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

79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愛的接力>緣起】
緣起 實作是一條路,一條通往真正教養的路。在同工之中,
我親眼目睹被信任的孩子因此更了解自己的能力,
信任交託與能幹成長於是形成最美好的循環。
讓我們把教養觀念都落實在生活中吧!教養是表現而不是表達。 ‭ ‬「小廚師」活動在我的心中萌芽雖久,但真正讓我把念頭催化成行動的,是十二位復興小學的小朋友。兩年前,我曾受一位家長之邀,在太平洋百貨公司俱樂部的烹飪教室與幾個家庭相聚,那天,我帶了幾對親子一起學做年菜。
幾個月之後,發起的家長淑惠再度與我聯絡,當時,我已在三峽安置好自己的餐廳並開始營業。淑惠問我能不能再辦一次類似的活動,在答應她的那一刻,我心中浮現了幾度計畫與揣想過的「小廚師」畫面。我脫口就說出要為他們舉辦一次這樣的活動,心裡的勇氣至今還弄不清楚到底打從哪裡而來。總之,在二○○九年的二月,「小廚師」活動就在復興小學那十二位大大小小、聰明可愛的小朋友的靈活身影之下,揭開了序幕。
活動之前,我在自己的網站中貼了一個關於Bitbit Café的營業告示。
親愛的朋友:
星期五(二月六日)的下午,我們的第一批小廚師將進駐店裡,為他們的父母親烹調一套從前菜到甜點的正式晚餐。
因為這場教學與實作的時間很長,我們將無法提供晚餐的訂位,午餐也將在一點半結束,以清潔用餐現場。
特此敬告
更感謝您的體諒!
對於二月六日與孩子的實作,我滿懷著愉快的期待,希望這會是一場非常特別的晚餐。這些家長給了我機會,我計畫把幾種不同的想法綜合在這堂課程的實作之中。我希望孩子們能學到——
美食的知識
烹飪實作
安排工作順序的重要
時間感
呈現設計的重要

自己對餐廳文化的貢獻
記得小時候,父母師長是從農民的辛苦來引導我們體會「惜物愛人」的教育。對我這樣在鄉下長大的孩子來說,了解「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詩境一點都不難。我們的生活環境舉目可見稻田與農民的勞動身影、也有漁民在颱風天中不知能否平安歸來的生活辛苦體會。在那樸實的年代,浪費食物是連別家大人見了都要責備的,更何況是自己的父母。
但是,年代改變了,現在的孩子即使在父母面前糟蹋盤中的食物,懂得為種種不當的態度而教導孩子的父母,恐怕也不多見了。請別人調整來順應小孩的喜好,成了父母愛孩子的新方式;更有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為孩子做了不良的飲食示範。在我的餐廳中,就曾發生過好幾次讓我們都瞠目結舌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母親在等孩子下課前先進餐廳就座點餐,她交代服務員說:「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孩子到之前把他的菜上桌,否則,我會被他罵死。」多麼奇怪的改變,如今不但是父母怕被孩子罵死,當小朋友把桌上用來加進咖啡與茶的方糖拿來泡水玩而被勸阻時,有父母竟索性把一整碗的方糖都拿起來倒入水中給我們看。我很想知道,那一刻,眼看著這一切發生的小朋友,從父母行為中得到的教養訊息是什麼?這會影響他將來行事為人的價值觀嗎?
餐桌雖然只是一方木頭或其他質地所形塑的圍坐空間,但在餐桌的活動中,一個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很容易就顯露而出。餐桌文化絕非只是口腹之間豐盛與美味的問題,它或許可以被視為見微知著的教養顯示。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應該重新體會一粥一飯得來不易的認識,不見得是從「汗滴禾下土」這種與他們生活脫節的意象,而是從真真實實的操作與學習中來理解。
我無法細訴或保證,一個孩子體會良好的餐廳文化對他們的成長有多大助益,但是我願意、也一定要在這個課題上盡我的能力耕耘。這是我願意起步開辦「小廚師」最重要的自我期許。實作是一條路,一條通往真正教養的路,即使進度很慢很慢,我還是想與認同的父母互勉:讓我們把教養觀念都落實在生活中吧!教養是表現而不是表達。
在開辦「小廚師」之前,我曾去了不少地方、與許多可愛的孩子一起工作過,他們的潛力總是讓我驚訝。這些眼見為憑的感受,使我能更清楚地與父母分享「信任」的重要。在同工之中,我親眼目睹被信任的孩子因此更了解自己的能力,信任交託與能幹成長於是形成最美好的循環。 我非常喜歡孩子,不管與哪個團體合作,只要是以孩子為名義而舉辦的活動,我都會提出大人名額越少越好的建議。因為既是以孩子為對象,就該盡可能把注意力都留給孩子。
辦一場活動,我的心力非常有限,如果還要分神給家長,一定會減少關注與教導的時間,這是「小廚師」活動並不以親子同行的形式而舉辦的理由。
第一場活動,復興小學的家長們完全支持我的想法,所以,他們的合作為「小廚師」建立起非常美好的傳統。此後的每一次活動,我們都在一片寧靜的氣氛中與小朋友合作同工。雖然彼此陌生,但我們以專注工作來積累默契。
有好幾次,當我走出自己負責帶領的工作站,遠遠望見伙伴們與孩子在桌前燈下工作,如舞台般動人,我似乎看到了自己人生中最美麗、最安靜的夢想,一次又一地在孩子們可愛的臉上被完成、實現了。他們使我領會到做個好大人的意義,使我重拾自己孩童時對大人的信賴與仰慕。我知道,我們其實可以為孩子做很多事,只要把持自己的注意力、把心思全然地放在孩子身上,就可以共同領受那說起來虛幻,但其實緊緊牽繫著彼此的「愛」。
【愛的接力>小老師,好架勢】
小老師,好架勢
誰都不能否認,自己要真的懂得了才能教別人,「可以教」是「學會了」的多面檢視。
我們不用凡事透過考試來測驗孩子的懂不懂,
給他機會去傳授所學,是非常溫和實際的檢視。
成人因為生活經驗比較豐富,可以長時間以討論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但我覺得孩子不一樣。我常常看到大人在教孩子做一件工作時,嘴上講個不停,手就是不肯放開交棒,這情景雖然有趣,但自己卻因為置身其中而看不清楚。
有一次我去新竹帶一場親子實作,有個小學四年級的小女生很想幫我忙,我知道她夠大了,所以把手上用完的打蛋器請孩子幫我捲好收起。有個大人就站在我跟孩子中間,她從我手中接過了打蛋器,我以為只是要幫忙遞送給小女孩,沒想到她一邊問孩子:「妳知道要怎麼收嗎?」一邊已經把線都緊緊纏在打蛋器上了。事實是,這一來一回當中,我們好像在教一個孩子,她卻什麼也沒做到。我開始思考:給機會不是口頭說說或心中想想的事,不交出工作就永遠不算。我要自己在心裡謹記這一幕。
為了督促自己在帶領上能給孩子足夠的機會,我採行任命「小老師」的教學方法。那就是每一個工作站,我們只直接教一個孩子,他一學會,馬上任命他當下一個待學者的小老師。一年多來的實驗,我覺得這個方式有許多好處。
一、打破年齡的迷思。不一定每件工作都由大的教小的,而是已經學會的教不會的人,所以,很可能在某一個工作站,一個小一的孩子會擔任另一個小六孩子的小老師。就彼此的認同與工作機會均等的思考來說,這方法非常自然也極有幫助,讓我想到韓愈的「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事實上,突破年齡的尊重與合作,對完成工作目標有很大的幫助。否則,大孩子或許會在無意識中搶去小小孩的許多機會,一如我們大人始終難以放手的原因,絕無惡意,但剝奪卻是事實。我認為時常抱怨手足爭吵的家庭,應該也試試這種更公平的方法。
二、被任命的小老師開始教下一個小朋友時,我從他的教學中可以了解他剛剛學會的事是否完全正確。誰都不能否認,自己要真的懂得了才能教別人,「可以教」是「學會了」的多面檢視。我們不用凡事透過考試來測驗孩子的懂不懂,給他機會去傳授所學,是非常溫和實際的檢視。孩子們也不用在同一份工作中比高比低,他們知道,要把自己的東西學好,因為等會兒得當小老師,教給下一個伙伴呢!
三、教學中有動作的示範,也有語言的陳述,是多層次的學習回吐。我一向很重視孩子的表達能力,他們在教學中,方法夠清楚嗎?用詞夠精確嗎?當我用心地在一旁聽他如何教自己的學生時,我也有機會可以加入討論,提點這些想法。
對小廚師的教學,我要求自己與工作人員盡量縮短口頭上的叮嚀與教誨,我一心想避免的是讓孩子感到「囉嗦」的負擔與不耐。如果不動手做,再多的耳提面命也無法使他們體會要領,不如一邊做,再適時從遇到的問題中進行討論與給予建議。 在一年多來的放手實驗中,我徹底懂得了為什麼大家那麼難以邁開任命授權的第一步。我認為是對於放不放手所產生的後果,並未認真思考。然而,這思考是如此重要,停在教卻不給予做的機會,無意中耗費掉許多不該付出的資源。
以小廚師為例,當孩子把蒸蛋的汁液都按比例打好、過濾之後,他們得先分倒到湯杯裡再送進蒸爐去,給不給他們自己倒,還是我們來幫他們倒?我主張讓他們倒,否則孩子只嘗到工作的一小角,既不完整也不過癮。那萬一打翻了怎麼辦?最糟也就是整理托盤、重補材料。一想清楚,就覺得實在不值得為了「避免萬一」而處處剝奪「可能的機會」。
萬一真的打翻了,那表示孩子的掌握力度還不夠,不能用比較省事的傾倒法,而應該換成小一點的容器,讓他們改用接駁式的舀取填裝。這些觀察對教學者是非常有意義的,不經過做的過程、錯的處境,更好、更正確的引導不會集結成經驗。
一年五個月過去了,好幾百個小廚師曾進出我們的廚房與客席之間,盡量提供孩子操作的機會出現過什麼損失或一時的忙亂嗎?有,我們總共打破過兩個盤子,然而這比我們以餐廳形式營業時少了很多。那次是因為在洗碗途中手套滑,盤子太重而從孩子的手中溜出掉下水槽的。這讓我知道要注意一個重點,因為市面上實在買不到小小孩的手套,所以,真的手太小的孩子,我們就請他們收取洗碗機出籠的乾淨碗盤,做餐具歸位的工作;萬一孩子堅持想嘗試洗碗(對孩子來說,水也有一種魅力),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