驗有一百天以上,每天做著一樣的事,難免會覺得迷惘、灰心喪志,忘記當初為何選擇這條路,為何不跟其他人一樣學測就上?所以筆者建議所有拚分科的學弟妹們將自己的目標、或一些自己喜歡的勵志語錄寫在書桌旁邊,尤其是坐上書桌的時候就會看到的地方,提醒自己不忘初衷。
筆者當時甚至將撕碎的大學面試應考證放在面前,時時刻刻告訴自己:「這是你的選擇,要對自己負責,千萬不能後悔。」儘管這個小辦法不能實際提升成績,然而筆者覺得對於時不時慌張迷茫的分科戰士是極為有效的定心丸。
4.寫日記,強迫自省!
睡前寫日記是筆者學測前三十天為了練國寫手感而養成的習慣。筆者發現在寫日記的過程中,除了記錄日常瑣事,更是反省一整天讀書狀態的最佳機會。不需要寫一整段的流水文,可以主要分成四個部分記錄:
● 檢視今日事項(讀書、運動、生活習慣……)的完成百分比。
● 可以改進、加強的三件事。
● 今天值得你感恩的三件事。
● 日常小murmur(大約三十字)。
有時候就算對於一天沒什麼感想,也會基於完美主義,強迫自省,寫滿三點。這不僅能提升對自我身心狀態之覺察,也能夠及時調整讀書方法,對於建立更強壯的考前心態相當有幫助!
5.番茄鐘讀書法
番茄鐘讀書法想必大家都聽到爛了,然而分科戰士要讀的科目較為單一,不像學測需要替換讀,反而更加容易感到疲乏。因此使用番茄鐘讀書法(Pomodoro Technique),將時間切分成讀書五十分鐘、休息十分鐘或讀書二十五分鐘、休息五分鐘,完成一個又一個的時間段,不僅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成就感,更能長時間保持高效狀態。
筆者是選用讀書五十分鐘、休息十分鐘,順便控制自己寫題目的速度,例如我會規定自己在五十分鐘內完成一份考古題,時間一到,我便會離開書桌伸展、踏步,保持身體活動,減緩肢體僵硬。
十分鐘過後,回到書桌檢討考卷、訂正、補充、延伸,通常也會再耗掉五十分鐘,因此筆者讀一個科目平均需要兩單位的番茄時鐘,一天三科,就是六小時,但一整天下來從不會感到厭倦,也不會感覺時間過得飛快,反而是感到充實與滿足。
6.讀書計畫與每日清單,進度掌控,保持生活節奏
每天早上在讀書前,筆者都會先規劃當天的To do list以及查看讀書計畫。
To do list是生活小事,在千篇一律的考生生活中營造一點儀式感,例如早上喝一杯咖啡、運動半小時、冥想十分鐘、刷廁所等等,規定自己一定寫五個,而完成率多少完全看當天心情,但只要完成率大於40%,那天就會感到很滿足!我認為在高壓的備考生活裡,賦予自己一些精神打氣是十分必要的!
讀書計畫的部分,在日曆本上我會分成「一週必須完成的章節」與「每日應讀」兩個部分規劃,我不會每天設定一樣多,更不會規劃到剛剛好極限,章節會設定一回左右的容忍範圍,哪怕一天沒完成,這週仍能補回來。這樣便不會因為落後太多而容易想要放棄。我自己亦有規劃以課程主題為單位的時間表,大概控制一下進度,也更能掌握複習脈絡。
最後筆者想告訴大家,當你有心要改善自己懶散的讀書狀態、想要更加投入與專注時,你就已經贏了很多人了!完全斷絕對社群媒體的依賴並不容易,克服對於再次失敗的恐懼也並非易事,長達數個月的讀書計畫,光看也覺得疲憊。然而讀書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以及狀態調整,做好當日事項、檢討、調整,看著計劃表一格一格的畫滿,最後不管結果怎麼樣,都會相當佩服與感謝沒有中途放棄的自己!
~~~~~~~~~~~~~~~~~~~~~~~~~~~~~~~~~~~~~~~~~~~~~~~~~~~~~~~~~~~~~~~~~~~~~~~~~~~~~~
克也:「原來如此,我會試試看這些方法的,哥,謝謝你。想再問,你還記得當初準備分科時是怎麼讀書的嗎?我想把你的讀書方法,和我原本的進行對照,看看哪裡還可以再改進。」
和也:「當然沒問題,很開心看到我親愛的弟弟充滿幹勁的樣子!」
分科考前衝刺讀什麼?三大複習技巧告訴你!(文/吳伊晴)
距離大考不到一個月,我要讀什麼?感覺都複習過了,我要從哪裡開始呢?前幾次模擬考成績都不理想,我該怎麼辦?不用擔心!筆者會將自己在考前衝刺時如何複習的訣竅告訴你,同時也會提供你一些心法,讓你在考前不再只是焦慮跟緊張,而是可以帶著自信跟充足準備去面對分科測驗!
考前衝刺的重點如下:
1.大範圍掃描考試內容:複習重點整理
當你覺得好像所有東西都讀過一遍且不知道該從何讀起時,筆者會建議你以自己之前做的重點整理本為主。但若你在之前複習時,並沒有做專屬自己的重點整理本,筆者建議你可以去購買坊間出版社出的考前衝刺重點整理。通常出版社都會做成小本,讓考生易於攜帶。
考前衝刺期間,利用這些重點整理本,可以快速地瀏覽跟複習所有可能的考點或是重要知識。而且這種重點整理本通常複習一次不會需要花太多的時間。若一開始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複習,筆者就建議將重點整理本從頭到尾看一次,且在瀏覽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螢光筆或是折角做記號,把自己還不熟的部分標示起來,反覆複習。
2.把錯過的變成會的:複習錯題本
在考前衝刺時期,最重要的事情是把自己錯過的題目或是觀念變成會的,因此筆者會建議你不要再去做新題目,而是把之前歷屆、模考、參考書等錯過的題目拿出來訂正。如果你有在每次考完試或是練習完題目時做錯題本,就會減少要蒐集題目跟整理的時間。若當初沒有做也沒有關係,筆者建議你先以歷屆考題的訂正為主。錯題就是在幫你抓不熟的地方,因此訂正它們,其實就是在複習不熟悉的觀念,對於衝刺階段來說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事情!
筆者利用錯題本複習時,也會把上一段所說的重點整理本放在旁邊,並在重點整理本上找到寫錯過的觀念,將它標示起來;同時,我也會在錯題本寫上該觀念在重點本上的頁數。如此一來,在接下來複習時,就可以有效率地強化觀念、熟悉題型。
3.給自己適度的壓力:時限記憶法
當前述的複習都做過至少一遍時,有時你還是會感覺自己有某些東西記不起來,筆者考前衝刺時就常常有好像讀過了但又不太熟的感覺。因此,筆者當初使用了時限記憶法,給自己一些時間壓力,讓自己不只能記憶更能達到理解。
例如社會科的部分,筆者會先將考試內容拆分成不同單元,每個單元用三十~六十分鐘去做記憶,接著拿出一隻筆跟一張紙,把剛背完的內容用心智圖或是樹枝狀圖列下來,接著再回去對照重點整理本,找出自己剛剛沒有記到的部分補充上去。這時你就會發現,你對於自己剛才沒記到的東西,會產生一種深刻的記憶。反覆操作幾次,你便會在不知不覺中記憶越來越多的東西,而這些也將變成你的長期記憶。
在學習的路上,很少有人可以學一次就會,成功也不是一蹴可幾,因此我們要靠著不斷反覆的複習、練習,才能一步一步建立起我們自己的實力跟信心!最後想告訴大家,考前複習原有的東西絕對比學習新的東西來得重要!要重新掌握一個全新的知識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如果用來複習舊有知識並加深印象,投資報酬率一定更高。除此之外,考前讀熟悉的、看過的東西,可以幫助你建立信心,因為當看到你之前沒看過的知識,你可能會開始緊張你是不是沒有讀到。這時,選擇把重點整理本跟錯題本拿出來反覆做練習跟複習,可以讓你在過程中比較不會感受到壓力,也能有相對的知識的輸入跟輸出,是考前衝刺時期最好的選擇。
筆者要祝福看到這裡的同學們考試順利,在這一條辛苦的準備路上,你們已經快要抵達終點了,再多花一點時間、再反覆多讀幾次,你們都會在考試當天大放異彩,將你們這段時間以來的努力成果,好好展現跟發揮!
關卡10:選擇大學
~~~~~~~~~~~~~~~~~~~~~~~~~~~~~~~~~~~~~~~~~~~~~~~~~~~~~~~~~~~~~~~~~~~~~~~~~~~~~~
時間又飛快地過了幾個月,熾熱的酷暑到來,克也終於考完了分科,正準備選填志願。但他心中有些疑惑,因此他回學校找盧老師商量。
克也:「盧老師,我雖然已經有明確的目標校系了,但同時也有廣泛的興趣,想多方探索,不太確定要選校還是選系才好?」
盧老師:「這個問題是個大哉問呢,不過你還是可以從幾個方面下手。」
高一到高三都適用!越早知道越好的選大學心法(文/宜蓁)
儘管經過了高中三年的探索,還是有不少人在最後填志願時,無法決定想念的科系是什麼,抑或是在多個心儀的科系中選不出最想在大學時深究的領域。因此,筆者在此想提供幾個快速探索的方法以及選大學時可以考量的多重因素。
1.如何找到喜歡的科系?
在尋找喜歡的科系或領域時,可以先透過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去驗證。MVP,中文為最小可行性產品,是指用最低的成本先完成一個最初階的版本,並以最快的速度放到市場上測試是否可行。此概念通常應用於產品的開發,但也能成為生涯探索時一個很棒的工具。藉由不斷的測試與優化修正,一步一步篩選出自己最有熱情且最適合的科系與職業。具體作法由淺到深會分為三個階段:
● 網路資訊:通常是大部分人開始探索的第一步,可以透過ColleGo!、104 等網站快速了解十八學群所學的內容及未來出路。另外,也可以直接用搜尋引擎搜索你有興趣的科系,以獲得更多更深入的資訊,而這些資訊也會成為下一步訪問的基礎。在這一步通常會留下五~十個有興趣的科系。
● 訪談:只有在網路上查資料是遠遠不夠的,而大多數的學生可能只有做到這一層面就停止了,上大學後才發現科系的真實樣貌與原先所想的大相逕庭,所以實際去訪談就讀該科系的學長姐以及未來想成為的職業之從業人員很重要。訪談過程中可以著重提問工作和求學時可能遭遇的困難以及黑暗面,反問自己能不能接受或是未來需培養什麼能力才能克服,並藉此觀察訪談對象的人格特質和工作的環境自己是否喜歡。此外,若是身邊沒有人能給你訪問,那麼也可以在各大社群媒體與論壇上找看看,也能在 IOH上觀看學長姐與教授的訪談影片。這一步通常會篩選到至多三個有興趣科系。
● 簡單體驗:最後,可以透過一日見習、簡單的小專案實作、短期實習、上課等等方式,親自體驗該職業的面貌。不僅能親身感受未來要投入的領域,也能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未來該加強哪些能力。
2.學校怎麼選?
確定大致的科系之後,再來就是選學校了,除了根據分數去選填之外,也能將以下三個面向納入考量:
● 資源多寡:前往校網以及系網查看各學校所提供的資源,諸如交換學生、獎學金、學術活動、研究資源、教授們的專長領域等,過程中也會慢慢了解各校系的特色與差異。資源當然越多越好,但也可以留意自己需不需要這些資源、這些資源對自己的未來規劃有幫助嗎?甚至也可以提早設想自己大學四年會如何運用它們。
● 地理位置:除了離家遠近之外,地理位置的差異也會影響課外活動。通常北部的實習機會較南部多,且有一大部分的實體活動,像是各大競賽、講座和培訓計畫等,也都在北部居多。另外,各個縣市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例如臺北常下雨、臺南較多美食),選學校時也可以將自己的喜好與生活習慣納入考量。
● 學校聯盟:各大學為了共享資源與提升競爭力,會與其他學校共同組成聯盟系統,其中最知名的非臺灣大學系統莫屬,包含臺大、臺師大、臺科大三校,還有其他像是臺聯大系統(中央、陽明交大、清大、政大四校)、臺綜大系統(中山、中正、中興、成大四校)等。聯盟內開放學生跨校選課與圖書借閱共享,是一項選大學時可以考量的因素。
3.選系VS選校大論戰
現實不一定像我們預想的一樣完美,在選填志願時可能會因為成績不夠或是家人價值觀等種種因素干擾,無法選擇心目中最理想的校系,此時選系還是選校就會成為一大難題。
通常選系會較適合已有明確志向的人,而對未來方向尚且模糊的人則較適合以選校為主,運用校內的資源多方探索。同時,也可以考慮該校的轉系、雙主修或輔系難度,並評估自己能否克服各種玩樂誘惑,專心讀書。而不同類組也會有不同的選擇策略,例如三類較重視執照,因此會以選系為優先,二類則較重視校名。
4.眾多因素衝突時,我該怎麼選?
首先,我們得先回到自身到底重視什麼,也就是自己的價值觀所在。我們可以列出自己認為選校系時應該考量的所有因素,並為這些因素排重要順序,分別設定不同的權重比例。接著,為有興趣的幾個校系依據考量因素評分,最後看哪一個校系分數最高,那它可能會是最適合你的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