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節選 荀子
一、 作者與出處(從略)
二、 選文與注釋(從略)
三、 可以這樣讀
〈勸學〉是《荀子》開宗明義的首篇。是在漫長的歲月洗鍊中,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名篇之一。
「學」是荀子認為的成德之鑰,所以全文先論學習的重要,再論個人的學習態度與用心、內容與方法等相關問題。至於不間斷的學習──「學不可以已」,則是作為貫穿全篇的中心思想。
荀子是向大自然學習的「善說理」者
荀子的文章素來負有盛名,向以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論理透徹、用語精確優美,而為後世所盛稱。荀子善於說理,同時是一位善譬者。和孔、孟相比,他的文章,對問題的陳述更完整,對論題的推衍更充分。在他緣題而發、層層遞進的妙筆下,舉凡大自然觸目可見的事物,都可以作為取譬對象或書寫的題材。譬如〈勸學〉中,他信手拈來了蘭草與染料、冰與水、繩墨和磨刀石;他也述說了搭車乘船、彈琴鼓瑟、口耳四體、耳聰目明之理;又隨口舉出許多大自然界的事物,像是蛇鱔挖洞、鳥兒築巢、蓬草麻田、白沙黑土,以及禽獸物類、蟲與蠹、騏驥與駑馬、弓矢、箭靶、蚯蚓、螃蟹……,以作為人情、事理的依據和精美妙喻。
在荀子以前,儒家鮮少能像他這樣多方取譬、廣引大自然現象以說理的。再說到荀子的名章佳句,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鼯鼠五技而窮」……種種妙喻,也都成為後人琅琅上口的勵志和警世格言。透過這些觀察和取譬,《荀子》縱深博引、生動犀利地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和如何學習。全文不但論述精湛、說理透闢,文字也很優美,引人入勝。
此外,荀子更因對大自然深入觀察,成為上古時期少數不迷信、反對天人聯繫關係的人。他以天地運行自有常軌的「天行有常」,說明天道「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強調治亂在於「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何須怨天?個人也同樣是「彊(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的。因此對於大自然災異、水旱、寒暑等現象,他都視為自然法則,認為無須驚怪。荀子主張所有的吉凶禍福與成敗,都由人的「努力與否?」所決定。
學習有終點站嗎?
關於人、禽之「別」,荀子認為人和禽獸最關鍵的差別,在於人具有高度的「心知之明」,可以通過認知心去學習。所以如何學?如何累積「學」的成果?就成為人生很重要的課題。
荀子說,聖人是「生而知之」的,聖人再經過「積而致」的「積思慮」, 累積思考和學習,可以為我們留下很多文化成果和禮義教化。身為芸芸眾生的一般人,通過這些學習,便可以獲得師法之教,身體力行,便可以共創純美的理性社會。對於走在進德、修業路上的我們,「學」就是荀子最重要的提點。
學習之於人,正如雕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般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但是只要懂得學習,就是「善假於物」,就好像站在高山上,那開闊的視野、超越凡俗的眼界,絕非谷底所能揣想。以閱讀為例,就像乘著作者的翅膀飛翔,能夠登高望遠地借助作者之眼,獲取進入寶山、開啟知識之門的鎖鑰。所以荀子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他用繩墨之道和磨刀石可以銳利鋒刃為喻,說明通過「不可須臾舍」的學習,人便能夠如同登高以「博見」、順風而使「聞者彰」、乘坐輿馬以「致千里」……般,可以突破有限性以進求無限性,可以達到無垠無涯的人生發揮。是故,荀子說「學不可以已」、「學至乎沒而後止」,不停的學習,是人生擺脫無知,「積善成德」、「以美其身」的最重要門徑。
除了「善假於物」,還要「慎其所立」
求道之路漫長又艱辛,實踐理想,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聖賢之道如此地幽深奧妙,人心卻又如此地危疑不安、脆弱而難以堅持,所以即使明知學習的重要,有多少人能夠切實做到?荀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看清楚「與生俱來」的人性,是好逸惡勞、想要富貴福澤的。這也成為他不迴避、不閃躲的人性論特點。他認為如果不能適度節制人心欲望,並善加引導的話,將會流於惡,遑論得道與成德!以此,他極力凸顯心知之明,要使人人都能在明智的道德判斷下,一方面做到「善假於物」,借助環境以使事半功倍;另方面也謹小慎微地「慎其所立」,毋為錯誤選擇,致使人生修為前功盡棄。
荀子非常突出「心」在學習歷程的主導地位──「人何以知『道』?曰: 心。」想要成德就要充分發揮理智判斷,從開始的慎始、慎立、慎選環境,到學什麼?如何學習?都要涵蓋其中。故荀子繼闡明學習的重要性之後,〈勸學〉又接著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心知之明」對選擇環境至為關鍵,希望每個人的學習之路,都能正確出發。
荀子先透過辛苦編織卻將鳥巢繫在蘆花上的蒙鳩鳥,和莖長只有四寸卻能使人人得見的「射干」木為例,以闡明環境的重要,再進至「師法之教」就是最有效的助成說明。他說不論蒙鳩築巢的過程如何辛苦,巢穴多麼嚴密完美,只要所寄託的地方不對譬如蘆葦,那麼當大風吹過,葦折巢破,就不能免於「卵破子死」的結果。反之,矮小的「射干」面對百仞深淵時,因為立在萬丈高山上,便可使眾人看得見它。又如柔弱而無法自立的蓬草,如果把它種在麻田裏, 則大風吹過,它也不會倒伏;白沙儘管本來潔白,一旦被混入黑土,便將與之同黑。這些例證都說明環境對成敗的攸關重大,我們又怎能不慎其所立呢!
正因一切的選擇都出於自己,所以人生的榮辱都是自己種下的因。學或不學?向誰學?學什麼?自己的定位要放在哪裏?就像蘭槐香芷即使與生俱有香氣美質,也可能由於「漸於滫」而招致惡臭。所以立身過度剛強容易斷折,過於柔弱會受束縛,而選擇怠慢忘身或是「居必擇鄉,遊必就士」?一切結果都是自我選擇的啊!君子務必慎其所立。
鍥而不捨,鐵杵磨成繡花針
有了願意學習的心和正確的方向選擇,是否就能保證成功呢?成功僅僅依賴善始仍是不足的,人性的好逸惡勞,才是自己的最大敵人,所以要能有成,還要持續不斷地累積成果。因此荀子又說明誠懇為學的必要性,因為只有出自內心熾烈的動力,殆如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般的熱情與堅持,才能永不停歇地持續向前。故荀子又論「學」是「為己」,不是「為人」(他人)。不是要把自己當作求售的禮物,如「禽犢」般加以包裝、推銷,或是夤緣求進地以為利祿階梯,那都不是「誠於己」的學習。
〈勸學〉告訴我們:「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不論進德與修業的各個面向學習,我們只要捫心自問是否累積了學問之功,而不要去計較聲名如何?聲譽遠播了嗎?關於「學」的累積和持續向前,清儒中頗具盛名的段玉裁,教諭後來也學有所成的外孫龔自珍的一段話,很能說出箇中滋味,那實在不是一般外人能夠體會的。他說:
遠而望之,皆一丘一壑耳;身入其中,乃皆成泰山滄海,涉歷甘苦皆無盡也。
學問的門徑各異,當我們置身其外、遠遠遙望時,絕看不見門牆內的百官之富,只覺「一丘一壑」都是和我們「無涉」的。唯有出自內心的真誠動力、無怨無悔地縱身其中了,才會發現原來每個小山丘小山谷,都是無限寬廣的「泰山滄海」。
所以如何才能鐵杵磨成繡花針?對於門類各異的「學」,要怎樣做到荀子說的「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清儒焦循也曾具體形容學的過程,最重要的就是非常誠懇地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包裝求售的心態。他說:
譬如探星宿海河原,已走萬里,覺其不是,又回家。更走萬里,又不是,又回,
又走。每次萬里,不憚往返。此非悉屏一切功名富貴以及慶弔酬應,不能耐
心為此。
為學,哪怕是已經走了萬里之途,只要發現錯了,就只有回頭一路。再走萬里,如果還是錯,仍然別無選擇地只有回頭一路。在整頓好心情後,還要不改初衷地再度踏上行程,不斷向前。如此,若不能摒棄功名富貴、應酬酬酢,恐怕是做不到的。這些都可以作為荀子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的註腳。我們只要關心能否積蹞步、鍥而不捨地積善成德?只要能做到如駑馬十駕的專心致志,縱然千里之遠,都是指日可待的,鐵杵終有成為繡花針的一天
「合則雙美」的孟、荀人性論
孟子、荀子都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繼承者。在漢代,荀子被尊為儒者典範,司馬遷在《史記》中以孟、荀合傳,不分高下。但是到了唐代,韓愈的儒家「道統」系譜只有孟子而沒有荀子,他說荀子「大醇而小疵」。其後,宋明理學更加「尊孟」,尤其在理學取得了學界主流地位後,荀學更是一落千丈。宋神宗以孟子「配享」孔廟殿中,荀子、揚雄等人僅得「從祀」孔廟兩廡;孟子受封「鄒國公」,荀子僅封為「蘭陵伯」。此後, 直至復興經學的清代,荀學始以傳經之功獲得地位的提升。在我國學術思想史上,荀子可謂見黜兩千年。
孟、荀理論固然不同,但不能依字面直解而從「性善/性惡」的表面反差, 說以二人理論相反。實則孟子係從「人之所以為人」的角度,指出人、禽之「別」在於仁義禮智等內在善德。荀子則從嚴格的邏輯定義出發,指出「性」就是天生自然,是沒有經過人為文飾的質樸本性,如耳目口鼻嗜欲等人禽所「同」者, 因此「所學而能,所事而成」的後天人為(「偽」)如禮義,不能稱之為「性」。以「孔融讓梨」為例,順著一般人情,都會想要選取大的甜梨,那麼,為什麼會拿小梨?就是因為禮教陶冶的緣故,因此禮讓精神是禮教下的產物,不是出自天性。用來規範人際的禮義,正是因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在充滿了種種情欲的人生路上,如果不用「禮」來適度節制,便有可能出現過當、無節、殘賊的爭亂,社會也會亡失本來應有的忠信、辭讓、禮義文理等善良秩序,「犯分亂理, 而歸於暴。」因此「禮」是聖人經過不斷思慮後,為我們制定的最佳生活理則, 「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這是後天的人為努力。
「禮」既是一種外在規範、聖人所制定,那麼,當然是要經過外向學習的, 它和孟子說的內在善德「非由外鑠」,具有「先天/後天」、「內/外」的不同進路與差別。
荀子繼承的是儒家強調用「師法之化、禮義之道」以導正人性的觀點,是強調「其善者『偽』也」的後天學習工夫,是說「善」的理性社會實踐,必須依賴禮教學習。於此,本屬會意字的「偽」是正面立意,是指「人為」的後天努力。但因古今用語的差異性,今人對於「偽」字往往採取負面立意,謂以欺詐不實;加上乍見「性惡」說,每每望文生義地誤解荀子持論人性為惡、為壞, 這種說法充斥著輿論。這是我們今日認識荀學首先要釐清的地方。其實「偽」的人為學習,是荀學中非常重要的努力。孟、荀的道德進路,一重德性、一重理智,是儒學「合則雙美,離則兩傷」的雙軌並進。
四、 再做點補充:設立稷下學宮的齊國很有戲(節錄)
齊國是春秋第一個霸主,在軍事稱霸以外,也想領導文化發展。「稷下學宮」最早設立於齊桓公時代,桓公後歷經威王、宣王、湣王、襄王等,也都繼續不懈地推動此一文化事業。在春秋戰國的紛亂戰局中,「稷下學宮」交出了高度文化成就的成績單,齊國也以強國之姿,頗有一些值得後人學習借鏡的地方。
一、 作者與出處(從略)
二、 選文與注釋(從略)
三、 可以這樣讀
〈勸學〉是《荀子》開宗明義的首篇。是在漫長的歲月洗鍊中,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名篇之一。
「學」是荀子認為的成德之鑰,所以全文先論學習的重要,再論個人的學習態度與用心、內容與方法等相關問題。至於不間斷的學習──「學不可以已」,則是作為貫穿全篇的中心思想。
荀子是向大自然學習的「善說理」者
荀子的文章素來負有盛名,向以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論理透徹、用語精確優美,而為後世所盛稱。荀子善於說理,同時是一位善譬者。和孔、孟相比,他的文章,對問題的陳述更完整,對論題的推衍更充分。在他緣題而發、層層遞進的妙筆下,舉凡大自然觸目可見的事物,都可以作為取譬對象或書寫的題材。譬如〈勸學〉中,他信手拈來了蘭草與染料、冰與水、繩墨和磨刀石;他也述說了搭車乘船、彈琴鼓瑟、口耳四體、耳聰目明之理;又隨口舉出許多大自然界的事物,像是蛇鱔挖洞、鳥兒築巢、蓬草麻田、白沙黑土,以及禽獸物類、蟲與蠹、騏驥與駑馬、弓矢、箭靶、蚯蚓、螃蟹……,以作為人情、事理的依據和精美妙喻。
在荀子以前,儒家鮮少能像他這樣多方取譬、廣引大自然現象以說理的。再說到荀子的名章佳句,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鼯鼠五技而窮」……種種妙喻,也都成為後人琅琅上口的勵志和警世格言。透過這些觀察和取譬,《荀子》縱深博引、生動犀利地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和如何學習。全文不但論述精湛、說理透闢,文字也很優美,引人入勝。
此外,荀子更因對大自然深入觀察,成為上古時期少數不迷信、反對天人聯繫關係的人。他以天地運行自有常軌的「天行有常」,說明天道「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強調治亂在於「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何須怨天?個人也同樣是「彊(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的。因此對於大自然災異、水旱、寒暑等現象,他都視為自然法則,認為無須驚怪。荀子主張所有的吉凶禍福與成敗,都由人的「努力與否?」所決定。
學習有終點站嗎?
關於人、禽之「別」,荀子認為人和禽獸最關鍵的差別,在於人具有高度的「心知之明」,可以通過認知心去學習。所以如何學?如何累積「學」的成果?就成為人生很重要的課題。
荀子說,聖人是「生而知之」的,聖人再經過「積而致」的「積思慮」, 累積思考和學習,可以為我們留下很多文化成果和禮義教化。身為芸芸眾生的一般人,通過這些學習,便可以獲得師法之教,身體力行,便可以共創純美的理性社會。對於走在進德、修業路上的我們,「學」就是荀子最重要的提點。
學習之於人,正如雕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般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但是只要懂得學習,就是「善假於物」,就好像站在高山上,那開闊的視野、超越凡俗的眼界,絕非谷底所能揣想。以閱讀為例,就像乘著作者的翅膀飛翔,能夠登高望遠地借助作者之眼,獲取進入寶山、開啟知識之門的鎖鑰。所以荀子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他用繩墨之道和磨刀石可以銳利鋒刃為喻,說明通過「不可須臾舍」的學習,人便能夠如同登高以「博見」、順風而使「聞者彰」、乘坐輿馬以「致千里」……般,可以突破有限性以進求無限性,可以達到無垠無涯的人生發揮。是故,荀子說「學不可以已」、「學至乎沒而後止」,不停的學習,是人生擺脫無知,「積善成德」、「以美其身」的最重要門徑。
除了「善假於物」,還要「慎其所立」
求道之路漫長又艱辛,實踐理想,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聖賢之道如此地幽深奧妙,人心卻又如此地危疑不安、脆弱而難以堅持,所以即使明知學習的重要,有多少人能夠切實做到?荀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看清楚「與生俱來」的人性,是好逸惡勞、想要富貴福澤的。這也成為他不迴避、不閃躲的人性論特點。他認為如果不能適度節制人心欲望,並善加引導的話,將會流於惡,遑論得道與成德!以此,他極力凸顯心知之明,要使人人都能在明智的道德判斷下,一方面做到「善假於物」,借助環境以使事半功倍;另方面也謹小慎微地「慎其所立」,毋為錯誤選擇,致使人生修為前功盡棄。
荀子非常突出「心」在學習歷程的主導地位──「人何以知『道』?曰: 心。」想要成德就要充分發揮理智判斷,從開始的慎始、慎立、慎選環境,到學什麼?如何學習?都要涵蓋其中。故荀子繼闡明學習的重要性之後,〈勸學〉又接著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心知之明」對選擇環境至為關鍵,希望每個人的學習之路,都能正確出發。
荀子先透過辛苦編織卻將鳥巢繫在蘆花上的蒙鳩鳥,和莖長只有四寸卻能使人人得見的「射干」木為例,以闡明環境的重要,再進至「師法之教」就是最有效的助成說明。他說不論蒙鳩築巢的過程如何辛苦,巢穴多麼嚴密完美,只要所寄託的地方不對譬如蘆葦,那麼當大風吹過,葦折巢破,就不能免於「卵破子死」的結果。反之,矮小的「射干」面對百仞深淵時,因為立在萬丈高山上,便可使眾人看得見它。又如柔弱而無法自立的蓬草,如果把它種在麻田裏, 則大風吹過,它也不會倒伏;白沙儘管本來潔白,一旦被混入黑土,便將與之同黑。這些例證都說明環境對成敗的攸關重大,我們又怎能不慎其所立呢!
正因一切的選擇都出於自己,所以人生的榮辱都是自己種下的因。學或不學?向誰學?學什麼?自己的定位要放在哪裏?就像蘭槐香芷即使與生俱有香氣美質,也可能由於「漸於滫」而招致惡臭。所以立身過度剛強容易斷折,過於柔弱會受束縛,而選擇怠慢忘身或是「居必擇鄉,遊必就士」?一切結果都是自我選擇的啊!君子務必慎其所立。
鍥而不捨,鐵杵磨成繡花針
有了願意學習的心和正確的方向選擇,是否就能保證成功呢?成功僅僅依賴善始仍是不足的,人性的好逸惡勞,才是自己的最大敵人,所以要能有成,還要持續不斷地累積成果。因此荀子又說明誠懇為學的必要性,因為只有出自內心熾烈的動力,殆如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般的熱情與堅持,才能永不停歇地持續向前。故荀子又論「學」是「為己」,不是「為人」(他人)。不是要把自己當作求售的禮物,如「禽犢」般加以包裝、推銷,或是夤緣求進地以為利祿階梯,那都不是「誠於己」的學習。
〈勸學〉告訴我們:「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不論進德與修業的各個面向學習,我們只要捫心自問是否累積了學問之功,而不要去計較聲名如何?聲譽遠播了嗎?關於「學」的累積和持續向前,清儒中頗具盛名的段玉裁,教諭後來也學有所成的外孫龔自珍的一段話,很能說出箇中滋味,那實在不是一般外人能夠體會的。他說:
遠而望之,皆一丘一壑耳;身入其中,乃皆成泰山滄海,涉歷甘苦皆無盡也。
學問的門徑各異,當我們置身其外、遠遠遙望時,絕看不見門牆內的百官之富,只覺「一丘一壑」都是和我們「無涉」的。唯有出自內心的真誠動力、無怨無悔地縱身其中了,才會發現原來每個小山丘小山谷,都是無限寬廣的「泰山滄海」。
所以如何才能鐵杵磨成繡花針?對於門類各異的「學」,要怎樣做到荀子說的「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清儒焦循也曾具體形容學的過程,最重要的就是非常誠懇地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包裝求售的心態。他說:
譬如探星宿海河原,已走萬里,覺其不是,又回家。更走萬里,又不是,又回,
又走。每次萬里,不憚往返。此非悉屏一切功名富貴以及慶弔酬應,不能耐
心為此。
為學,哪怕是已經走了萬里之途,只要發現錯了,就只有回頭一路。再走萬里,如果還是錯,仍然別無選擇地只有回頭一路。在整頓好心情後,還要不改初衷地再度踏上行程,不斷向前。如此,若不能摒棄功名富貴、應酬酬酢,恐怕是做不到的。這些都可以作為荀子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的註腳。我們只要關心能否積蹞步、鍥而不捨地積善成德?只要能做到如駑馬十駕的專心致志,縱然千里之遠,都是指日可待的,鐵杵終有成為繡花針的一天
「合則雙美」的孟、荀人性論
孟子、荀子都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繼承者。在漢代,荀子被尊為儒者典範,司馬遷在《史記》中以孟、荀合傳,不分高下。但是到了唐代,韓愈的儒家「道統」系譜只有孟子而沒有荀子,他說荀子「大醇而小疵」。其後,宋明理學更加「尊孟」,尤其在理學取得了學界主流地位後,荀學更是一落千丈。宋神宗以孟子「配享」孔廟殿中,荀子、揚雄等人僅得「從祀」孔廟兩廡;孟子受封「鄒國公」,荀子僅封為「蘭陵伯」。此後, 直至復興經學的清代,荀學始以傳經之功獲得地位的提升。在我國學術思想史上,荀子可謂見黜兩千年。
孟、荀理論固然不同,但不能依字面直解而從「性善/性惡」的表面反差, 說以二人理論相反。實則孟子係從「人之所以為人」的角度,指出人、禽之「別」在於仁義禮智等內在善德。荀子則從嚴格的邏輯定義出發,指出「性」就是天生自然,是沒有經過人為文飾的質樸本性,如耳目口鼻嗜欲等人禽所「同」者, 因此「所學而能,所事而成」的後天人為(「偽」)如禮義,不能稱之為「性」。以「孔融讓梨」為例,順著一般人情,都會想要選取大的甜梨,那麼,為什麼會拿小梨?就是因為禮教陶冶的緣故,因此禮讓精神是禮教下的產物,不是出自天性。用來規範人際的禮義,正是因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在充滿了種種情欲的人生路上,如果不用「禮」來適度節制,便有可能出現過當、無節、殘賊的爭亂,社會也會亡失本來應有的忠信、辭讓、禮義文理等善良秩序,「犯分亂理, 而歸於暴。」因此「禮」是聖人經過不斷思慮後,為我們制定的最佳生活理則, 「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這是後天的人為努力。
「禮」既是一種外在規範、聖人所制定,那麼,當然是要經過外向學習的, 它和孟子說的內在善德「非由外鑠」,具有「先天/後天」、「內/外」的不同進路與差別。
荀子繼承的是儒家強調用「師法之化、禮義之道」以導正人性的觀點,是強調「其善者『偽』也」的後天學習工夫,是說「善」的理性社會實踐,必須依賴禮教學習。於此,本屬會意字的「偽」是正面立意,是指「人為」的後天努力。但因古今用語的差異性,今人對於「偽」字往往採取負面立意,謂以欺詐不實;加上乍見「性惡」說,每每望文生義地誤解荀子持論人性為惡、為壞, 這種說法充斥著輿論。這是我們今日認識荀學首先要釐清的地方。其實「偽」的人為學習,是荀學中非常重要的努力。孟、荀的道德進路,一重德性、一重理智,是儒學「合則雙美,離則兩傷」的雙軌並進。
四、 再做點補充:設立稷下學宮的齊國很有戲(節錄)
齊國是春秋第一個霸主,在軍事稱霸以外,也想領導文化發展。「稷下學宮」最早設立於齊桓公時代,桓公後歷經威王、宣王、湣王、襄王等,也都繼續不懈地推動此一文化事業。在春秋戰國的紛亂戰局中,「稷下學宮」交出了高度文化成就的成績單,齊國也以強國之姿,頗有一些值得後人學習借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