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真相2 校園是學習的地方,也是霸凌的製造場
 
「青青校樹,萋萋庭草。筆硯相親,晨昏歡笑。」這是許多人記憶中的畢業歌曲,也是許多人校園的記憶。然而「勾心鬥角、謾罵嘲笑、爭競比較」也是許多人共同的成長記憶,回想起來仍舊會有點痛。
大多數校園,多具有以下幾點特性,間接促成霸凌的發生。
 
隱私性低
大部分學生的課桌椅就是一張桌面加上底下的抽屜空間。吃剩的果皮往裡面塞、擤鼻涕的衛生紙往裡面塞,甚至嚼過的口香糖也往裡面塞,這些種種不那麼衛生的習慣,或許源自於家庭教育的疏失,卻不容於班上二十幾雙眼睛,讓同學覺得「噁心」。
同樣的情形,數學科成績、英文會話演說、服裝儀容、作業,乃至情緒控管、幽默與否等,各種表現都是攤在大家的眼前。評價因此自然產生,「小華是個衛生不良的噁心鬼」、「小英功課爛死了,是拖累班上成績的拉拉隊」。
 
學生是不自由的
一般人如果想放屁,會盡可能不要被發現。但是,學生在學校一整天幾乎是集體行動,一起上課、座位鄰近,也很少學生敢舉手說「老師,我要去走廊放屁」。因此學生是不自由的,連放屁不想被發現、躲起來放屁的機會都沒有。
同樣的情形,學生即使有不喜歡的同學,但被老師安排坐在一起或同一組,還是得配合;或是看到同學的頭皮屑很多,很怕頭皮屑掉進飯桶,但還是得吃學校的午餐。
 
講求合群
學校是學生群聚在一起,講求集體行動、分工合作,是一個高度講求合群的場合,而且許多事都有連帶性,甚至影響到全班的利益。例如一般大人扔垃圾,其他人不太在乎他是否有做好分類;但如果有學生沒有做好垃圾分類,就有可能害全班的整潔評分被扣分。這些種種,會讓「個人行為的表現」與「全班連動」,對個人的表現要求更嚴苛。
 
大小事都在比較
班級是一群同齡孩子一起學習與生活的地方,而校園文化也習慣透過排行評比來明白孩子的學習情形。因此,學業會有班級排名、校排名,而像母親節卡片、教師節卡片製作也會有優選、佳作等評比,又或者像音樂課表演、童軍隊呼等,孩子幾乎就像生活在秤子上,各種表現不斷被「秤斤論兩」。
在這種情形下,確實能造就孩子的好勝心,因為不想輸,而鞭策自己努力學習與表現;但相反地,也成為班級地位高低的砝碼,甚至勝者恆勝,有些各方面表現優異的同學,去上學簡直就像去遊樂園,不斷獲取金幣,班級地位也相對較高;而有高就會有低,也會有同學不僅學業表現失利、長相又不吸引人、講話也不討喜等,相對之下就會落入班級地位低下的情形。這些都是一群孩子在一起會自然產生的「橫向比較」效應。
 
課室管理的學校文化
在國小、國中及高中階段,老師多是一節課一節課配合課表上課,而學生也是一節課一節課進行各種不同的課程。因此,最省力的管教方式就是「課室管理」,如在課堂上檢查作業,也連帶一起管教,「為何沒有帶數學習作?」「英文學習單怎麼沒寫?」「圍巾勾的長度、圖案設計圖?」等。在進行課室管理難免就會有「稱讚」與「指正」,長期下來,這些也會影響孩子的班級地位高低。
 
一群「理性不足衝動有餘」的青少年
根據大腦發展而言,一般人約莫要到二十多歲,大腦才漸漸成熟而發展出較理性的思維,而國小、國中與高中,可說是上百上千個「理性不足卻衝動有餘」的大腦集中營,如果連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都會吵得天翻地覆,又怎麼能期望上百上千個孩子,能無風無雨、好好和諧相處?
由上述可知,孩子的成長年齡個人因素,再加上學校制度文化背景等,學校可說是霸凌製造場,這並不是指「誰故意霸凌誰」,而是個人與環境結構容易發生霸凌,這也可以理解為何霸凌發生的高峰期是在國高中。青少年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多看了一眼、多說了一句,就可能產生嫌隙與衝突。
相對於國高中,大學發生霸凌的情形就會明顯減少。因為大學生比較講求自主發展,個人報告、彈性修課,而「教授與大學生」的互動也多是採尊重大學生自己的學習,很少會進行課室管理,也幾乎不會有公開的班級排名。大學生也相對較能理性思考與情緒控管,因此大學的校園霸凌就明顯少於國中小階段。
 
從「胖虎欺負大雄」到「一群人討厭大雄」
 
小佑,愛亂插嘴、愛告密,而且情緒起伏很大,你願意與他當朋友嗎?小庭,整天沉默不語,身體會發出惡臭甚至髒汙,你願意與小庭同組嗎?
霸凌,有時或許是「胖虎欺負大雄」的單一情節,但大部分的情形是,「班上很多人都不喜歡大雄」。
受凌者大多時候是班上的少數分子,一位或兩、三位,人數通常不會太多;道理很簡單,試想一下,假如班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受凌者,那誰會是霸凌者?
霸凌事件發生時,受凌者往往是受到同情的弱勢者;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受凌者經常是在班上那位不受多數同學歡迎的人。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不太可能會遭受霸凌,因為一旦遭受霸凌,就會有要好的朋友出來相挺,也就不可能會出現長期、反覆遭受嘲笑、排擠等不友善的行為。
若再進一步了解受凌者,會發現受凌者從幼稚園、國小乃至國中或高中,無論換過幾個班級、轉學幾次,大部分仍會持續淪為受凌者的角色。轉換過多個班級,上百位的同學,為什麼偏偏是他會被同學長期、反覆的不友善對待?
然而「不受人歡迎」並不表示「做錯什麼事不受人歡迎」,一個人之所以不受人歡迎,可能是「個性難相處」、「行為獨特不容易與人互動」,或「話不投機很難交流」等各種性格、行為或情緒,甚至是做事風格等各種因素,成為「人緣不好」的人。
即使如此,「不受人歡迎」當然不是遭受霸凌的理由,但不受歡迎的孩子,容易陷入孤立的境地,在遭遇不公正的待遇時,缺乏同儕支持和幫助。這不僅加深受凌者的痛苦,也讓霸凌者更加肆無忌憚。
 
為何會成為「班級中不受人歡迎的人」?
 
進一步思考,為何有些孩子會成為「班級中不受人歡迎的人」?或可先從個人因素分析。
本來大家都不認識班上的其他同學,都只是「一般同學」。而隨著相處的時間增加,「人格特質」、「社交技巧」、「不當行為」及「關鍵事件」等,都可能直接或間接一點一滴形成對某人的好感或反感,也慢慢形成「被大家討厭的A」與「人氣王B」。
 
1.社交能力低落
同班同學長時間共處在一間教室,其實是需要很多社交技巧的。例如學會傾聽並能與同學聊天、窄路相逢時得說「借過」、禮貌地向同學借物品、撞到同學適度表達歉意等。不要只顧著自己講話,也要會聽同學講話,才能一搭一唱,有互動。又或者如果知道自己比較容易猶豫不決,所以與人同組時,就要多合群,不要讓全組的進度被自己的緩慢決定而耽誤。
記得曾遇過一位剛升上國一的女孩小妃,在班上遇到喜歡的同學,想跟同學成為好朋友,竟向對方說:「你不和我做朋友,我就找學長來搞你。」很快地,小妃就成了班上被大家討厭的對象,不僅沒有交到朋友,小妃經過的地方,同學甚至會故意閃躲。小妃難過地表示:「我以為這樣可以交到朋友,卻用錯方法。」
 
2.人格特質過於內向、退縮或外顯、激動
具有愛哭、害羞、容易焦慮、退縮、缺乏幽默感、自信心低落、情感壓抑、個性順從等過於「內縮」人格特質的孩子,易成為典型的受凌者。一方面是因為遭受欺負不敢反抗,使得欺負的行為一再發生;或者是遭受不友善的對待,表現出哭泣、焦慮、退縮,反而使對方「獲得樂趣」、「滿足權力擴張的慾望」,如此反覆增強錯誤的行為,形成霸凌事件。
相反地,有些孩子具有易怒、情緒起伏大、激動、衝動等過於「外顯」的人格特質,也容易成為同學討厭的對象。這類孩子很容易「惹毛別人」,並且「死不認錯」,人際關係自然會受到影響。他們在班上少有同情者,多是被全班一起合作「對付」。
 
3.不適當的行為
若孩子做出一些不受人歡迎甚至惹人討厭的行為,也容易遭受同儕霸凌。不適當的行為如干擾上課,大部分的孩子仍是想要好好上課,但有些同學對上課興趣缺缺,出現「上課公然睡覺」、「問無關課堂的問題」、「上課聊天」、「時常跟老師回嘴」甚至「敲打桌子」等各種干擾上課秩序的情形。這些孩子若沒有高度的社交技巧,如風趣幽默,很容易成為班上不受歡迎的人。
 
4.關鍵事件
在社會新聞中,如果未成年犯罪,不僅得匿名,甚至還得用馬賽克模糊臉孔以防辨識。然而在學校大部分學生的行為都是「公開」的,例如某個同學作弊、偷竊,甚至家庭狀況的披露等,都可能讓孩子遭受排擠。記得有位孩子遭全班同學譏笑「精神病」,就因為有次他罹患精神疾病的母親到學校「鬧笑話」,從此那位同學的言行,只要稍有差錯便會與「精神病」的稱呼連結在一起。
另外,有位男孩,在大隊接力比賽時不小心掉棒而嚴重影響班級成績。同學抱怨時,男孩竟回嗆「我就是愛掉棒,不然想怎樣?」運動會過後沒有多久,再加上平時的一些零星衝突,他就成為「全班公幹」的對象。私下談到時,這位當初很嗆的「硬漢」卻掉下眼淚,他說:「當時我也很難過,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不想認錯。」這一些關鍵事件,很容易讓孩子瞬間被標記為「不受歡迎人物」,而對其採取各種不友善的行為。
然而,「關鍵事件」通常只會短暫引起側目,如果能有良好的社交技巧或大人的協助,通常能有效的化解。
 
孩子能否在班上受歡迎,經常跟家庭及學校有關
 
除了個人因素之外,家庭因素及學校因素也常跟「孩子能否在班上受歡迎」有關。在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和社交技巧發展有重要影響。過度保護或過於嚴格的家庭環境,可能限制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又或缺乏父母的支持和引導,孩子在面對社交挑戰時可能會感到無助甚至退縮。
學校方面,學校的整體文化和氛圍對孩子的社交地位會有重大影響。若處在氛圍較為包容、鼓勵多樣性和差異並存的校園環境,有助於減少孩子成為不受歡迎人物的可能性。又或老師的公正、關心和支持,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減少被孤立的風險。此外,競爭過於激烈的環境,可能導致某些能力較不突出的孩子被邊緣化。
某個孩子成為班上不受歡迎的人,背後往往牽涉到錯綜複雜的因素,不是單一因素可以解釋的。若單一歸咎那些不受歡迎孩子的個人因素,或是單單指責班級同儕的不夠包容,甚至是批評老師的帶班風格等導致霸凌的發生,皆是過於簡化問題。
每個孩子的背後,都有著獨特的成長歷程,以及不同的家庭環境、價值觀與生活習慣等,需要以更涵容的視角、整體性的思考,才能更周全地理解與分析霸凌,以引導增進孩子的人際關係,能與同儕更和諧地相處。這些對孩子會有正向意義,可大大降低孩子遭受霸凌的風險。
										「青青校樹,萋萋庭草。筆硯相親,晨昏歡笑。」這是許多人記憶中的畢業歌曲,也是許多人校園的記憶。然而「勾心鬥角、謾罵嘲笑、爭競比較」也是許多人共同的成長記憶,回想起來仍舊會有點痛。
大多數校園,多具有以下幾點特性,間接促成霸凌的發生。
隱私性低
大部分學生的課桌椅就是一張桌面加上底下的抽屜空間。吃剩的果皮往裡面塞、擤鼻涕的衛生紙往裡面塞,甚至嚼過的口香糖也往裡面塞,這些種種不那麼衛生的習慣,或許源自於家庭教育的疏失,卻不容於班上二十幾雙眼睛,讓同學覺得「噁心」。
同樣的情形,數學科成績、英文會話演說、服裝儀容、作業,乃至情緒控管、幽默與否等,各種表現都是攤在大家的眼前。評價因此自然產生,「小華是個衛生不良的噁心鬼」、「小英功課爛死了,是拖累班上成績的拉拉隊」。
學生是不自由的
一般人如果想放屁,會盡可能不要被發現。但是,學生在學校一整天幾乎是集體行動,一起上課、座位鄰近,也很少學生敢舉手說「老師,我要去走廊放屁」。因此學生是不自由的,連放屁不想被發現、躲起來放屁的機會都沒有。
同樣的情形,學生即使有不喜歡的同學,但被老師安排坐在一起或同一組,還是得配合;或是看到同學的頭皮屑很多,很怕頭皮屑掉進飯桶,但還是得吃學校的午餐。
講求合群
學校是學生群聚在一起,講求集體行動、分工合作,是一個高度講求合群的場合,而且許多事都有連帶性,甚至影響到全班的利益。例如一般大人扔垃圾,其他人不太在乎他是否有做好分類;但如果有學生沒有做好垃圾分類,就有可能害全班的整潔評分被扣分。這些種種,會讓「個人行為的表現」與「全班連動」,對個人的表現要求更嚴苛。
大小事都在比較
班級是一群同齡孩子一起學習與生活的地方,而校園文化也習慣透過排行評比來明白孩子的學習情形。因此,學業會有班級排名、校排名,而像母親節卡片、教師節卡片製作也會有優選、佳作等評比,又或者像音樂課表演、童軍隊呼等,孩子幾乎就像生活在秤子上,各種表現不斷被「秤斤論兩」。
在這種情形下,確實能造就孩子的好勝心,因為不想輸,而鞭策自己努力學習與表現;但相反地,也成為班級地位高低的砝碼,甚至勝者恆勝,有些各方面表現優異的同學,去上學簡直就像去遊樂園,不斷獲取金幣,班級地位也相對較高;而有高就會有低,也會有同學不僅學業表現失利、長相又不吸引人、講話也不討喜等,相對之下就會落入班級地位低下的情形。這些都是一群孩子在一起會自然產生的「橫向比較」效應。
課室管理的學校文化
在國小、國中及高中階段,老師多是一節課一節課配合課表上課,而學生也是一節課一節課進行各種不同的課程。因此,最省力的管教方式就是「課室管理」,如在課堂上檢查作業,也連帶一起管教,「為何沒有帶數學習作?」「英文學習單怎麼沒寫?」「圍巾勾的長度、圖案設計圖?」等。在進行課室管理難免就會有「稱讚」與「指正」,長期下來,這些也會影響孩子的班級地位高低。
一群「理性不足衝動有餘」的青少年
根據大腦發展而言,一般人約莫要到二十多歲,大腦才漸漸成熟而發展出較理性的思維,而國小、國中與高中,可說是上百上千個「理性不足卻衝動有餘」的大腦集中營,如果連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都會吵得天翻地覆,又怎麼能期望上百上千個孩子,能無風無雨、好好和諧相處?
由上述可知,孩子的成長年齡個人因素,再加上學校制度文化背景等,學校可說是霸凌製造場,這並不是指「誰故意霸凌誰」,而是個人與環境結構容易發生霸凌,這也可以理解為何霸凌發生的高峰期是在國高中。青少年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多看了一眼、多說了一句,就可能產生嫌隙與衝突。
相對於國高中,大學發生霸凌的情形就會明顯減少。因為大學生比較講求自主發展,個人報告、彈性修課,而「教授與大學生」的互動也多是採尊重大學生自己的學習,很少會進行課室管理,也幾乎不會有公開的班級排名。大學生也相對較能理性思考與情緒控管,因此大學的校園霸凌就明顯少於國中小階段。
從「胖虎欺負大雄」到「一群人討厭大雄」
小佑,愛亂插嘴、愛告密,而且情緒起伏很大,你願意與他當朋友嗎?小庭,整天沉默不語,身體會發出惡臭甚至髒汙,你願意與小庭同組嗎?
霸凌,有時或許是「胖虎欺負大雄」的單一情節,但大部分的情形是,「班上很多人都不喜歡大雄」。
受凌者大多時候是班上的少數分子,一位或兩、三位,人數通常不會太多;道理很簡單,試想一下,假如班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受凌者,那誰會是霸凌者?
霸凌事件發生時,受凌者往往是受到同情的弱勢者;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受凌者經常是在班上那位不受多數同學歡迎的人。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不太可能會遭受霸凌,因為一旦遭受霸凌,就會有要好的朋友出來相挺,也就不可能會出現長期、反覆遭受嘲笑、排擠等不友善的行為。
若再進一步了解受凌者,會發現受凌者從幼稚園、國小乃至國中或高中,無論換過幾個班級、轉學幾次,大部分仍會持續淪為受凌者的角色。轉換過多個班級,上百位的同學,為什麼偏偏是他會被同學長期、反覆的不友善對待?
然而「不受人歡迎」並不表示「做錯什麼事不受人歡迎」,一個人之所以不受人歡迎,可能是「個性難相處」、「行為獨特不容易與人互動」,或「話不投機很難交流」等各種性格、行為或情緒,甚至是做事風格等各種因素,成為「人緣不好」的人。
即使如此,「不受人歡迎」當然不是遭受霸凌的理由,但不受歡迎的孩子,容易陷入孤立的境地,在遭遇不公正的待遇時,缺乏同儕支持和幫助。這不僅加深受凌者的痛苦,也讓霸凌者更加肆無忌憚。
為何會成為「班級中不受人歡迎的人」?
進一步思考,為何有些孩子會成為「班級中不受人歡迎的人」?或可先從個人因素分析。
本來大家都不認識班上的其他同學,都只是「一般同學」。而隨著相處的時間增加,「人格特質」、「社交技巧」、「不當行為」及「關鍵事件」等,都可能直接或間接一點一滴形成對某人的好感或反感,也慢慢形成「被大家討厭的A」與「人氣王B」。
1.社交能力低落
同班同學長時間共處在一間教室,其實是需要很多社交技巧的。例如學會傾聽並能與同學聊天、窄路相逢時得說「借過」、禮貌地向同學借物品、撞到同學適度表達歉意等。不要只顧著自己講話,也要會聽同學講話,才能一搭一唱,有互動。又或者如果知道自己比較容易猶豫不決,所以與人同組時,就要多合群,不要讓全組的進度被自己的緩慢決定而耽誤。
記得曾遇過一位剛升上國一的女孩小妃,在班上遇到喜歡的同學,想跟同學成為好朋友,竟向對方說:「你不和我做朋友,我就找學長來搞你。」很快地,小妃就成了班上被大家討厭的對象,不僅沒有交到朋友,小妃經過的地方,同學甚至會故意閃躲。小妃難過地表示:「我以為這樣可以交到朋友,卻用錯方法。」
2.人格特質過於內向、退縮或外顯、激動
具有愛哭、害羞、容易焦慮、退縮、缺乏幽默感、自信心低落、情感壓抑、個性順從等過於「內縮」人格特質的孩子,易成為典型的受凌者。一方面是因為遭受欺負不敢反抗,使得欺負的行為一再發生;或者是遭受不友善的對待,表現出哭泣、焦慮、退縮,反而使對方「獲得樂趣」、「滿足權力擴張的慾望」,如此反覆增強錯誤的行為,形成霸凌事件。
相反地,有些孩子具有易怒、情緒起伏大、激動、衝動等過於「外顯」的人格特質,也容易成為同學討厭的對象。這類孩子很容易「惹毛別人」,並且「死不認錯」,人際關係自然會受到影響。他們在班上少有同情者,多是被全班一起合作「對付」。
3.不適當的行為
若孩子做出一些不受人歡迎甚至惹人討厭的行為,也容易遭受同儕霸凌。不適當的行為如干擾上課,大部分的孩子仍是想要好好上課,但有些同學對上課興趣缺缺,出現「上課公然睡覺」、「問無關課堂的問題」、「上課聊天」、「時常跟老師回嘴」甚至「敲打桌子」等各種干擾上課秩序的情形。這些孩子若沒有高度的社交技巧,如風趣幽默,很容易成為班上不受歡迎的人。
4.關鍵事件
在社會新聞中,如果未成年犯罪,不僅得匿名,甚至還得用馬賽克模糊臉孔以防辨識。然而在學校大部分學生的行為都是「公開」的,例如某個同學作弊、偷竊,甚至家庭狀況的披露等,都可能讓孩子遭受排擠。記得有位孩子遭全班同學譏笑「精神病」,就因為有次他罹患精神疾病的母親到學校「鬧笑話」,從此那位同學的言行,只要稍有差錯便會與「精神病」的稱呼連結在一起。
另外,有位男孩,在大隊接力比賽時不小心掉棒而嚴重影響班級成績。同學抱怨時,男孩竟回嗆「我就是愛掉棒,不然想怎樣?」運動會過後沒有多久,再加上平時的一些零星衝突,他就成為「全班公幹」的對象。私下談到時,這位當初很嗆的「硬漢」卻掉下眼淚,他說:「當時我也很難過,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不想認錯。」這一些關鍵事件,很容易讓孩子瞬間被標記為「不受歡迎人物」,而對其採取各種不友善的行為。
然而,「關鍵事件」通常只會短暫引起側目,如果能有良好的社交技巧或大人的協助,通常能有效的化解。
孩子能否在班上受歡迎,經常跟家庭及學校有關
除了個人因素之外,家庭因素及學校因素也常跟「孩子能否在班上受歡迎」有關。在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和社交技巧發展有重要影響。過度保護或過於嚴格的家庭環境,可能限制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又或缺乏父母的支持和引導,孩子在面對社交挑戰時可能會感到無助甚至退縮。
學校方面,學校的整體文化和氛圍對孩子的社交地位會有重大影響。若處在氛圍較為包容、鼓勵多樣性和差異並存的校園環境,有助於減少孩子成為不受歡迎人物的可能性。又或老師的公正、關心和支持,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減少被孤立的風險。此外,競爭過於激烈的環境,可能導致某些能力較不突出的孩子被邊緣化。
某個孩子成為班上不受歡迎的人,背後往往牽涉到錯綜複雜的因素,不是單一因素可以解釋的。若單一歸咎那些不受歡迎孩子的個人因素,或是單單指責班級同儕的不夠包容,甚至是批評老師的帶班風格等導致霸凌的發生,皆是過於簡化問題。
每個孩子的背後,都有著獨特的成長歷程,以及不同的家庭環境、價值觀與生活習慣等,需要以更涵容的視角、整體性的思考,才能更周全地理解與分析霸凌,以引導增進孩子的人際關係,能與同儕更和諧地相處。這些對孩子會有正向意義,可大大降低孩子遭受霸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