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我們的一隻手吧!不一會兒,她的步伐竟開始加速,一不留神,眼見她就要撞傷時⋯⋯沒想到,泠泠竟機靈的往旁邊一閃,沒撞著!只要孩子能做、會做,就讓他自己動手做吧!孩子生來就有那種想「自己動手做」的慾望,時候到了,就想自己拿著奶瓶喝奶、撐著欄杆走路、放開大人的手自己逛大街。但這些能力,總會因為大人的「擔心」,而剝奪了孩子的發展機會。泠泠接近一歲時,開始學走路,她的小腳每移動一步,當爸媽的都會在心裡吶喊「加油啊」,心裡同時也擔心這樣安不安全?萬一碰得都是傷,會有多心疼?大多數家庭都會在孩子一歲會走路之後,盡量把家中裝潢﹁處理﹂得安全一點,地板拼裝起安全墊、桌腳黏上塑膠安全套,就怕孩子會因為跌跌撞撞而受傷。但我們丈量著障礙物與女兒的距離,不知道是不是也剝奪了她學習保護自己的能力?這麼說是有原因的,一天,泠泠正在家裡用她蹣跚剛會走的步伐,繞著客廳的茶几逛來晃去,越走越來勁!不一會兒,感覺熟練起來的步伐開始加速,一不留神,泠泠已經用看起來﹁快打結、又沒有打結的兩條腿﹂快步往餐廳桌角奔去,眼見阻止不及,女兒就要撞傷時——沒想到,她竟機靈的往旁邊一閃,沒撞著!從那天起,我開始學著相信孩子、放手讓她做。孩子的能力是經由經驗累積,沒有機會給孩子嘗試,就沒有空間讓孩子學習獨立!狠下心,才能放心我還不知道泠泠是不是個能獨立的孩子,但我盡量讓她「習慣於」自己做。一歲能自己拿湯匙,我就讓她學習動手吃飯,剛開始吃得整桌滿地到處都是,慘不忍睹!但學習本來就是個過程,一定會「熟能生巧!」於是,我在泠泠吃飯前,將舊報紙鋪滿任何一個飯菜可能﹁逃竄﹂的地方,讓孩子享受能夠「自由駕馭」的快感。起初到外吃飯,有朋友會問,孩子這麼小,自己餵不是比較方便,看起來也不會這麼﹁恐怖﹂!我會說:﹁不好意思,請妳們忍耐一下吧,等等清理就好了。﹂事實上,泠泠在兩歲多時已經可以很﹁精準﹂的吃飯,少有飯菜掉滿桌的情況,也省了我們還得伺候她的時間。等到泠泠再大一點,我讓她自己練習洗澡、自己抹肥皂、自己刷牙、練習上廁所;洗澡前,自己將毛巾、換洗衣物、乳液準備好。我的下一步,希望女兒可以學習自己洗頭,雖然我知道她連把身體洗乾淨都不一定做得到,但我只是想養成她可以﹁自己完成﹂的習慣。那天,Spencer 見我讓泠泠用指甲刀剪腳趾頭,他喊著:「小心喔!等妳大一點再拿吧,現在妳的小肌肉還不夠靈巧吧?會剪到肉喔!」Spencer 問我為何把這麼危險的工具拿給女兒,我說,第一、這是小朋友的安全剪刀,即使剪到肉也不至於太嚴重;二、我在旁邊陪著,並沒有任由她亂拿;三、即使真的剪到肉,也不要緊!因為女兒才會知道原來這把指甲刀是會讓她感覺痛的,哭個兩三聲沒什麼大不了,下次女兒想再拿時,會再多一點考慮;況且,我們也不會把危險物品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地方。既然如此,讓女兒自己練習剪一下腳趾頭,應該也沒什麼損失。你是孩子的推手,還是阻礙他們發展的牆?我們當父母的都知道要培養孩子獨立的精神,但往往卻又常在不經意中,成為他們眼前的那道牆。例如,泠泠上幼稚園後,我老覺得她的書包好重喔,裡頭裝著三個吃早餐、午餐及點心的小碗、250CC高的水壺、還有幾本書,怎麼這麼重啊?我雖然要求女兒書包一定要自己背,不能因為年紀小,就要請老師幫忙,因為大多數同學都是自己背的。可是,有時又覺得,一百公分的小小軀體,還要頂著書包真辛苦,便會在女兒把書包卸下後,很自然的接起,幫忙拿著,口裡雖喊著要女兒自己背,心裡卻又想幫女兒拿,真矛盾!泠泠剛滿三歲時,全家偷得五天假期到東南亞度假,入住的度假村為了體貼帶孩子前往的大人能夠好好放鬆,特別在村內設有﹁兒童俱樂部﹂,讓孩子可以在俱樂部裡與其他各國的朋友一起活動。泠泠說什麼也不願意參加,我也沒有特別強迫,只是帶著她去看看那些孩子在玩什麼,試圖引起她的興趣。我發現,西方國家的孩子總是比較容易跟其他孩子打成一片,也非常願意上台表演;東方的孩子,不論是來自台灣、日本、韓國、大陸、新加坡,則比較害羞或不習慣,願意參與的比例低很多,除非有認識的朋友同行。與Spence「偷得半刻閒」的想法無法如意,我們便帶著泠泠到泳池邊曬太陽、玩水。突然Spencer 眉開眼笑地大叫一聲「媽咪!」,示意要我過去,我到躺椅邊一看,﹁哇!好可愛的小baby!﹂大概才一、兩個月大的外國孩子,正躺在椅子上,全身光溜溜做著日光浴,小娃娃看到我們開心得手舞足蹈。一會兒,遠遠的,小娃的爸爸從池裡鑽出頭,跟我們打招呼,金髮碧眼的帥爸爸是荷蘭人,小娃才出生四十天,是第一次到印尼度假;外國爸爸回頭要再潛入池底前,還提醒我們不用幫baby蓋毛巾,「OK!OK!不會著涼的啦,小娃娃很享受日光的洗禮!」(咦!因為看到孩子這麼小,就順手用毛巾把外露的小肚臍蓋上了,厲害的外國爸爸,什麼時候看到我偷偷的行動?)我還在學習如何在適當時機,放開我們的一隻手!讓自己獨立於孩子,孩子便能夠比較獨立。當了媽才知道的事 讓孩子「自己做」,邁出獨立的第一步培養孩子獨立的第一步,就是從日常生活中建立他們的自信,爸媽盡量用鼓勵代替責罵,讓孩子勇於嘗試、探索各種新的經驗,當他們可以處理的事情越多,也就越能獨當一面。女兒從開始會走之後,我們經常帶她到安全的空間,鼓勵她盡情跑跳。遊戲中難免跌跌撞撞,我們鼓勵女兒跌倒了要自己站起來,一點小破皮也不要大驚小怪(孩子如果發現爸媽在乎,就會哭得越大聲),幾次下來,孩子也就知道跌倒會痛,自己要小心。帶女兒上烘焙課後,我會要求女兒跟我一起整理材料、器具,跟媽媽一樣挽起袖子洗碗,養成責任感。女兒上幼稚園後,雖然小班並沒有家庭功課,但我還是會在睡前請女兒確認書包裡是否已經準備了聯絡本、水壺及吃午餐點心的碗,讓她知道該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最近的一次經驗是,在天母逛街時,臨時起意帶女兒到忠誠路上的運動公園晃晃,各種遊樂器材女兒都不愛,獨鍾一大片的沙坑。但問題來了,沒帶挖沙工具,女兒開始嚷著要我幫她回家拿,以前我可能會到附近的店家看看有沒有工具可買、或幫忙去跟其他家長借,但那天我請她自己去跟別的小朋友借。女兒鬧彆扭、生悶氣了一會兒,我在旁鼓勵她試試看,女兒便怯生生的走到一位小姊姊面前開口:「請問妳可以借我一個工具嗎?」﹂姊姊抬頭看了她一下,遲疑了幾秒之後點頭說:「好啊,可是要還我喔。」女兒開心得點點頭,跑到我面前說:「我借到了!」是啊,父母不可能永遠幫孩子準備好各種事物,教他們怎麼獨立與別人相處更重要。
【後記】做個稱職的老爸爸,帶妳認識這生命的美好 蔡詩萍
替林書煒小姐的書,寫點呼應文章,不是第一次了。不過,依兩次的經驗來看,我的地位,是一次不如一次了。我在《管他差幾歲,愛了再說》一書,寫的是序文兼導讀。這次,我為她談親子互動、教養的書,寫的呢,則屬「後記」。差別在哪呢?寫序文兼導讀,讀者打開書,有機會先看看我講什麼,再細讀內容。寫後記呢,命運很清楚了,讀者多半要看完書,再決定,要不要看看我寫的後記。如果︵我是說萬一如果的話︶,讀者連書都沒看完,那必然連我這篇後記,也沒興趣看下去。那,我這篇後記,注定是白寫了。當然,萬一,我是說真的萬一,要是有讀者,竟然先跳過林書煒寫的正文,直接看我的後記,你以為我會很高興嗎?未必。因為若真這樣,我鐵定翻臉,怎麼可以這樣呢,太過分啦,我豈是隨便替人寫後記的呢!總而言之,就是替林書煒的書,不管是寫序還是寫後記,都讓我這雙魚座老男人,心情複雜,想很多啦!倒是兩次經驗有共同點,即每回都是她把書寫完了,再把出版社交給她的一校稿、二校稿丟給我,要我看看能夠寫點什麼。我能寫點什麼呢?她的書都寫完了,我即便看過後,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總不能在序裡,或在後記裡,唱反調吧。一則,非我之個性︵要唱反調,就不答應寫序、寫導讀了,何必讓作者難堪︶;二則,林書煒與這本書的小女主角,泠泠,人生還有很大的未來性,我這半百老翁,實在不必留下什麼把柄,讓她們日後聯手修理我。這便是為什麼,當林書煒小姐要我寫後記時,我猶豫很久,當然交稿時間,更拖了很久。這本書,後記難寫,尤其是,多了一位小女主角,泠泠。林書煒與泠泠的互動,打從一開始,我便看在眼裡。林書煒小姐是六年級中段班,我則典型四年級後段生。相距十七歲,可說橫跨近兩個世代(若十年一代的話),我跟林書煒的價值觀、成長經歷、對生命之期望,已然迥異了,若論及對下一代之教養,又怎可能沒有差距?說沒有,那一定是不誠懇的敷衍。或許,值得一提的,我對﹁教養﹂這檔事,心中總有一份奇怪的感受。這跟我四十七歲當爸爸,有關。這麼高齡當爸爸,說句玩笑話,我對一向難搞的女性朋友身上,所花費的心力,要比應付小孩子,用心多太多了,講經驗也豐富很多。叫我突然要去品評關於下一代「所謂的教養」,我完全沒經驗,必須「無中生有」的去重新思索,是很辛苦。何況,本書作者林書煒小姐,別看她甜美女生模樣,論個性,可硬的呢。她以自己是女人,泠泠也是女生的﹁同屬一國﹂身分,對泠泠呱呱落地後,一路展開的「教養實驗」,自信十足。有時候,旁人或可插手給點意見,但我這四年級後段班老傢伙,可就未必能插上手了。這就使得,我若要談林書煒對泠泠之教養的觀察心得,勢必要冒一點風險:難免會擦出「親情之火花」。這些火花,跟所有夫妻組成家庭的過程都很像,反映了兩個不同個體的男女,共組家庭、有了孩子以後,因教養問題而必然出現的觀念落差。而泠泠,這小女生,還是一個尤其難搞、特別麻煩的雙子座,我親眼看她媽媽林書煒,一路走來跟她既緊張又親密的互動過程,有時,我也會疑惑,到底在她們之間,我這老男人,該怎麼扮演自己的角色呢?我自己這一代,兄弟姊妹四人。我老大,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家六口,都靠老爸低階軍人的薪水度日,外加老媽在工廠做事當補貼,食指浩繁,維持起碼生活不成問題,但談到生活需求以外的「品質」,那就實在阮囊羞澀了。那段成長歲月,教養這檔事,於我,只能簡化為老爸老媽口袋雖窮,卻窮得蠻性格的,一則不斷告誡我們,窮要窮得正正當當,非自己該得的東西,別去妄想,不偷不貪,要安於現有的處境;另則,爸媽採取相對來說最節約的方式,來幫助我們成長智慧,就是鼓勵閱讀,這是我成長階段裡,兼具娛樂與教養學習雙重功能的習慣。我至今,仍維持每天閱讀,大量閱讀,多樣閱讀的習慣,跟這段早年家庭生活脫不了關係。但捨此之外,談教養,我大概就不及格了。舉個例吧。小時候,上畫圖課,我用的雄獅牌蠟筆,一定是顏色最少的那一款,應該是十二色吧,而且我一定用得很節省。沒什麼大道理,因為沒錢。我記得班上同學家境富裕的,有人的蠟筆可以多到二十四色以上。以此類推,凡是書本以外,多跟老爸要錢添購的才藝課程或器材,於我、於我爸媽,都算額外負擔,善於察言觀色的我,心態是能省就省,能不花就不花。此心態假以時日,很自然養成我除了閱讀以外,所有其他的藝文學習,統統都被視之為人生奢侈品。我仍記得,小學時,走在路上,若一聽到有哪家傳出彈鋼琴聲,我便會羨的靠近窗口,站立聽一小段時間。不過很快地,我會對自己說,這是有錢人家小孩的玩意兒,我們玩不起。然後,便帶著很奇特的感受離開。我所謂「奇特」,是指它夾雜了一種遺憾,也夾雜了一種好奇,更夾帶了一些對有錢家庭的微妙情緒。長大以後,我常愛開玩笑,我從來不跟﹁富家女﹂談戀愛,大概就是基於這段兒時植下的某種生命基因吧。高中以前,我的教養,大底僅限於從老爸老媽那傳承的「硬頸性格」與「清廉家風」吧。再來,便是從閱讀裡,廣泛學到的「雜學」與「常識」。但,那些「雅致文化」的浸淫與薰陶,在我成長的過程裡,真的沒有一絲吸引力嗎?絕對不會。高中時,我認識一位好友,引領我懂得喝咖啡,聽古典音樂。大一時,一位好友帶我聽爵士樂,教我吃西餐,認識西洋美食的種種儀式與文化。大學時代,我認識的許多朋友,在閱讀之外,投身於小劇場、舞蹈、電影等領域,後來都在台灣社會引領風騷,十餘年後,紛紛成為藝文圈的名人。他們都以自己的熱情,以及長期投入這些雅致文化的人生態度,對我相對貧乏的教養觀,注入了很刺激性的新元素。我常想,如果我沒有大學以後,這一長段,在台北文化圈、藝文界的「同儕激勵」,我的人生,一定極單調而無味吧。我常跟林書煒說,如果青春重來一次,我不一定會選擇念社會科學,雖然,至今我仍喜歡徜徉在理念思辨、學說評介的世界裡。但隨著生命一路鋪陳過來的軌跡,我其實發現了,我過於狹隘的成長經驗,囿限了我自己許多可能的潛質。我是在四十男人以後,才更放鬆的去試探、去想像,如果我不是現在的我,那我應該可以是怎樣的我?是一位藝術表演家?不錯。是一位導演?不錯。是一位畫家?不錯。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評論家?不錯。我應該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這是不錯的自我想法。但,如果這一切體悟,來得更早一些,早到在我生命的起跑階段,便有人帶著我,引領我,很溫馨的讓我知道,這些都是一個孩子,走向完整人格、健全知感,應該擁有的機會,那我的人生,會不會再不一樣些?再豐富一些?有一回,林書煒問我: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會是什麼?我想都沒想,便回答她: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若能從他爸爸周邊的好朋友身上,體會到多樣的價值,專注的認真,各領風騷的成就,努力好好生活的熱情,並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一輩子她便十分豐富了。而我,能做的,非常之簡單,陪著她,像個稱職的老爸爸,帶她認識這世界的豐富,這生命的美好。所謂教養,不過是我們給孩子更寬闊的愛罷了。
和孩子一起忙與其讓孩子不要打擾自己,不妨順著孩子的興趣、當時的情境,邀請孩子和自己一起忙!我其實不贊成在陪伴孩子的時間裡,同時還在做其他的事,唯有「專心」才能換取有「品質」的親子關係。這樣的論點,尤其適用於工作忙碌、平常把孩子交由學校或保母陪伴的父母親,只能利用最少的時間換取最佳的親子品質。如果我們是陪伴孩子的主要角色,卻又有雜事、工作要處理,該怎麼辦?我的處理方式是,就讓孩子一起忙吧!雖然離開主播台後,陪伴泠泠的時間增多,但還是有些錄影、活動的主持及幾份專欄的撰寫,包括被出版社追討積欠已久的書稿,而大部分的文字工作都可以在家完成。女兒還未上幼稚園前,家中已雇請全天候保母幫忙,但女兒總喜歡繞在我身旁轉,要我陪她玩。好說歹說請女兒給媽媽一個小時的時間工作,先讓保母陪伴,但通常這樣的結果換來的是,女兒會在每每間隔五分鐘後,跑來書房問我:「媽咪,怎麼這麼久啊?一個小時早就到了耶!」就這樣來來回回,為了應付女兒每次的哀求,我反而什麼事都做不成。後來發現,與其讓孩子不要打擾自己,不妨順著孩子的興趣、當時的情境,一起樂在忙碌中。我們一起來上班工作吧!泠泠兩歲後,玩黏土、塗鴉是她的日常興趣之一,當我忙碌時,就試著讓她投入有興趣的活動,陪在我身旁「一起忙」!我會跟女兒說:「我們一起上班工作,媽咪寫稿子,泠泠畫畫,比賽看看誰可以專心、不講話地把工作做完!」此時,女兒就會聚精會神拿起色筆,塗鴉勾勒她腦海中的圖廓,我偶爾會探頭看看女兒畫些什麼,不諳繪畫的我,此時也會湊上幾筆圖樣,讓女兒再依照自己的想法添加幾筆不成形的線條。有時,因為隔日的工作需要消化資料,女兒見我閱讀著層疊紙張,又會要求我放下陪她玩。同樣的,我會告訴她,媽咪明天有一場「考試」,一定要好好念書,不然考不好就會被處罰。女兒聽到媽咪也會被「處罰」,直覺事情不妙,接著用憐憫的眼神問我:「為什麼?」我會說出一些媽咪要趕緊把事情做完,才能陪她玩的理論,最後再問女兒:「妳希望媽咪被處罰嗎?」女兒這時一定會很用力地搖著頭說:「不希望!」接著,就順勢請女兒跟我一起準備考試,女兒一聽她也可以參與,便會興趣盎然。我會要求女兒也拿出她自己的筆記本、想看的書來閱讀,對於喜歡模仿父母的孩子來說,在我們身邊學著我們嘴巴唸唸有詞、認真工作的樣子,是很有趣的經驗,雖然孩子的專注力頂多持續十五分鐘、半個小時,但那半個小時,足以讓我做很多事情。在女兒記憶裡留下「媽咪的味道」最近半年,我則跟泠泠一起「共忙」於親子烘焙課程。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不諳廚藝,自己也不以為意;一直到這兩年,我對於「不會做菜」這件事開始感到有點慌張、焦慮,深怕在女兒的童年記憶裡,找不到「媽咪的味道」。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不太經常下廚的外婆,也會在逢年過節做一道拿手好菜「三杯雞肉」,讓我跟大阿姨唇齒留香,外公經常笑外婆是一招半式走天下,即使是一招半式,總也可以讓我留戀至今。為了不讓女兒大一點時,記得的全是保母阿姨所煮的菜,因此我問女兒要不要一起學做點心?我們在有空的週末一塊兒到烘焙教室,揉麵糰、打蛋白、捏造型、篩麵粉,一同完成了母女倆的第一個「香蕉核桃蛋糕」、「比司吉」、「蔥油餅」,還有讓我自己都驚豔的「提拉米蘇」。我們一起在烘焙世界裡完成了許多共有的作品,我溺在打發蛋白時,打蛋器把我們濺得一身的樂趣,以及揉麵糰時女兒因為貪吃,而偷偷把麵粉和著奶油加砂糖的麵糊沾到嘴裡的得意。我跟女兒在一堆雞蛋、洋菜粉、泡打粉、酵母粉、鍋子、壓模、鏟子裡培養情感,建立起只屬於兩人的故事;讓我更開心的是,在女兒長大一點時,會在小小腦袋的記憶裡,把媽咪變成一個可以做出美味點心的魔法師(哈)!還有,當Spencer 工作勞累、想吃甜點時,我們也有能力做出足以撫慰爸比心靈的美味烘焙。與其關起門來,排拒孩子的熱情,不如學著和孩子一起忙!當了媽才知道的事 和孩子共享工作趣味跟孩子一起工作,可以讓孩子在其中慢慢理解、尊重父母的工作,讓孩子知道我們要得到好的生活,就必須認真、努力的幹活;漸漸地,在孩子的心裡便會珍惜起生活事物。這種想法有點像是坊間推出的「職業體驗營」、「兒童探索館」,讓孩子從角色扮演、模仿學習中,體會各種職業的辛苦與樂趣。我跟女兒從一起「準備考試」一起「畫畫、寫稿」、一起做點心的經驗中,建立起共享工作的趣味。
【後記】做個稱職的老爸爸,帶妳認識這生命的美好 蔡詩萍
替林書煒小姐的書,寫點呼應文章,不是第一次了。不過,依兩次的經驗來看,我的地位,是一次不如一次了。我在《管他差幾歲,愛了再說》一書,寫的是序文兼導讀。這次,我為她談親子互動、教養的書,寫的呢,則屬「後記」。差別在哪呢?寫序文兼導讀,讀者打開書,有機會先看看我講什麼,再細讀內容。寫後記呢,命運很清楚了,讀者多半要看完書,再決定,要不要看看我寫的後記。如果︵我是說萬一如果的話︶,讀者連書都沒看完,那必然連我這篇後記,也沒興趣看下去。那,我這篇後記,注定是白寫了。當然,萬一,我是說真的萬一,要是有讀者,竟然先跳過林書煒寫的正文,直接看我的後記,你以為我會很高興嗎?未必。因為若真這樣,我鐵定翻臉,怎麼可以這樣呢,太過分啦,我豈是隨便替人寫後記的呢!總而言之,就是替林書煒的書,不管是寫序還是寫後記,都讓我這雙魚座老男人,心情複雜,想很多啦!倒是兩次經驗有共同點,即每回都是她把書寫完了,再把出版社交給她的一校稿、二校稿丟給我,要我看看能夠寫點什麼。我能寫點什麼呢?她的書都寫完了,我即便看過後,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總不能在序裡,或在後記裡,唱反調吧。一則,非我之個性︵要唱反調,就不答應寫序、寫導讀了,何必讓作者難堪︶;二則,林書煒與這本書的小女主角,泠泠,人生還有很大的未來性,我這半百老翁,實在不必留下什麼把柄,讓她們日後聯手修理我。這便是為什麼,當林書煒小姐要我寫後記時,我猶豫很久,當然交稿時間,更拖了很久。這本書,後記難寫,尤其是,多了一位小女主角,泠泠。林書煒與泠泠的互動,打從一開始,我便看在眼裡。林書煒小姐是六年級中段班,我則典型四年級後段生。相距十七歲,可說橫跨近兩個世代(若十年一代的話),我跟林書煒的價值觀、成長經歷、對生命之期望,已然迥異了,若論及對下一代之教養,又怎可能沒有差距?說沒有,那一定是不誠懇的敷衍。或許,值得一提的,我對﹁教養﹂這檔事,心中總有一份奇怪的感受。這跟我四十七歲當爸爸,有關。這麼高齡當爸爸,說句玩笑話,我對一向難搞的女性朋友身上,所花費的心力,要比應付小孩子,用心多太多了,講經驗也豐富很多。叫我突然要去品評關於下一代「所謂的教養」,我完全沒經驗,必須「無中生有」的去重新思索,是很辛苦。何況,本書作者林書煒小姐,別看她甜美女生模樣,論個性,可硬的呢。她以自己是女人,泠泠也是女生的﹁同屬一國﹂身分,對泠泠呱呱落地後,一路展開的「教養實驗」,自信十足。有時候,旁人或可插手給點意見,但我這四年級後段班老傢伙,可就未必能插上手了。這就使得,我若要談林書煒對泠泠之教養的觀察心得,勢必要冒一點風險:難免會擦出「親情之火花」。這些火花,跟所有夫妻組成家庭的過程都很像,反映了兩個不同個體的男女,共組家庭、有了孩子以後,因教養問題而必然出現的觀念落差。而泠泠,這小女生,還是一個尤其難搞、特別麻煩的雙子座,我親眼看她媽媽林書煒,一路走來跟她既緊張又親密的互動過程,有時,我也會疑惑,到底在她們之間,我這老男人,該怎麼扮演自己的角色呢?我自己這一代,兄弟姊妹四人。我老大,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家六口,都靠老爸低階軍人的薪水度日,外加老媽在工廠做事當補貼,食指浩繁,維持起碼生活不成問題,但談到生活需求以外的「品質」,那就實在阮囊羞澀了。那段成長歲月,教養這檔事,於我,只能簡化為老爸老媽口袋雖窮,卻窮得蠻性格的,一則不斷告誡我們,窮要窮得正正當當,非自己該得的東西,別去妄想,不偷不貪,要安於現有的處境;另則,爸媽採取相對來說最節約的方式,來幫助我們成長智慧,就是鼓勵閱讀,這是我成長階段裡,兼具娛樂與教養學習雙重功能的習慣。我至今,仍維持每天閱讀,大量閱讀,多樣閱讀的習慣,跟這段早年家庭生活脫不了關係。但捨此之外,談教養,我大概就不及格了。舉個例吧。小時候,上畫圖課,我用的雄獅牌蠟筆,一定是顏色最少的那一款,應該是十二色吧,而且我一定用得很節省。沒什麼大道理,因為沒錢。我記得班上同學家境富裕的,有人的蠟筆可以多到二十四色以上。以此類推,凡是書本以外,多跟老爸要錢添購的才藝課程或器材,於我、於我爸媽,都算額外負擔,善於察言觀色的我,心態是能省就省,能不花就不花。此心態假以時日,很自然養成我除了閱讀以外,所有其他的藝文學習,統統都被視之為人生奢侈品。我仍記得,小學時,走在路上,若一聽到有哪家傳出彈鋼琴聲,我便會羨的靠近窗口,站立聽一小段時間。不過很快地,我會對自己說,這是有錢人家小孩的玩意兒,我們玩不起。然後,便帶著很奇特的感受離開。我所謂「奇特」,是指它夾雜了一種遺憾,也夾雜了一種好奇,更夾帶了一些對有錢家庭的微妙情緒。長大以後,我常愛開玩笑,我從來不跟﹁富家女﹂談戀愛,大概就是基於這段兒時植下的某種生命基因吧。高中以前,我的教養,大底僅限於從老爸老媽那傳承的「硬頸性格」與「清廉家風」吧。再來,便是從閱讀裡,廣泛學到的「雜學」與「常識」。但,那些「雅致文化」的浸淫與薰陶,在我成長的過程裡,真的沒有一絲吸引力嗎?絕對不會。高中時,我認識一位好友,引領我懂得喝咖啡,聽古典音樂。大一時,一位好友帶我聽爵士樂,教我吃西餐,認識西洋美食的種種儀式與文化。大學時代,我認識的許多朋友,在閱讀之外,投身於小劇場、舞蹈、電影等領域,後來都在台灣社會引領風騷,十餘年後,紛紛成為藝文圈的名人。他們都以自己的熱情,以及長期投入這些雅致文化的人生態度,對我相對貧乏的教養觀,注入了很刺激性的新元素。我常想,如果我沒有大學以後,這一長段,在台北文化圈、藝文界的「同儕激勵」,我的人生,一定極單調而無味吧。我常跟林書煒說,如果青春重來一次,我不一定會選擇念社會科學,雖然,至今我仍喜歡徜徉在理念思辨、學說評介的世界裡。但隨著生命一路鋪陳過來的軌跡,我其實發現了,我過於狹隘的成長經驗,囿限了我自己許多可能的潛質。我是在四十男人以後,才更放鬆的去試探、去想像,如果我不是現在的我,那我應該可以是怎樣的我?是一位藝術表演家?不錯。是一位導演?不錯。是一位畫家?不錯。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評論家?不錯。我應該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這是不錯的自我想法。但,如果這一切體悟,來得更早一些,早到在我生命的起跑階段,便有人帶著我,引領我,很溫馨的讓我知道,這些都是一個孩子,走向完整人格、健全知感,應該擁有的機會,那我的人生,會不會再不一樣些?再豐富一些?有一回,林書煒問我: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會是什麼?我想都沒想,便回答她: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若能從他爸爸周邊的好朋友身上,體會到多樣的價值,專注的認真,各領風騷的成就,努力好好生活的熱情,並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一輩子她便十分豐富了。而我,能做的,非常之簡單,陪著她,像個稱職的老爸爸,帶她認識這世界的豐富,這生命的美好。所謂教養,不過是我們給孩子更寬闊的愛罷了。
和孩子一起忙與其讓孩子不要打擾自己,不妨順著孩子的興趣、當時的情境,邀請孩子和自己一起忙!我其實不贊成在陪伴孩子的時間裡,同時還在做其他的事,唯有「專心」才能換取有「品質」的親子關係。這樣的論點,尤其適用於工作忙碌、平常把孩子交由學校或保母陪伴的父母親,只能利用最少的時間換取最佳的親子品質。如果我們是陪伴孩子的主要角色,卻又有雜事、工作要處理,該怎麼辦?我的處理方式是,就讓孩子一起忙吧!雖然離開主播台後,陪伴泠泠的時間增多,但還是有些錄影、活動的主持及幾份專欄的撰寫,包括被出版社追討積欠已久的書稿,而大部分的文字工作都可以在家完成。女兒還未上幼稚園前,家中已雇請全天候保母幫忙,但女兒總喜歡繞在我身旁轉,要我陪她玩。好說歹說請女兒給媽媽一個小時的時間工作,先讓保母陪伴,但通常這樣的結果換來的是,女兒會在每每間隔五分鐘後,跑來書房問我:「媽咪,怎麼這麼久啊?一個小時早就到了耶!」就這樣來來回回,為了應付女兒每次的哀求,我反而什麼事都做不成。後來發現,與其讓孩子不要打擾自己,不妨順著孩子的興趣、當時的情境,一起樂在忙碌中。我們一起來上班工作吧!泠泠兩歲後,玩黏土、塗鴉是她的日常興趣之一,當我忙碌時,就試著讓她投入有興趣的活動,陪在我身旁「一起忙」!我會跟女兒說:「我們一起上班工作,媽咪寫稿子,泠泠畫畫,比賽看看誰可以專心、不講話地把工作做完!」此時,女兒就會聚精會神拿起色筆,塗鴉勾勒她腦海中的圖廓,我偶爾會探頭看看女兒畫些什麼,不諳繪畫的我,此時也會湊上幾筆圖樣,讓女兒再依照自己的想法添加幾筆不成形的線條。有時,因為隔日的工作需要消化資料,女兒見我閱讀著層疊紙張,又會要求我放下陪她玩。同樣的,我會告訴她,媽咪明天有一場「考試」,一定要好好念書,不然考不好就會被處罰。女兒聽到媽咪也會被「處罰」,直覺事情不妙,接著用憐憫的眼神問我:「為什麼?」我會說出一些媽咪要趕緊把事情做完,才能陪她玩的理論,最後再問女兒:「妳希望媽咪被處罰嗎?」女兒這時一定會很用力地搖著頭說:「不希望!」接著,就順勢請女兒跟我一起準備考試,女兒一聽她也可以參與,便會興趣盎然。我會要求女兒也拿出她自己的筆記本、想看的書來閱讀,對於喜歡模仿父母的孩子來說,在我們身邊學著我們嘴巴唸唸有詞、認真工作的樣子,是很有趣的經驗,雖然孩子的專注力頂多持續十五分鐘、半個小時,但那半個小時,足以讓我做很多事情。在女兒記憶裡留下「媽咪的味道」最近半年,我則跟泠泠一起「共忙」於親子烘焙課程。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不諳廚藝,自己也不以為意;一直到這兩年,我對於「不會做菜」這件事開始感到有點慌張、焦慮,深怕在女兒的童年記憶裡,找不到「媽咪的味道」。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不太經常下廚的外婆,也會在逢年過節做一道拿手好菜「三杯雞肉」,讓我跟大阿姨唇齒留香,外公經常笑外婆是一招半式走天下,即使是一招半式,總也可以讓我留戀至今。為了不讓女兒大一點時,記得的全是保母阿姨所煮的菜,因此我問女兒要不要一起學做點心?我們在有空的週末一塊兒到烘焙教室,揉麵糰、打蛋白、捏造型、篩麵粉,一同完成了母女倆的第一個「香蕉核桃蛋糕」、「比司吉」、「蔥油餅」,還有讓我自己都驚豔的「提拉米蘇」。我們一起在烘焙世界裡完成了許多共有的作品,我溺在打發蛋白時,打蛋器把我們濺得一身的樂趣,以及揉麵糰時女兒因為貪吃,而偷偷把麵粉和著奶油加砂糖的麵糊沾到嘴裡的得意。我跟女兒在一堆雞蛋、洋菜粉、泡打粉、酵母粉、鍋子、壓模、鏟子裡培養情感,建立起只屬於兩人的故事;讓我更開心的是,在女兒長大一點時,會在小小腦袋的記憶裡,把媽咪變成一個可以做出美味點心的魔法師(哈)!還有,當Spencer 工作勞累、想吃甜點時,我們也有能力做出足以撫慰爸比心靈的美味烘焙。與其關起門來,排拒孩子的熱情,不如學著和孩子一起忙!當了媽才知道的事 和孩子共享工作趣味跟孩子一起工作,可以讓孩子在其中慢慢理解、尊重父母的工作,讓孩子知道我們要得到好的生活,就必須認真、努力的幹活;漸漸地,在孩子的心裡便會珍惜起生活事物。這種想法有點像是坊間推出的「職業體驗營」、「兒童探索館」,讓孩子從角色扮演、模仿學習中,體會各種職業的辛苦與樂趣。我跟女兒從一起「準備考試」一起「畫畫、寫稿」、一起做點心的經驗中,建立起共享工作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