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緣 起

順應21世紀全球化國際浪潮及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的推動與實施,如何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生活與迎接世界挑戰的核心素養能力,是學校經營的重要課題。如何透過建構學校優質環境的領導歷程,在發展學校永續文化中活出幸福感,讓教育品質更臻精緻,以成就每一位學生,更是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挑戰。據此,研究者以本文探究臺灣地區國中校長空間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
本章敘明研究動機與基本界定,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說明本研究之背景脈絡與研究緣由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根據研究動機提出研究目的及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定義本研究之關鍵名詞,界定研究變項的概念型與操作型定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明定研究地區、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並敘明研究之局限。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茲將本研究之背景脈絡與研究緣由動機說明如下:
壹、研究背景
面對社會急遽變遷與日新月異的趨勢與挑戰,世界各國莫不以多元融合、文化學習及永續發展為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時,順應國際潮流與時代之需求,2013年8月教育部公布「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107年):臺灣.好美 ~ 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本計畫的發展策略提及「宣導並發行美感教育基本論述」、「強化藝術與美感之課程與教學」、「充實美感教育學術及實務研究」、「創造美感環境,推廣生活美學」,希望藉由「美力終身學習」、「厚植美感教育研究發展實力」、「美感教育點線面」、「適性揚才,全人發展」等亮點政策,達成「美感播種」、「美感立基」、「美感普及」的目標(教育部,2013),更將2014年訂為「美感教育年」,教育部依據「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接續推動「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提高直轄市、縣(市)政府部分補助的金額比例,對於財力級次列為第五級者,實際補助金額可達計畫總額之 90%,對國立高級中等學校更提供全額補助,107年度擇優 20-25 校補助,每校補助最高新臺幣 200 萬元,預期能在「學校特色表現美學」、「校園建築景觀美學」、「校園綠能生態美學」及「校園環境創意美學」等項目實施,建立「感受」與「實踐」的美感教育行動,來營造學校與社區美感協作的氛圍,滋養永續美感的生活,以實現美麗國民、美化家園、美善社會之願景(教育部,2017;湯志民,2019a)。至此,美感教育、美學研究、校園空間美學已列為重要教育政策,邁入新的里程碑。
接續,教育部於2018年10月再公布「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112年):「美感即生活從幼扎根、跨域創新、國際連結」,強調美感並非只獨善其身,更是在社會參與去同理差異,而能學習尊重,悅納多元文化,藉由文化學習共創和諧之美,也在社會參與中將美感教育融合在生活,將美感實踐在生活中,成為一種展開公共幸福感的生活習慣、態度與信念(教育部,2018),足見美感教育之推展冀望藉由營造美感的校園環境,來開展學校成員的幸福感。
從2013年起,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鼓勵學校發揮空間領導,營造空間美學,落實美感教育。從校園整體的規劃設計、內部空間的美感營造,到教育課程的融入、美感教育的實踐,由中央主管機關、地方政府、學校行政端,至教育現場教師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參與等各方面,校園建築空間與美感教育的推進,日漸受到重視(湯志民,2019a)。學校空間就如同一座生活的美學館,到處隱藏著奇妙的驚艷,時刻孕育著學習的契機(黃宗顯,2014),如何透過校長空間領導,規劃營造校園空間,融合美學元素與思維,在學校文化永續發展中,讓學校成員感受到幸福感,也讓校園成為提升學生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九項核心素養中「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的核心能力,值得深入探討。以下分別說明研究者動機。
貳、研究動機
本研究盱衡全球發展趨勢,臺灣社會變遷與教育現場的改變,闡述研究動機如下。
一、空間領導為教育領導的新興議題
空間是有形的物質環境,領導卻是無形的,空間領導是領導者善用有形的物理環境,透過無形的領導來發揮影響力,進而影響學校的發展。學校物質環境的潛在影響力是一股不可令人忽視的力量,學校空間規劃與教學、行政一樣具有引領學校發展的影響力量(吳清山,2008),近二、三十年來,逐年推動學校空間、校園環境、建築設施與教學設備的規劃,教育部、縣市教育局(處)也制定學校建築的空間規範來審議校園整體規劃與設計,推展開放空間、無障礙環境、創意校園、永續校園等營造優質校園的新校園運動。而學校在學校建築風格與校園環境特色經營方面,更是力求突破與創新,引領學校空間與教育的發展與革新,「空間領導」已然形成,與「行政領導」、「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鼎足而立(湯志民,2009),亦促成「空間領導」在實務推展與學術的研究(湯志民,2008,2012),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新書《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探討55個教育領導理論,也說明「空間領導」是其中最新的教育領導理論之一。
因應教育4.0來臨,在學校設備、環境布置、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師資培育等各方面應重新布局、調整改變,以朝向更數位化與智慧化的教育改革發展(吳清基, 2018),未來的教室為智慧教室,未來的學校也將朝向智慧校園邁進(吳清山、王令宜,2018),新世紀學校應該有現代化設施、數位化科技的整體性規劃,並結合綠建築永續經營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需具有教育文化意境,符應課程、教學與學習需求,不斷與時俱進(湯志民,2017),是故,設計21世紀的教育場域,更需要在學習空間、組織架構、領導與學校溝通空間之間轉化(鍾巧如,2016)。因此,教育領導新興議題的空間領導,藉由此研究瞭解臺灣各地區國中校長目前實施空間領導的現況,而不同學校規模、學校校齡、校長在該校服務年資的學校,校長實施空間領導情形是否不同,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二、空間領導發揮境教功能,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教育哲學家Dewey言:「人類塑造環境,環境陶冶人類」;心理學家Lewin認為行為是生活空間的函數,生活空間與環境決定人們的行為(張春興,2007);人們不僅建造房子,而且房子也造人,Churchill也有同樣的觀點:「我們塑造我們的建築,後來,我們的建築塑造了我們」(Yanow, 2010);在學校建築中,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需求才是建築的靈魂所在(陳韻如,2019),皆說明了人境互動的重要性,環境空間對人類行為、教學行為及學習行為的影響可想而知。校園便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高成效、健康、安全與永續的優質學校環境,會增進學生的舒適與表現成就。學校環境是學生的第三教師,設計今日的學校以面對明日的世界乃當今要務(Design, Furniture, & Design, 2010),將「校園規劃設計」、「學校建築」、「教室布置」、「課桌椅安排」等,改善教學環境,做有利於學習的規劃與設計,如此最大受益者便是多數的學生(吳清山,2008),從校園建築物與環境的美學,舒適環境的感受,可欣賞的環境,如植栽、綠地等隨著四季變化,形成美好的人、事、物背景交互影響,所彰顯於情境的境教(王智弘、廖昌珺,2014),透過空間領導所營造優質的學校環境,使行政效率有效提升,教師教學有效進行,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提升學習成效,便是「境教」功能的發揮。換言之,回應 21 世紀的學習需求,重新思考校園物理環境與學生體驗的關係,運用空間領導的觀點,將校園空間的效能賦予最大化,對學生學習成效產生最大助益(Jamieson et al., 2000)。藉由此研究瞭解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現況,並探究學校領導人運用空間領導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相關性,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三、空間領導營造幸福空間,增進教師幸福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的「全民教育革新方案」(Education for All, EFA)及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的教育十年」(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D)均主張幸福應是人類所追求的理想與期望,並呼籲政府應該相信教育是通往幸福的金鑰匙(黃旭鈞,2012),吳清山(2012)也提出教育幸福是國民幸福的源頭。教師位居教育現場的第一線,教育成效的關鍵在於教師,而專業優質的教師,乃是提升教育效能不可漠視的重要因素(吳清山,2016),校長發揮空間領導的影響力,規劃校園空間注入創新活化的理念,多重運用校園空間,藉由「詩性空間」和「美學情境」,營造出「幸福空間」(林進山,2019),使校園並非僅是冰冷的建築,而是可以陶冶心性帶給全校幸福感的美好園地。校長的空間領導將因對教師所產生的影響,進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也會讓教師有較高的合作意願和工作滿意度(Orphanos&Orr, 2014),另有實證研究指出,空間環境的品質提升可以正增強影響幸福感的因素,Uline 與Tschannen-Morgan(2008)研究證實「學校設施的品質」和學校氣氛與學生成就有正向關聯;亦有研究顯示擁有充足的活動空間與容量的教學環境,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動機,並且對師生互動有正向的影響,促使學生保持專注於教師的教學活動(Sahin, Tantekin-Erden & Akar, 2011)。教師的幸福感與學生受教品質息息相關,對全人的教育幸福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為此,瞭解臺灣本島國中教師幸福感之現況,而不同性別、年齡、最高學歷、現在職務、服務年資的教師其幸福感知覺是否有所差異,並探究校長空間領導對教師幸福感之影響效果,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四、目前尚無針對國中校長空間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
研究者在初任校長遴選時以「幸福」為治校理念訴求,期許能與教職員工、家長與社區人士共同手牽手、心連心,共創幸福學園的幸福圖像。初到學校時,與教師同仁一起搭學校的營養午餐,中午用餐時間,大家拿著餐具盛好食物排排坐在地下室員生社旁辦公室的鐵椅上用餐,簡陋又克難的環境,讓人著實於心不忍。教師同仁說他們一直想要有個「幸福食堂」,能有個較舒適的環境在中午用餐時稍微地放輕鬆、休息一下,於是,研究者承諾在聖誕節前實現這個夢想。然在向歷屆會長募款過程中,不乏有人表示願意捐錢用在學生身上,然要捐款整修教師所謂的「幸福食堂」則頗有些微詞,在多次溝通與多方奔走下,終於籌足經費,將學校原本教師會辦公室整修為「樂之館」,中午專任教師同仁可用餐的地方,平時可提供教師專業研習的場所,而退休教師、愛心志工隊及家長委員會也可於本場地辦理聚會,3個月完成這多功能的溫馨場所,「樂之館」圓了教師們多年來幸福食堂的夢想。這引發研究者想探究當教師感受到學校對其需求的重視,規劃學校空間營造溫馨幸福氛圍,校長空間領導使教師產生幸福感,教師幸福感提升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相關,而教師幸福感對學生學習成效產生之影響效果,再進一步探討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幸福感、學生學習成效三者之間所存在的關係。
關於空間的研究為數眾多,相關博碩士論文研究計有11,751筆,而在領導相關議題的研究也高達8,952篇,然而,在「空間領導」的相關研究上卻是寥寥無幾。研究者於2022年12月10日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討論空間領導的博碩士論文只有31篇,且均為 2010年以後的研究論文。針對校長空間領導與學生學習效兩個變項間研究,只有鐘巧如(2016)「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社群運作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1篇博士論文,而探討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幸福感兩個變項,只有吳鐵屏(2021)「桃園市國民中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1篇碩士論文,而教師幸福感與學生學習成效兩個變項之間研究則付之闕如,也尚無任何針對國中校長空間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進行研究,期待藉由本研究之進行與發現,能有助於補充當今研究之不足,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