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勇氣、堅韌、團結的力量
在台灣製藥產業的發展歷程中,有一群人以藥學專業為基礎,勇於行動、持續突圍。他們不僅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精采人生,也勾勒出台灣生技製藥產業的發展軌跡,更重新定義了「藥學」的社會角色與產業責任。而這群人的養成,源自於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張偉嶠回顧系所發展時說:「六十年前的北醫藥學沒有富裕的資源,早期環境可以說是篳路藍縷,但也因此淬鍊出北藥人獨特的勇氣、堅韌與團結。」
他認為,開創新事業或是投入製藥產業都是一件艱鉅的事情,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物力,克服層層挑戰,而且前途茫茫不知道要多久才可以成功。唯有憑藉著勇氣才敢嘗試、才會邁出第一步;然而,光有勇氣還不夠,因為每一次突破都伴隨著無數挫折與失敗,唯有堅韌才可以在跌倒後再次站起,跨越一道又一道難關,邁向更高境界。
不過,一個人的時間與體力有限,即便再有勇氣、再堅強的一個人,終有其極限,唯有組織團隊,群策群力,將眾人的智慧凝聚起來,才能擁有更強大的能量,做成重要且困難的事情,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從這群學長姐的身上,可以看到勇氣、堅韌與團結,也就是北藥人的精神。
「北藥學長姐照顧學弟妹的情誼,其實早已在校園裡扎根,並延續成一股世代相承的力量,」張偉嶠回憶,自己早年在衛生署(今衛福部)藥政處服務時,「因為北藥學弟的身分」而得到許多學長姐的照顧。
他剛開始進入職場,既青澀又缺乏方向,幸好遇到了學長姐,從公文的撰寫、案件的審查,到文書流程、行政倫理,無不細心指導,提醒保持初衷,以藥學人的專業扮演好守護民眾健康的角色。這份溫暖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記,也讓他在日後擔任院長時,願意投入大量心力與熱情來跟學生在一起,延續這份珍貴的傳統。
《一代藥學人的突圍》不僅記錄了北醫藥學人的故事,也透過這些生命軌跡,讓人看見教育的力量、理想的堅持,以及一所學校如何在時代洪流中不斷孕育希望的種子。

發現自己,綻放潛能
在張偉嶠眼中,大學應該是年輕人的家,應該是老師們的舞台,一個溫暖的地方,一份幸福的工作。而教育的本質不應該只是傳授專業知識,尤其在這個AI 的時代,不要將學生培養成一本本冷冰冰的「移動式百科全書」。教育更重要的是點燃思想的火光,喚醒心中的熱情,培養懂得尊重、懂得表達善意與愛的靈魂,唯有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會更文明,一代又一代才會更美好。
他相信,教育就像播種,不必期待每一顆種子都能成為參天大樹,但應該日復一日地給予陽光、空氣、水與細心灌溉,讓每一顆種子都能長成自己喜歡的模樣。他說:「教育最深遠的使命,就是幫助年輕人看見自己、認識自己、喜歡自己、發現自己的興趣,然後綻放潛能。」
張偉嶠同時擔任國科會藥學學門召集人,規劃AI 藥物開發、臨床藥學實踐、真實世界數據等醫藥科技政策與經費資源配置。他深知,藥學教育不僅承載著培育專業藥師、投入藥事照護、守護民眾用藥安全的責任,同時與國家製藥產業的發展緊密結合,透過持續培育專業人才,在藥品供應與公共健康上,與國家築起一道堅韌的防線。
他說,今日的臺北醫學大學藥學院擁有國內最具彈性的教育體系:四年制與六年制並行。四年制學生畢業後,或投入製藥產業、藥政審查行政單位,或繼續深造於碩博士學程;六年制則以臨床專業藥學為核心,融入醫學分科知識,培養具「以人為本」精神的藥師。在這樣的規劃下,不僅回應產業的需求與社會的期待,也為台灣藥學教育的廣度與深度打下穩固的基礎,孕育多元且持續創新的可能。

面對未來挑戰的態度
張偉嶠進一步提到,除了傳授專業知識,藥學院更重視「藥學博雅教育」。在學長林正智與蘇游常焜的協助安排下,持續邀請優秀的學長姐回到校園,分享經驗、指導學弟妹,同時將人文精神、心路歷程融入專業學習,期待塑造既具專業實力又舉止優雅的藥學職人。
2024 年至今,已舉辦十六場座談,雖多在午餐時段進行,仍吸引共超過一千七百名學生參與,活動滿意度高達95%,學生對此類交流活動熱烈回響,表現出高度認同與喜愛。這是他出乎意料之外的收穫。
在書籍即將出版之際,他語重心長地說,衷心感謝所有學長姐無私的分享,他們精采的人生經驗彌足珍貴,是一份對年輕人的期待、關愛、鼓勵,更是一份溫暖的陪伴,讓他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未知的挑戰面前獲得勇氣。相信書中的每一段故事、每一句話語,都將刻劃在讀者心中,化作勇於突圍的力量
「勇氣、堅韌、團結」不只是北醫藥學的精神,更是一種面對未來挑戰的態度。當這份精神持續在教育與產業之間傳遞,將激勵更多藥學人勇於創新、邁向國際,也為台灣健康願景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