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詩人遊藝場──「詩與當代生活」的課程理念與執行經驗(節錄)

陳巍仁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助理教授

貳、課程內容與教學設計:營造學習身體感

「詩與當代生活」預定培養「美學」、「媒體」、「倫理」三大公民核心能力,在設計上便緊扣此精神,另外導入行動學習的理念,強調學習不應是「師:生」或「上:下」的單行道,而應建立明確的「身體感」。由於每學期十八週,每週一百分鐘的時數並不寬裕,若非待理論說明完畢才讓學生加以練習,於時於效上都不經濟,因此課程並非完全僅是聽講,而務使學生在手眼腦上同時投入。於實作中學習,直接累積經驗,才能建構如學會騎腳踏車便終身不忘的「身心記憶」。
 
本課程安排有三大主軸,分別對應三大能力,以下便就其重點與執行方式加以說明。

一、現代詩基礎寫作能力教程

通識課程的任務雖與系所課程不同,但經由通識習得一門專業技藝的可能性仍不應被低估。本課程的主體既然是「詩」,那麼讓學生先學會寫詩、評詩,便是立基之處,有不少學生選課目的正是為此而來。不可否認,文學的寫作能力與評賞深度都與投注的時間精力有絕對關係,但要入門一窺其妙,甚至具備評斷一段文字是否為詩的眼力,卻不若想像中困難。本教程設計以七週的時間完成基礎訓練,包含了「詩的十分逼近法」、「詩化語言的概念」、「詩中的意象」與「詩的音樂性」四個單元,從觀察生活周遭的語言環境開始,培養語言的敏感度,先練習改變觀看世界的方法,然後再尋找個人專屬的語言表達模式。此教程共有「意象小卡片」、「三行詩」、「十四行詩」三次習作,意在短期內以密集練習提昇創作能力。為了維持學生的興味,習作課程一向以分享為核心,也就是教學團隊必須即時將作品評改完畢,將優缺實例製作成教材於課堂加以討論,並公布成果於教學網站。以己作和同儕相互琢磨切磋,其效果遠比僅觀摩名家作品更佳。課堂上更安排青年詩人(如楊佳嫻、謝三進等)前來分享創作歷程,因年齡較為接近,語彙亦相通,演講之內容每每能給予初學者極大啟發。自1012學年度起,除原本的教學團隊課後輔導外,更嘗試由丁威仁等詩人進行創作診斷與投稿經驗傳授,希望讓有志於寫作的學生獲得更完整的指引。連續兩年以來,修習本課程的學生雖非科班出身,但幾已囊括本校文學獎之新詩獎項,此學程成效亦由此可見。

二、詩的行動與實作

詩的學習若固化於知識灌輸層面,很快便將遭遇瓶頸,因此在基礎建立後,便應迅速進入「遊於藝」的體驗階段,課堂將成為一座繽紛的遊樂場,但必須要由所有參與者共同打造,這也是本課程最具特色之處。此設計包含以下三個主題:

(一)模擬詩社

自第五週始,TA便將全班分為八組,然本課程不稱「小組」而稱「詩社」,組員皆為「詩人」,其目的便是冀望以詩社為學習組織,展開一連串「詩生活」的實踐,接下來所有的活動、作業,亦以詩社為單位進行。為了營造詩人的群體感,課程設有「那一年,詩人一起結了夥」單元,歷數文學史上有趣的詩人團體,並以教師自高中以來參加、創立詩社的故事,邀請學生一同打造與眾不同的青春。八個模擬詩社須自取社名、設計LOGO,選舉社長,再按學習單於課餘時間完成組織讀詩會、互評詩作、分享最愛詩集,甚至聚餐讌飲等聯誼學習活動,自此之後,詩的追求便超乎課堂之外,成為與夥伴一起努力的目標。即使課程結束,此一能量也能持續凝聚,自1011學期起,前兩期程的修課同學更組成了正式社團「不成文詩社」,使「詩校園」的理想更邁前了一步。(二)跨媒體裝置詩、行動詩展演

現代詩發展至今日,早已跳脫了白紙黑字的印刷形式,而與新興媒體深刻結合,成為活潑多樣的藝術形式。傳統上總認為詩必須被動地由讀者去「閱讀」,但本課程則要求學生思考,詩是否可能以各種媒介,主動滲入群眾的日常。因此我們劃定校園作為場域,進行了幾次規模不小的實驗,請各詩社以「遊戲式的再創作」,將文字詩化為可摸、可感、可玩、可互動的藝術成品。為使展演具有正式水準,並讓學生清楚理解作業意義,在進行實作之前,預先安排有兩次「前衛詩藝術理論」先導課程,分別將影像詩、聲音詩、超文本詩、裝置詩、行動詩等跨媒體表現類型之理念一一引介,並提供範例,更安排行動藝術工作者(林德俊)、藝術策展人(高森信男)等至課堂演講,以補足專業視野。各詩社必須先提出展演計畫,經教學團隊與專家提出修改意見後,方能付諸實行。曾獲教育部補助之三個期程內容各有不同,可謂創意迭出、奇趣橫生。
 
1001學期所展演的是每組三乘四公尺見方的大型裝置詩,於本校玻璃屋設置一日,參觀者可於其中與作品或是組員互動,精采者如「工程詩社」設計出內藏詩籤的砲彈裝置,「甲骨文詩社」則以味覺的感官遊戲,調製出獨一無二的愛情滋味,並可即時品嚐。1012學期為彌補前次展出時間過短的缺憾,與本校藝文空間Museum Café合作,策劃為時一星期的微型裝置詩(130×60公分)藝術展。本次展演因必須更精巧、更具操作性,因此也更接近文創成品,如「微詩社」結合抓鬮遊戲與印章藝術的「現代詩自動產生器:章章有意思」,或「鏡詩社」以女詩人辛波絲卡作品發想的戀人迷宮玩具,都令參觀者愛不釋手。1002學期不以靜態展示,而嘗試以主動出擊的行動詩「攻擊」平淡的校園,並藉此凸顯討論議題,如「醉青春詩社」在校園內以「大師」之姿為眾生用現代詩解籤算命,探討詩的隱喻及宗教性,「凝詩社」則寄送匿名情詩至教師信箱,再突襲訪問老師對此的反應與對師生戀的看法。這些發想過程與最後成果,皆完整保存於課程網站之中,不但為學生的辛勤付出留下紀錄,也可作為裝置詩及行動詩教學的重要資料庫。(三)文創出版工作坊

為了提供修課學生對現代詩應用的想像,課程亦亟力走出校園,與業界合作,探討詩落實為「產值」的可能。比如詩集在從前常被出版界視為「票房毒藥」,然而因出版技術的日新月異,獨立及少量出版已經成為常態,若能抓住純文學本即「小眾」、「分眾」的概念,加強質感,使其精緻化,則更能貼近讀者的個人品味。本課程的期末作業,即是將該詩社的學習成果製作成詩集,光有豐富內容仍不夠,還須經由細心設計,將其出落為可供玩賞、傳播的實體「藝術品」。教學團隊特別以移地學習的「校外工作坊」形式,由專業出版人傳授第一手實務。舉辦地點為天下文化經營之「93巷人文空間」,此處結合書店、餐飲、藝文展演業務,又鄰近文學地景「松江詩園」,別具文創精神。教學團隊請來當前最受矚目的純文學獨立出版者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銀色快手(布拉格出版社總編輯),以限時發想實作的方式,帶領學生體驗詩集的製作過程,亦聘請張富均(琉園品牌部專員)指導出版銷售文案的撰寫,在此豐沛的創意氣氛刺激下,學生的成果極為可觀。而由各期修課學生組成的「不成文詩社」,也因此對外出版元智大學首冊現代詩集《你代替煙火來看我》,可說是本課程成效中的一大亮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