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理想的讀本:國文 1(更新版)

79特價43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桃花源記
晉 陶淵明
一、 作者
陶淵明(從略)
二、 選文及注釋
(從略)
三、 可以這樣讀
陶淵明生活在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的東晉末期,傳統失落,在無力扭轉乾坤的無奈中,只有回歸真誠眷戀的自然,尋找心靈的寧靜與樂趣。於是借「避秦」為名,構築了他避魏、晉亂世的桃花源。<<桃花源詩并記>>以沖淡洗鍊的筆墨,描繪出一幅無世網羈絆的人間樂園圖景,寄託他理想的社會模式,是個人人嚮往的境界,歷來家傳戶曉,歷久彌新。
<記>文的開端,先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美好閑靜的桃花林,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單純靜好,沒有戰亂、沒有賦稅、沒有勾心鬥角、沒有沽名釣譽。居住環境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圍繞著「良田美池」,有桑樹翠竹迎風搖曳,「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是個豐衣足食的寶地。居民隨著自然的變化生長繁育,春去秋來,因時植穫,人人自由平等,無拘無束過著歡樂的生活。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是普世追尋的理想國。
陶淵明只用了三百多個字,寫出一個充滿詩歌想像力的虛構故事,寫得逼真,讀來倍感親切,具有高度的說服力。
全文以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一下筆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肯定可信。接著透過漁人的觀感,說他如何踏上通往桃花源的路,如何發現山口進入桃花源,如何與桃源人互動,以及後來出山,沿途標誌等,寫得歷歷在目。桃源裏的情況是土地平曠、房舍整齊、有良田、美池、桑樹、竹子等基本資源,道路縱橫,時聞雞鳴犬吠之聲,是個生活機能很上軌道的人間樂土,男女老幼都生活得愉快融洽,作者把這個美好的社會寫得細膩而真實。與山外動亂黑暗的現實社會,成了強烈的對比,令人神往。與這些記實筆法巧妙運用的虛幻指點,如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故事定在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卻不明寫年月,無從考查,就有了傳說性質,實中就有了虛 ; 漁人籍貫只寫出郡縣,並無住址姓名,又是於事無考。漁人在歸途中雖「處處誌之」,再訪時終究「遂迷,不復得路」,呼應前述入桃源時「忘」路之遠近,入了不辨之境,可見桃花源是不存在的 ; 然後用一個與陶淵明同時代、實有其人的劉子驥「規往未果」,又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以「後遂無問津者」一語作結,對桃花源其地、其人、其事的有無,就不必再問了。

<桃花源記>遣詞用語精準簡練,毫無冗贅,且顯現高度的概括力,如桃源人問漁人「所從來」,作者只用「具答之」三字便概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 ; 漁人向太守報告山裡的情狀,也只用了「如此」二字。敘述層層深入,條理井然,以樸素自然的筆墨,寫出如此幽美奇異的境界,就是陶文的藝術魅力。

<桃花源記>最後以「後遂無問津者」作結,不要等閒視之。除了暗示桃花源的不存在,還蘊含著陶淵明對時代的絕望和深沈的悲慨。

陶詩早年精麗雕琢,晚年質樸自然,表現得藴藉雋永,富於超然物外之趣,被評為天籟之音。宋人認為他不僅詩歌冠絕古今,而且文章也雄於六代。誠然,他不但在傳、疏、記等行文都能樸素自然,採用單行散句,與當時流行的駢體不同,縱然是辭賦或祭文,也不拼湊對偶,或奇或偶,一任自然。完全不像南朝的辭賦那樣濃豔綺靡,既不藻飾逞才,也不矜奇炫博,敘事抒情,都能以平易親切獨樹一格。

論及淵明的散文,一般想到的是<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與子儼等疏>諸篇,其實他的辭賦和詩前的小序,都是詞、意俱佳的散文,凝練典雅、莊重含蓄,質直不文的語言藝術造詣,是難能可貴的樸素美。

四、 再做些補充
(一)閱讀陶淵明(節錄)
陶淵明其人其詩平易率真,單純樸拙,呈現出深廣博大的精神境界,留給後代讀者無限的闡釋空間,與任何時代的人都能展開對話與交流,只要用心傾聽,都可以找到共鳴。他的詩文展現出灑落悠然的生命境界,超脫任真的人生韻味,自有其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對存在的深情體驗、真誠透悟,引領世人走向澄明。

(二)陶淵明與酒
(從略)


為了理想而理想的經典
──《理想的讀本》附《國文1》簡介

李玲珠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經典無關乎文言、白話
經典不是暢銷書、但長銷,因為經典乘載著文化菁英對生命的觀察、體證,對宇宙真理的探索,經典是凝煉的智慧百科;其精彩與強度足以超越時空、國界、種族、性別……等分別限制,直扣人類最純粹本質的心靈、共通的生命困境,進而產生同情共感。扣問經典,可以覓得最佳的指導方針與遵循的圭臬,所以經典長銷。「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人類的生命相對於歷史長河著實短暫;如何在極有限的生命中,面對世界的高度變動及學海的浩瀚無垠?汲取經典智慧可以是最有效的學習。
然而,經典的撰述年代多為百年、甚至千年前,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生活環境的迥異,尤其是記載的文字常被稱為文言文,無形中增添閱讀上的困難;加上基礎教育的考試制度側重標準答案,益使經典閱讀淪為斷簡殘篇、支離破碎,讓許多人視經典為僵死的八股文、視閱讀為畏途。如何使經典不只是專業的讀本,一般人卻難以親近、束之高閣;如何讓經典閱讀有感?如何發揮經典的力量,落實生活的實踐、解決問題,甚至內化為生命價值?經典的詮釋者(教學者)經常是成敗的關鍵,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傳薪人!
文言與白話的分別只是因時空背景、表達習慣差異,使表達載體不同而已。如:被視為「詰屈聱牙」的《尚書》是:「書者,古之號令。」(《漢書‧藝文志》),即是為了宣達政令的公告,使用的文字是當時易解的「白話文」。或如經典《紅樓夢》,除了詩詞曲賦外,其實是以「白話」行文,還夾雜不少當時的口語,如「爬灰」、「勞什子」、「煞事」……等;但因成書距今約三百年,這些口語也需要註腳輔助閱讀,白話書寫的《紅樓夢》而今也被視為文言文了。
同理,我們目前習慣的「白話文」或口語到了未來呢?如「燒」一片光碟,此處的「燒」是「複製」之意,未來的辭典可能會收入此詞義。或如臺灣往昔慣稱年輕女性「小姐」,在宋代或大陸許多地區指的卻是「妓女」;隨著兩岸交流增多、語言習慣的交互作用,「小姐」使用的頻率降低了,原來不常指稱年長女性的「大姊」反而變多了。語言文字離開了慣用地區或相隔時間較長後,他人或後人閱讀時,一樣會因時空差距的障礙而被視為「文言文」,或需要註腳輔助閱讀。因此,教科書選文的文、白之爭,其實只是枝微末節的問題,而非核心關鍵!
目前教科書選文對白話文應佔比重的論定,多僅側重「閱讀與書寫」等基礎能力的培養。白話文對閱讀者確實較不會產生閱讀障礙,可以豐富學子的語感、行文表達的訓練;卻易忽略其承載的內涵是否夠「經典」?是否能通過時空考驗、未來仍有讀者?換言之,白話文本或擁有廣大閱讀群的暢銷書,百年後、千年後,依舊有閱讀者嗎?從一部中國文學史已可預知答案了。當代的白話作品在未來、可能百分之九十九將湮沒在文學巨海裡,沒有閱讀者了;相對的,那飄浮在文學巨海上、依舊光彩燦燦的明珠,仍有未來讀者的百分之一就是「經典」。「經典」必然經歷嚴格考驗的,經歷跨越時空的挑戰而留存下來,因此也何其珍貴!若僅因其載體是文言或白話,漠視關鍵核心,刪減經典比重,著實令人有遺珠之憾。
但如何讓閱讀者或學生排除閱讀障礙?詮釋者或教學者就成為最重要的「導讀」。白話文雖較易閱讀理解,但若僅應付了考試,無法引發更深刻的思維或覺受,一旦考試結束,無感的知識自然隨即遺忘,過眼不過心的閱讀終究了無痕跡、不起作用。相對的,較難閱讀的經典若能透過適切的詮釋或教學法,排除閱讀障礙,導引得當、直契文本核心,讓閱讀者感悟經典的精彩與重要,文言文也可以令人反覆玩味、終身受益。
《理想的讀本》期許是:經典的最佳詮釋者、隨側指點的教學者!
理想的築夢工程:官方之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關乎人民的品質,也關乎競爭力,教科書則是教育工程中最重要的核心乘載;教育理念與目標、教學的進程、成效的推估與檢核,甚至社會價值、意識形態……,都含括在教科書的設計裡。孔子雖「述而不作」,但三千年前他為「孔門學堂」編撰的教科書與教程「六書」、「六藝」,都深深影響華人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臺灣非常重視教科書的編選,即使開放教科書版本,不再由編譯館獨攬,但仍採用「審定制」;但所謂「一綱多本」,民間出版公司仍須依照教育部門公告的各項規範選文、通過審查,因此官方色彩依舊濃厚。
教科書又與考試選才有關,臺灣雖經歷長期的教改,但社會的主流價值並沒有太大改變;因此,熱門科系的變動起伏依舊不大,成績影響「前途」的觀念依舊普遍存在。作為考試依據的教科書,作為肩負校方、學生、家長三方期待的教學者,在固定的授課時數、成績現實的壓力下,常難以深耕文本內涵,最終使教科書淪為考試的工具。考試引導教學,當試題側重能力檢測、靈活命題後,教科書無用、放棄閱讀教科書,竟成為年輕學子與日俱增的聲浪,卻讓教科書的價值、理想益形雪上加霜。
有感於大學生語文程度低落時被詬病,有感於文化薪傳、淑世理想應有的承擔,醞釀出源自民間自發性的力量:由一爐香文化事業公司策劃製作、漢光教育基金會挹注經費贊助,召集一群大學中文專業學者共同執筆撰述,《理想的讀本:國文》緣此美好願景而誕生。少了官方的限制,有了經費的支持,理想可以回歸專業視角,單純為理想而出版,希望塑造當代的傳家經典、理想的教科書!
理想教科書的寫作架構設定:「楔子」,提契選文特色與動機,引發閱讀興味。「作者與出處」,側重選文、作者、時空課題的關連性。「選文與註釋」,培養語文與閱讀的基礎能力(認知能力)。「可以這樣讀」,文本的深入詮釋(情意轉化與應用能力)。「再做點補充」,強化選文的延伸知識與閱讀(統整能力)。形式上與教科書大致相仿,但撰述內容、行文方式與詮釋要義,都聚焦在兼顧深度、廣度與閱讀興味;另著眼於年輕學子慣於圖像的學習,所以佐以大量圖片、增加閱讀的豐富性與美感經驗,期使《理想的讀本》是深入淺出、自學易懂、「好看」(視覺與心靈)的教科書。
除了寫作形式、內容的特出外,《理想的讀本》另一項超越官方教科書的特色便是「選文」與「詮釋」。選文的標準除了符應教育理想、人文教養等基本設定外,更重視選文的經典性;只要內涵具有經典性的意義與價值,足以培養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素養與生命視野,文言、白話,甚至是外文譯本,都列為選文首選。為了凸顯選文的經典性,也給予詮釋者遠遠超過官方教科書的發揮空間,透過深入淺出的詮釋,讓讀者直契經典核心,接受經典的啟蒙、領會精彩的生命智慧。
《理想的讀本》每冊以過去部編本教科書的十五課為原則(現行各版本教科書礙於授課時數減少,多減為十三至十四課,高三下甚至減為十一課),選文涵蓋韻文、散文、小說各文類;並將影響傳統文化甚鉅的先秦諸子哲思合併為「文化基本教材」(循部編本舊名,但選材不侷限在儒家經典),置於各冊最後一個單元。如此的配置超越了官方版本受限於考試及學制、實質已產生的學習限縮,回歸文化傳統培育知識份子應具「經史子集」的涵養。
韻文部分每冊固定為三個單元,每個單元以三首詩作為原則,且未將《詩經》、《楚辭》獨立為一課(現行教科書),僅作為單元選詩之一,因此比重實更為擴大。韻文是最能直抒胸臆、心畫心聲的文體,其用字、用詞的凝練性,打破邏輯慣性的跳躍性,不同時代譜出不同調性的韻文,古詩、唐詩、宋詞、元曲自然呈現出不同的節奏美感。不談格律的現代詩表面看似超越固定形式,但作為獨立文類、詩歌的特色,所具的節奏本質並未失去,只是更形自由多元;尤其現代詩頗受西方詩作的啟迪,具有代表性的譯詩或超越文字載體的圖像詩都成為選詩對象。《國文1》所選的三個韻文單元,「古詩」為:〈蒹葭〉、〈陌上桑〉、〈觀獵〉,從「詩無邪」、溫柔敦厚的上古《詩經》,到源自民間的漢樂府、質樸中展現的生命力,再拓展到盛唐氣象的邊塞,期望讓讀者感受詩歌馳騁的力量。「詞選」為: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晏殊〈浣溪沙〉一晌年光有限身、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讓讀者品賞從南唐帝王到宋代知識份子,當褪去了家國大事,進入詩人的生命感懷、真實的心情底事。「現代詩」為:徐志摩〈再別康橋〉、戴望舒〈雨巷〉、鄭愁予〈錯誤〉,從五四運動、現代詩誕生的重要代表性作家,到融合古典與現代神韻的浪漫。「興、觀、群、怨」,盡在不同節奏的品讀中!
《國文1》以〈禮記‧禮運〉開篇,已展現讀本淑世的理想性;以蔣夢麟〈西潮‧負笈西行〉收尾,亦表達了作為全球化的現代公民理解東西文化交流、中華民族與世界舞臺接軌的重要性。古典散文收錄有:史傳散文司馬遷〈鴻門宴〉、詩序散文陶淵明〈桃花源記〉、古文運動重磅韓愈〈師說〉、晚明小品歸有光〈項脊軒志〉、旅行文學徐霞客〈遊黃山日記〉。宏觀可以得見大歷史的時空遷移,微觀則可瞥見不同的生命課題:〈鴻門宴〉不僅是政治軍事上的爾虞我詐,也寄寓太史公不以成敗論價值的犀利史識。〈桃花源記〉是理想社會的藍圖,也是寄寓亂世中的悲慨。〈師說〉不僅上承儒家道統,也點明了超越庸俗的學習態度。〈項脊軒志〉可從綣綣私情中見大儒風範的養成,亦得窺傳統母教的典範。〈遊黃山日記〉讓人見識四百年前物質、交通工具都相對匱乏的壯遊、地理實察,感受大丈夫行。
現代散文除了〈西潮〉外,尚有著名建築師漢寶德〈一朵花的啟示〉,由一朵花照見美的規律,進而契入宇宙的奧妙。現代小說選的是魯迅〈孔乙己〉,作品飽含魯迅對人性洞察、民族批判與時代焦慮,益見文學啟蒙先驅的壯志。翻譯作品計有:法國經典聖修伯里的〈小王子〉及生態環保經典、美國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前者以「童話」式的浪漫小說,顛覆了許多成人世界的自以為是與僵化,也觸及情愛世界的迷人與弔詭。後者以報導文學的方式提出的觀點與建議,曾促成多項國際性的環保宣言及法規,至今影響仍鉅。
《理想的讀本》以理想引領編輯,深具經典性,期望能成為自學教科書、終身學習的案頭書,解答人生各種疑難雜症的寶典!出版以來(預計出版八冊,已出版四冊)頗受學術界、藝文界肯定與好評。國文的天地應該是遼闊的,理想的落實需要更多認同與支持,當「吾道不孤」時,理想的花朵也能盛放於天地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