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篇
燭之武退秦師
王子復仇VS國際談判定海神針──把壞牌打成好牌的說帖
華盛頓美國國家檔案館入口處一座雕塑的白色基座上,鐫刻了威廉.莎士比亞筆下《暴風雨》中一句台詞:「What is past is prologue.(凡是過去,皆為序章)」這意味過往的一切都只是個開場的引子,過去所發生的事導致人們未來的行為。
是以,在我們進入這場春秋末期秦晉聯兵攻鄭毀滅性的戰爭之前,有必要梳理在此之前的恩怨情仇,特別是策動這場出師的晉文公。話說還沒有發生秦晉之好、退避三舍這些好事,沒因痛失介之推而訂下寒食節、清明節的遺憾,沒登上春秋五霸之一之前,晉文公餐風露宿流浪了十九年。
那時候人們稱他為重耳。他老爸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的攻心計從後宮打到前宮,從害死太子到逼走重耳、夷吾。雖是庶出之子,卻也長在深宮富貴不愁的重耳,驟然間成了人人喊打的落難公子。他先是回到母親的娘家狄,後是逃到衛餓得乞討,種田的莊稼鄙夷地丟來一團泥巴。重耳氣得想搧他一巴掌,幸好舅舅狐偃巧妙地解為百姓送來土地是好兆頭,重耳只好順著下台階,苦笑著向齊國行去。
齊,畢竟是泱泱大國,桓公眼光精準而有遠謀,非但送重耳車馬、豪宅、僕役,還賜宗室之女與他為妻。重耳自此養尊處優樂不思蜀,即使桓公死後齊國陷於內亂,他依然安逸享樂,隨從只好把他灌醉,連夜抬出齊國。到了曹國,竟遇見曹共公偷看他洗澡的荒唐事,就這麼一路經歷宋贈送二十輛車馬的禮遇;在鄭國飽受不開城門,不讓進城的鄙視,和楚成王看準﹁廣而儉,文而有禮﹂的他將是復興晉的接班人的肯定。最後是秦穆公熱烈設宴款待,許配女兒,並援助回國繼位,這才終結漫長寄人籬下,居無定所的日子。
輾轉八個諸侯國的遭遇,讓大器晚成的重耳看盡人間冷暖,從紈袴公子蛻變為沉穩堅韌的晉文公;遍歷諸國的閱歷,讓他讀懂治國之道,立下復國強國的宏願和日後霸業的行動。
六十二歲回國登基的晉文公,首先修內政、強國防、發展經濟,鞏固硬實力。然後看準時機建立國際地位,一方面搶在秦國之先派兵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之譽;另則藉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得「攘夷」名,終於在周天子與四方諸侯見證下,繼齊桓公之後踐土為盟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
晉文公雖在位僅九年,卻是春秋時期稱霸時間最長的霸主,為晉國的強盛延續一百五十年之久。
晉文公作為諸侯糾紛的調停人,當魯國侵略邾人、莒人時,他出面化解;楚軍圍宋時,他率兵攻曹、衛以解宋圍。對於十九年走過的國家,他秉持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原則,既履行與楚戰,退避三舍的承諾,又鼎力救宋,至於待之無禮的鄭,自然也要討回公道,於是有了秦晉圍鄭的事件。
這到底是晉對背叛者的正義之戰?還是如春秋經魯僖公三十年所記:﹁晉人秦人圍鄭﹂,是場大欺小的侵略戰?晉文公到底是睚眥必報,量小氣窄之人?還是歷經出奔、流亡、復國勵志成長的王子復仇,正義霸主?
被推向風口浪尖的燭之武是三朝老臣,一直擔任圉正(養馬官),當時已年過七十,鬚髮盡白,傴僂其身,步履蹣跚。他自己也沒料到竟因為一場夜談,成為「永遠的神」!在兩大強國夾殺下,鄭國不割地賠款,也無需費一兵一卒而化險為夷,到底燭之武是怎麼靠嘴皮子化解槍桿子危機?
課文X光(圖,略)
深層思考:核心概念圖(圖,略)
傾聽古文的聲音
秦晉聯兵發出的新聞稿:秦晉出師之名的正當性、合法性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閱讀歷史就像通過照片看鏡頭所呈現的內容,讀到的是敘事者描述該事件的「其中一面」。敘事者把事件轉化為故事,是在眾多的事件中「發現」關鍵,勾勒出故事。就像米開蘭基羅所言:「大衛已經在大理石裡面,我只是要把多餘的部分鑿開」,是「發現」隱藏的石像,削除不相干的部分,顯露主體。
孔子據魯史的編年紀事,主要目的在「正名分,寓褒貶,別善惡」,寄寓「微言大義」。孔子的眼裡史是事例是大理石,他﹁發現﹂建立秩序的法則,將焦點聚集在銘志,因此一萬六千字記事簡略,以嚴謹文字行審判之實。如此隱藏於文字密碼間的主旨,直到魯君子左丘明發揮《左氏春秋》的十二經(魯閔公在位僅二年,與莊公合傳),才被證實不以空言立說。他為吸引讀者成為春秋粉絲,採取的書寫策略是少掉書袋說字詞形音,而是浮誇的加油添醋,旁及同時代各國之事,切入最亮眼的角度,詳細而精彩的報導記錄戰爭始。
閱讀這篇文章的重點在看左丘明如何運用這樣的「發現」力斧,凸顯出大國崛起的領導人思考,和小國如何在夾縫中化險為夷的智慧。
這段發生在西元前六三○年的史事,《春秋經.魯僖公三十年》的記載是︰「晉人、秦人圍鄭。」用「人」,而不稱其爵位,可見孔子站在倫理綱常角度,以「一字之貶」批評晉文公出兵乃出於個人私欲,是不義之舉。
《左傳》:「晉侯、秦伯圍鄭。」不稱「公」,而記載其「侯、伯」的地位,可見有意保持中立客觀的敘述位置。先寫晉侯,後寫秦伯,是因為這場戰役的發動者是晉文公。﹁圍﹂字,顯出大國聯兵進攻的氣勢,和鄭國在旦夕的處境。
晉文公選擇稱霸主的時機,發動圍鄭的國際戰爭,必然要有合乎公理正義的具體理由,其建立的價值必然是道義,而非一人一國之利益。故這段的重點在由經濟、政治、軍事三方面盤算出師之代價與收益,探究秦晉圍鄭的合法性、正當性。
秦晉出師攻鄭的原因一是「以其無禮於晉」。此純屬晉文公個人私事,不過在政府發言人操作下,這樁晉鄭同姓卻在重耳窮厄時不以禮相待,更仗著祖先鄭桓公退戎狄護平王遷都,對周王室有功,夾天子以令諸侯成霸主,而拒開城門的公案,瞬間被擴大為「違反倫理,罔顧道義」的不仁之舉。
另一個原因是關乎鞏固霸權的「且貳於楚也」。話說魯僖公二十八年四月,晉、楚爆發城濮之戰。鄭文公深怕遭秋後算帳,加之以鄭國無險可據,於是選擇助楚。豈料楚敗,周王室轉而扶持齊國和晉國,選錯邊站的鄭文公嚇得瑟瑟發抖,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聲威震懾中原的晉國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踐土為盟成為盟主,但鄭文公參加踐土之盟後,卻又暗中與楚修好,還慫恿楚國出兵攻晉。
此舉公然挑戰以盟致信的共識,晉文公身霸主維持天下綱紀秩序的重責大任,讓出師具有譴責背信,加強互信約束力,建立政治禮儀的權威性。
燭之武退秦師
王子復仇VS國際談判定海神針──把壞牌打成好牌的說帖
華盛頓美國國家檔案館入口處一座雕塑的白色基座上,鐫刻了威廉.莎士比亞筆下《暴風雨》中一句台詞:「What is past is prologue.(凡是過去,皆為序章)」這意味過往的一切都只是個開場的引子,過去所發生的事導致人們未來的行為。
是以,在我們進入這場春秋末期秦晉聯兵攻鄭毀滅性的戰爭之前,有必要梳理在此之前的恩怨情仇,特別是策動這場出師的晉文公。話說還沒有發生秦晉之好、退避三舍這些好事,沒因痛失介之推而訂下寒食節、清明節的遺憾,沒登上春秋五霸之一之前,晉文公餐風露宿流浪了十九年。
那時候人們稱他為重耳。他老爸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的攻心計從後宮打到前宮,從害死太子到逼走重耳、夷吾。雖是庶出之子,卻也長在深宮富貴不愁的重耳,驟然間成了人人喊打的落難公子。他先是回到母親的娘家狄,後是逃到衛餓得乞討,種田的莊稼鄙夷地丟來一團泥巴。重耳氣得想搧他一巴掌,幸好舅舅狐偃巧妙地解為百姓送來土地是好兆頭,重耳只好順著下台階,苦笑著向齊國行去。
齊,畢竟是泱泱大國,桓公眼光精準而有遠謀,非但送重耳車馬、豪宅、僕役,還賜宗室之女與他為妻。重耳自此養尊處優樂不思蜀,即使桓公死後齊國陷於內亂,他依然安逸享樂,隨從只好把他灌醉,連夜抬出齊國。到了曹國,竟遇見曹共公偷看他洗澡的荒唐事,就這麼一路經歷宋贈送二十輛車馬的禮遇;在鄭國飽受不開城門,不讓進城的鄙視,和楚成王看準﹁廣而儉,文而有禮﹂的他將是復興晉的接班人的肯定。最後是秦穆公熱烈設宴款待,許配女兒,並援助回國繼位,這才終結漫長寄人籬下,居無定所的日子。
輾轉八個諸侯國的遭遇,讓大器晚成的重耳看盡人間冷暖,從紈袴公子蛻變為沉穩堅韌的晉文公;遍歷諸國的閱歷,讓他讀懂治國之道,立下復國強國的宏願和日後霸業的行動。
六十二歲回國登基的晉文公,首先修內政、強國防、發展經濟,鞏固硬實力。然後看準時機建立國際地位,一方面搶在秦國之先派兵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之譽;另則藉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得「攘夷」名,終於在周天子與四方諸侯見證下,繼齊桓公之後踐土為盟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
晉文公雖在位僅九年,卻是春秋時期稱霸時間最長的霸主,為晉國的強盛延續一百五十年之久。
晉文公作為諸侯糾紛的調停人,當魯國侵略邾人、莒人時,他出面化解;楚軍圍宋時,他率兵攻曹、衛以解宋圍。對於十九年走過的國家,他秉持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原則,既履行與楚戰,退避三舍的承諾,又鼎力救宋,至於待之無禮的鄭,自然也要討回公道,於是有了秦晉圍鄭的事件。
這到底是晉對背叛者的正義之戰?還是如春秋經魯僖公三十年所記:﹁晉人秦人圍鄭﹂,是場大欺小的侵略戰?晉文公到底是睚眥必報,量小氣窄之人?還是歷經出奔、流亡、復國勵志成長的王子復仇,正義霸主?
被推向風口浪尖的燭之武是三朝老臣,一直擔任圉正(養馬官),當時已年過七十,鬚髮盡白,傴僂其身,步履蹣跚。他自己也沒料到竟因為一場夜談,成為「永遠的神」!在兩大強國夾殺下,鄭國不割地賠款,也無需費一兵一卒而化險為夷,到底燭之武是怎麼靠嘴皮子化解槍桿子危機?
課文X光(圖,略)
深層思考:核心概念圖(圖,略)
傾聽古文的聲音
秦晉聯兵發出的新聞稿:秦晉出師之名的正當性、合法性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閱讀歷史就像通過照片看鏡頭所呈現的內容,讀到的是敘事者描述該事件的「其中一面」。敘事者把事件轉化為故事,是在眾多的事件中「發現」關鍵,勾勒出故事。就像米開蘭基羅所言:「大衛已經在大理石裡面,我只是要把多餘的部分鑿開」,是「發現」隱藏的石像,削除不相干的部分,顯露主體。
孔子據魯史的編年紀事,主要目的在「正名分,寓褒貶,別善惡」,寄寓「微言大義」。孔子的眼裡史是事例是大理石,他﹁發現﹂建立秩序的法則,將焦點聚集在銘志,因此一萬六千字記事簡略,以嚴謹文字行審判之實。如此隱藏於文字密碼間的主旨,直到魯君子左丘明發揮《左氏春秋》的十二經(魯閔公在位僅二年,與莊公合傳),才被證實不以空言立說。他為吸引讀者成為春秋粉絲,採取的書寫策略是少掉書袋說字詞形音,而是浮誇的加油添醋,旁及同時代各國之事,切入最亮眼的角度,詳細而精彩的報導記錄戰爭始。
閱讀這篇文章的重點在看左丘明如何運用這樣的「發現」力斧,凸顯出大國崛起的領導人思考,和小國如何在夾縫中化險為夷的智慧。
這段發生在西元前六三○年的史事,《春秋經.魯僖公三十年》的記載是︰「晉人、秦人圍鄭。」用「人」,而不稱其爵位,可見孔子站在倫理綱常角度,以「一字之貶」批評晉文公出兵乃出於個人私欲,是不義之舉。
《左傳》:「晉侯、秦伯圍鄭。」不稱「公」,而記載其「侯、伯」的地位,可見有意保持中立客觀的敘述位置。先寫晉侯,後寫秦伯,是因為這場戰役的發動者是晉文公。﹁圍﹂字,顯出大國聯兵進攻的氣勢,和鄭國在旦夕的處境。
晉文公選擇稱霸主的時機,發動圍鄭的國際戰爭,必然要有合乎公理正義的具體理由,其建立的價值必然是道義,而非一人一國之利益。故這段的重點在由經濟、政治、軍事三方面盤算出師之代價與收益,探究秦晉圍鄭的合法性、正當性。
秦晉出師攻鄭的原因一是「以其無禮於晉」。此純屬晉文公個人私事,不過在政府發言人操作下,這樁晉鄭同姓卻在重耳窮厄時不以禮相待,更仗著祖先鄭桓公退戎狄護平王遷都,對周王室有功,夾天子以令諸侯成霸主,而拒開城門的公案,瞬間被擴大為「違反倫理,罔顧道義」的不仁之舉。
另一個原因是關乎鞏固霸權的「且貳於楚也」。話說魯僖公二十八年四月,晉、楚爆發城濮之戰。鄭文公深怕遭秋後算帳,加之以鄭國無險可據,於是選擇助楚。豈料楚敗,周王室轉而扶持齊國和晉國,選錯邊站的鄭文公嚇得瑟瑟發抖,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聲威震懾中原的晉國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踐土為盟成為盟主,但鄭文公參加踐土之盟後,卻又暗中與楚修好,還慫恿楚國出兵攻晉。
此舉公然挑戰以盟致信的共識,晉文公身霸主維持天下綱紀秩序的重責大任,讓出師具有譴責背信,加強互信約束力,建立政治禮儀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