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試閱文字一
心有多寬 舞臺就有多大
臺灣泰福董事長 趙宇天

一個北醫藥學系的畢業生,憑藉自己實力創業,在美國建立起兆元製藥王國,可能嗎?一個從臺灣到美國發展的年輕人,沒有人脈,沒有資金,在文化完全不同的西方社會,如何能攀上全球生技產業的巔峰?

這次面對面採訪臺灣泰福董事長趙宇天,他是臺灣製藥產業成就極高的創業家,一九八四年,他集資一百萬美元創立華生藥廠(Watson Pharmaceuticals),二○一五年時,華生藥廠已然成為全球第三大學名藥廠。是年,華生藥廠的學名藥部門以四百零五億元(約合新臺幣一兆二千億元)賣給TEVA藥廠,三十一年裡,趙宇天創立的公司增加令人咋舌的四萬零五百倍價值。

過去五十年,北醫藥學系培養出的創業家,撐起臺灣製藥業半壁江山,白手起家的趙宇天在人才濟濟的北醫中拔類超群,闖創出一家由華人主導的全球頂尖藥廠。

趙宇天從臺灣出發,征戰全球製藥業。由於相信企業購併才能讓公司茁壯,因此後來Watson購併了來自冰島的藥廠Actavis,並以此取代Watson名稱。之後Actavis購併Allergan,又以Allergan名稱取代Actavis。趙宇天倚仗著開放的態度布局,終成為全球製藥業霸主。在創業路上不斷攀上高峰的趙宇天,到底如何得以讓自己站上高處,創新再創新?

趙宇天提出許多彌足珍貴的建議給臺灣的年輕人,他不斷強調年輕人盡量學習與秉持:「開放」、「走出去」、「世界很大,別只看臺灣」等等看待世界的態度,如此一來,眼界自然打開。回顧過去五十年的職業生涯,關鍵心法是什麼?趙宇天緩緩說出「心有多寬,舞臺就有多大」這句關鍵的話,想要登上巔峰最重要的是抱持開放的視野和胸襟。而他成功的故事,就是這句話的最佳註解。

在藥廠長大的小孩

一九六四年,趙宇天進入北醫藥學系就讀,他出身製藥世家,舅舅是中國第一個民營藥廠,即新亞藥廠的創辦人;趙宇天的父母來臺後,在臺灣創立新生藥廠,他說:「我是在藥廠長大的。」從小,他就從父母親身上看見了創業的艱難。趙宇天談起父母對他的教育與成長歷程並未多干涉,他說父母不但給予他開放的眼界,也從未強逼他一定要學什麼,或者選擇走怎樣的路。「進藥學系,一切都是機緣。」他說。他的父親是京都帝大的畢業生,經常跟他分享國外發生的大事,以及討論看法,趙宇天也因為在擁有國際觀的父親耳濡目染下,讓他也養成不同於他人觀看世界的角度。他的母親當年原本要到法國留學,因為抗戰爆發不能成行。趙宇天回憶著說:「他們很鼓勵我出國。」母親可能因為自己失去深造的契機,因此只要有機會,母親都會讓他接觸國外的新事物。上大學之前,他就清楚知道,外面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

做一名基層研究員是重要的決定

趙宇天的職業生涯裡,第一個關鍵決定是選擇進入一家小公司就業,這麼一做,就是十年。我請問趙宇天:「拿到博士學位,為什麼不回家接班?」因為只要他買張機票回家,馬上就能接掌家中的藥廠。他說:「當年很多藥廠找我去。」但,趙宇天不選擇高薪、工作穩定的大藥廠,卻選擇一家小藥廠的原因,是因為這家小藥廠重視研究,而不是重視產品的發展。趙宇天特別選擇從不受藥廠重視的產品研究發展部門,自一名研究員做起,一路做到主管級位階。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他回憶著說。當年選擇留在美國就業,就是為了要多做多學,如果留在大公司,雖然工作穩定,但是看不到、也接觸不到一家公司的全面。儘管藥廠不重視產品發展,卻給他更多的歷練與機會。

趙宇天說道:「我在進行產品研發的時候,必須跟研究的人多合作。如果自己覺得東西很好,別人怎麼都做不出來,就要努力做出成品給他看。」他的工作不只要能跟研發部門的人接軌,研發藥品時,要用針劑還是水劑,或者考量應用什麼形式會更好,必須得深思熟慮藥品投入臨床實驗的狀況。他接著說:「為什麼要做臨床,就是要顧慮病人用藥好不好用,方不方便用。」然後,再做深一層的考慮。除此之外,也必須瞭解市場才能懂得怎麼設計產品。他說:「效果再好的藥,沒有市場就沒有用了。」 發展產品又要懂成本,趙宇天因此開始接觸藥廠財務,以及藥品生產的實務。「接觸面非常大!」他分析說,這十年工作的基礎影響,和他後來創業有非常緊密的關係。父親資金的即時挹注

工作十年後,一則新聞觸發他創業的動機。「八O年代初的時候,美國國會為了學名藥開放的事辯論,藥專利期過期後,如何使它合法變成藥,簡化它審核的時間和方法。」趙宇天由此思索,藥品是高度管制的行業,政府法規鬆綁將可能帶來全新的機會,美國政府希望藥能夠變便宜,才可以帶給產業全新的商業機會。他說:「藥變便宜,對病人也是好的。」

趙宇天於是擬寫出一個計畫,建議公司投資學名藥市場。他回憶著說:「很快就被否決了。 研究的公司覺得,這個東西是什麼,根本沒有創新。」後來為了這個計畫,當他返回臺灣募資,也同樣遭受到重重難題,原因是瞭解學名藥商業價值的人,少之又少。趙宇天記得當時父親只問他一句話:「你工作十年,有多少錢?」趙宇天說:「五萬美金。」他父親再問:「你投資自己的新公司嗎?」趙宇天回答:「是。」他父親就說:「好,那我投資你。」

在重重的困境與難題終於破解後,趙宇天開始展開他的學名藥新事業。趙宇天與別人創業的模式不同,他的創業第一步不是先急著賺到最多的錢,他反而從人人會做、最競爭的市場著手,立穩事業基礎的第一步。「第一個產品是高血壓、消炎藥。」他說這是很多人都會做的藥,但他從簡單的產品開始,一路培養團隊,練實力、練經驗之後,就開始進軍困難的學名藥。每跨出一步,站穩之後,再跨出第二步。

「華生藥廠做到最後共有三個事業部門,一個是學名藥,第二大是發明新藥,付別人權利金,我接手繼續走下去,直到臨床後,再到上市。加上通路部門, 我們是全美國第四大通路商 。」趙宇天說。華生藥廠快速崛起,購併也是關鍵。他打比喻說,開公司就像種一盆花,光是自己種得好還不夠,就好像一家打開了市場的公司做出規模當然不錯,但如果能夠學會「插花」,把其他有潛力的公司購併進來,截長補短,公司的發展才會一飛沖天。

〈 後略 〉

試閱文字二
穩中求變 走出學名藥廠新格局
永信國際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李芳全

永信藥品是台灣學名藥龍頭,創辦人李天德的三子李芳全,擁有藥學、法學博士、企管碩士,二○○五年銜命接班後,從過去的有機成長模式,走向購併成長模式,致力於原料、藥品、行銷、通路的全球資源整合,目標是帶領永信成為國際級大藥廠。每年農曆三月,台中濱海的大甲,便湧進了絡繹不絕的進香團、信徒,以及看熱鬧的民眾、生意,將小鎮擠得水洩不通。因為小鎮有一座知名的鎮瀾宮,每年媽祖繞境活動,聲勢浩大,場面十分壯觀。

大甲還有另一大年度盛事,就是每年九月中、下旬或十月初,在鐵砧山運動公園開打的永信杯排球錦標賽。

始於一九七四年的永信杯排球錦標賽,是台灣最大規模的排球競賽,帶動這股排球風潮的推手,正是總部設於大甲、國內第一大的學名藥廠商――永信藥品。

創辦人李天德,出身貧寒,當過麵包店學徒,曾遠赴日本大阪,在文具店做批發送貨的工作,返台後,在大甲街役場(即現在的區公所)擔任公職,幫忙推行環境公共衛生、控制傳染病,同時也幫地方居民在家中放置藥包,定期巡察藥品的使用情況。

因為觀察到了市面藥品奇缺的狀況,李天德嗅到了商機,在一九五二年開設了「永信西藥行」,進入藥業後又有自行製藥的想法,便在一九六五年創辦了永信藥品,之後又陸續成立了永日化學、永甲興業等子公司,產品線涵蓋了藥品到動物用藥品,一直到化妝品和保健食品,原料藥、特用化學品等,形成規模龐大的永信集團。

二○○六年,李天德過世後,永信便進入第二代集體領導。接班的李家四姊弟,在二○一一年成立投資控股公司,完成分業不分家的布局。

目前擔任永信國際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的李芳全,是李天德的三子,他要如何帶領這家老牌家族企業穩中求變,在學名藥的紅海市場中,走出新的格局?

〈 後略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